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重症肝炎167例临床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萍 《陕西医学杂志》1996,25(8):500-500
<正> 自1988年至1996年笔者共收治重肝167例,死亡80例,现就本组病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和探讨。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本组重肝167例,男102例,女65例;年龄16岁至71岁;系由本院,市传染病院,市中心医院传染科提供,符合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其中肝性脑病Ⅱ°以上昏迷者123例,有出血倾向者51例,有腹水者149例。  相似文献   

2.
1997年6月~2000年5月,我科共收治重型肝炎58例,现就其 病因及影响预后的有关因素作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48例,女10例;年龄1.5~62岁,其中20~45岁47例(81 .03%)。本次发病至入院时间为2~35天。均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 炎防治方案》中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急性重症肝炎(急重型)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亚 重型)21 例,慢性重症肝炎(慢重型)34例。甲型肝炎2例,乙型肝炎45例,乙、丙重叠感染2例, 乙、戊重叠感染2例;病因未明7例(12.07%)。  相似文献   

3.
小儿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重型肝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4例14岁以下重型肝炎患儿用多种归类方法比较各相关因素对病死率的影响。结果年龄≤3岁病死率(77.47%)高于4岁以上组(62.16%,P<0.01);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病死率92.31%,高于亚急性重型肝炎46.86%(P<0.01);两个以上器官衰竭者和外周血白细胞≥1.4×1010·L-1者病死率分别为77.42%和84.62%,高于相应对照组;病原类型对病死率影响不明显;死亡组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存活组,而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值两组相近。结论小儿重型肝炎年龄≤3岁,急性重型肝炎是和慢性重型肝炎、多脏器受累、血象明显增高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下降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文睿  沈玲  王坚  刘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2):1209-121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Chronic serious hepatitis,CSH)血清生化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25例CSH患者,根据2000年北京传染性疾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分为早、中、晚3期,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总胆红素(TB)、白蛋白(A)、尿素氮(UN)、肌酐(CR)和胆碱酯酶(CHE)。10例病人同时进行肝脏穿刺病理检查,并观察合并症及预后。结果:早、中、晚3期TB(μmol/L)依次为326.62±111.03、399.80±125.60、385.05±107.84,早期与中、晚期对比,P<0.001;A(g/L)为32.48±4.64、29.66±5.72、29.26±3.69,早期与中晚期相比P<0.001;CHE(μ)2664.25±1004.27、1997.12±833.30、1997.23±874.39,早期与中晚期相比P<0.01;UN为20.23±8.84、21.39±8.78、25.58±10.02,早期与晚期相比P<0.01;CR为85.09±59.73、91.78±60.64、124.37±85.72,早期与晚期相比P<0.01。肝穿结果显示,CSH晚期大块、亚大块坏死较多,瘀胆严重,合并症多。结论:本文结果显示,CSH血清生化指标中TB、CR、UN越高,A、CHE越低,肝脏病理损伤越重,合并症越多,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两院1996年2月至1999年10月,收治重型肝炎患者38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9例,年龄9~54岁,平均36.7岁。本组病例中,急性重型肝炎5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0例,慢性重型肝炎23例。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所有病例除1例为甲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余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2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见附表。 3并发症38例中有23例出现并发症,占62.11%,其中2种以上并发症16例,3种以上并发症7例;并发症主…  相似文献   

6.
对12例丙型肝炎从流行病学、潜伏期、临床表现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主要途径;潜伏期长短取决于起病方式及实验室检测方法;总结了多数起病隐匿、症状轻、易慢性化等有关临床特点;提出了以筛选供血员为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糖代谢情况,现对600例肝炎病人的血糖进行观察分析,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资料完整的514例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发现以秋季为发病高峰,以发热多、黄疸多、ALT高及抗-HAV IgM阳性率高为本次甲肝流行的临床特点。重症肝炎的发生率占0.1%~1%;HBV感染后重叠HAV感染者占16.91%;慢性活动型肝炎重叠HAV感染后常使病情加重;甲肝与丙型肝炎重叠感染占0.38%。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18例急性重型肝炎(简称急重肝)的主要并发症进行了分析,其结果是脑水肿、肺水肿、上消化道出血和继发细菌感染发生率高,且迅速导致患者死亡。低血压、低血钾、低血糖发生率亦高并加重机体内环境紊乱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以免疫功能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原则,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慢性重症肝炎90例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映芬 《广东医学》2001,22(3):242-242
慢性重症肝炎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现对我院 1996~ 1999年收治的慢性重症肝炎 90例的治疗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以探讨如何加强综合疗法 ,特别是支持疗法 ,以求提高生存率。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90例均符合第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 (上海 )诊断标准。男81例 ,女 9例 ;年龄 10~ 74岁 ,平均 (4 2±5 )岁。全部病例均为乙型肝炎患者 ,1例合并丙型肝炎。本组病例血清胆红素(SB)均升高 (4 5 8 2± 195 .4) μmol/L ,谷丙转氨酶 (ALT)升高 (331 4± 2 46 7)IU/L ,白蛋白定量 (Alb)降低 (2 9.3± 4.4)g/L ,凝血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硬变的特点 .[方法 ]检测 2 2 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硬变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乙型肝炎病毒DNA .[结果 ]乙型肝炎e抗原缺失者 148例 ,占 6 7% ,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者 72例 ,占32 % .乙型肝炎e抗原缺失者乙型肝炎病毒DNA阳性率为 5 9% (77例 ) ,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者为 40 % (5 3例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感染模式出现率最高 ,为 38% .[结论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肝硬变化患者e抗原缺失者居多 ,且病毒复制明显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联合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短期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该院感染消化科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10例HBV-ACLF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3组,比较各组3个月时的病死率.按照入组时的MELD分值,分为MELD< 20分、20分≤MELD< 30分、30分≤MELD< 40分、40分≤MELD 4个组,比较各组3个月病死率.将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按照△MELD(△MELD=MELD1周-MELD基线)<0分或>0分分为两组,比较两组3个月病死率.结果 早(n=18)、中(n=48)、晚期(n=44)患者3个月病死率为0、50%、95% (P<0.05);MELD<20分(n=24)、20分≤MELD<30分(n=54)、30分≤MELD<40分(n=28)、40分≤MELD(n=4),各组的病死率为31.58%、66.67%、85.71%、100% (P<0.05).肝衰竭分期为中期的患者中,按照△MELD<0分或>0分,两组的病死率分别为41.18%和85.71% (P<0.05).结论 肝衰竭早期患者生存概率大,而肝衰竭晚期以及△MELD>0的中期患者3月死亡风险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清铁和血清铁蛋白与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黏蛋白、人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的关系。方法 采用1s快速肝穿刺法对39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例病毒标志物阴性对照组取肝组织标本,行HE和铁染色后镜检;同时分别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的血清铁、血清铁蛋白、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对照组和病毒性肝炎患者比较,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测定值差异显著(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测定值与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铁及血清铁蛋白与Ⅳ型胶原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血清铁r=0.614,P=0.026;血清铁蛋白r=0.549,P=0.019)。病毒性肝炎患者多合并有肝铁过载,肝功能损害程度严重的患者肝组织有明显铁颗粒沉积。结论 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测定值可以作为病毒性肝炎患者铁过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疗法对重症肝炎预后及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尿素氮(BUN)、电解质(K 、Na 、Cl-)等影响。方法PE组在综合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PE疗法。常规消毒后行股静脉穿刺置管,留置双腔导管固定,建立血液通路。PE每次交换同型血浆2500~3000ml。每例治疗1~4(2.6±1.4)次。结果PE组82例,存活57例,存活率69.51%;对照组82例,存活33例,存活率40.24%;PE组存活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PE组治疗后血清胆红素(SB)、血氨(NH3)明显下降,血清白蛋白(ALB)、PT、PTA明显上升(P<0.01)。PE组与对照组治疗后15、30d比较,SB、丙氨酸转氨酶(ALT)明显下降,ALB、PTA明显上升(P<0.01)。而血清电解质(K 、Na 、Cl-)、BUN等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PE疗法可提高重症肝炎患者的存活率,降低SB,提高ALB及PTA,从而为重肝患者肝细胞再生和肝移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5.
肝病专科医院10年来住院病人疾病谱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肝病专科医院10年来住院病人疾病谱的变化,分析肝癌病例的某些危险因素,期望在肝病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肝癌。方法:对住院的25840例肝病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25840例肝病住院病人中男性占83.54%.女性占16.46%;其中急性肝炎占41.55%,慢性肝炎占30.62%,肝硬化占22.08%,肝癌占5.75%。(2)青年组慢性肝炎比例上升占同病种病人的68.48%(5419/7913),中年组肝硬化比例占同病种病人的54.34%(3100/5705),老年组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均较高,其肝癌占所有肝癌病例的21.00%。(3)前后5年收治疾病谱比较:近5年急性肝炎收治数下降,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上升,肝癌的比例亦在上升。结论:肝病医院中,中青年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的收治率在上升。应在传染病医院开展对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病人的跟踪监测和预防,以期能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对中青年组慢性肝炎病人应及早进行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治疗,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激活素A(activin A,ACTA)与肝细胞损伤、肝纤维组织增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18例慢性乙肝患者(其中慢性轻度35例,中度30例,重度28例,肝硬化25例)血清ACTA及透明质酸(HA)、四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含量,并分析其相关性。其中35例进行肝活检,行苏木素染色(HE),应用多媒体彩色图文分析系统对肝内胶原纤维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测定肝功能(TBil、ALT、GLB),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乙肝轻、中、重度及肝硬化(LC)患者血清ACTA水平依次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除慢性轻度组LN外,其他各组血清ACTA与HAI、VC、LN呈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ACTA与肝功能指标(TBil、ALT、GLB)明显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ACTA在慢性肝病纤维化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血清ACTA的检测可做为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应用人胎肝胞溶质(h-cytosol)及综合疗法治疗20例重肝为治疗组,同期仅用综合疗法治疗的20例重肝为对照组。治疗结果表明:h-cytosol治疗重肝,不仅提高存活率(70%)(对照组仅20%),而且可减少3种及3种以上并发症病例的发生和减轻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使有并发症患者的存活率提高(53.8%)(对照组仅6.3%)。h-cytosol的制作虽比人胎肝细胞悬液复杂,但制剂性能稳定,置-20℃冰箱内可保存8个月,肌注无副反应,克服了人眙肝细胞悬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衰竭分期对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我院2009年6月-2011年4月收治的422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时病情及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分析其24周生存状况.结果 按入组时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A)、并发症情况判断的早、中、晚期患者分别有183例、133例、106例,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18.58%、24.81%、79.25%,24周时死亡率分别为33.33%、45.11%、84.91%.按患者住院期间最差状态分期,199例患者属于晚期,24周死亡率为88.44%.根据入组后1个月内最高晚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分值将422例患者分为5组,组间24周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死亡率并未与Meld评分完全呈正比.结论 肝衰竭分期可更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的24周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与肝纤维化关系。方法:对3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CVH)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等。结果: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患者血清LN、ⅣC、HA明显升高。PⅢP在碎屑样坏死时明显升高。小叶内炎细胞浸润明显及有桥接样坏死者,血清LN、ⅣC、HA均明显升高。淤胆患者血清HA较无淤胆患者升高明显。同时伴随肝细胞再生者血清LN亦明显升高。结论:CVH的炎症、坏死、肝细胞再生以及淤胆等病理过程均与肝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病与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相互关系。内镜检查患者 2 2 9例 ,检查前临床诊断为慢性病毒性肝病组 137例和胃肠病组 92例 ,并进行内镜检查结果比较。慢性病毒性肝病组 (CVH)与胃肠病组 (GEP)的Pu、CSG、EG、GMP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慢性病毒性肝病组的GEV、DI、EI、ED和BRG与胃肠病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在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与病毒性肝病类型的比较中 ,肝炎肝硬化、慢性重症肝炎的GEV、DI、EI、ED、BRG及慢性肝炎重度的EI、BRG、CSG与慢性肝炎 (轻、中度 )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慢性病毒性肝病时 ,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肝功能减退、肝炎病毒在胃十二指肠粘膜病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