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脾切除对几种血液病的治疗作用(附5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对血液病病人行脾切除的治疗效果、适应证和手术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1~1998年间56例血液病病人脾切除术的资料,根据治疗效果,总结出适应证及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根据血液学参数结果,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Evans病)有确切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分别为87.5%,80%,77.8%  相似文献   

2.
腹腔镜脾切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病例(包括10例肝硬化及17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资料。结果 41例有2例中转开腹,39例成功完成腹腔镜切脾。该39例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38min、术中失血318ml、粉碎脾脏重量389g,术后胃肠蠕动恢复时间为12~24h,平均住院时间为4d。发生并发症3例,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皮下气肿、1例腹壁静脉刺破出血。结论 在经过选择的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的,尤其适用于血液系统疾病中需行脾切除者及脾脏本身病变者。  相似文献   

3.
段瑞华 《腹部外科》2013,(6):432-434
目的 探讨完全腹腔镜脾切除(laparoseopic splencetomy,LS)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1月至2013年01月125例脾切除患者,其中脾功能亢进89例,脾占位性病变15例,血液病脾18例,脾囊肿3例.结果 125例手术,2例中转开腹手术,平均出血量(150±70.6)ml,手术时间110~255 min,平均 (190.0±65.7)min,术后住院时间平均(10.0±4.5)d,1例出现术后脾窝创面出血,行开腹缝合止血.结论 对于大多数脾切除患者,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关键在于脾韧带的解剖及离断,以及脾蒂的正确处理;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的程度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和处理.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脾切除术52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1996~2001年,我们为52例原发性或继发性脾功能亢进和其他脾疾病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现就LS的结果、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等问题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2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适应证的选择、围手术期最佳处理以及脾切除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对1993年1月至2004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212例腹部肿瘤联合脾切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原发肿瘤以胃癌最为多见(117/212,55·2%),其次为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28/212,13·2%)和胰体尾癌(23/212,10·8%)。212例病人共行324例次不同类型的手术,共有33例(15·6%)术后发生59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27·8%,以感染最为多见。结论联合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原发疾病和手术种类密切相关,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近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脾损伤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对168例脾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治疗156例,非手术治疗12例。临床治愈161例,脾损伤合并多发性脏器伤者死亡7例。结论手术治疗是脾损伤的主要方法,非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在保证生命的同时应尽量保留脾功能。脾损伤合并其他脏器伤者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7.
赵松  卢运  史金龙 《腹腔镜外科杂志》2012,17(5):341+345-341,345
<正>胆囊结石及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见病,而晚期血吸虫病脾肿大常合并脾亢、肝硬化、门脉高压等,诸多因素导致脾肿大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23%~59%)是一般患者的2倍以上。近年,随着腹腔镜外科的成熟与发展,为合并多脏器疾病患者行联合微创手术已成为可能。我们总结了27例腹腔镜巨脾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术的  相似文献   

8.
巨脾切除12例体会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12例巨脾切除体会,方法 对1997年10月-1999年10月间收治的12例巨脾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2例,11例获得治愈,其中1例术后腹腔内出血再次手术证实线结滑脱,重新结扎,痊愈出院,1例因创面顽固性渗血并DIC术后死亡,结论 行巨脾切除时,应充分考虑到巨脾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变异和周身生理的代偿性改变。为此,作者认为,手术操作的规范化、合理化和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确保巨脾切除安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脾切除1例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腹腔镜脾切除1例报告胡三元,姜希宏,王建伟,谭国华,刘月忠患者男,10岁。因黄疸、贫血、脾大8年于1994年12月1日入院。体查:T36.6℃,P80次/分。R26次/分,Bp14/8KPa,体重25.5kg。贫血貌,营养差,发育正常,全身皮肤及巩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血液病选择性脾切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以来我们开展的7例血液病脾切除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例血液病脾切除均获得满意疗效,随访3~18年(平均7年),除1例术后5年死于车祸,余均健在,无复发和手术并发症。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认真做好围手术期处理,血液病选择性脾切除在基层医院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与开腹脾切除术(OS)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7月至2013年7月,选择同期分别行腹腔镜脾切除术(腹腔镜组)和开腹脾切除术(开腹组)的患者,各1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禁食时间、术后切口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0±9.7)minvs(89±4.4)min,t=24.087]、术后禁食时间[(40±8.4)hvs(68±5.8)h,t=8.558]以及术后住院时间[(7.3±0.8)d vs(13.2±0.9)d,t=-15.122]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94±4.7)ml vs(170±20.7)ml,t=-11.355],术后第1天切口疼痛评分[(3.1±0.8)分vs(5.5±0.5)分,t=8.813]和第3天评分[(1.2±0.4)分vs(2.7±0.5)分,t=8.115]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镜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脾切除术(包括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某些血液病的手术指征、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27例因血液系统疾病行脾切除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4例):有效率10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7例):显效率 76.47%(13/17)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例):切除脾脏有益于其综合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41%(2/27).结论 脾切除治疗HS疗效肯定,是HS首选的治疗方法.脾切除治疗大多数ITP有效,应选择好适应证.ITP病人对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并不一定影响脾切除的疗效.对于恶性淋巴瘤,脾切除可作为其综合治疗措施中的主要手段.选择好手术适应证,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有益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脾切除术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经验体会。方法: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行腹腔镜脾切除术44例,其中外伤性脾破裂出血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脾囊肿4例,脾血管瘤2例,脾淋巴管瘤1例,脾错构瘤2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25例。均采用二级脾蒂离断法。结果:43例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1例行开腹手术。手术时间55~240min,平均(126.40±52.43)min,术中出血30~1 000ml,平均(221.7±214.43)ml,术后住院5~15d,平均6.5d,1例脾错构瘤由于术后短时间引流量多,引流液色红而再次行腹腔镜探查,发现为取脾时意外撕裂大网膜导致出血,腹腔镜下成功止血。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二级脾蒂离断法脾切除术安全、可行、微创、经济。  相似文献   

14.
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以来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80例脾切除后血栓发生12例(4.3%),其中发生PVT9例(3.2%),发生MVT3例(1.1%)。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后好转出院。血栓形成病人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二聚体检测和凝血功能异常,与治疗后1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动态检测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康复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S)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接受治疗的85例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传统手术组(40例)和LS组(45例),传统手术组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组采用腹腔镜脾切除术。应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肝肾功能和生活质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两组患者并发生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LS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短(t=21.393,P0.001),术中出血量较传统手术组少(t=49.471,P0.001);两组患者术前肝肾功能无差别,术后LS组ALT、AST和TBIL水平低于传统手术组(t=13.323、5.307、6.313,P0.001);两组患者手术前生活质量无差别,术后半年,LS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LS组出血、腹水和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χ2=5.977,P=0.014)。结论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对门脉高压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腹腔镜脾切除术6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腹腔镜脾切除术的经验和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5年开展腹腔镜脾切除术以来所有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3位患者的相关资料分为6组,比较它们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开始流食天数、术后引流管拔出天数、术后4d内引流量、手术后并发症和手术适应证.结果 63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19岁,身体质量指数平均为23.75;中转开腹3例,2003年后开展的53例在患者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开始流食天数、手术后并发症、中转开腹率等方面好于2003年前开展的10例.2003年前手术适应证限于与脾脏相关性血液系统疾病,2003年后适应证范围明显扩大,以治疗脾脏肿瘤为主.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变化趋势,经历10例手术后进入并一直保持在手术平台期.在严格掌握适应证下,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腹腔镜脾切除不仅适用于脾脏相关性血液系统疾病,也适用于脾脏肿瘤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早期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升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50例脾切除早期抗凝(早期抗凝组)及50例脾切除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组)术后1个月血小板变化趋势及差异。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31 d血小板平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 P<0.01判断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脾切除患者均在术后15 d血小板值达到最高峰,早期抗凝组经抗凝治疗,血小板值上升幅度平稳、缓慢,在术后第15天,血小板值未超过500&#215;109/L。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15天时血小板值已达到1000&#215;109/L。早期抗凝组在达到最高峰值后,下降平稳,术后第21天即恢复正常水平。而常规治疗组在术后第21天血小板值仍然偏高,直到术后第25天左右才恢复正常水平。两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857, P <0.01。术后3个月全部患者复诊,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早期使用抗凝药物对治疗脾切除术后继发性血小板升高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19.
脾切除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Zhu J  Leng X  Dong N  Wang F  Huang L  Zhu X  Du R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5):287-289
目的研究脾切除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74年~1996年内科治疗无效的63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行脾切除手术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全组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至16年,平均4.7年,其中随访半年以上者48例。结果术前全部患者均有出血症状,血小板平均24×109/L,术后1、3、5、7天血小板平均值分别上升为110×109/L、202×109/L、251×109/L和246×109/L,其中血小板一周内恢复正常(≥100×109/L)者51例,占80.9%;术后2个月时血小板在正常范围者45例,治愈率73.8%,显效率13.1%,总有效率为86.9%。对39例手术有效的病例长期随访,发现7例复发,复发率17.9%。结论儿童组疗效略好于成人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病程长短与手术疗效无相关关系;术后血小板回升较早及回升幅度较高者预后较好。观察患者术后骨髓像的改变可能是预测ITP远期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切除对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5年中行脾切除术治疗难治性ITP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性别、术前有无出血、术前对激素的反应、脾脏是否肿大、术后血小板峰值与脾切除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62例中,显效34例,良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5例;有效率(显效+良效)为75.8%.性别和脾脏是否肿大与脾切除术疗效无关(均P>0.05);有无出血症状、年龄、术后血小板峰值、骨髓巨核细胞数等因素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对激素的反应及术前血小板计数对脾切除疗效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对激素的反应及术前血小板计数可作为脾切除术的疗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