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 Orbic -3D 导航引导下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Anderson 和 D′AlonzofⅡ型枢椎齿状突骨折置钉的安全性与准确性。方法对符合筛选标准的36例患者均行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固定术治疗,21例在术中实时 Orbic -3D 导航引导下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导航组),15例在传统 C 形臂透视下采用切开空心螺钉内固定术(透视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 JOA 评分、VAS 疼痛评分、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术后X 线片、CT 螺钉位置分级及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情况,分析两组手术特点、临床疗效及置钉的安全性与准确性。结果导航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出血量较透视组减少,术后 CT 螺钉穿出率明显减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两组的 JOA 评分、VAS 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中实时 Orbic -3D 导航引导下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 Anderson 和 D′Alonzof Ⅱ型枢椎齿状突骨折其手术操作简单、微创,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及保证齿状突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方法在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20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0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80枚,螺钉位置均正常,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手术时间1~2.5h,出血180~480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脊髓、神经、椎动脉损伤。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X线片、CT示骨折均已愈合,内固定物位置正常寰枢关节解剖关系正常,手术取出内固定物,1年后复查颈椎活动度满意,脊髓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17分。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具有坚强三维牢固、有利骨折愈合且无需融合寰枢关节,保留关节活动度的优点。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2例齿状突骨折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或枕颌带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固定。结果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脱位复位固定满意,无神经血管等并发症发生;随访12~38个月(平均24个月),12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骨性愈合,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无延迟愈合及骨不连,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好,JOA评分优良率82.2%。结论个性化置钉,能保证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安全性与准确性。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可为患者提供牢固、稳定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韦建勋  梁斌  丘德赞  韦敏克 《广西医学》2012,34(9):1226-1228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的效果.方法 对23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采用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进行治疗,其中齿突骨折Ⅱ型19例,Ⅲ型4例.结果 23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中X线透视23例患者寰枢关节基本复位,术后3 d戴颈托保护下床活动.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12个月23例复查X 线片显示寰枢椎后方融合良好,内固定位置好,无内置物松动、断裂,患者颈部活动满意.结论 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固定牢固、融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手术策略的选择。方法:选取收治的16例新鲜Ⅱ型(Anderson-D'Alonzo分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治疗:其中10例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固定术,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术+二期内固定取出术。通过收集两组患者临床、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椎活动度、JOA评分、颈部疼痛VAS评分、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率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对比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其中后路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6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旋转功能,后入路组一期65.35°±10.17°,后入路组二期83.16°±6.12°;屈伸功能,后入路组一期63.02°±9.12°,后入路组二期手69.13°±6.28°。结论:新鲜ⅡA、B型齿状突骨折首选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治疗方案;对于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及手术禁忌症的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或非融合)+二期取出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一种后路内固定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法。方法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单纯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寰枢椎前脱位5例(其中自发性脱位2例,伴齿状突骨折2例,伴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旋转脱位伴横韧带断裂1例。采用后路C1和C2经关节螺钉联合B rooks融合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11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22枚;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因C2单侧椎板上缘劈裂仅行B rooks融合术。术中无椎动脉、硬脊膜破裂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35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B rooks融合术是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定位导板在齿状突骨折螺钉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62例为观察对象,利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齿状空心加压螺钉置钉术,试验组实施3D打印定位导板辅助空心加压螺钉置钉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融合效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置钉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术后骨折愈合率低于试验组,螺钉断裂、松动发生率高于试验组(P 0. 05)。结论 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术中采用3D打印定位导板固定螺钉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置钉准确、创伤小、出血量少、骨折融合率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一种后路内固定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法.方法 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单纯Ⅱ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寰枢椎前脱位5例(其中自发性脱位2例,伴齿状突骨折2例,伴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旋转脱位伴横韧带断裂1例.采用后路C1和C2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融合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11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22枚;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因C2单侧椎板上缘劈裂仅行Brooks融合术.术中无椎动脉、硬脊膜破裂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35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 后路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融合术是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36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3岁.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27例,不稳定Ⅲ型9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 6~11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入自体髂骨.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共置入144枚椎弓根螺钉,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0.8个月,所有患者寰枢椎复位均满意.术后三维CT检查发现3例寰椎椎弓根螺钉内倾角偏小,螺钉部分穿破椎动脉孔内侧壁,椎动脉造影未见椎动脉损伤.其余病例螺钉位置满意,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1~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术后颈部屈伸活动良好,轴向旋转功能有部分丧失,无神经症状加重、螺钉松动、断裂和寰枢椎失稳现象发生.结论 应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齿状突AndersonⅡ型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齿状突AndersonⅡ型骨折老年患者在透视下行颈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术,所有患者术前行颅骨牵引复位,术中植入单枚螺钉,术后颈托外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23个月,2例于最后随访仍未达到骨性愈合,5例于术后3个月复查骨折已达骨性愈合,10例于术后5个月复查时显示骨性愈合,6例于术后1 a复查骨性愈合。结论:前路单枚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AndersonⅡ型齿状突骨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保留了寰枢关节运动功能,骨折愈合率较高,并发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一种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和髋臼骨折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6年1至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2例骨盆和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试验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7例采用机器人辅助下医生完成手术,对照组5例采用透视引导下医生徒手完成手术,通过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总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导针调整次数、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机器人辅助骨盆和髋臼骨折进行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试验组7例患者共置入11枚螺钉,对照组5例患者共置入7枚螺钉。术后CT透视检查确认所有螺钉位置均满意,但两组螺钉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试验组优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螺钉置入所需透视时间为(7.36±2.63) s,短于对照组的(41.80±13.99)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中平均螺钉调整次数为(0.36±0.48)次,少于对照组的(9.00±3.06)次,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试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3.86±49.06) min,对照组为(29.00±12.14)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8)。进行CT透视确认所有螺钉位置满意,未见穿出骨皮质及进入关节腔者,未见伤口感染等其他螺钉置入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外科手术机器人适用于辅助进行骨盆和髋臼骨折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并具有置入准确性高、透视辐射小、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配合3D打印技术在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三维重建的多种后处理技术明确寰枢椎病变13例作为观察组,再将CT三维重建、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形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并与13例之前已通过X线透视置钉法的病例(对照组)进行置钉效果比较。结果:对照组13例共置椎弓根螺钉41枚,其中Ⅰ类置钉9枚,Ⅱ类置钉18枚,Ⅲ类置钉14枚,成功率65.9%;观察组共打印颈椎模型13例,设计导向模板21个,5例由于先前通过X线透视仅在枢椎两侧的椎弓根内置钉,只制作出枢椎的导航模板;模拟手术同样置钉41枚,其中Ⅰ类置钉15枚,Ⅱ类置钉21枚,Ⅲ类置钉5枚,成功率87.8%。结论:CT三维重建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判断寰枢椎病变,并能配合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个体化的导航模板,使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变得既安全又省时,并能在术后准确评估置钉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标本模拟手术实验,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钉内固定的方法和价值。方法:使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对15例股骨近端骨标本进行股骨颈空心钉置入的模拟手术,每例置入3枚空心钉,通过正、侧位X线片测量空心钉与颈干角、前倾角偏离角度;测量空心钉在股骨颈截面分散度来评价计算机导航系统的准确性,并与15例传统透视方法的测算结果比较;同时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所需的钻孔次数。结果: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组空心钉在颈干角和前倾角的钉道偏离角度均小于传统透视组,螺钉在股骨颈截面分散度也明显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钻孔次数上,计算机导航系统组也明显少于传统透视组(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系统可以用于辅助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操作,该方法具有提高空心钉准确性的优点,并且可明显减少钻孔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应用骶髂关节前入路双钢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Tile C1型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组,B组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骨折复位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生存率均为100%。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患者( P<0.01)。B组患者术后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 P<0.0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折复位MATTA分类、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经皮骶髂螺钉均是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远期疗效相似,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Wang YQ  Tian W  Liu B  Li Q  Hu L  Li ZY  Yuan Q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8):649-652
目的 探讨对寰枢椎脱位不能完全复位的病例行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方法 考察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2月至2003年1月行后路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术(Magerl术)的19例病例,其中8例未完全复位。所有病例均行双侧螺钉固定,观察患者术中术后的临床表现,行CT检查了解螺钉的位置和固定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双侧经关节螺钉固定,症状均有所改善,无神经症状加重表现。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8例未完全复位病例,术后寰齿前间隙(ADI)仍大于3.5mm;但螺钉均穿过寰枢椎侧块关节,位置准确,螺钉周围骨质充足,进入寰椎侧块平均5.26mm,固定确实牢靠,无寰枕关节受侵,无椎动脉损伤发生,其临床手术效果与完全复位者无异。结论 对寰枢椎不能完全复位的病例,后路寰枢椎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并非绝对禁忌。只要有充足的骨质通道容纳螺钉通过,Magerl术仍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映波  张伟  付能高  谭东  蒋成  蔚芃 《四川医学》2014,(9):1128-1130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及手术可行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2月我院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28例患者资料,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1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9例,随访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程度、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与复位及固定满意。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X线片、CT显示寰枢椎达到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未松动及断裂。临床症状改善优良率89.3%。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具有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最大限度地保留颈椎活动度,临床症状改善满意。  相似文献   

17.
Liu YJ  Tian W  Liu B  Li Q  Hu L  Li ZY  Yuan Q  Lü YW  Sun YZ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0,123(21):2995-2998
Background The complicated anatomy of the cervical spine and the variation among pedicles reduces the accuracy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crew implantation in this region.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accuracy of cervical (C2-C7)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ssisted by X-ray fluoroscopy, computed tomography (CT)-based navigation, or intraoperative three-dimensional (3D) C-arm navigation.Methods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was performed in 82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he accuracy of screw insertion was assessed by postoperative CT scan with 3D reconstruction. The accuracy of screw insertion was assessed as: excellent (screw completely within pedicle); acceptable (≤ 1 mm screw outside pedicle cortex); poor (〉1 mm screw outside pedicle cortex).Results A total of 145 screws were inserted in 2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arm fluoroscopy. Of these, 96 screws (66.2%) were excellent, 37 (25.5%) were acceptable, and 12 (8.3%) were poor. One hundred and fifty-nine screws were inserted in 29 patients in the CT-based navigation group. Among these, 141 (88.7%) were excellent, 14 (8.8%) were acceptable, and 4 (2.5%) were poor. A total of 140 screws were inserted in 29 patients in the intraoperative 3D C-arm navigation group, of which 127 (90.7%) were excellent, and 13 (9.3%) were acceptable. No severe or permanent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screw insertion were observed in any patient.Conclusione CT-based and intraoperative 3D C-arm navigation were similarly accurate, and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more accurate than C-arm fluoroscopy for guiding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hey were able to accurately guide the angle and depth of screw placement using visual 3D images. These two techniques are therefore preferable for high-risk cervic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The ease and convenience of intraoperative 3D C-arm navigation suggests that it may replace virtual-fluoroscopy and CT-based navigation systems in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术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完成并做初步分析。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对17例患者共行47枚经皮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术后复查正侧位X线片,测量空心钉与颈干角、前倾角偏离角度,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钻孔次数及术中摄片次数,并与传统空心钉手术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手术过程顺利,无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47枚空心拉力螺钉位置良好,螺钉长度选择合适。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固定的空心钉与颈干角和前倾角的偏离角度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下术中钻孔次数及术中摄片次数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经皮拉力螺钉固定术可有效提高空心钉准确性,并可减少钻孔次数及术中摄片次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行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的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26~68岁,平均49.9岁。16例中12例为陈旧性寰枢关节不稳定或脱位,4例为C2齿突新鲜骨折、脱位。16例中14例进行了寰枢椎植骨融合术,2例仅寰枢椎固定、未进行植骨。术中CT使用时机:(1)在术中置钉前CT扫描评估寰枢椎复位情况;(2)术中寰枢椎椎弓根穿刺过程中,CT扫描引导穿刺方向(其中2例患者联合使用3D打印个体化导板和术中CT引导寰枢椎置钉);(3)置钉完成后应用多平面CT重建图像评估螺钉位置及寰枢关节复位情况。计算术中CT扫描的次数,将同期实施徒手寰枢椎内固定的1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术式的置钉准确性。结果: 本组11例术中CT扫描1次、4例2次、1例3次,平均1.4次。16例中CT扫描发现2例寰椎螺钉位置不佳,在术中进行了修正,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及伤口感染病例。所有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6.7个月。16例术后寰枢关节均获得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复查CT见寰枢融合良好(14例),齿突骨折骨性愈合(2例)。11例术前合并脊髓病患者脊髓功能改善,平均JOA评分由12.1分提高至14.4分。至最后一次随访均未发现断钉、断棒、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置钉准确性比较,发现16例CT组所有寰枢椎螺钉位置均满意,而徒手置钉组19例中有2例4枚的螺钉位置不佳(10.5%)。结论: 应用术中CT引导下寰枢椎复位、固定术提高了寰枢椎置钉的准确性,判断寰枢关节复位程度更加精确,术中即刻了解螺钉位置,一定程度上避免返修,显示该术式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传统经皮置钉与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DD)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9月采用经皮置钉的LDD患者30例,将其分为经皮组和镜下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估.术后复查X线、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螺钉位置及融合率.结果 经皮组置钉84枚,镜下组置钉70枚.两组术中平均出血、手术平均时间、C臂透视平均次数、住院平均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镜下组VAS及ODI分别为(2.50±1.30)分及(50.00±3.50)%,经皮组VAS及ODI分别为(3.00±1.50)分及(58.00±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镜下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3.33%、80.00%;置钉位置经影像学复查,显示位置良好,痛变节段融合良好,无螺钉松动.经皮组3枚(3.57%)螺钉位置偏差,行二次手术调整.结论 椎弓根镜辅助下置钉治疗LDD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均高于传统经皮置钉,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