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2.
心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心血管疾病在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表现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如在Framingham Heart及INTERHEART的观察性研究中均发现,在全世界的诸多国家,男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平均年龄较女性早10年,且在动物模型试验中也得出相同的结论[1]。但是对于女性2型糖尿病这种特殊的人群,这种性别差异则显得很微不足道,女性随着绝经后体内雌激素的分泌减少,使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疾病的发生率均较绝经前提高。研究表明,在校正了其它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后,2型糖尿病使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4倍,而使男性只增加2-3倍。因此,如何降低女性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一直是国内外临床医生的实验研究课题。英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单独降低血糖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为体内诸多危险因素参与了心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且最常见、最重要的是血脂紊乱。本文针对血脂异常与女性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其他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门诊初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302例,对入选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尿常规、肌电图等相关检查,对DR、DN、DUP的患病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三种微血管并发症发病率相比较,DN〈DR〈DUP,DR、DN与DOP间均呈相关关系(P〈0.05)。女性DR、DN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三种常见的慢性微血管病变虽然相互关联,但大多不同时发生或者虽同时伴发但程度不等。因此,一旦糖尿病诊断明确后,应及时完善各种相关辅助检查,对于微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上述并发症的致残致死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PLT(血小板计数)、PCT(血小板压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PDW(血小板分布宽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的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76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8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PCT、MPV、PDW进行测定。并分组比较,统计学采用方差检验。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LT明显减低(P〈0.01),MPV、PDW增高(P〈0.05),PCT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在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进展有重要作用,适时检测血小板参数对DM及其微血管病变诊断、预后评估、制定干预计划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糖尿病血管病变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寿命的主要因素.据报道,糖尿病患者肾血管病的发生率比非糖尿病者高17倍,而发生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至少是后者的2倍.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容易出现视网膜病、视乳头水肿及玻璃体 相似文献
7.
基底膜蛋白质与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底膜主要由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组成,Ⅳ型胶原(Collagen Ⅳ,CIV)是基底膜的核心胶原成分,层粘连蛋白(Laminin,LN)是广泛分布于基底膜的透明层,二者结合形成基底膜的骨架,是基底膜主要的组成蛋白。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基底膜蛋白与糖尿病(DM)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IV和LN与DM微血管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1 CIV及LN的分子结构特点 CIV和LN是细胞外间质基底膜的主要成分。基底膜主要由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组成,胶原的类型众多,目前发现10多种类型的胶原… 相似文献
8.
9.
10.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随着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和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一组以微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变为特征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DPN)、糖尿病心肌病变(DCM)等。微血管结构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丢失,以及继发的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功能紊乱。然而不同的靶组织损伤特点及部位亦不完全相同。视网膜的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的系膜细胞、外周神经的神经节细胞和施万细胞似乎更易受到损害。现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蔡燕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1999,13(3):304-305
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20例正常人及4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伴有微血管病变的患者较未伴有微血管病变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也明显升高。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和尿白蛋白排泄率成正相关。表明: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进而引起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的原因之一,并提示血浆内皮素的升高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及血脂的关系。方法128名新诊断2型DM(T2DM)根据体重指数分为三组(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测定三组受试者血糖、胰岛素及血脂水平,用HOMA模型公式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肥胖组HOMA—IR明显高于超重组及体重正常组(P〈0.001),而超重组HOMA—IR亦高于体重正常的DM组(P〈0.01);甘油三酯(TG)水平在肥胖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则低于其他两组;随着BMI升高,血压有增高趋势。结论初诊肥胖及超重2型DM患者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新发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89例胰腺癌患者为胰腺癌组,以同期非肿瘤、非消化系统、非激素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1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胰腺癌组与对照组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和病程.结果:89例胰腺癌患者合并糖尿病者36例(40.44%),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的发病率(24.390%0,P<0.05).89例胰腺癌患者中,32.58%(29/89)糖尿病病程在2年以内,明显高于对照组(12.19%0,P<0.05);两组糖尿病病史两年以上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可能是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对于近2年内诊断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或血糖短时间出现较大波动的老年患者,需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IR)、血脂紊乱的关系。方法将104例T2DM患者分为合并脂肪肝与无合并脂肪肝组,对空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空腹血糖(FBG)、空腹血胰岛素(FINS)、体重指数(BMI)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TG、LDL、FINS、BMI、HOMA-IR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并脂肪肝患者存在明显的IR及脂代谢紊乱,提示减轻IR,防止高胰岛素血症,维持正常脂质代谢,对预防脂肪肝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138例T2DM患者分为不合并NAFLD组(n=44)、合并轻度NAFLD组(n=39)和合并中重度NAFLD组(n=55),记录3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和CIMT.结果:T2DM合并NAFLD患者的CIMT、腰围、体质量指数、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明显高于单纯T2DM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单纯T2DM患者(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IMT与合并NAFL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T2DM合并NAFLD者肥胖和脂代谢紊乱状态更明显,并且CIMT随NAFLD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探讨绝经后女性 2型糠尿病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对 3 2例绝经1年以上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 ( 组 ,平均年龄 5 7.8± 3 .7岁 )、2 5例绝经 1年以上无糖尿病健康妇女 ( 组 ,平均年龄 5 8.3± 3 .2岁 )及 2 2例无糖尿病的健康育龄行经妇女 ( 组 ,平均年龄 40 .9± 2 .6岁 )的血清雌二醇 (E2 )、促卵泡剌激素 (FSH)、促黄体生成素 (L H)、睾酮 (T)、血浆葡萄糖 (G)、血浆胰岛素 (INS)及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进行检测。结果 组 E2 水平较 、 组明显降低 ,FSH、L H、T水平显著增高。线性相关分析发现 ,E2 与 FSH、L H、T、INS呈显著负相关 ,而 E2 与 ISI呈显著正相关 ,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1、-0 .49、-0 .5 8、-0 .3 8、0 .45 (P值均 <0 .0 1)。结论 绝经后女性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严重的性激素失调 ,且与胰岛素抵抗并存 ,可能参与绝经后女性 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观察初诊女姓 2型糖尿病 (DM )病人血清瘦素 (LPT)水平 ,探讨其与年龄、体质量指数、糖代谢、脂代谢、尿酸代谢及其他激素的关系。②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初诊未经治疗 1 1 1例 2型糖尿病病人 (男 5 6例 ,女 5 5例 )及 96例正常人 (男 4 8例 ,女 4 8例 )空腹血清LPT、睾酮(TT)、雌二醇 (E2 )、真胰岛素、血糖、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和尿酸水平。③结果 女性DM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低于女性对照组 (F =1 7.985 ,P <0 .0 1 ) ;DM组及对照组中 ,女性血清瘦素水平明显高于男性 (F =34.6 0 8、5 3.72 1 ,P <0 .0 1 ) ;绝经后女性DM组与绝经前女性DM组瘦素水平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女性DM组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浓度、腰臀围比值及尿酸水平呈正相关 (t =4 .0 75~ 1 1 .72 5 ,P <0 .0 1、0 .0 5 ) ,与空腹血糖及血清睾酮水平呈负相关 (t=- 3.94 6、- 2 .30 5 ,P <0 .0 5 )。④结论 女性 2型糖尿病病人血清瘦素水平较正常女性明显降低 ;女性 2型糖尿病病人血清瘦素水平与体质量指数、脂肪分布、胰岛素浓度、睾酮、血糖及血尿酸相关 ;雌激素不是影响瘦素的主要因素 ;瘦素参与了女性 2型糖尿病病人的糖代谢及尿酸代谢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脂、血糖、一氧化氮等与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磷酸氧化酶法测定甘油三酯、聚乙烯硫酸盐沉淀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水平变化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判定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结果 2型糖尿病伴有下肢血管病变 (LEDA)与年龄、家族史、近 1年血糖控制、LDL -C有相关性 ;与血清一氧化氮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结论 在 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中年龄、家族史、血糖控制不良、血脂代谢紊乱起重要作用 ,患者血管一氧化氮合成、释放无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颈动脉内膜增生与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152例已确诊T2DM病人采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选择其中96例IMT<1.3 mm(无斑块形成)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IMT分为IMT正常组(IMT≤0.9 mm)47例和IMT增厚组(0.9 mm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无症状菌尿(ASB)的患病情况、易患因素以及有关临床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伴无症状菌尿组(ASB+)28例,不伴无症状菌尿组(ASB-)52例,正常对照组26例。结果:①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ASB的患病率为35%;②与ASB有关的易患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绝经史;(3)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加重,糖尿病合并ASB的患病率也相应增加。结论:(1)影响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合并ASB的易患因素众多;(2)ASB可能是成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