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室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对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和抗ENSA抗体的特异检查,介绍了几种不同的SLE实验分析方法,最后得出了ANA(IIF法)是有临床表现的SLE患者的有效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抗SmD1抗体测定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探讨血清抗SmD1抗体水平与SLE病情的关联性。方法: 将137例确诊为SLE患者和75例非SLE患者先采用线性印迹法定性检测SmD1。阳性者再采用ELASA法作定量分析,统计分析抗SmD1抗体对SLE诊断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以及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情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线性印迹法检测抗SmD1抗体敏感性为84.9%,特异性为96.0%。抗SmD1抗体定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积分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 线性印迹法检测抗SmD1抗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作为诊断SLE的参考指标。抗SmD1抗体定量对判断SLE病情活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SmD1抗原的mRNA水平与抗SmD1抗体的关系。方法:收集30例抗SmD1抗体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30例抗SmD1抗体正常的SLE患者、3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标本。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SLE组和正常对照组SmD1抗原的mRNA水平。所得数据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SmD1抗体升高、抗SmD1抗体正常的SLE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中,SmD1抗原的荧光定量PCR结果-△△CT分别为-0.60±2.99、-0.04±1.92和-0.00±2.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D1基因的表达在各组中无明显不同,SLE患者免疫异常,表型特别丰富,几乎涉及整个免疫系统,仅以SmD1mRNA表达异常不可能完全解释免疫系统的紊乱。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抗Sm D1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93例SLE患者、15例皮肌炎患者、3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用线性免疫分析法检测抗Sm D1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Sm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结果 SLE患者抗Sm D1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抗Sm抗体(P<0.01),与抗ds-DNA抗体阳性率相似(P>0.05),在非SLE患者中抗Sm D1抗体均阴性。结论 抗Sm D1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指标,其敏感性高于抗Sm抗体,可作为SLE实验室诊断的常规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DNA免疫吸附血液灌流器对20例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常规全血灌流治疗。结果:DNA免疫吸附血液灌器能有效清除SLE患者血液中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结论:DNA免疫吸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陈绍斌  冯建明 《青海医药杂志》2006,36(8):95-95,F0004
抗核抗体(ANA)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敏感性高,特异性低;抗双链DNA抗体(ds-DNA)和抗Sm抗体对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低;抗核小体抗体(anti-uncleosome antibody,AnuA)在SLE患者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出现在SLE的早期,与病情活动、肾脏损害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抗体,有助于SLE的早期诊断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DNA 280免疫吸附治疗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2月我院住院的12例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进行DNA免疫吸附(IA)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的抗核抗体(ANA)与抗ds-DNA抗体滴度、常规生化检查、补体水平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DNA免疫吸附治疗后ANA、抗ds-DNA滴度、IgG及Ig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免疫吸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较吸附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血肌酐、血钾、IgM、C3、C4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NA免疫吸附治疗后患者SLEDA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 DNA免疫吸附治疗抗ds-DNA抗体阳性SLE患者有效,可降低体内ANA、抗ds-DNA抗体滴度,使SLE病情活动度下降,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抗核抗体ANA(Antinuclear Antibody)筛查是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规检测手段。ANA是一个统称,通常是指抗各种细胞核成分的抗体。ANA的性质主要为IgG,也有IgM、IgA和IgD,它们无器官和种属特异性,即该类抗体可以和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  相似文献   

9.
系统性红斑狼疮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SLE检测抗CCP抗体的情况,随访抗体阳性者,并与该抗体阴性的SLE进行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149例SLE、16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106例非风湿病的抗CCP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7%、69.6%和0.9例抗CCP抗体阳性SLE进行了复查,6例阳性,3例阴性.11例抗CCP抗体阳性SLE随访未发现关节侵蚀性病变.抗CCP抗体阳性SLE与40例阴性SLE在关节炎、关节侵蚀性病变等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CCP抗体仅在很小部分SLE中检出,对SLE与RA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阳性不能作为完全排除SLE的指标,其出现在SLE中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大理白族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各种自身抗体的综合分析评价,为SLE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9例大理白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谱(ANA16项),以51例抗核抗体谱结果阳性的其它病例作为对照.结果:抗ds-DNA和抗S m仅出现于SLE患者血清叶中;抗nRNP抗体在SLE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有三例治疗后复检的SLE患者抗核抗体谱结果阴性.结论:SLE患者女性为主;SLE患者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但抗ds-DNA和抗S m足SLE的特征性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敏感性比免疫印迹法高;SLE患者治疗缓解期自身抗体可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规免疫抑制治疗是非特异性的,它影响整个免疫系统。不是所有病人使用这一疗法都有效。使用抗辅助性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可以克服这一困难。有记录表明,在患SLE样疾病的小鼠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用抗-CD4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抗核小体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方法:采用德国IMTEC公司提供的ENA抗体免疫印迹试剂盒(包括抗SmD1、抗组蛋白、抗核小体抗体),操作规范的按着试剂盒说明书操作.结果:抗核小体阳性的病人11例,占12.5%,11例病人抗组蛋白全部阳性,有2例伴随抗SmD1阳性;抗组蛋白阳性的病人21例,占23.9%.抗SmD1阳性的病人12例,占13.6%.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与SL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诊断SLE不应该只注重抗Sm、抗dsDNA两种以前认为是SLE特征性抗体,而应该联合检测抗核小体抗体,这样对诊断SLE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3.
抗dsDNA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所特异,国内外诊断这类疾病多采用血清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LE细胞三项主要试验,特别是抗dsDNA抗体对SLE有高度的特异性。目前测定抗dsDNA抗体的方法较  相似文献   

14.
杜大洪  牟君成 《海南医学》2004,15(12):117-118
目的探讨抗可提取性核抗原(ANA)多肽抗体谱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标本采用实免疫印迹法检测抗ANA抗体。结果50例SLE患者血清中存在的自身抗体主要有抗dsDNA、抗ulRNP、抗Sm、抗SSA、抗Ro-52、抗SSB等6种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0.0%、34.0%、46.0%、58.0%、52.0%和42.0%。结论抗ANA抗体阳性谱的分布有一定的倾向性,其抗体谱检测对提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水平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快捷,重复性好等优点,适宜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抗细胞膜DNA(cmDNA)抗体联合抗核抗体(A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海南省中医院检验科确诊的182例SLE患者为观察组,纳入同期确诊的85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为疾病对照组,包括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9例、原发干燥综合征患者33例、脊柱关节病患者12例、其他结缔组织病患者11例,纳入5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3组对象ANA及抗cmDNA抗体,采用欧蒙印迹法测定抗史密斯(Sm)抗体、抗核小体抗体(AnuA)。结果 观察组抗cmDNA抗体、ANA、抗Sm抗体、AnuA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抗体对诊断SLE敏感性,ANA最高,其次为AnuA、抗cmDNA抗体,抗Sm抗体最低;特异性,抗Sm抗体和AnuA最高,其次为抗cmDNA抗体,ANA最低;阳性预测值,AnuA最高,其次为抗Sm抗体和抗cmDNA抗体,ANA最低;阴性预测值,ANA最高,其次为AnuA和抗cmDNA抗体,抗Sm抗体最低,上述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ANA、抗Sm抗体、AnuA阴性者,抗cmDNA检出率分别54.55%、64.54%和59.57%。抗cmDNA抗体并联常规方案诊断SLE的敏感性最高,抗cmDNA抗体串联ANA诊断SLE的特异性最高。结论 抗cmDNA抗体有助于检出ANA、抗Sm抗体及AnuA阴性的SLE患者,抗cmDNA抗体联合常规方案诊断SLE具备较可靠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抗ds-DNA抗体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较高特异性的一种自身抗体。我国 1985年诊断SLE的标准中已列入抗ds-DNA抗体的测定。常用检测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  相似文献   

17.
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系统受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显著临床特点之一是血清中出现多器官非特异性抗体,如ANA(抗核抗体1、抗ds-DNA、抗Sm抗体、抗SSA、抗PT抗体等。以ANA为主的自身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在许多组织沉积,如肾小球、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关节等,可触发Ⅲ型超敏反应。造成广泛组织损伤,引起多种临床表现。生理条件下,一部分人体内也会出现少量的ANA和其他自身抗体,但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液中往往可以检测到多种直接针对细胞核抗原成分的高滴度自身抗体。这里仅谈一下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中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抗体的各种荧光核型和抗双链DNA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抗核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抗双链DNA抗体采用胶体金标记免疫斑点渗滤法(DIGFA)。结果43例SLE患者中,同时采用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两种方法检测,同时阳性的有31例,单独抗核抗体阳性确诊SLE的有5例,单独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确诊SLE阳性的有7例。其中荧光核型均质型9例,斑点型5例,核模型4例,混合型18例。结论抗核抗体和抗双链DNA抗体联合检测可避免因单项检测出现的漏诊情况,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从而提高了SLE确诊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核抗体、抗ENA谱及抗双链DNA的联合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的核抗原抗体(抗ENA谱)及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的联合检测自身抗体在各种疾病中的检出率.方法 ANA检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抗ENA抗体检测用欧蒙斑点法,抗dsDNA抗体检测用胶体金斑点渗透法,共检测血清标本337份.结果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患者44例中ANA、抗ENA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3.2%、25.0%、15.9%;在其它疾病293例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5%、9.2%、2.4%;SLE、RA与其它疾病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可作为自身抗体的筛选试验,且对SLE、RA等系统性风湿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侵犯皮肤,内脏等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有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LE细胞检查等。近年来国外报导用间接血凝方法检测DNP抗体(狼疮因子),并有商品出售,国内未见报导。我们检验科用DNP致敏乳胶试剂,设计了LE试验方法,并对73份SLE病人血清,130份其他病人和健康人血清进行了试验,现将实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