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40年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治疗感染症中的位置已被确定,现在它们所占费用是抗生素费用160亿美元的一半以上。目前使用的约60个β-内酰胺抗生素是由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或7-氨基头孢烷酸(7-ACA),经氨基酸化制备得到。由于6-APA和7-ACA的可用性,酰化工艺的简单性,以及抗菌性能可变性导致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 6-取代青霉素 Beecham对青霉素的兴趣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广泛使用的羟氨苄青霉素和替卡西林是该公司的实验室在1957年6-APA分离后首次制成的。1970年该公司决定了从x替  相似文献   

2.
β—内酰胺酶动力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β-内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的灭活酶,是大多数致病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随着临床β-内酰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新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不断开发,β-内酰胺酶所致的耐药性日益严重,为此,对β-内酰胺酶性质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β-内酰胺酶动力学是在分子药理水平上研究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作用以及影响水解速率的各种因素,即研究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反应速度以及抗生素浓度、酶抑制剂浓度、温度、pH及酶量等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以寻找酶作用的规律性.对于一些β-内酰胺酶的动力学特性,近年来已有各自的报道,现将β-内酰胺酶动力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早在1940年,Abraham和Chain就发现在对青霉素不敏感的大肠杆菌提取物中,含有青霉素酶。此酶能打开青霉素分子中的β-内酰胺环,命名为β-内酰胺酶,它能转化青霉素形成相应的青霉噻唑酸,使青霉素完全失去抗菌活性。β-内酰胺酶对头孢菌素也是敏感的,可使头孢菌素无效。故β-内酰胺酶的定义为凡能催化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或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酰基衍生物的β-内酰胺环中酰胺键使之水解裂环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发酵生产的青霉素G(Pen G)和青霉素V(Pen V)多半是用作生产β-内酰胺中间体6-氨基青霉烷酸(6-APA)和7-氨基脱乙酰氧头孢烷酸(7-ADCA)的原料.有效、稳定的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的开发,为合成具有不同抗菌性能的6-APA和7-ADCA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现6-APA年产量约7500t,为此需消耗10~30t固定化青霉素酰化酶.  相似文献   

5.
引言由Sakaguchi等发现的“penicin”,后鉴定为6-氨基青霉烷酸(6-APA),从而揭开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新纪元。对6-APA的兴趣是在有机化学家致力于酰化此种分子取得成功,并获得象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具有更宽抗菌谱,且于口服时具有足够稳定性的各种半合成青霉素之后出现的。生产这些半合成青霉素所需关键中间体——6-APA是通过裂解青霉素C(PenG)或青霉素V(PenV)侧链后获得的。最初曾试图  相似文献   

6.
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抗生素,均含6-氨基青霉烷酸(6-APA)母核结构,是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的繁殖期杀菌剂.也是第一个发现的抗生素,因其有高效、低毒、价兼等优点,至今仍然是治疗很多敏感细菌所致感染的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族抗生素的研究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族抗生素绝大多数由青霉素或头孢菌素C裂解成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或7-氨基头孢烷酸(7-ACA) 后,再行化学改造而得[头霉素C(Cephamycin C)衍生物也可类似地合成],其中也有部分是通过青霉素的化学转化制得。由于现代发酵技术已降低了青霉素的成本,因此,将青霉素化学转化为头孢菌素类或其母核类似物已成为重要课题。青霉素(1)和头孢菌素(2)的母核,具有相同数目的硫、氮和碳原子,仅仅是与β-内酰胺环稠合的环的排列以及氧化态不同。因此在理论上,这两类抗生素化学上相互转化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目前商品化抗生素大约有150个,尽管人们已经知道许多重要抗生素的化学合成途径,但是并未采用化学合成方法来制备(结构简单的氯霉素和杀细胞素除外)。这是因为生物合成的那些化合物结构复杂,需多步化学合成反应,太不经济。关于半合成新青霉素迅猛发展也并非起始于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化学合成途径的发现,而是不久发现产黄青霉菌在特定发酵条件下分泌6-APA,由6-APA再转化成各种新青霉素。大规模地化学合成抗生素类事实上是  相似文献   

9.
在抗生素学科发展初期人们就注意到,不同类型青霉素的生成是由菌株的特性决定的。随着青霉素产生菌比较生理学研究资料的积累指出:不同青霉素的合成由培养基的组成决定,而且主要取决于其中存在的青霉素分子侧链——前体。1959年在产黄青霉培养液中,发现了游离的6-氨基青霉烷酸(6-APA)——青霉素的分子母核。需要阐明,在应用不同菌株时,6-APA、苄青霉素(bP)、青霉素V(Phmp)的生物合成是否存在区别。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抗生素为一类分子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化合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近10多年来,又发展了一批单环β-内酰胺药物。此外,还有一些含β-内酰胺环的非典型β-内酰胺抗生素如克拉维酸(Clavlanic acid)、碳青霉烷(Carbapenam)及Thienamycin等,它们结构间的关系见图1。β-内酰胺抗生素近10多年来发展很快,主要是因此类药物具有其他抗生素无法与之相比拟的优点:高效低毒。尤其是近年来头孢菌素类的迅速开发,第三代头孢菌素相继出现,又使其抗菌范围大为扩大。据统计,在目前的  相似文献   

11.
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半合成抗菌素的母核。在6-APA的氨基上用化学方法加上合适的侧链,可获得高效、广谱、服用方便的半合成抗菌素,例如氨苄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邻氯苯甲异噁唑青霉素、苯甲异噁唑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等。由于这些新青霉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使6-APA需要量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2.
唯有真菌(如青霉菌)能产生疏水的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但抗菌谱较窄,而且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其侧链部份受培养基中加入物的影响,侧链酸为前体(如苯醋酸为青霉素G的前体),尽管在青霉素分子中,缬氨酸的结构型是D,但是L-胱氨酸(L-cys)和L-缬氨酸(L-val)可作前体,a-氨基己二酸(L-AAA)也是必要前体它在代谢过程的最后一步与侧链酸的活化型(辅酶A酯)交换时被消除。6-APA是青霉素核,不是中间产物,而是在无侧链酸存在时的支路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头霉素类抗生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重要的β-内酰胺环。为了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配伍溶液中稳定,延缓这类抗生素在溶液中迅速水解而失效,充分发挥其抗菌活性,作者就此类药物在配伍输液中可能发生的某些变化进行探讨。1 分子结构与水解关系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分子结构中β-内酰胺环是青霉素类抗生素抗菌活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不稳定的部分,易水解。如遇碱,β-内酰胺环首先破裂,分解为青霉噻唑酸;遇酸时分解为青霉二酸或分解为青霉烯酸。  相似文献   

14.
引言青霉素母核6-APA的发现为研制半合成青霉素铺平了道路,并使化疗取得了惊人的进展。7-ACA制备方法的发现促进了广泛研制半合成头孢菌素。β-内酰胺抗生素选择性抑制细菌细胞壁中肽葡聚糖生物合成的最后一步,给化疗带来一种最适的作用机制。因此,半合成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在抗生素生产中占首要的地位,而且对研究新的β-内酰胺抗生素仍有很大兴趣。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主要来源于青霉素G或头孢菌素C。两者均由发酵产生。多年来,β-内酰胺生物合成局限于这两种化合物。通过各种微生物(如青霉菌和曲霉菌)生  相似文献   

15.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分类及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菌素是从头孢霉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类抗生素,结构与青霉素相似,均有β-内酰胺环,主要区别在于青霉素是6-氨基青霉烷酸的衍生物,而头孢菌素是7-氨基头孢烷酸的衍生物。甲氧头孢菌素也属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只是多一个7-α-甲氧基,使它对β-内酰胺酶有相当耐受性。这类抗生素化学结构和作用机理均相似,都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加速细胞壁破坏而起杀菌作用的。根据其抗菌特点可按下表分类(见附表)。  相似文献   

16.
6-氨基青霉烷酸(6-APA)是半合成抗生素的母核。在 6-APA的氨基上引入不同侧链,可获得高效、广谱、服用方便的各种半合成抗生素。目前6APA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法和固定化酶法。固定化酶法是将青霉素酰化酶固定在水不溶性载体上,直接用于裂解青霉素G生成6-APA。1973年英、美、西欧等国已应用固定化酶生产6-APA。本研究以大孔离子交换树脂为载体使青霉素酰化酶固定化。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大孔径、高比表面积、高交换率、耐磨性好等优点。本文报导初步研究结果。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具有水解青霉素G和青霉素V成为β-内酰胺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能力的酰化酶已在许多报告中作过论述,且在工业生产半合成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的中间体上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医疗上新的几代头孢菌素类逐渐取代青霉素,头孢菌素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已成为一种关键性中间体.最初希望能找到一种与某些青霉素酰化酶一样有效的酰化酶,可直接转化头孢菌素C(CPC)成为7-ACA.然而,对稀有的CPCD-氨基己二酸侧链具有特异性的酰化酶极为少见.已报道的一些CPC酰化酶,一般活性都很低,至今尚无法证明其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引言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β-内酰胺键使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同时也提供了鉴定β-内酰胺酶所需要的β-内酰胺底物.后来,Abraham和Chain证明,一些细菌(埃希氏菌属杆菌)产生的酶能够"破坏青霉素的抑制生长性质".青霉素的结构被确定之后,Abraham证实了灭活作用是酶催化β-内酰胺键水解生成青霉酸的结果(图1).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 Batchelor等(1959)分离和鉴定了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通过向6-APA结构上联接不同的侧链,促使半合成青霉素类的发展,导致以天然产物青霉素G或V脱酰基作用生产6-APA方法的研究。最早用来制造6-APA的直接发酵法(主要是在青霉素G或V发酵时不加侧链前体)很不成  相似文献   

20.
青霉素酰化酶(FC.3.5.11)已从大肠杆菌菌株中提取出来。并被固定在微粒明胶上,用于柱式裂解10%高浓度青霉素底物,生产6-氨基青霉烷酸(6-APA)。6-APA产率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