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省12岁农村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知识、观念及行为现状,为其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河南省农村740名12岁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以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对受检儿童采取集体答卷方式,当场收回问卷。结果留守儿童中每天进食1次以上甜点、糖果/巧克力、糖水、碳酸型饮料和加糖果汁的比例分别为39.3%、32.7%、23.7%、27.8%和27.5%;不是每天刷牙或从不刷牙的留守儿童比例为42.6%;留守儿童的牙线知晓率、使用率和含氟牙膏使用率极低;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大多数留守儿童认同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留守儿童1年内就医比例为26.4%,半数以上是因为牙疼就医。结论河南省农村12岁留守儿童口腔健康知识较贫乏,口腔健康行为、就医行为不容乐观,存在知识和行为的不统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知识及行为状况,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河南省农村12岁留守儿童和对照儿童各1 440名作为调查对象,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设计的12岁儿童问卷,对受检儿童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49.49%的留守儿童知晓刷牙出血是不正常的,29.44%的留守儿童知晓龋齿是由细菌引起的;仅有13.61%的留守儿童每天刷牙2次,4.31%的留守儿童经常饭后漱口,24.44%的留守儿童使用含氟牙膏;仅有0.14%的留守儿童是因为接受预防去就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识不够理想,口腔健康行为、就医行为不容乐观,应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的差异并初步探寻解决方案。方法:随机抽取我镇8个幼儿园共200名学龄前儿童,采用SDQ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情绪、品行、多动、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以及一般情况。结果:两组儿童在情绪、同伴交往和亲社会行为三项因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项因子方面的评分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守儿童在品行和多动两个方面产生的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父母应尽量避免双亲同时外出务工,必须外出务工的父母则应定期安排回家的时间间隔,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的状况及其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和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甘肃省1 152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在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得分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支持利用度方面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27,P=0.007)。留守儿童在智力与学校情况、合群两因子得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t=2.094,P=0.037;t=3.224,P=0.001);在自我意识总分及其他因子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各因子与自我意识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总分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程度与自我意识量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应采取措施提高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尤其是社会支持利用度,以提高留守儿童的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留守生活对小学生社会支持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对其社会支持特点,为制定相应的教育和心理辅导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修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自编小学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表,对206名小学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小学留守儿童的各项社会支持(SSRS)得分在与父母联系频率、与邻里成人关系、同伴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各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显著差异.(1)行动化支持显著地影响小学留守儿童SSRS得分;(2)与父母联系频率对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影响最全面且力度最大,与成人、同伴关系不间层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小学留守儿童SSRS得分;(3)严格和基本不管两种极端家庭教育方式提高小学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感受水平.结论 留守生活对小学生的社会支持及生活质量存在影响.应对小学留守儿童加以行动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滨江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扩大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会影响力和推广关爱留守儿童措施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对衡阳县滨江学校9~14岁的446名中小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情绪稳定性、环境安全感等11个方面的心理状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当地留守儿童学生的比例(72.65%)高于非留守儿童(27.35%),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性、环境安全感、情绪稳定性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男性较女性在情绪稳定性、人际交往意识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普遍.结论 留守儿童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了解河南省农村6岁留守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和态度,为其口腔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河南省农村159名6岁留守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并以150名非留守儿童作为对照.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5岁儿童家长问卷,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家长当场填答后收回.结果 8.8%的留守儿童经常睡前吃甜食;留守儿童每天进食至少1次的食品主要是甜点(56.0%)、糖果或巧克力(41.5%)、糖水(34.6%)、碳酸饮料(35.2%)、加糖果汁(35.2%);59.7%的留守儿童每天刷牙1次及以上;留守儿童含氟牙膏使用率为20.8%;5.7%的留守儿童家长每天帮助孩子刷牙;留守儿童1 a内就医比例为37.7%.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每日刷牙次数、家长帮助刷牙频率及1 a内就医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845,8.668,P值均<0.05);饮食习惯、开始刷牙年龄、含氟牙膏使用率、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口腔健康态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河南省农村6岁留守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就医行为不容乐观,家长的口腔健康知识缺乏,对儿童口腔健康不够重视,应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生存质量、社会支持、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绍兴市柯桥区4所学校4~9年级的学生,其中留守儿童401名,非留守儿童527名。问卷主要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中文版(s-EMBU-C)、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中文版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edsQL4.0)。结果留守儿童学校表现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P0.05)。非留守儿童较留守儿童获取更高的主观支持和总的社会支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监护人拒绝维度得分较高,情感温暖得分较低。除客观支持和情感功能无相关性外,留守儿童总的生存质量及各维度得分与总的社会支持及各个维度得分、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和"过度保护"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具有较低的生存质量,较少的社会支持和较差的家庭教养方式,良好的社会支持及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生存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0.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特别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一直是政府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方面已存在较多的定量调查和研究,但是大部分调查样本量小且局限在少部分地区,信息收集不够全面,难以满足研究需求。本文基于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服务需求调查数据,重点围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分析,为留守儿童早期心理发展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干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情况间的差异,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提高社会支持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调查中学生,分析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情况间差异.结果 生活中前4位负性生活事件,留守儿童依次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学习负担重;非留守儿童依次为考试失败或不理想、被人误会或错怪、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留守儿童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中人际关系、丧失、健康适应3个方面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量表中主观支持分及总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各维度与社会支持各维度间呈现弱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波动在-0.019~-0.296(P<0.05).结论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更易发生负性生活事件,而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指导,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2.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5 800万留守儿童[1].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大部分儿童面临着亲情的缺失和安全上的隐患,对身体健康、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解留守儿童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着重阐述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健康问题逐渐被社会和学者关注,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对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其概念、分类、数量与构成进行了描述,发现留守儿童在体格发育、心理发育、疾病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548名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将初中生分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内含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组,不同组别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0,P<0.01)。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能很好地预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规模及数量持续增长,加上社会结构的转型、卫生管理体制的部分缺陷等因素导致卫生服务的费用持续增长,导致留守儿童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普遍较差.目前,学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大部分仍然局限在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教育问题、身心健康等方面,但对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甚少,尤其缺乏从社会资本理论探讨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发育状况配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外出打工人群较多的3个县为调查现场,对同居住地、同性别、年龄相差±3个月的7岁以下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1:1配对,对调查对象进行心理测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能力和亲社会行为方面(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农村儿童的身心健康管理,提高抚养人的监护意识和养育水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村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和个性特征。方法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研究对象进行心理调查。结果农村男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非留守儿童差,男性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52.00%,男性非留守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占3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因子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不仅表现在外化性行为问题,如多动、违纪、攻击等,同时,内化性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交往不良等也明显增高。男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绪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在P分量表和E分量表、L分量表得分上与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N分量表的得分上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结论男性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高,应当引起重视。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进行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绪量表,对重庆地区418名留守儿童和3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同伴影响力对整体满意度、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交往能力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情绪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创造性倾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方法:使用Ache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河南省某县农村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027份。结果:留守率为71.0%,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3.17%,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22.69%);主要监护人是祖父母占67.9%、母亲监护占21.7%、父亲监护占2.3%;结论:农村儿童留守率较高,隔代监护是主要的监护类型,提倡农村单亲打工,双亲打工必须应经常和儿童保持联系,对问题儿童应重点干预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福建省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问卷及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对福建省乡镇中学的963名留守儿童和1 52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总体社会支持得分分别为(34.98±6.01),(35.94±5.7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959,P0.05)。非留守儿童和仅父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得到的社会支持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F=8.699,P0.05)。社会支持水平与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呈负相关,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均具有负向预测作用。高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比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具有较少的情绪行为问题,低社会支持水平的留守女生较男生存在更多的情绪问题(P值均0.01)。结论为减少情绪行为问题的发生,在给留守儿童提供客观社会支持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其对支持的主观感受和培养利用社会支持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