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典型起病方式之一。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48h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即开始时只表现闭塞血管内部的部分症状,其后趋于完全,其特点是可以双向发展。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有侧支循环存在,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液恢复,损伤仍为可逆。进展性脑卒中发病初闭塞不完全,只表现部分症状,随着闭塞进一步发展,破坏了缺血半暗带的侧支循环,使闭塞动脉范围扩大.存活于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坏死,则症状即呈阶梯式加重。  相似文献   

2.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典型起病方式之一.患者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48 h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即开始时只表现闭塞血管内部的部分症状,其后趋于完全,其特点是可以双向发展.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有侧支循环存在,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液恢复,损伤仍为可逆.进展性脑卒中发病初闭塞不完全,只表现部分症状,随着闭塞进一步发展,破坏了缺血半暗带的侧支循环,使闭塞动脉范围扩大,存活于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坏死,则症状即呈阶梯式加重.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颅内外部分血管痉挛、狭窄、闭塞引起而脑组织局部血液供应不足,使缺血部位的一部分脑组织坏死。而这种缺血部位由中心坏死区、缺血半暗带、正常组织与半暗带之间的血流低灌注区三部分组成。目前,临床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挽救还没完全坏死的缺血半暗带和低灌注区,另一方面是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现就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依达拉奉与降纤酶联合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治疗过程中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氧供应,该区脑组织的神经细胞是可以存活并恢复功能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高压氧下可能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区的血氧供应,避免该区脑组织的损伤.本文对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高压氧综合疗法,同时进行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流动力学脑梗死、缺血性半暗带和缺血后过度灌注是PET研究的热点。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虽然是脑组织的缺血,但是在有效时间窗内血流恢复到功能阈值以上,从而避免组织进一步坏死。PET用于TIA的研究,不仅可以测定缺血血管的血流量,还可观察血流恢复的脑组织的功能情况,这样在治疗中除了改善血流外,对如何进一步保护脑组织,PET提供了依据。急性脑血管梗死,中心部位脑组织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即坏死,但周边组织(缺血半暗带)在数小时内仍存活。PET代谢数据可以超早期判断是否有缺血发生,预测脑组织的存活性,这些是一般影像学…  相似文献   

6.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在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在一定的时间后神经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而缺血周围区(缺血半暗带)的神经细胞转归则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血供的恢复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改善缺血脑组织尤其是缺血半暗带区的血供。改善缺血脑细胞的能量代谢,是治疗脑缺血的根本目的之一。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超早期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如训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2):1049-1051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血液动力学的改变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基础。脑梗死发病率为110 /10万人口,约占全部卒中的6 0 %~80 %。脑梗死的诊治重在根据发病时间、临床表现、病因及病理进行分型分期,综合全身状态,实施个体化治疗。其中梗死组织周边存在的缺血半暗带是脑梗死现代治疗的基础,即使是脑梗死早期,病变中心部位已经是不可逆性损害,若能及时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就可以抢救梗死周围仅有功能改变的半暗带组织,避免形成坏死。大多数脑梗死是…  相似文献   

8.
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治疗性血管新生为其提供了新思路。有关脑梗死后微血管形成的病理过程、机制及调控因素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就脑梗死后微血管的形成及治疗性血管新生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常见的重症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实验研究结果已证实,如果能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脑组织的损伤是可逆的.但如果半暗带区的缺血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半暗带区中的死亡神经细胞可逐渐增多、融合,导致完全的梗死灶.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生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细胞凋亡主要出现在缺血半暗带内。挽救保护半暗带可逆的神经元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然而,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或方法(包括溶栓治疗)。研究表明,脑血管闭塞以后,缺血区血管增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种头颅CT灌注(CTP)参数阈值法下的急性脑梗死病例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循环分级间的关系。方法收集发病时间24 h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48例,所有病例CTP存在灌注不足且CT血管造影(CTA)提示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根据CTA将侧支循环分为良好、一般及不良3个级别,分别使用2种CTP阈值法,Tmax-rCBF法(Tmax>6 s定义低灌注区,rCBF < 30%定义梗死核心)及rMTT-CBV法(rMTT>145%定义低灌注区,CBV < 2 mg/100 g定义梗死核心),测量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并计算错配率,并比较上述结果与侧支循环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种阈值法所测得的梗死核心体积与侧支分级呈负相关,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分级呈正相关(P < 0.01),并且Tmax-rCBF法(r半暗带=0.796/r错配率=0.880)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较rMTT-CBV法(r半暗带=0.601/r错配率=0.737)与侧支分级相关性更强。结论侧支循环优良与梗死核心、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密切相关,且Tmax-rCBF阈值法定义的缺血半暗带体积及错配率与侧支循环分级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内科常见的严重性疾病。因为其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复发率高的特点,故对脑梗死的荫治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实验研究也证实,如能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脑组织的损伤基本是可逆的。但如果半暗带区的缺血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改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半暗带区中的死亡神经细胞将会逐渐增多、融合,最后会发展为完全的梗塞灶。由此可见,及时改善缺血半暗带区的血液供应,是缩小梗塞面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I扫描中,表面弥散系数(ADC)值和灌注成像(PWI)对评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程度的可行性,观察其梗死变化。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2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对患者不同时间MRI图像表现进行分析,以同侧正常部位为对照组,分析不同组别MRI检查ADC、PWI值及是否存在半暗带等情况。结果腔隙性脑梗在急性期ADC值明显低于慢性期,急性期、慢性期腔梗阻ADC值分别为(0.512±0.053)、(1.245±0.077),高于对照组(P0.05),经PWI序列检查无半暗带区存在。慢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中心、病灶周围ADC值明显高于急性期(P0.05);病灶中心急性期ADC值低于对照组,慢性期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慢性期病灶周围ADC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83.33%急性期患者PWI存在半暗带区,慢性期患者无半暗带区出现(P0.05)。结论 MRI扫描ADC值及PWI可有效评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缺血程度,能反映脑组织缺血程度及侧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CT脑灌注成像定量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及治疗指导中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研究。方法收集在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CT检查,对患者CT图像进行分析;观察梗死部位及大小情况,并对不同部位CT检查的值比较。结果缺血半暗带区、健侧区、梗死区三者之间CBF、CBV、MT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区、脑梗区血容量值低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健侧区CBV水平明显高于缺血区和脑梗区(P0.05);健侧区MTT水平低于缺血半暗带区和脑梗死区,脑梗死区高于缺血半暗带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对直观显示梗死部位病灶大小、位置及缺血半暗带,并能通过区分患者脑组织灌注健侧区、缺血半暗带区、脑梗死区,为临床早期溶栓治疗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治疗的关键是恢复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研究显示良好的侧支循环可减少梗死面积、改善预后。因而早期对侧支循环进行准确而完整地评估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发展,为评估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的建立提供了重要手段,文中就急性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和方法作一综述,旨在为合理的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辩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脑梗死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血液供应明显减少或停止,无充分的侧支循环或侧支循环未能有效建立而出现脑组织缺血、水肿、坏死的疾病.包括脑血栓形成(又称动脑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中风病"范畴,中经络型多见,中脏腑型少见.  相似文献   

17.
钟有安  马朝桂 《医学文选》2002,21(6):921-92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溶栓、降纤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最理想的是在超早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及时恢复大脑血液灌注 ,才能有效防止脑梗死和瘫痪的发生。因而 ,超早期予以迅速降纤溶栓复流被认为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基础。1 溶栓治疗的时机1 .1 缺血半暗带 近来 ,Hassmann提出广义缺血半暗带的定义是 :能量代谢保存而血供受抑制的区域。Hakim从临床干预治疗方面将缺血半暗带定义为“基本上可逆”的缺血脑组织[1] 。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虽然存在功能障碍 ,但形态学结构完整 ,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 ,血管再通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评价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首次发病的41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及DWI扫描,并在治疗后复查MRI。对比分析患侧病灶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及对侧镜像区的表观扩散系数及表观扩散系数比率。结果与正常区比较缺血半暗带ADC值仅轻度下降,病灶中心区ADC值则明显下降。病灶中心区与缺血半暗带ADCR值随发病时间延长均有上升趋势。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缺血半暗带区ADCR值高于病灶中心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WI、ADC及ADCR可以发现急性期脑梗死和预测缺血半暗带,为指导患者的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技术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方法观察测量4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3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延长,脑血流量(CBF)下降,而脑血容量(CBV)表现为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脑是机体最高级神经中枢,耗氧量多但却缺乏相应的能量储备,这就导致了脑对缺血缺氧耐受能力差。如果脑血流降低到一定程度,则会发生缺血性脑损伤。脑缺血的实质问题是氧和能量的供应不足。脑缺血发生后,在缺血中心不可逆坏死区与正常脑组织之间,存在缺血半暗带(ischem ic penumbra),此时如能及时恢复血流供应,可能将其挽救,否则半暗带将进展为不可逆损伤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