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研究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七氟醚在小儿疝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100例年龄2~6岁择期行小儿疝修复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七氟醚组(KS组)和氯胺酮组(K组),观察两组术中恶心呕吐、体动、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 与K组相比,KS组苏醒时间短,术中体动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胺酮基础麻醉复合七氟醚具有苏醒快,不良反应少,能较好的应用于微创小儿疝修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小儿包皮套扎手术过程中氯胺酮与七氟醚两种药物的麻醉效果.方法 以60例择期包皮套扎术的小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及氯胺酮麻醉组(C组),对2组患儿的恶心呕吐、啼哭、疼痛与苏醒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儿都能够确保良好的手术效果,但是手术后S组患儿与C组患儿相比,明显降低了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论 七氟醚吸入复合局部浸润麻醉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是临床应用中比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邱郁群  王玉玲  陈艳  黄梅 《吉林医学》2013,34(18):3607-3607
目的:研究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斜疝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斜疝修补术的患儿,分为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组(A组),骶管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组(B组),观察两组诱导和苏醒时间、麻醉效果、术中呕吐、喉痉挛、体动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结果:A组诱导和苏醒时间较短,术中体动以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较低(P<0.05),麻醉效果较好。结论:骶管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诱导迅速,苏醒快,术后躁动发生率较低,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斜疝手术。  相似文献   

4.
孙力夫 《大家健康》2016,(11):160-161
目的:探究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该院治疗70例需要进小儿包皮环切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氯胺酮麻醉,观察组使用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10 min、手术30 min、手术结束前30 min 以及手术结束后的平均动脉压对比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71%,对照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5.71%,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的过程中,麻醉效果较好,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患者术后清醒较快,无不良反应,可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剂量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小儿七氟醚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了解舒芬太尼防治小儿七氟醚全麻后苏醒期躁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舒芬太尼( S)组、芬太尼(F)组,每组40例,分别在切皮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5μg/ kg 或1.5μg/ kg 芬太尼。观察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围术期芬太尼追加量、麻醉苏醒时间、PACU 停留时间及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S 组患儿苏醒期躁动评分及术后严重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 F 组,S 组需术中追加芬太尼及术后追加芬太尼的患儿明显少于 F 组,S 组患儿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 F 组。结论:与芬太尼相比,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可明显降低小儿七氟醚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对麻醉苏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宏 《西部医学》2009,21(10):1743-1744
目的探讨七氟醚及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的效果、副作用、苏醒质量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4~10岁的小儿在实施短小手术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别使用七氟醚加异丙酚,及氯胺酮加异丙酚进行麻醉,并连续观察手术中患儿MBP、SP02、HR的变化及术毕停药后患儿的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和安全离开手术室的时间。结果两组的麻醉方法,诱导后血液动力学变化不明显,SP02变化无明显差异,术中疼痛模拟评分法(VAS)提示麻醉效果相近。但两组最后的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安全离开手术室的时间及发生恶心、呕吐、与兴奋、躁动现象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O.05)。七氟醚组少于氯胺酮组。结论七氟醚用于小儿手术麻醉时,诱导快、无异味刺激,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术后麻醉苏醒快。恶心、呕吐、兴奋躁动及复睡发生率低。是应用于小儿麻醉较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于平  崔常虹  李帆 《当代医学》2016,(32):142-143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介入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40例,随机分为氯胺酮预处理组(K组)和对照组(C组),各20例。氯胺酮预处理组麻醉诱导后肌肉注射氯胺酮1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比较术中生命体征以及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氯胺酮预处理组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预处理能够降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与咪达唑仑、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疝气及鞘膜积液及隐睾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选择1~5岁ASAⅠ级患儿:疝气100例,鞘膜积液80例,隐睾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Ⅰ组选择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复合麻醉,Ⅱ组选择咪达唑仑、氯胺酮复合麻醉.结果:Ⅰ组效果均满意,术后苏醒迅速,无恶心、呕吐发生,具有术后躁动发生少的优点,与Ⅱ组比较,苏醒时间、恶心呕吐及术后噪动发生率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七氟醚、氯胺酮、丙泊酚静吸复合麻醉,较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有优越性.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七氟醚在小儿麻醉中效果、不良反应、苏醒质量和安全性的差别.方法 将60例3~12岁实施手术治疗的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分别用4%、8%、12%七氟醚进行麻醉诱导,连续检测呼吸循环等相关参数,记录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术后苏醒时间及复合氯胺酮用量.结果 B组与A、C组比较诱导平稳(P<0.05),氯胺酮的复合用量明显低于A、C组(P<0.05),术后躁动等不良反应少于A、C组(P<0.05),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8%七氟醚用于小儿麻醉诱导时,诱导快、无异味刺激,对循环呼吸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兴奋躁动等发生率低,是应用于小儿麻醉诱导的理想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在小儿短小手术中麻醉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0例手术患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七氟醚吸入麻醉,记录两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4.05±1.14)min;对照组患儿苏醒时间(19.63±4.21)min,组间对比,P<0.05。观察组患儿发生肢体活动2例,恶心呕吐3例,分泌物增多未发生,术后躁动1例;对照组患儿发生肢体活动10例,恶心呕吐15例,分泌物增多8例,术后躁动7例,组间对比,P<0.05。结论:七氟醚吸入麻醉应用在小儿短小手术中诱导迅速,苏醒时间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氯胺酮应用于小儿非插管全麻的短小手术,观察和分析比较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愿意参与研究的35例需短小手术的患儿,将他们分成2组,A组和B组。A组在手术时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来进行麻醉而B组采用丙泊酚氯胺酮,在手术过程中记录下患儿的SpO2、心率、呼吸频率及平均动脉压的变化,在手术结束后记录患儿的清醒时间、恢复时间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手术过程中A组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有明显下降,而手术结束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5%;而B组在手术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变化不大,手术结束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7%。A组的术中和术后数据与B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均为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丙泊酚氯胺酮作为麻醉剂在短小型小儿非插管全麻手术中拥有更好的安全性,应用效果明显优于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  相似文献   

12.
吴昊 《当代医学》2014,(23):47-48
目的:分析七氟醚和氨氟醚低流量麻醉在临床麻醉应用中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3月在湘乡市人民医院行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腹部外科手术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和氨氟醚组(n=62)。所有患者经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再使患者与麻醉机相连。七氟醚组吸入七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8~1.0 L/min,氨氟醚组吸入氨氟醚来麻醉维持,气体流速为0.3~0.5 L/min,麻醉维持过程中保持1.9%的七氟醚浓度和1.7%的氨氟醚浓度。记录患者拔管时间、睁眼时间、正确回答姓名时间、正确回答生日时间、发生躁动的例数、发生恶心呕吐的例数。结果七氟醚组患者的睁眼时间与氨氟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七氟醚组合安氟醚组的拔管时间(min)、睁眼时间(min)、回答姓名时间(min)和回答生日时间(min)分别为:(14.67±3.85)、(6.72±3.21)、(18.32±3.62)和(19.07±8.86)以及(15.54±4.08)、(20.86±5.37)(、19.89±6.85)和(21.64±8.75)。七氟醚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9.68%和4.84%)与氨氟醚组(25.81%和20.9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醚的麻醉效果优于氨氟醚,具有麻醉诱导快、对呼吸道刺激作用小、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左清浩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8):104-106
目的观察以七氟烷或氯胺酮为主导患儿麻醉后苏醒质量。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围术期患儿80例,依据麻醉方法将患儿分为以七氟烷为主导组(七氟烷组,n=40)和以氯胺酮为主导组(氯胺酮组,n=40)两组,对两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躁动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七氟烷组患儿的睁眼或体动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出手术室时间均显著短于氯胺酮组(P0.05),躁动评分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七氟烷组患儿中呕吐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5%(9/40);氯胺酮组患儿中呕吐10例,暂时性失明6例,精神症状或噩梦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7/40)。七氟烷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氯胺酮组(P0.05)。结论以七氟烷为主导用于患儿麻醉后的苏醒质量较以氯胺酮为主导高。  相似文献   

14.
    
张智勇  包义勇  丁美平  吕辉 《安徽医学》2012,33(12):1659-1661
目的探讨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儿60例,ASAI级,年龄1~7岁,随机分为4组(n=15):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组(A组),七氟醚联合骶麻组(B组),氯胺酮丙泊酚联合骶麻组(C组),氯胺酮联合骶麻组(D组)。A、B组七氟醚6%~8%面罩吸入诱导,氧流量5~6 L/min,C、D组肌肉注射氯胺酮4~6 mg/kg、阿托品0.02 mg/kg基础麻醉,鼻导管吸氧,4组患儿均行骶管阻滞。术中A、C组静脉泵注丙泊酚、B组七氟醚持续吸入、D组间断静脉注射氯胺酮维持麻醉。分别记录麻醉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术前基础值(T1)、切皮时(T2)、切皮后15 min(T3)、术毕(T4)各时点的MAP和HR,术中呕吐、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SpO2%和苏醒期躁动情况及评分。结果与C、D组比较,A、B组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D组比较,A、B、C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T1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比较,T2~T4时D组MAP升高、HR增快(P<0.01);与A、B、C组比较,D组术中体动、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及苏醒期躁动率均增高(P<0.01);与D组比较,A、B组苏醒期躁动评分降低(P<0.05)。结论七氟醚丙泊酚联合骶麻应用于小儿下腹部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七氟醚吸入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手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并与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因手外伤,行上肢手术的小儿50例,随机分为七氟醚吸入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组(L组)和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组(D组),每组25例,记录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呼吸频率(RR)、疼痛反射消失时间、麻醉诱导时间、清醒时间及恶心呕吐等术后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患儿术中SpO2、HR、RR变化均不显著,而D组患儿HR、RR较术前均明显升高,SpO2明显降低.与D组比较,L组麻醉诱导时间、疼痛反射消失时间、清醒时间均较D组缩短,L组患儿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患儿.结论:七氟醚吸入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手外科手术的方法安全有效,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的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选择90例2~7岁行眼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 A组使用氯胺酮联合右美托咪定麻醉,B组使用氯胺酮联合咪唑安定麻醉,C组单纯使用氯胺酮麻醉。记录麻醉前(T0)、肌注氯胺酮后5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5 min(T3)、手术开始后15 min(T4)及手术结束时(T5)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 HR)、血氧饱和度( SpO2),并记录三组患儿氯胺酮总用量及术中不良反应,观察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A组与C组比较, T1、T3、T5的SBP和T5的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HR在T5时点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氯胺酮总用量和术中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两组苏醒时间、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均少于C组,而A组明显优于B组( 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用于小儿眼科手术麻醉是安全的,且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不良反应少,术后苏醒时间短,苏醒期躁动发生例数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组,B组为单纯氯胺酮麻醉组。观察两组患儿术前、切皮时、术毕之SBP、DBP、HR、RR、SpO,;氯胺酮的用量;清醒时间(手术结束至患儿睁眼、能应答之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躁动、哭闹等发生情况。结果B组切皮时SBP、DBP、HR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也明显高于A组同时点(P〈O.05)。氯胺酮用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毕清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B组均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是有效的和安全的,不仅可减少术中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加快患儿苏醒,而且可降低术后躁动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刘洪宾 《河北医学》2012,18(5):577-57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9 年2 月至2011 年8 月于我院住院择期外科手术的患儿75 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三种浓度0.5%(A 组)、0.7%(B 组)、0.9%(C 组)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进行全身麻醉.对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手术过程中平均动脉压值(MAP)、心率(HR),手术后咳嗽、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 组患儿MAP 、HR 值明显低于A 组和B 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P<0.05),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0.9%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对患儿全身麻醉效果确切,能减少单独应用时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拟行择期腹腔镜下疝修补术的小儿患者40例,随机分为静脉全麻组(不插管)(I组,n=20),气管插管全麻组(Ⅱ组,n=20).I组采用异丙酚和氯胺酮全凭静脉麻醉,术中面罩给氧,保持自主呼吸.II组给予咪唑安定、氯胺酮、芬太尼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结果I组麻醉诱导快,术中呼吸循环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清醒快;II组诱导及清醒时间长,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结论异丙酚和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腹腔镜下小儿疝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骶管麻醉复合喉罩通气用于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例拟进行下腹会阴部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骶管阻滞复合喉罩通气组(A组)与氯胺酮麻醉组(B组),A组先行骶管阻滞,成功后静注咪唑安定0.1mg/kg、芬太尼2ug/kg、丙泊酚2mg/kg,根据患儿体重置入相应大小的喉罩,术中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4-6mg/(kg·h)维持,B组静注咪唑安定0.1mg/kg、氯胺酮2mg/kg,10-15min后或术中有体动时追加氯胺酮1-1.5mg/kg,观察两组麻醉诱导前(基础值)、诱导后、切皮时、术中、术毕时的MAP、HR、SPO2。纪录麻醉苏醒时间、术中肌松、体动及苏醒期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患儿诱导后HR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无明星差异;A组切皮时及术中MAP、HR平稳,B组较基础值明显增高,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中SPO2始终维持在100%。B组患儿有7例术中SPO2下降至95%以下,两组差异显著(P〈0.01);肌松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0.05);术中体动、苏醒期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骶管麻醉复合喉罩通气技术能为婴幼儿下腹及会阴部手术提供满意的镇痛、肌松及理想的镇静深度,术中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