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RA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其血浆D-D和hs-CRP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两组血沉(ESR)。结果 RA患者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RA患者组血浆D-D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A患者hs-CRP、D-D与ESR变化相一致。结论血浆hs-CRP和D-D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可反映心血管病变危险性,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及D-二聚体(DDimer,DD)水平,探讨其在R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RA患者56例,正常对照组40例,测定其血浆Hcy水平及DD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同时比较两组CRP水平。结果:1血浆Hcy和DD水平:RA患者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组血浆Hcy和DD水平与DAS28评分均为正相关(r=0.28,P=0.02)和(r=0.36,P=0.01);3RA患者组经治疗病情缓解后(DAS28<2.6)血浆Hcy和DD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Hcy水平、DD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可反映心血管病变危险性,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四项在肝硬化患者机体内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试者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T-Ⅲ和D-dimer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TT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FIB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AT-Ⅲ、D-dimer水平较健康人群均有明显变化,通过测定其水平可客观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脑梗死患者血D-二聚体(D-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6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在血常规检测的基础上检测并对比两组血D-D、hs-CRP和AT-Ⅲ(%)的测定结果,分析其与脑梗死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血hs-CRP和D-D高于对照组,AT-Ⅲ(%)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Ⅲ(%)轻度组高于中重度组,D-D低于中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s-CRP和AT-Ⅲ(%)与脑梗死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D-D和AT-Ⅲ(%)可能与脑梗死程度有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脑梗死程度。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处于高凝状态甚或血栓形成。抗活化蛋白C(APCR)是迄今所知引起静脉血栓形成(VT)的主要原因。在遗传性VT的发生率高达到20%~60%,而对于抗血液凝固系统中的蛋白C(PC)系统和AT-Ⅲ指标与SLE发生血栓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检测30例SLE患者血浆PC、蛋白S(PS)和AT-Ⅲ等指标,探讨其在SLE伴血栓形成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许志坚 《当代医学》2021,27(23):66-67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50名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二聚体、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结果 观察组D-二聚体、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与D-二聚体、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密切相关,了解D-二聚体、hs-CRP及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可帮助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尿毒症患者的血浆中抗凝物质-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与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测定以研究其病理改变与凝血机理的关系,以及透析治疗对它的影响。方法:TFPI抗原(TFPI:Ag)测定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AT-Ⅲ活性(AT-Ⅲ:A)测定采用发色底物法。结果:尿毒症组(20例)TFPI:Ag为17735±4658ng/ml,较正常组(30例)为高(P<001);AT-Ⅲ:A为73110±1701,较正常组为低(P<001)。尿毒症组(10例)透析前后比较:TFPI:Ag从18291±3120降至13155±3651(P<001);AT-Ⅲ:A从8426±1619升至11000±2651(P<001)。结论:尿毒症患者TFPI:Ag增高,AT-Ⅲ:A降低,表明其组织病理损伤明显而致TF过度表达,从而呈现一定程度的高凝状态。透析治疗可使此病理过程得到一定程度的矫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4-3-3η 蛋白、D- 二聚体(DD)、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及C 反 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 法检测3 组患 者的14-3-3η 蛋白、anti-CCP,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DD,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CRP,比较分析各检测指 标对RA 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RA 组血清各指标和指标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风湿性疾病组和对照组 (P <0.05);14-3-3η 蛋白、DD 和anti-CCP 的ROC 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1、0.779 及0.863(P <0.05), 对诊断RA 准确性较高;DD 和anti-CCP 并联时敏感性最高,为97.68%,DD 和anti-CCP 串联时特异性最高, 为99.42%。结论 14-3-3η 蛋白、DD 水平在RA 患者中显著升高,是诊断RA 的理想指标,DD 和anti- CCP 联合检测对鉴别诊断RA 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80例,其中40例活动期,40例非活动期。比较两组患者以及50例正常对照组的hs-CRP和血沉(ESR)。结果RA活动期患者的hs-CRP、ES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RA患者活动期的hs-CRP、ESR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P〈0.01)。结论hs—CRP能够反映RA患者的病情,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AF)患者血液凝血系统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Ⅲ(TAT)浓度变化及其对评价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价值。方法研究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血栓者10例,另有外周动脉明确血栓栓塞并发症者8例,共18例为血栓组;行 TEE 检查未发现 LA 和/或 LAA 血栓且排除血栓栓塞并发症病史者为无血栓组(17例);未行 TEE 检查及排除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房颤患者54例为房颤组,对照组33例为无房颤组。各组均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 TAT、D-D 浓度和 AT-Ⅲ活性,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F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血栓,其 TAT 及 D-D 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房颤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无房颤组(P<0.05)。血栓组患者 TAT、DD 水平明显高于无血栓组(P 均<0.05)。结论房颤患者可引起凝血系统的激活;检测房颤患者血浆中 TAT 可能成为评估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 )、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 AT-Ⅲ)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肺癌患者73例(观察组),健康志愿者60例(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FIB、D-二聚体及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T-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Ⅲ、Ⅳ期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高于Ⅰ、Ⅱ期(P<0.05),而Ⅲ、Ⅳ期患者AT-Ⅲ水平低于Ⅰ、Ⅱ期(P<0.05)。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以及AT-Ⅲ的水平可作为肺癌进展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及其与RA病情活动指标的关系.方法 检测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浆DD及FIB水平,分析RA血浆DD和FIB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及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取40例三种常见恶性肿瘤(肺癌、胃癌、肝癌)患者及30例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静脉血,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结果:三种常见肿瘤患者较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结论:检测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性、纤维蛋白原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4.
高叶  钱平  朱涛 《吉林医学》2014,(22):4923-4925
目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血气分析的动态变化,探讨上述各项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58例AECOPD患者入院时、治疗后的血样,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血气分析,同时用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ECOPD患者组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及血气分析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入院时和治疗后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OPD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增高,抗凝血酶Ⅲ降低反映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的严重程度,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及时纠正缺氧,积极抗感染、适当的抗凝治疗,有助于病情的评估判断,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OP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121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36例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浓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根据24h尿蛋白排泄率(UAE)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蛋白尿组(UAE〈30mg/24h)62例与微量白蛋白尿组(UAE为30~300mg/24h)59例。结果:2型糖尿病无蛋白尿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纽(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两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白蛋白尿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无蛋白尿组和健康对照组,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无蛋白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检测对于2型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判断以及疾病的早期预防和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34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治疗前CRP、D-二聚体分别为(12.10±3.45)mg/L、(1.64±0.47)mg/L;治疗后分别为(2.18±0.67)mg/L、(0.44±0.31)mg/L.对照组CRP、D-二聚体分别为(1.46±0.46)mg/L、(0.32±0.23)mg/L.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妊娠高血压疾病(PIH)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109例PIH患者为PIH组,其中轻度子痫前期32例(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36例(重度子痫前期组),子痫41例(子痫组)。以同期63例门诊产检或住院正常妊娠妇女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全自动分析系统定量测定血浆中D-D和CRP含量。结果 PIH组D-D和CR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D-D=12.31,P<0.01;FCRP=57.63,P<0.01);PIH各组间D-D及CR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子痫组>重度子痫前期组>轻度子痫前期组;PIH组血浆中D-D与CRP含量呈正相关(r=0.786,P<0.01)。结论 PIH患者血浆中D-D和CRP含量能够反映PIH患者的病情,二者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PIH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钦 《中国医疗前沿》2010,(10):57-57,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0年3月在我院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0例及健康对照者31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和DD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和DD水平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呈AMI组〉UAP组〉SAP组趋势。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明显升高,血清hs-CRP和DD水平测定可以作为评估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重症肝病检测AT-Ⅲ、VWF-Ag和D-D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D-二聚体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疾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萍乡市人民医院的120例RA患者,检测并分析患者治疗前后MPV、D-二聚体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结果 患者治疗前后的MPV、D-二聚体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D-二聚体和CRP联合检测与疾病进展符合率为99.17%,高于单一项目检测(MPV、D-二聚体、CRP单一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0.83%、91.67%、91.67%)。结论 RA患者活动期MPV降低,与活动程度呈负相关;D-二聚体和CRP水平升高,与活动程度呈正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RA疾病进展的阳性诊断率。MPV和D-二聚体可作为RA病情评估的新的生物学标志物,临床可参考其值预测疾病的发展和活动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