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防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我院NICU2003年至2005年度收治的所有早产儿进行综合管理,包括:1.谨慎喂养。2.免疫支持。3.积极抗感染。4.及时改善肠道微循环、微生态。5.循环、呼吸、血糖、内环境支持等。6.尽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保证热卡供给。7.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8.严格控制静脉入液量。观察经以上综合措施实施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方法情况。结果:308例早产儿中,共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发生率为0.97%,低于文献报道的在所有NICU病婴中总的发生率1%7.7%水平。结论:早产儿综合管理的综合预防措施对减少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新生儿.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10%,死亡率为12.7%~20.8%.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上以腹胀、呕吐、腹泻、便血为主要表现.此类患儿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护理难度大.我科于2004年3月收治1例早产儿窒息复苏后并发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取得较好的治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45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54例,观察三种治疗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的影响。结果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产儿输注浓缩红细胞较多,院内感染抗菌治疗时间较长,与机械通气时间无关。结论浓缩红细胞输注、院内感染抗菌治疗可能影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进行临床分析,探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致病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4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2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对两组患儿出生体重以及是否为母乳喂养进行比较。采用X线对患儿进行诊断。所有患儿均给予禁食,并且使用抗生素甲硝唑。结果:观察组患儿中,体重低于2500g的低体重患儿为16例,占80.0%,非母乳喂养18例,占90.0%。对照组患儿中,体重低于2500g的低体重患儿为6例,占30.0%,非母乳喂养16例,占80.0%。两组患儿低体重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非母乳喂养例数没有统计学差异。对于所有患儿,均给予全胃肠外营养。所有患者中,治愈、好转、未愈、死亡例数分别为25例、9例、5例、1例,所有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0%。结论:诱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因素为低体重以及非母乳喂养,对此,应该有针对性的给予治疗,促进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认识,及时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方法 对2009年9月~2010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进行病因及症状分析,找出高危因素及早期征兆.结果 体重越低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临床症状越不明显,开始表现为纳差、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胃潴留,继而出现便血,腹壁发亮.主要高危因素为感染、喂养高渗奶液、宫内缺氧等;足月儿腹胀、肠鸣音减弱为早期症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与感染、窒息、红细胞增多因素有关.结论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在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以及有宫内缺氧、感染病史的足月儿,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临床医生应仔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儿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右江医学》2018,(1):79-82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50例早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住院的非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50例为对照组。回顾分析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围产期资料、合并疾病和早产新生儿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主要因素。结果观察组患儿在窒息史、先天性心脏病、败血症、缺血性肠病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早产新生儿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肠病、窒息、胎龄小。结论影响早产新生儿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因素众多,败血症、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肠病、窒息、胎龄小是早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对此类早产儿应高度关注,警惕该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背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穿孔是早产儿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无理想的治疗方法。该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旨在对早期腹膜引流与开腹肠管切除术在治疗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穿孔中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选取15所儿科中心的117例出生体重<1.5kg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穿孔的早产患儿(妊娠<34周),随机给予早期腹膜引流术或者开腹肠管切除术治疗,术后给予患儿标准化护理。主要结果指标为术后90d的存活情况,次要结果指标包括术后90d患儿对胃肠外营养的依赖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术后90d时,接受早期腹膜引流术的19/55例(34.5%)患儿死亡,而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新生儿科在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住的28例早产出生体重极低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出早产出生体重极低但未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各项危险因素,统计观察组NEC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危险因素中:窒息史、输血、败血症以及RDS等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窒息史、输血、败血症以及RDS均为影响早产儿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以及家属应当加强对于患儿以上几类因素的重视,避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能够从以上几类因素中进行治疗和预防。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长期以来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也是构成新生儿死亡率及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随着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的上升,NEC更视为早产儿医疗护理中须高度重视和预防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早产儿发生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做一护理学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诊断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3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收治的36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足月儿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临床资料均完整,重点回顾2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分析观察组患儿的临床表现、X线片诊断结果.结果 观察组中低体重患儿比例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非母乳喂养例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有所升高,影像学可见肠管充气扩张及肠壁积气表现.结论 低体重与非母乳喂养均是诱发早产凡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探讨及时诊断和防治早产儿NEC的途径。方法:分析2000年8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早产NEC患儿46例和足月NEC患儿32例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NEC病因中胎膜早破及喂养不耐受比较突出,临床表现中反应差、精神萎、胃纳差比较突出。结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注意早期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特点,探讨及时诊断和防治早产儿NEC的途径。方法:分析2000年8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早产NEC患儿46例和足月NEC患儿32例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NEC病因中胎膜早破及喂养不耐受比较突出,临床表现中反应差、精神萎、胃纳差比较突出。结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应注意早期识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术前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液体输入,吸氧维持呼吸功能,行胃肠减压缓解腹胀,置尿管引流尿液,完善准备工作;术后监测生命体征,控制体温,做好胃、尿管的护理,控制院内感染及营养支持。结果4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因患儿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够成熟,手术耐受力差,风险极大。因此,及时、科学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王琴 《中国厂矿医学》2013,(12):1397-1398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新生儿消化系统的严重疾病,也是新生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最常见急腹症和肠穿孔的原因,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2011年10月30日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1例早产儿NEC。经过精心的治疗护理,患儿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鲁玉湘 《吉林医学》2015,(10):1967-1968
目的:观察西咪替丁联合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防治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纯服用培菲康治疗,试验组给予西咪替丁与培菲康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咪替丁联合培菲康方案治疗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2):50-52+55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辅助治疗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疗效及对患儿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抗感染、监护、防治并发症、胃肠外营养等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谷氨酰胺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谷氨酰胺治疗有效率、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以及不良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谷氨酰胺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2 d、4 d、7 d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属于消化道疾病,谷氨酰胺能有效辅助治疗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作为一种特殊的营养物质,谷氨酰胺对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平衡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  相似文献   

17.
陈丹 《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854-2855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一种严重威胁患儿生命的疾病,也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急症。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一旦发病,病死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我科2011年12月收治1例双胎之一、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预防早产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我院NICU2003~2005年度收治的所有早产儿进行综合管理,包括:谨慎喂养;免疫支持;积极抗感染;及时改善肠道微循环、微生态;循环、呼吸、血糖、内环境支持等;尽早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以保证热卡供给;使用中心静脉置管输液;严格控制静脉入液量。观察以上综合措施实施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情况。结果308例早产儿中,共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发生率为0.97%,低于文献报道的在所有NICU病婴中总的发生率1%~7.7%水平。结论早产儿综合管理的综合预防措施对减少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总结1例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造瘘术后的护理。术后患儿因食物不耐受的问题导致造瘘口周围皮肤发生严重的粪水性皮炎。患儿经个性化的精准护理,营养明显改善,造瘘口周围皮肤完整,于术后85天顺利回肠关瘘。  相似文献   

20.
范新玲 《当代医学》2014,(31):18-18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肠炎的致病原因、诊治及预防策略等,加强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认识,对病症早发现早治疗。方法连续收集33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的胎龄、体质量、喂养方式以及感染等均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关,其中胎龄在34周之内的新生儿发生率较高。结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通常会发生在具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或具有感染史、宫内缺氧的足月儿等。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临床医生应严密观察其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儿治愈率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