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生儿转运医学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我院自1995年7月1日在国内率先建立新生儿转运系统,两年共转运危重新生儿755例。本文结合我院新生儿转运系统运转情况,对危重新生儿转运程序及其工作内容进行探讨。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系我院加强医疗病房(NICU)1995年7月1日至1997年6月30日转运的危重新生儿755例,其中男性516例,女性239例。转运时(日)龄:<24小时482例,24~72小时83例,3~7天63例,>7天127例。胎龄:<37周218例,37~42周537例。出生体重:25…  相似文献   

2.
对336例使用输液泵控制葡萄糖输入速度的住院新生儿,进行新生儿高血糖血症内在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结果,新生儿胎龄〈37周、日龄〈72小时,体重〈2500g、缺氧、感染五项指标为新生儿高血糖血症的内在危险因素。提示:凡存在一项或一项以上内在危险因素的新生儿,不但要严格控制葡萄糖的输入速度,还要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随时观察血糖变化。  相似文献   

3.
自我院 1996年 1月发现第一例先天梅毒以来 ,至 1999年 6月共收治先天梅毒32例 ,其中 31例在新生儿期住入新生儿病房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现将 32例先天梅毒临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32例中 ,男 19例 ,女 13例 ,入院日龄 1.5 h~ 35 d,平均 (6 .1±9.7) d,<2 4h入院者 18例 ,~ 72 h4例 ,>72 h10例。胎龄 32~ 41周 ,其中 <37周2 0例 ,≥ 37例 12例。出生体重 15 0 0~40 0 0 g,小于胎龄儿或足月小样儿 6例。出生后 1min Apgar评分 <7分 18例 ,其中≤ 3分 6例。…  相似文献   

4.
妊娠期抗梅毒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霉素可通过胎盘预防98%以上的先天梅毒,对胎儿无毒副作用,是预防先天梅毒的理想抗生素。研究分析妊娠合并梅毒在妊娠期经过抗梅毒治疗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母婴特征。对1982年1月~1998年12月间Dallas县医院围产保健和分娩病例回顾分析。妊娠期抗梅毒治疗后出生的先天梅毒儿为病例组,接诊断时梅毒期别和开始治疗时的妊娠周以1:1配对选择妊娠期接受治疗未发生先天梅毒者为对照组。妊娠合并梅毒治疗方案符合1998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OC)的标准,Ⅰ、Ⅱ期梅毒及早期潜伏梅毒(病程<1年):苄星青霉素G 240万U,肌内注射,在治疗后1周再次肌内注射同剂量苄星青霉素G1次;晚期潜伏期、潜伏期不清或晚期梅毒:苄星青霉素,肌内注射,240万U/周,共3次;按1998年CDC方案检查和诊断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特点及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的发生率。方法 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64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未治疗组33例,未能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1)64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一期5例(7.8%)、二期29例(45.3%)及潜伏梅毒30例(46.9%);其中治疗组分别为4例、20例及7例,未治疗组分别为1例、9例及23例。(2)治疗组孕妇早产、死胎、死产均为0,新生儿先天梅毒为3例(9.7%)。未治疗组早产4例(12.1),死胎11例(33.3),死产3例(9.1),新生儿先天梅毒10例(30.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由于症状及体征不明显,容易误诊。因此,对梅毒高危妇的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2)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妊娠期行规范并及早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地控制早产、死胎,但不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的临床特点及其对妊娠和围生儿的不良影响。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妊娠期梅毒86例(早期梅毒61例;晚期潜伏梅毒6例;病期不明潜伏梅毒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动要求人工流产2例,选择自然分娩31例,剖宫产53例。共分娩84例新生儿,其中先天梅毒儿2例,新生儿血清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均为阴性30例,新生儿血清TPPA阳性、RPR阴性41例,新生儿血清TPPA、RPR均为阳性(滴度均为1∶8以下)11例。52例血清TPPA阳性新生儿经1~6个月随访均自行转阴,先天梅毒儿经治疗及随访未发现异常。结论:加强产前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妊娠期梅毒,妊娠期梅毒经积极治疗可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正常孕妇体重增加的监测模式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目的确定正常孕妇孕期体重增加的模式,为孕期保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95年1月1日至1995年12月31日1562例孕产妇的资料,并对无妊娠合并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在2500~3999g的11059例次产前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产妇平均年龄26.49±3.02岁;平均身高158.69±4.85cm。根据孕前体质指数(BMI)可将孕妇分为低BMI(<16.75)、正常BMI(16.75~23.71)及高BMI(>23.71)3类。各类孕妇的BMI随孕周增加而递增,尤以正常BMI孕妇最为明显;3类孕妇孕期BMI增加分别为8.07、5.37、3.82。结论BMI较单纯体重增加更能反映孕妇体重改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先天梅毒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先天梅毒(也称胎传梅毒)为梅毒螺旋体通过胎盘所致的胎儿先天感染,常为全身受累。Risser等[1]报道得克萨斯州Harris地区1990年、1991年及1992年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分别为3.2‰、4.6‰及4.2‰活产。在国内文献中,王文风等、周平玉等、郑淑云等及邹朝春等[25]均报道过先天梅毒病例。妊娠合并梅毒在妊娠16周以前得到充分治疗时,几乎可完全预防先天梅毒儿发生;在妊娠20~24周时开始充分治疗,可能治愈胎儿梅毒,但不能预防所有先天梅毒儿出生。在妊娠晚期才开始治疗,将有相当数量的先天…  相似文献   

9.
不同胎龄新生儿脑组织CT值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对新生儿进行头颅CT扫描时常发现一些新生儿脑组织CT值较低,尤其是早产儿,难以判断是属于正常范围还是异常。为此我们对不同胎龄新生儿进行了各部位脑组织CT值测定,以确定其正常值范围,现将测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自1995年12月~1997年12月共测定在我院出生因早产住院的新生儿96例,均无围产期窒息史及其他疾病,其中胎龄37~42周正常足月新生儿40例,34~36周早产儿30例,28~33周早产儿26例,三组性别、日龄及体重见表1。表1 不同胎龄新生儿性别、日龄、体…  相似文献   

10.
足月妊娠合并输卵管扭转一例杨津生患者27岁,妊娠37周 ̄+,因右下腹部剧痛伴恶心、呕吐5小时于1990年5月14日入院。末次月经1989年8月26日,既往身体健康,14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规律。一年前有不全流产刮宫史。入院检查:体温36.2℃,脉搏8...  相似文献   

11.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d,肌内注射,连续10~15d;路远不便者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注射,1次/周,连续3次为1个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治疗,每次0.5g口服,4次/d,连续15d为1个疗程。随访并观察其妊娠结局。新生儿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确诊检查,对其中RPR及TPHA阳性的新生儿进行干预,以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U·kg^-1·d^-1,肌内注射,连续10~15d。并于出生后3、6、9、12、24个月复查静脉血RPR。结果(1)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中,已分娩772例,活产新生儿733例,行RPR检查626例,新生儿RPR阳性率为55.1%(345/626)。(2)RPR滴度≥1:8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RPR阳性率、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RPR滴度〈1:8的孕妇(P〈0.01)。(3)新生儿RPR阳性率与孕妇治疗时机:①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9.6%(330/666,P〈0.01);②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期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0.3%(240/595,P〈0.05);③孕早、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比较,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28.5%(45/158)和56.9%(95/167,P〈0.01)。孕中、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比较,新生儿RPR阳性率分别为37.0%(100/270)和56.9%(95/167,P〈0.05)。(4)RPR阳性新生儿随访至出生后24个月时全部转为阴性。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母婴传播率、围产儿预后与孕妇RPR滴度、治疗时机有关;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RPR阳性率明显低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者;治疗后妊娠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低出生体重儿与患病婴儿的母乳喂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出生体重儿与患病婴儿的母乳喂养100045北京市儿童保健所刘越璋一、低出生体重儿的母乳喂养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婴儿,包括胎龄不足37周的早产儿,胎龄在37周至不满42周的足月小于胎龄儿.以及胎龄在42周以上而胎盘功能不全的过期儿...  相似文献   

13.
先兆子痫患者剖宫产时机的选择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王斌  魏利 《中华妇产科杂志》1995,30(12):711-713
对6年来收治的124例先兆子痫,进行剖宫产时机选择分析。其中剖宫产103例,先兆子痫剖宫产率83.06%,孕周<37周者剖宫产率94.44%(34/36)。结果:母亲全部存活。孕34-36周^+6者围产儿预后良好,存活率93.33%。  相似文献   

14.
中心电子监护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目的 探讨使用中心电子监护系统对提高产科质量的作用。方法 对1979年11月 1998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的1216例孕妇进行CEMS监护,并与1996年11月至1997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孕周≥37周、未行CEMS监护的1137例孕妇(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剖宫痃和阴道手术率。结果 姐与则组胎儿窘迫发生率分别为9.8%、12.8%;新生窒息发生率分别  相似文献   

15.
妊娠合并心衰剖宫产术60例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现将我院1986年1月至1996的6月收治的60例妊娠合并心衰患者剖宫产术围手术期有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3~32岁,平均275岁;孕龄36~36+6周18例,37~37+6周32例,38~39周10例。12...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肠系膜肾中胚叶母细胞瘤一例许光明李桂荣患者33岁。因孕37周+2,感觉腹胀9天,加重3天,于1995年1月23日入院。既往健康,孕期经过顺利,身体检查:一般情况好,腹部极度膨隆,腹围102cm,宫高52cm,胎心144次。B超示胎儿双顶径8.6...  相似文献   

17.
显性梅毒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性梅毒24例临床分析苏维娜,林宝杏,林秀琳,林清清我院妇产科自1994年2月至10月共诊治显性梅毒患者24例,占我院妇科门诊病例总数的0.15%,占我院收治的性传播疾病(STD)总数的3.2%。现对显性梅毒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梅毒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8.
286例妊娠合并梅毒不同孕期驱梅治疗的围产儿结局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在不周孕期驱梅治疗后的围产儿结局。方法 将286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根据首剂青霉素使用时间,分为五组:1.早孕组(妊娠≤12周)34例;2.早中孕组(13周~)56例;3.中孕组(24周~)64例;4.中晚孕组(28周~)98例;5.晚孕组(妊娠〉34周至分娩)34例。各组均规范青霉素驱梅治疗后,比较各组之间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同时通过胎盘病理检查、尸体解剖等检查分析梅毒苍白螺旋体对胚胎影响。结果 早孕组、中早孕组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组间比较呈递增性。早孕组、早中孕组未见胎盘绒毛病变,而中孕组、中晚孕组和晚孕组比较有差异。在驱梅治疗时,约11.5%出现吉-海(J-H)反应,有多例流产、死胎发生,应引起重视。围产儿尸解中发现梅毒螺旋体可影响胎儿各组织器官,新生儿死亡可能和其肝脏大部纤维化有关。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首剂青霉素治疗早晚和其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密切相关,在孕中期(24周)前治疗较果最佳,也即越早发现、越早治疗,可使围产儿不良结局及先天梅毒临床发生率降至最低点。  相似文献   

19.
WAB生物粘合剂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附9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6至12月我们应用WAB生物粘合剂为剖宫产97例行皮肤切口粘合术,并与同期剖宫产78例缝合切口比较,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将1997年 6月至 12月在我院分娩有剖宫产指证的孕妇17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97例及对照组78例。实验组 24~ 36岁,平均 27. 25岁;初产妇 93例,经产妇 4例;孕 37~ 41+6周;胎膜早破 10例。对照组 24~ 35岁,平均 26 .86岁;初产妇 76例.经产妇 2例;孕周 37~41+6周;胎膜早破 8例。术后均静滴头孢唑啉钠…  相似文献   

20.
胎儿体重与持续性枕后(横)位发生与结局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13140次分娩中持续性枕后(横)位848位,发生率为6.5%。随着胎儿体重的增加,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3500g胎儿的发生率高达9.6%,剖宫产率为89.1%。胎儿体重≥3000g,〈4000g者产钳助产率最高(16.8%)。胎儿体重≥2500g,〈3000g者胎吸助产率最高(18.7%)。体重〈2500g者阴道自然分娩率为70.4%;体重≥2500g,〈3000g者阴道自然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