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对侵袭性曲霉病(IA)的诊断价值.方法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住院患者49例,平均年龄55岁,男34例,女15例,其中IA 11例,其他IFI 20例,曲霉气道定植18例.采用Platelia Aspergillus(法国Bio-Rad公司)双夹心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患者的血清GM吸光度指数(简称GM值),IA患者中6例于治疗后7 d重复检测.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结果 IA患者血清GM值为1.63±0.29,其他IFI和曲霉气道定植患者分别为0.96±0.49和0.83±0.43,IA患者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81,P<0.05).6例IA患者治疗前后GM值分别为1.67±0.24和1.62±0.28(t=0.475,P>0.05).以GM值为1.5作为诊断阈值诊断IA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2.7%、84.2%、57.1%和94.1%.结论 血清GM检测对IA具有诊断价值,可区分IA与其他IFI和曲霉气道定植;以GM值为1.5作为诊断阈值诊断IA的敏感度、特异度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清1,3—β-D葡聚糖(G)和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联合检测对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4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血液病患者,根据临床回顾性诊断标准定义阳性和阴性病例。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G和GM,分别计算GM试验和G试验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以I值〉1.0为GM试验阳性,G浓度〉60pg/L为G试验阳性计算,GM试验和G试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77.8%,90.3%,82.4%,87.5%;G试验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高,但GM试验的特异度高。结论:GM试验和G试验联合检测提高试验的敏感度,减少了假阴性的发生,对早期诊断IFI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检测(G试验)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检测(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儿童血液病患儿246例,根据是否诊断IFI分为感染组27例和非感染组219例。采用动态试管比浊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和半乳甘露聚糖含量。计算G试验、GM试验单独和联合应用诊断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G试验诊断儿童血液病IF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是88.89%、91.78%、57.14%和98.53%;GM试验分别是66.67%、71.23%、22.22%和94.55%;G试验、GM试验并联分别是100%、65.75%、26.47%和100%;G试验、GM试验串联分别是55.56%、97.26%、71.43%和94.67%。G试验、GM试验串联诊断IFI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与其他试验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G试验、GM试验对儿童血液病患者IFI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G试验和GM试验串联分析对IFI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半乳甘露聚糖(GM)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性纳入50例怀疑IFD的恶性血液病患者,25例非IFD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和肺泡灌洗液GM水平,利用ROC曲线分析肺泡灌洗液GM实验对IFD患者的诊断价值。通过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比较不同临床指标对于GM实验的影响。结果疑似组,拟诊组和确诊组患者肺泡灌洗液GM平均值均高于血清GM平均值(0.31±0.09 ng/ml,0.46±0.12 ng/ml,0.49±0.07 ng/ml vs.0.24±0.08 ng/ml,0.44±0.22 ng/ml,0.48±0.20 ng/ml)。阳性率方面,疑似组,拟诊组和确诊组患者肺泡灌洗液GM阳性率均高于血清GM阳性率(17.5%,33.3%,66.7%vs.3.2%,18.5%,33.3%)。ROC曲线分析示确诊组患者,确诊组+拟诊组患者以及所有患者AUC分别为0.76,0.69和0.60。抗真菌药物的使用与肺泡灌洗液GM实验阳性率密切相关(P0.05)。结论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肺泡灌洗液GM实验有助于对IFD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23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3例血液病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宿主因素、临床特点、抗真菌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致IFI的重要因素之一。IFI中肺部感染最多见,占82.6%(19/23例)。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部影像学变化是IFI最常见的临床特征,也是临床观察及判断疗效的重要指标。所有IFI患者发热占87.0%(20/23例),19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几乎均伴有发热、呼吸困难,并发低氧血症占84.2%(16/1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均出现肺部影像学改变,其中典型的光晕征或新月征占63.2%(12/19例)。上述临床特点不具备特征性,尽快获得病原学证据比较困难。目前综合上述临床特点、按照中国IFI诊断指南是临床诊断IFI的主要方法。本研究中抗真菌治疗总有效率(痊愈加显效)66.7%,抗真菌治疗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免疫功能状态与IFI发生及治疗疗效相关,早期诊断IFI困难。对真菌感染进行临床分层诊治是血液病发生IFI的重要诊治模式。  相似文献   

6.
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Xie LP  Liu T  Meng WT  Zhou J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2):992-995
目的侵袭性曲霉菌病(IA)在血液病患者发病逐年增多,且伴随很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价IA疗效的价值。方法8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T〉38.5℃),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血液病患者被纳入研究。每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2次,共测定标本302份。GM检测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GM实验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检测,A值〉1.5。对GM实验阳性的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抢先抗曲霉治疗。结果81例患者中27例GM实验阳性(33.0%),其中11例临床确诊IA,GM实验在该11例中检出7例阳性(敏感性63.6%),14患者临床排除IA,GM实验在该14例中检出12例阴性(特异性85.7%),同时GM实验显示可早于真菌培养结果3~30d预测曲霉感染。27例GM实验阳性患者中,19例完成针对曲霉的抢先治疗,12例有效,7例无效死亡,病死率为36.8%。治疗有效组GM值下降到正常,治疗无效组GM值反而上升(P〈0.0005)。结论研究提示:血清GM抗原检测用于早期诊断IA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高危血液病患者以GM实验阳性为起点抢先抗曲霉治疗可降低IA病死率,监测GM值的动态变化具有评价疗效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浓度测定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早期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法选取我院494例有IFI高危因素肝病患者的血清678份,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GM浓度,并与传统的培养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494例中28例曲霉菌培养阳性,按GM的吸光度指数(absorbent index,AI)为0.5,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57.14%、90.88%、89.24%;按AI为1.0,分别为42.86%、93.84%、91.63%;按AI为1.5,分别为39.29%、97.86%、95.28%。结论按AI为0.5时诊断曲霉菌感染的灵敏度最好(57.14%),特异度和准确度较好,可作为曲霉菌感染早期诊断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应用甘露聚糖肽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接受慢性荨麻疹治疗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氯雷他定治疗,试验组甘露聚糖肽联合氯雷他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6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安全并且见效速度快、能达到很好的痊愈效果,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泡灌洗液(BALF)中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查(GM试验)在诊断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选取92例肺部感染患者行支气管镜下肺泡灌洗,收集BALF行GM试验,并同时做外周血清GM试验和痰真菌培养。结果:发现BALF中的GM试验(阳性结果:检测值 1)与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之间无差异(P0. 05);与CT影像学(多发结节、多发浸润)、发热之间无差异(P 0. 05)。BALF中GM试验与痰真菌培养结果有显著关联(P 0. 05),而血清中GM试验与痰真菌培养阳性结果无关联(P 0. 05)。根据BALF中GM试验阳性结果选择肺部感染的抗真菌治疗,发现64. 2%患者抗真菌治疗有效。结论:BALF中GM试验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上肺部真菌感染一个较好的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者68例(89.5%),化疗2个疗程以上者64例(84.2%),中性粒细胞缺乏者43例(56.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34例(44.7%),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者27例(35.5%)。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0.5%和61.5%(P=0.929);两组间不良反应对比只在低钾血症方面有差异(14.0%比42.4%,P=0.005)。结论 化疗、应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等是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易感因素。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IFI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将45例拉米夫定治疗产生耐药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给予甘露聚糖肽10mg一日三次,同时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天一次,治疗12个月。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10mg,每天一次,治疗12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症状、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3、6、12个月时,ALT复常率治疗组分别为67.8%、84.3%、90.5%,对照组分别为51.2%、63.2%、79.6%,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9.6、12.4、8.7,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12个月HBV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肝能有效地改善肝功能,提高阿德福韦酯抑制HBV复制。  相似文献   

12.
罗伟  冀林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68-4569
由于真菌感染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且培养阳性率较低,容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成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之一[1].同时,IFI也是免疫受损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2].对于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而言,由于接受大剂量的化疗、长时期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等,导致身体机能长期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因而极易患IFI.本文拟观察老年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临床症状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陆国军  于力克  张宇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46-1847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肽与高聚生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方法 50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向胸腔内注入甘露聚糖肽、高聚生治疗,观察两组毒副反应,评价比较二者的有效率。结果两组毒副反应轻微,主要为消化道反应;甘露聚糖肽组治疗有效率52%,高聚生组治疗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内注入甘露聚糖肽与高聚金葡素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安全、有效,高聚金葡素的疗效高于甘露聚糖肽。  相似文献   

14.
王春  张映铭 《山东医药》2012,52(43):78-79
目的观察胸腔内置管注射甘露聚糖肽及顺铂(DDP)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经胸腔内置管注射生理盐水20 mL+DDP 30 mg+地塞米松5 mg,在此基础上治疗组注射生理盐水20 mL+甘露聚糖肽40 mg,均为每周1次,4周后判定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胸腔积液控制总有效率分别为82.1%、56.4%,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82.1%、66.7%(P均<0.05);两组均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DDP腔内注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的感染并发症及致死原因之一.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均显示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而且IFI的临床确诊困难,延迟治疗又会导致死亡率升高.临床研究显示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死亡率近40% ~ 50%,严重影响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生存[1-4].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参照欧美标准制定了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下称指南),并先后进行了二次修订,提高了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水平[5].在既往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血液病/恶性肿瘤真菌感染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的最新进展和国外指南,经过反复讨论,工作组制定了中国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笔者就新版指南的主要特点,特别是重要的概念更新,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恶性血液病患者因接受大剂量化疗,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强效抗生素,造成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抗真菌治疗疗程长,而多数并发真菌感染者的基础疾病重,对药物耐受性差,老年患者更为突出。我院采用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患者41例,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Liu CY  Fu R  Wu YH  Ruan EB  Qu W  Wang GJ  Liang Y  Wang XM  Liu H  Song J  Guan J  Wang HQ  Xing LM  Li LJ  Wang J  Shao ZH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504-507
目的 分析伊曲康唑在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并接受伊曲康唑治疗的IFI患者156例,了解其疗效、影响因素及副作用等.结果 156例IFI患者中92例原发病为恶性血液病,64例为非恶性血液病;IFI拟诊77例,临床诊断79例.伊曲康唑治疗有效94例(63.5%),无效更换为其他药物54例(36.5%).恶性血液病、接受过化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真菌培养阳性、合并细菌感染患者伊曲康唑有效率低.年龄、体温、既往应用抗生素、G试验结果、感染部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水平与伊曲康唑治疗疗效无关.5例患者出现药物副作用而停药,包括胃肠道不适3例和心动过速2例.结论 伊曲康唑能够高效、安全地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IFI.原发恶性病、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迟用药物会影响伊曲康唑抗真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张竞竞  孙惠娟  汪蕊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0):1565-1566
目的观察甘露聚糖肽联合卡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2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6例和B组13例。A组于胸腔内灌注卡铂,400 mg,每周1次。B组同时灌注卡铂和甘露聚糖肽,卡铂的剂量同A组,甘露聚糖肽的剂量为60 mg,每周1次。结果 A组CR 2例(12.5%),PR 4例(25%),有效率为37.5%。B组CR 5例(38.5%),PR 6例(46.2%),有效率(RR)为84.7%。B组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20例,KPS评分改善率达69%。所有患者耐受性好,无治疗相关死亡,主要的毒性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结论甘露聚糖肽联合卡铂胸腔内灌注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疗效肯定,临床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发生低,能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免疫增强剂甘露聚糖肽对头颈部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明确诊断的99例头颈部肿瘤患者(其中唇和口腔癌45例,口咽癌21例,涎腺肿瘤33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肿瘤手术后给予甘露聚糖肽治疗1个月,对照组在肿瘤术后未给予甘露聚糖肽治疗.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的变化.结果 甘露聚糖肽治疗后标记CD3、CD4、CD8及CD4/CD8抗原的淋巴细胞水平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这些免疫指标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甘露聚糖肽可以提高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近年来,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的进步和新的有效药物的应用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首次抗真菌治疗的疗效,使更多患者获得再次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但既往确诊或临床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再次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细胞移植时真菌感染复发的危险性增加,死亡率极高。因此,采取措施预防真菌感染的再发,即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成为必然要求。真菌感染的二级预防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