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评价D-二聚体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0例健康孕妇、120例患有妊娠期糖尿病无合并症的孕妇、78例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含轻、较重合并症)的孕妇在孕28~30周时D-二聚体水平。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无合并症组的D-二聚体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组的D-二聚体比健康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无合并症组明显增高(P<0.01);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较重组D-二聚体水平较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轻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 D-二聚体测定可预示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发生的危险,有助于对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症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妊娠中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30例对照组(健康非妊娠妇女)和356例住院分娩孕妇(分为正常妊娠组180例,妊娠合并症组55例,妊娠并发症组121例)的DD值。结果正常妊娠组、妊娠合并症组、妊娠并发症组与对照组相比,其血浆DD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而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的孕妇,其血浆DD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P均〈0.05);而血小板减少、缺铁性贫血、前置胎盘、胎膜早破、ICP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孕妇血浆DD值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筛查出妊娠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胎盘早剥等高危孕妇并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3.
D-二聚体检测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血浆D-二聚体在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诊断的价值。方法将74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45例)、并发症组(29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46例),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各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并发症组肛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其中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糖尿病D-二聚体是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诊断指标之一。严格控制血糖、监测D-二聚体对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CD146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根据尿常规及尿微量清蛋白(MALB)的检测结果,将120例糖尿病(DM)患者分为常规蛋白尿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微量清蛋白尿组(MALB≥30mg/24h但常规尿蛋白阴性)34例(男17例,女17倒)和单纯糖尿病组(MALB〈30mg/24h)56例(男31例,女25例)。分别检测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CD146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二聚体和CD146水平:单纯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所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其他组之间比较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D-二聚体与CD146检测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CD146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
妊娠妇女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的凝血及纤溶系统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妊娠妇女和60名健康育龄非妊娠妇女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检测其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及抗凝血酶Ⅲ(AT-Ⅲ)的活性。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相比PT、APTT缩短(P〈0.05)此两指标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D-二聚体两者水平都显著升高(P〈0.01),FIB在妊娠晚期明显高于妊娠早、中期(P〈0.01)D-二聚体随孕期增加而不断升高(P〈0.01)AT-Ⅲ活性显著下降(P〈0.01),随孕期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P〈0.01)。结论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妊娠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对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ACLTOP7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90例常见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以及50名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血浆D-二聚体。结果:恶性肿瘤患者D-二聚体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D-二聚体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恶性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 C(Cys 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 D-二聚体(DD)联合检测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收集糖尿病肾病组102例、单纯糖尿病组78例和健康对照组72例,检测血清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和 D-二聚体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组3项指标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单纯糖尿病组 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胱抑素 C、同型半胱氨酸和 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妊娠期代谢综合征(GMS )的诊断标准,并分析引起GM 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定期进行产科检查并住院分娩的154例单胎妊娠且子痫前期者为子痫前期组,310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妊娠期糖尿病组,同时选取500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对照组。记录各组孕妇年龄、怀孕周数、血压、孕前体质量、孕前体质量指数,检测各组孕妇空腹血糖、胰岛素以及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并对检测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子痫前期组及妊娠糖尿病组孕妇的年龄、怀孕周数、血压、孕前体质量指数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各项检测指标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痫前期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发生GMS的风险显著升高(P<0.05)。结论 孕前体质量指数和总胆固醇是子痫前期和妊1娠期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而两组均显示高密度脂蛋与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不同。方法将85例研究对象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0例;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21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44例。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并比较组间差异,检测结果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为(102.15±32.48)μg/L,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为(148.62±80.99)μg/L,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为(206.28±92.99)μg/L,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浓度也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组与合并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凝血和纤溶系统失衡有关,在2型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监测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能对于预防血栓性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者及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第1、7、14天)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分析其与梗死体积大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大、中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重、中型组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梗死组及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肪因子调控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39例:65例为观察组、74例为饮食和运动干预组;同期进行健康体检孕妇20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159例孕妇均为空腹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浆中各脂肪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饮食、运动干预组血浆中血脂和各脂肪因子水平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孕妇血浆中血脂和各脂肪因子水平仍处于高水平状态有统计学意义(P <0.01),饮食、运动干预组孕妇血浆中血脂和各脂肪因子水平均降低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与观察组比较,饮食、运动干预组孕妇血浆中血脂和各脂肪因子水平均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饮食和运动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浆中血脂和脂肪因子的调控疗效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孕妇正常分娩前后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状态。方法D-二聚体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血凝四项采用磁珠血浆凝固法对我院妇产科213例血压正常孕妇、6例血压升高孕妇正常分娩前后进行检测。结果孕妇正常分娩前D-二聚体和血凝四项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T/PT—INR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明显短于健康对照组.而血压升高孕妇组与血压正常孕妇组产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D-二聚体、FIB高于后者,PT/PT—INR、APTT、TT低于后者,但是,正常分娩后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正常分娩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分娩72h后恢复。孕妇分娩前后联合检测D-二聚体、血凝四项能较全面反映孕产妇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状态,对预防和治疗孕产妇因血栓性疾病、出血而带来的危险以及评估预后有着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变化对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关系和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住院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者,将其分为脑梗死组、脑出血组、一般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试糖化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的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升高(P〈0.01),与脑出血组的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比较,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通过测定D-二聚体和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对临床表现易混淆的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种疾病区别开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的检测,探讨其在急性胰腺炎病程演变中的作用,从而为急性胰腺炎的早期抗纤溶治疗及选择特异性的PKC拮抗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同位素γ—32P—ATP催化活性测定法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PKC活性的检测。结果急性轻型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淋巴细胞PKC活性较对照组均有所增高(P〈0.05),急性重症胰腺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淋巴细胞PKC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血浆D-二聚体及淋巴细胞PKC活性比较。重症胰腺炎组显著高于轻型组(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及淋巴细胞PKC活性变化与急性胰腺炎的病程演变关系密切,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辅助诊断、预后监测及疗效追踪的一项有用的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早期行抗纤溶治疗及选择特异性的PKC拮抗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和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患者149例(乳腺癌组)和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肿瘤患者89例(良性疾病组)及健康体检女性82例(健康对照组),均检测D-二聚体、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5—3(CA15—3)、癌抗原125(CA125)及乳腺癌受体并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伴远处脏器转移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EA、CA15.3、CA125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2、0.027和0.035)。结论D-二聚体水平与乳腺癌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足月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正常值水平以及统计分布,为妇产科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足月待产孕妇的D-二聚体数据(剔除有死胎、HELLP综合征、妊娠并发DIC等不良妊娠病例和妊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共4000例,应用软件SPSS 17.0和Origin7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足月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呈明显的偏态分布,95%的孕妇D-二聚体水平≤5.77μg/ml;不同年龄组、不同合并症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全相同,低龄孕妇组与适龄产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合并症组与胎膜早破组、妊娠期糖尿病组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因妊娠期妇女呈现出高凝和高纤溶状态,建议用D-二聚体≤5.77μg/ml作为足月待产孕妇的上限较为合适;对于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孕妇,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测定法检测100例经连续彩色多普勒超声和B型超声诊断为DVT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和对照组100例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前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排除DVT)血浆D-二聚体含量。结果DVT组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8±2.1)和(0.2±0.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VT组急性和慢性期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2.2±1.8)和(0.8±1.1)mg/L,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用于DVT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心脏节律变异性(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变的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2005年7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60脊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脊髓损伤部位的不同,分为颈髓损伤组(31例)、胸髓损伤组(20例)、腰髓损伤组(9例),同时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颈髓、胸髓组代表交感和迷走神经张力的低频检测结果为(299.28±310.25)ms^2、(254.16±221.71)ms^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60.32±320.14)m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脊髓各段(颈髓、胸髓、腰髓)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同时各组脊髓损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0.05)。结论HRV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联合检测可以作为脊髓损伤部位诊断及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临产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该院300例就诊女性分为健康非孕育龄妇女50例(健康对照组),健康临产孕妇200例(观察组),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50例3组(观察组),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并分析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5.10±1.61)mg/L]较健康临产孕妇[(3.03±2.62)mg/L]及健康对照组[(0.32±0.20)mg/L]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临产孕妇进行D-二聚体监测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常规性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易光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4):8375-8375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检测意义。方法 D-二聚体的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40例正常非孕育龄妇女,40例正常孕妇,40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正常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结论对孕妇特别是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于及时发现妊高症,预防DIC的发生和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