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arrett食管的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标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食管下段腺癌的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上升了350%以上,此癌惟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E)。这是极常见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的并发症之一。由于食管腺癌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因此对BE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食管腺癌的主要途径。目前,对BE的诊断依赖于内镜和病理学诊断。本文对此两种诊断标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张亚飞  王鹏  房殿春 《胃肠病学》2010,15(10):635-638
Barrett食管(BE)作为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已得到公认,其正确的病理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本文就BE的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的影响因素、异型增生诊断的临床意义等问题作一概述,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师对BE病理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E)是指内镜下发现并被病理组织学证实在胃食管连接处(GEJ)以上出现的鳞状上皮被伴肠化生(即含杯状细胞)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现象。BE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欧美报告反流性食管炎中BE检出率为10%~15%,国内报道BE的检出率为2.21%。BE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和逆转BE的肠化,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患者常见食管动力异常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E)是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其发展为食管腺癌的机会较正常人群高达30~125倍。GERD的发病机理中,食管的运动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无效食管动力(ineffective esophagus motility,IEM)是GERD的主要食管动力异常。而BE作为GERD的特殊阶段,BE患者的IEM的发生率及IEM在其发病中的临床意义,目前少见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BE患者食管动力异常类型、IEM的发生率及其在BE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而BE患食管腺癌(EA)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出30~125倍,因此BE引起广泛的关注。我院近2年检出43例BE,本文就此资料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6.
Barrett食管(BE)是指食管下段正常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BE作为食管癌的一种常见癌前病变,与Barrett腺癌(EA)关系密切,约1%的BE可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7.
陆红  萧树东 《胃肠病学》2008,13(12):765-766
Barrett食管(BE)是食管柱状上皮的特殊肠型化生,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慢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可能发展成BE和食管腺癌。以上消化道内镜对这些患者行BE筛查已成为惯例,但是否有益仍不明确。BE的发生与年龄大于50岁、白种人、男性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密切相关。BE发生于酸反流性疾病早期,病变达到一定长度后即不再改变。因此.全国协会支持以上消化道内镜对慢性GERD患者,尤其是老年男性行BE筛查。一些专家建议如首次检查时未发现BE.则无需再行内镜筛查。  相似文献   

8.
有关Barrett食管诊断中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内镜下如何确定胃食管连接处和鳞-柱细胞交接处?1.食管远端的正常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称Barrett上皮或Barrett食管(BE),不论是长节段BE(Long-segmentBarrett'SEsophagus,LSBE)或短节段BE(Short-segmentBarrett'sEsophagus,SSBE),也不论BE的形状是环形、舌状或岛状,都需符合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献报道5%~10%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病人会发展成Barrett食管(BE)。2%~5%的BE病人可发展成腺癌,这种危险度是正常人群的30~150倍。因此,BE和GERD作为食管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对确诊的41例B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BE患者表现为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等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及有反流性食管炎镜下表现者分别占75.61%、65.85%、58.54%和85.37%,伴胆汁反流者10例(24.40%),伴食管裂孔疝6例(14.63%),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14例(34.15%)。[结论]BE多见于老年人,与胃食管反流密切相关,胆汁反流在BE的发病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Hp感染与BE的确切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Barrett食管(BE)、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正常食管黏膜56例、BE 80例(其中伴多灶性异型增生22例)、食管腺癌25例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48例标本中CXCR4的表达进行检测,并用仪器对表达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CXCR4在大部分BE、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中呈阳性表达(其阳性率分别为78.8%、68.0%、83.3%),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正常食管黏膜组中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阳性率为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XCR4在BE、食管腺癌和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变发生位置均无关(P>0.05);(3)CXCR4在BE无异型增生和BE伴多灶性异型增生组织标本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CXCR4在食管腺癌高分化较中-低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均高(P<0.05);(5)CXCR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表达水平在肿瘤TNM分期的Ⅲ-Ⅳ级较Ⅰ-Ⅱ级者、有淋巴结转移较无淋巴结转移者中的表达均高(P<0.05),高分化较中-低分化则明显更高(P<0.01).结论 CXCR4的表达上调可能是食管腺癌和鳞癌的一个普遍特征,与食管病理组织学类型无关,其表达在BE阶段就已上调,并与食管腺癌和鳞癌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一定相关性.CXCR4的表达对BE、食管腺癌和鳞癌的诊断具有指导价值,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Barrett食管(BE)于1950年由英国的一名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提出并描述,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目前被公认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有研究显示BE患者每年发生癌变的几率是非BE患者的30~125倍,因此对BE及提示有恶变倾向的病变如特异性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的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常英  刘贵生  龚均  张军 《胃肠病学》2009,14(2):103-106
背景:近20年来食管和食管胃连接处(EGJ)腺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Barrett食管(BE)被认为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Ki-67在各类食管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制作140例各类食管胃黏膜组织的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BE、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BE、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组Ki-67阳性率分别为40.9%、69.6%和61.9%,均显著高于正常贲门组织(0.0%,P〈0.01)和贲门肠化生(IM)组(11.5%,P〈0.05)。BE、贲门IM、胃窦IM、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组PCN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贲门组织(45.5%、42.3%、39.3%、52.2%和42.9%对10.0%,P〈0.05)。BE、食管腺癌和贲门癌中Ki-67表达弱阳性和阳性者细胞凋亡指数均较表达阴性者显著降低(P〈0.05),而PCNA仅表达阳性者凋亡指数较表达阴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BE和EGJ处肿瘤的发生与Ki-67表达异常有关,Ki-67较PCNA更能反映EGJ处细胞凋亡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食管高位胃黏膜异位(HGM)与Barrett食管(BE)患者在症状、内镜下表现、组织病理学、Hp感染以及细胞角蛋白染色方面的差异。方法选择对2004年2月-2005年9月明确诊断的BE患者152例(BE组)、食管高位HGM患者52例(食管高位HGM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各组患者的症状特点、各型黏膜的常规内镜下和放大内镜下特点;比较各型黏膜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快速尿酶法及Warthin—Starry银染检测病灶部位及胃窦部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7、CK20、CK13及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BE组有反流症状者占64.5%(98/152),显著高于食管高位HGM组的(13.5%,7/52)(X^2=40.36,P〈0.01)。放大内镜下BE黏膜小凹表现为点状46例、条纹状65例、绒毛状41例,而食管异位胃黏膜的小凹全表现为条纹状。组织病理学分型上,152例BE患者中属胃底型56例、交界型39例、特殊肠化型57例;而52例食管高位HGM患者中31例为胃底型、16例为交界型、5例为胃窦腺型,无一例发现有杯状细胞。BE黏膜中中、重度炎症细胞浸润所占比例为63.2%(96/152),显著高于食管异位胃黏膜的28.8%(15/52)(P〈0.01);而两组胃窦部中、重度炎症细胞浸润所占比例分别为44.7%(68/152)、51.9%(27/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E黏膜Hp检出率为32.2%(49/152),BE组胃窦部黏膜Hp检出率为48.0%(73/152);食管异位胃黏膜Hp检出率为44.2%(23/52),食管高位HGM组胃窦部黏膜Hp检出率为40.4%(21/52);两组Hp感染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角蛋白免疫组化检测中,食管异位胃黏膜以及正常的食管鳞状上皮中无CK7的阳性表达,而BE黏膜的3种类型的上皮中均有表达;CK20和CK19在BE黏膜和食管异位胃黏膜中均有阳性表达;CK13  相似文献   

15.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类型,又称内镜下阴性GERD。GERD还包括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和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两种类型。其中RE可见食管远端黏膜破损,BE是指食管远端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取代,它们共称为胃食管反流相关性疾病[1]。  相似文献   

16.
Barrett食管黏膜微细形态改变和CDX2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食管黏膜微细形态的改变和CDX2蛋白表达在Barrett食管(BE)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高清晰内镜观察BE及非BE的胃食管反流疾病(GERD)患者的齿状线附近黏膜的小凹及微细血管形态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X2蛋白的表达。结果 48例BE中,40例可观察到食管下段的栅状血管末端有不同程度的下移现象,而60例非BE的GERD患者均未发现有血管下移现象;放大内镜下BE黏膜可分为绒毛型、条纹型和小点型,绒毛型肠上皮化生(肠化)检出率显著高于条纹型及点状(P〈0.01);CDX2蛋白不但在肠化的杯状细胞表达,而且在BE和非BE的柱状上皮中亦有表达,绒毛状上皮CDX2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条纹状(P〈0.01)和点状上皮(P〈0.05)。结论 观察食管黏膜微细形态有助于对BE的诊断、分型及了解其相关病理背景,CDX2蛋白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性的肠上皮特异标志物,有助于判断早期肠化的发生,对BE的早期诊断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Barrett食管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与食管腺癌关系密切,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现对我院近2年来确诊的BE患者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特点及病理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EAC)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尤其是在西方国家,EAC的发病率持续迅速增长,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然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BE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尚未得到开展,现总结相关指南、系统评价与 Meta分析及发表的该领域重要的研究以评估不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来指导BE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患者食管黏膜中Ghrelin的表达变化;探讨BE与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6例BE患者和30例对照者食管黏膜Ghrelin的表达。结果 Ghrelin在BE组黏膜表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P〈0.05)。Ghrelin在特殊肠化生组黏膜表达高于对照组、贲门腺型组及胃底腺型组,胃底腺型组黏膜表达高于对照组及贲门腺型组;贲门腺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F=22.64,P〈0.05)。不同化生组BE胆汁反流患者比例在特殊肠化生组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1,P〈0.05)。BE组的H.pylori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P〈0.05)。结论随着Barrett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加重,表现出不同类型的黏膜组织化生,从贲门型黏膜到特殊肠化生型黏膜中Ghrelin的表达逐渐增高;胆汁反流在BE黏膜组织肠化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pylo-ri感染可能对食管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180例临床拟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先后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乙酸染色内镜和乙酸染色放大内镜4种模式下的内镜检查,将4种模式下的BE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一致性采用Kappa值进行评价。结果病理确诊BE患者35例,检出率为19.4%(35/180)。FICE染色内镜诊断BE的符合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81.7%、82.1%、80.O%、51.9%、94.4%、0.52,乙酸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72.8%、73.2%、71.4%、39.1%、91.4%、0.34,FICE染色放大内镜对应值分别为97.8%、98.6%、94.3%、94.3%、98.6%、0.93,乙酸染色放大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5.6%、88.3%、74.3%、60.5%、93.4%、0.58。FICE染色内镜诊断BE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于乙酸染色内镜(P〈0.05),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BE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于乙酸染色放大内镜(P〈0.05)。结论FICE染色内镜诊断BE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联合放大内镜能显著提高BE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