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两焦点、三焦点对山羊下颌骨缺损进行牵张,比较两种牵张成骨方式的新骨成骨量。方法:将8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只,分别采用两焦点和三焦点牵张成骨术进行骨缺损修复。牵张结束后固定8周,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骨密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牵张区新骨生长的质无明显区别,在量的比较上,三焦点组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骨密度测定的结果均好于两焦点组,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点牵张成骨在大面积颌骨缺损的修复中新骨的成骨量好于两焦点牵张成骨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一传送盘的两端牵张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用山羊6只,采用自行研制的下颌连续牵张器,经口外途径,将带牙传送盘两端进行顺序牵张成骨。结果:6只山羊的12—16mm长度下颌体的局段缺损被传送盘单端牵张修复,传送盘另一端再次牵张使下颌过度延长达到5mm左右,X线片示,缺损区和过度牵张区阻射情况良好,骨质连续性恢复;组织学显示牵张区有活跃新骨形成。固定6—8周,组织学和X线片可见新骨完全钙化,但改建仍未结束。结论:单一传送盘两端顺序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内置式曲线牵张器修复下颌角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曲线牵张器修复下颌角弧形骨质缺损的可行性,曲线式牵张成骨的方式及其特点。方法:山羊4只,建立左侧下颌角弧形缺损的动物模型,制造骨转移盘,用自行设计的内置式曲线牵张器行BDO整复,牵引过程中摄X线片,进行骨密度测定,观察牵引进度及牵引间隙的成骨情况。结果:4只山羊中1只术后第3 d死亡,1只在牵引的末期牵引钢丝折断,2只顺利完成牵引,X线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见骨转移盘成功地沿预定的路径被牵引至缺隙的另一侧,固定2个月后牵引间隙的骨质已经与正常骨质的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行设计的内置式曲线牵张器可以完成下颌角弧形骨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对采用输送盘骨牵张术修复山羊颅骨缺损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成年雄性山羊 8只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4只。在动物颅顶区制造全层颅骨缺损和输送盘 ,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行输送盘骨牵张术修复颅骨缺损。牵张结束后 ,在A组动物牵张区注入体外培养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组同期注入生理盐水作对照。在牵张结束后的第 4周处死A、B两组动物 ,取牵张区新生组织标本行组织学和扫描电镜分析。结果 :移植MSCs的A组动物牵张区新骨生成速度和钙化程度显著高于B组动物。结论 :局部移植MSCs可能有促进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方法。方法: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通过X线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双侧输送盘移动与新骨形成情况。在牵张结束的第8和16周分别处死2只动物,取下颌骨牵张区标本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牵张结束后,4只恒河猴的颏部形态接近正常猴,X线片与螺旋三维CT片显示两侧输送盘远心端在正中成功对接。牵张结束的第8周,螺旋三维CT与实验组织学观察发现牵张间隙内均有新骨形成;两侧输送盘在下颌正中呈纤维连接,并可见活跃的成骨和改建活动。牵张结束的第16周,牵张间隙内新骨成熟,两侧输送盘下颌正中逐渐呈纤维骨性连接。结论:用可调式多平面牵张装置进行三焦点牵张成骨可以作为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的一种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探索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成骨方式及新骨改建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只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及其邻近原骨组织,硬组织磨片,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断面的超微结构,同时用硬组织磨片四环素荧光双标记技术分析。结果:牵张间隙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量新生骨小梁,骨质密度好,中央区新生类骨质沿牵张方向排列,新骨与原骨边界呈骨性融合,在牵张区内有大量的荧光结合,并与周围原有组织有明显的界限。结论:山羊下颌骨三焦点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段可逐渐改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骨组织。  相似文献   

7.
胶原海绵在下颌骨牵张成骨早期成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刚  郑杰  吴烨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0,37(2):138-140,145
目的建立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研究胶原海绵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早期成骨中的作用。方法将6只山羊的下颌骨截断,安置牵张器,延迟4d后以每次0.5mm、每天2次的速率连续牵张10d,随后进入固定期。于固定期2、4、6、8周处死动物,行大体标本、X线观察,骨密度、骨矿物质质量测定,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牵张过程被所有山羊耐受,下颌骨牵张长度达到预期效果。加入胶原海绵的实验侧牵张区新骨早期成骨效果明显好于同期的对照侧。结论山羊是一种良好的牵张成骨动物模型。胶原海绵可加速牵张区新骨早期成骨,缩短牵张成骨的固定期。  相似文献   

8.
三焦点牵张成骨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牵张成骨术在口腔外科应用日益广泛,该文就三焦点牵张成骨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颧骨牵张成骨修复上颌骨部分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用颧骨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科学性和规律性。方法:以犬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上颌骨颧突、颧骨节段性缺损,以内置式牵张成骨器牵张颧骨修复部分上颌骨,每次 1. 0mm, 1次 /d,连续 10d,共牵引 10mm,固定期X线观察。结果: 3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完成,X线影像示,固定期 2周时,牵张间隙内早期骨结构形成,随后,骨密度进行性加强; 8周时,新生骨密度接近正常,与双侧正常骨质连续,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结论:颧骨牵张成骨修复部分上颌骨具有临床应用可能性;颧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切实可行,且受咬合力影响小,在某些领域可望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不同牵张速率对术后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以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2组动物以1.6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3组动物以2.0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未手术侧正常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骨密度检测和三点弯曲测试,对采用不同速率进行骨牵张后动物下颌骨新骨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密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0.8mm/d牵张组新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牵张组,0.8mm/d牵张组新生骨三点弯曲实验指标均大于另2牵张组。结论:采用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能最快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1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下颌牵引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8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只。用自行研制的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mm,用bFGF(20ng/ml)注入A组动物的牵张区,不注射bFGF的B组动物作为对照。在牵张结束后4周处死所有动物,取双侧下颌骨标本进行X线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局部给予bFGF的A组动物下颌牵张后新骨生成速度和数量优于B组动物。结论 外源性导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了可能有促进下颌牵引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牵张成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25只健康成年兔随机分成6组,实验组5组,每组4只,对照组1组共5只。25只兔均行一侧下颌骨切开截骨术,实验组安置自行设计的下颌骨牵张器,经6 d间歇期后,以每天2次,每次0.4 mm的速度牵张8 d进入固定期,于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固定期第2、4、6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对照组术后仅保持缺隙而不牵张,与实验组对应的每个时间点处死1只动物,取下颌骨观察骨愈合情况。结果牵张器牵张效率好,固位稳定,实验组动物的下颌骨被成功牵张,牵张区可见新骨形成。实验对照组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不连及骨缺损。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兔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模型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应用三焦点牵引成骨术重建下颌骨缺损的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在下颌骨骨段缺损重建中的应用和在重建骨行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失的可行性。方法:4例下颌体骨段切除患者,使用内置式三焦点牵引器同期行下颌骨缺损牵引成骨重建。牵引间歇期8天,牵引速度0.25mm×4次/d,稳定期4个月;1例于稳定期结束后在成骨区行种植义齿修复。结果:下颌骨牵引成骨最长45mm。牵引成骨区骨量充足,组织结构及硬度接近正常颌骨。牵引成骨区种植义齿可满足正常功能的需要。结论: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可成功用于下颌骨骨段缺损的功能性重建,并可满足种植义齿修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Runt相关基因2(Runx2)修饰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可行性。方法 将4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Runx2重组质粒组,B组为不含Runx2重组质粒组,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建立兔下颌牵张成骨模型;于牵张的第5天,A组兔牵张间隙内注射转染重组质粒adv-hRunx2-gfp的自体骨髓MSCs;B组注射转染adv-gfp质粒的自体骨髓MSCs;C组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在牵张结束后第8周处死所有动物,进行大体、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和三点弯曲测试。结果 CT平扫及组织学结果表明,A组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和骨痂密度均明显高于B、C组;双能X线及三点弯曲测试表明,A组牵张间隙内新生骨组织密度、新生骨矿物质含量及最大载荷均高于B、C组(P<0.01)。结论 基于MSCs的Runx2体外基因治疗可有效地促进牵张成骨新骨形成,从而缩短固定期,为临床颅颌面骨缺损的重建提供一个极具价值的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1在牵张成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中的时空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对24只大白兔行单侧下颌骨缺损牵张成骨术,分别在延迟期末、牵张中期、牵张期末、固定期第12、、35、、7周末各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痂,采用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微血管生成以及Ang-1的表达变化。结果下颌骨牵张区主要以膜内成骨方式成骨,在牵张区内有明显的血管生成及较明显的Ang-1的表达。在新生血管管周前成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可见Ang-1的表达。非应力区(缺损区)以软骨内成骨为主,在肥大的软骨细胞中存在Ang-1弱表达。结论牵张力所产生的机械刺激可以导致牵张区中微血管和骨组织的生成,而Ang-1可能在牵张区新生血管的形成及稳定和新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cariin on bone formation during mandibular distraction. 40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Mandibular distraction was performed 5 days after unilateral mandibular osteotomy using a custom-made external distractor at a rate of 0.5 mm/12 h for 10 days. From the first day of distraction, icariin (2.5 mg/kg·day) was orally administer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placebo to the controls. 10 Rabbits were killed at the end of weeks 2 and 4 of the consolidation phase. The distracted hemimandible was harvested and newly formed bone was evaluated by soft radiography, histology and bone histomorphometry. Regenerated bone was evaluated for bone mineral density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fewer radiolucent areas on soft radiography.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regenerated bone was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al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2 and 4 weeks. At 4 week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greater volumes of new bone, higher trabecular number, and less trabecular separation than the controls. Oral administration of icariin could promote bone formation during mandibular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nd might be a promising method for shortening the course of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相似文献   

17.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随机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施行双侧下颌骨切开术,安放牵张器,间歇1周后以0.4 mm/12 h的速度牵张,牵张7 d后固定,在不同时间随机处死动物2只,取下颌骨标本分别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动物均耐受手术,并基本获得预期牵张距离,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发现,裂隙内随时间延长渐有骨形成。结论以兔下颌骨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经济、可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