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
3.
目的探讨带脉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中风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腹型肥胖中风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二甲双胍组及空白对照组,各组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各组患者腹臀比例、腰身比例、瘦素、胰岛素水平判断减轻肥胖的效果。结果带脉穴位埋线治疗减肥效果明显,穴位埋线组及二甲双胍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带脉穴位埋线组显著优于二甲双胍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带脉穴位埋线治疗对于腹型肥胖中风患者治疗效果且优于生活干预疗法,比二甲双胍组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对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内脏及皮下脂肪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半随机单盲法,将12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选择中脘及单侧的天枢、大横、阴陵泉、带脉、丰隆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治疗手法与观察组相同,但埋线针内不放入羊肠线。每周治疗1次,4次为1个疗程,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体重、腰围、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体重、BMI、腰围、肾被膜脂肪厚度、脐旁左和脐旁右皮下脂肪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脐上皮下脂肪厚度、肝前脂肪厚度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改善腹型单纯性肥胖患者的体重、腰围、BMI有效,并且能减少肾被膜、脐周(脐旁左、脐旁右)的脂肪堆积,促进内脏及皮下脂肪分解。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分析穴位埋线对腹型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收治的 60 例腹型肥胖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按照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0 例。对照组采用针刺
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酸、空腹胰岛素、血脂、空腹血糖以及体质量、腹围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尿酸、空腹胰岛素、血脂、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
组患者的血尿酸、空腹胰岛素、血脂、空腹血糖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
的体质量、腹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腹围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穴位埋线对腹型肥胖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影响显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尿酸、空
腹胰岛素、血脂、空腹血糖等指标,还能够对患者的体质量、腹围等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腹型肥胖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腹型肥胖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每组各32例,埋线组给予埋线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取穴相同,均治疗8周。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腰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腰围身高比(WHtR)、体质量(BW)、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情况,以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评分的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L)、低密度脂蛋白(LDL-L)、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1.2%(26/32),针刺组为75.0%(24/32)。埋线组疗效与针刺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BW、BMI、WC、HC、WHR与WHtR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埋线组在改善BW、BMI、WC、HC、WHR与WHtR方面均稍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MoCA及MMSE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在改善MoCA及MMSE量表评分方面均稍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TC、TG、LDL-L、HDL-L、FPG、FINS水平均明显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埋线组在改善TC、TG、LDL-L、HDL-L、FPG、FINS水平方面均稍优于针刺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腹型肥胖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能够明显地减轻腹型肥胖、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效调节脂代谢及胰岛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脂肪肝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单纯性肥胖合并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穴位埋线,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减肥疗效,脂肪肝疗效,治疗前后肥胖指标、中医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减肥疗效、脂肪肝疗效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 <0.05),治疗前两组肥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体质量、腰围、臀围、腰髋比(Waist-hipratio,WHR)、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脂肪率(Fat rate,FAT)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体质量、腰围、臀围、WHR、BMI、FAT指标水平下降更显著(P <0.05),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肢体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秘结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肢体乏力、腰膝酸软、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秘结评分下降更显著(P <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合并脂肪肝可提高减肥效果,纠正脂肪肝状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疗效更确切,优势更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两组患者体重、腹围(WC)、臀围(HC)、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腰围/身高比值(WHtR)以及体脂肪率的变化并据此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2%,对照组为70.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体重、WC、HC、BMI、WHtR及体脂肪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4星期后WHR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4、8星期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是一种治疗腹型肥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穴位埋线结合拔罐治疗)和对照组(穴位埋线治疗)各30例,每10天治疗1次,治疗3次为1疗程,2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96.67%,对照组8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体重、体重指数(BMI)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体重、MBI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拔罐治疗单纯性肥胖减肥效果更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肥胖症是指因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所致的体重过度增加,无明显病因者称为单纯性肥胖[1].单纯性肥胖症主要是由于机体不伴有显著的神经、内分泌、形态及功能变化,但可伴有代谢调节过程障碍.肥胖症作为一种全身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机理较复杂,其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发病密切相关.目前各种方案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报道很多,其中穴位埋线疗法因其方便且疗效突出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工作者的喜爱.现将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结合脐灸治疗单纯性腹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单纯性腹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穴位埋线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敷脐灸,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2组均治疗60 d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及腰围的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经治疗后腰围、体质量、BMI均下降,且治疗组对降低腰围、体质量、BMI等指标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脐灸通过对机体产生多种刺激效应,有效调节内脏功能,加速体内脂肪分解速度,从而降低腰围、体质量、BMI等指标,提高总有效率。该疗法疗效稳定,无不良反应,且患者依从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加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以脐周八穴为主进行电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穴位埋线治疗。30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记录患者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的变化并据此统计疗效;同时检测患者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血清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TG、FINS、HOMA-IR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G、FINS、HOMA-IR及两组患者FBG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加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疗效肯定,且对TG、FINS有一定的控制,可改善单纯性肥胖症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3.
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伴血脂异常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伴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单纯性肥胖伴血脂异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穴位埋线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穴位埋线组中途脱落1例,最终纳入穴位埋线组29例,常规针刺组30例。穴位埋线组给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脐周下脂肪厚度,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以及体重对生活品质的影响量表(IWQOL-Lite)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BMI、腰围、臀围、脐周下脂肪厚度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穴位埋线组BMI、腰围均小于常规针刺组(P<0.05);2组臀围及脐周下脂肪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穴位埋线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2组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或是在生活方式干预加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对糖调节受损(IGR)伴腹型肥胖患者糖脂代谢及转归的影响。方法将160例IGR伴腹型肥胖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40例。A组予生活方式干预,B组予生活方式干预+口服二甲双胍,C组予生活方式干预+穴位埋线,D组予生活方式干预+穴位埋线+口服二甲双胍。各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IGR患者向糖尿病(DM)或正常糖耐量(NGT)转化的转归情况,比较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血脂(TC、TG、LDL-C、HDL-C)、空腹血糖、血浆胰岛素、肝功能相关指标及腹围(WC)、身高、体质量水平的变化情况,计算并比较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肪肝指数(FLI)、内脏脂肪指数(VAI)的变化情况。结果 (1)最终完成试验者156例,A组40例、B组37例、C组40例、D组39例。(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B、C、D组的Hb Alc、HOMA-IR、TG、LDLC、WC、BMI、FLI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 A组的BMI、FLI水平明显降低(P0.05);仅有C、D两组VAI水平下降(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B、C、D组Hb A1c、TG水平均明显更低(P0.05,P0.01); C、D组WC、FLI、VAI水平明显更低(P0.01);仅有D组HOMA-IR水平明显更低(P0.01)。与B组治疗后比较,C、D组FLI、VAI下降更加明显(P0.05,P0.01)。(3)组间治疗后两两比较,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IGR向NGT逆转的发生率明显更高(P0.01),B组、C组、D组IGR向DM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低(P0.01)。与B组相比,C组、D组IGR向NGT逆转的发生率明显更高(P0.01),C组、D组IGR向DM转化的发生率明显更低(P0.01)。(4)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还是在生活方式干预加二甲双胍的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IGR合并腹型肥胖患者,都能够对糖代谢及胰岛功能产生更好的调节作用,同时还能减轻腹型肥胖,减少内脏脂肪蓄积,减轻肝脏脂肪病变,从而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SF-36量表来评价中医药治疗对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80例,运用具有疏肝理气,和胃解郁的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分别填写临床症状调查量表和SF-36量表;对照组为健康人群,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填写SF-36量表.结果 和健康人群比较,患者RP,BP,GH,VT,MH 5个维度积分较正常人群低(P<0.05),经治疗后,患者的胃脘疼痛、上腹胀的症状改善明显,RP,BP,GH,VT,SF和MH 6个维度的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 疏肝理气,和胃解郁法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具有身心双重调节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脐周八穴埋线加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部8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针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体重、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等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电针组为75.0%,2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年龄段间、各证型间近期疗效愈显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WHR、体重、BMI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WHR、BM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2组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脐周八穴为主的埋线加电针是比较理想的治疗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系统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及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帮助。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Pubmed、Springer、Medline数据库,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用Revman 5.2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共19篇文献,1 65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19篇文献均以有效率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对同质性较强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显示穴位埋线组与其他疗法组相比较,合并后OR=2.45,95%CI[1.81,3.32]。总体效应检验,Z=5.81,P0.01,两者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疗程≥3个月时,穴位埋线相对于其他疗法合并后,OR=2.61,95%CI[1.53,4.46],效应检验,Z=3.51,P0.01,两者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3个月时,穴位埋线相对于其他疗法合并后,OR=2.38,95%CI[1.65,3.44],效应检验,Z=4.64,P0.01,提示两者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与电针组对比,OR=1.79,95%CI[1.08,2.95],P=0.02;穴位埋线组与针刺组对比,OR=1.89,95%CI[1.16,3.09],P=0.01。提示穴位埋线与电针或针刺相比较,疗效有显著差异。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优于其他疗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针灸》2009,29(9):70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埋线对心脾两虚型单纯性肥胖的干预效应.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采用电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电针穴取中脘、下脘、关元、天枢等,穴位埋线穴取中脘、天枢、气海等;对照组(32例)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治疗前后进行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臀比(WHR)、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Hamilton焦虑量表(HAMA)、Hamilton抑郁量表(17项)(HAMD)评估,并与正常组35例对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3.9% vs 84.4%,P<0.05);单纯性肥胖患者体质量、BMI、腰围、WHR、HAMD、HAMA和PSQI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上述评分都有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单纯性肥胖存在睡眠质量下降以及精神心理异常,电针配合穴位埋线在有效减肥的同时可提高睡眠质量和调整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