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眶上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SOF)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30例(60侧)成人头颅干标本SOF骨性结构;②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①sOF外侧壁上、下半边夹角144.27°±20.03°;②泪腺神经距SOF外侧端(4.17±1.70)mm;③动眼神经上支至SOF内侧壁(1.83±0.62)mm;④滑车神经紧贴Zinn腱环外侧人SOF;⑤眼上静脉海绵窦段具有静脉窦结构。结论: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的观测,对临床开展SOF区手术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眶内眼神经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影像检查和眶内手术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5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0.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对额神经、鼻睫神经、泪腺神经的位置、走行和毗邻进行观测。结果: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和泪腺神经均经眶上裂人眶。额神经发出滑车上神经和眶上神经内外支,鼻睫神经与眼动脉伴行,泪腺神经在外直肌上方前行。结论:火棉胶连续切片能够准确显示眶内眼神经的分支、走行,对影像诊断和避免手术损伤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骨性眶腔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探讨骨性眶腔的构成特点 ,为相关开眶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 30例国人成人头颅骨性标本 ,观察眶腔的构成、分部 ,并测量各部的有关参数。结果 :(1)由前向后 ,可将骨性眶腔按形态及结构的不同分为球周部、球后部和眶尖部三部分。 (2 )Dacryon点距筛前孔、筛前孔距筛后孔、筛后孔距视神经管眶口及筛后孔距眶尖的距离分别为 (2 0 .13± 2 .79)mm、(13.38± 2 .6 6 )mm、(7.4 0± 2 .0 3)mm、(13.4 1± 2 .35 )mm。 (3)Mac Carty关键孔位于翼点正前方 (2 5 .74± 4 .12 )mm及颧额蝶缝交汇点正上方 (15 .2 0± 2 .4 5 )mm处。结论 :(1)骨性眶腔各部的构成及内容不同 ,手术入路各异。 (2 )DaCryon点、筛前孔、筛后孔是眶内侧手术入路的重要标志性结构 ,(3)Mac -Carty关键孔是临床经眶颅部手术常用的钻孔部位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右上肢时,发现其肌皮神经缺如,同时伴有正中神经由3个根组成以及肱二头额外头,现报道如下:该例由臂丛外侧束、正中神经发出4支代替肌皮神经,支配臂前群肌。第1支在喙突下1.52 mm处起自臂丛外侧束,起始处宽0.98 mm,厚0.62 mm,长19.44 mm,发  相似文献   

5.
吻合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吻合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解剖学基础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20具成人尸体40例手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直径和分支进行了测量;并对39例患者的39指指腹缺损行吻合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皮瓣修复术。结果:(1)指掌侧固有神经平近节指横纹处理1.4-2.0mm,厚0.8-1.0mm;平末节指横纹处宽1.0-1.4mm,厚0.6-0.8mm。(2)近节掌侧支为4.4-5.3支,背侧支为3.8-4.0支;中节掌侧支为3.5-4.6支,背侧支为3.4-4.1支;末节终支为3.8-4.6支。(3)39例患指中38例一期成活,指腹饱满,外观理想,耐磨性好,两点辨别觉达5mm内,指腹感觉达S3以上。结论:吻合指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缺损,优于未吻合神经的术式。  相似文献   

6.
面神经额支的颧弓上定位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并定位跨经颧弓的面神经额支行程,为相关外科手术预防额支损伤提供指导。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跨越颧弓的面神经支的数目和位置。结果:颧弓下、上缘分别有2.4、2.6支额支跨过,对应的跨区分别在颞骨颧突的关节结节后1.6mm至关节节前2.7mm之间的区段,耳门上点前24.0mm至耳门上点前33.1mm之间的区段,结论:面神经额支主要跨经颧弓下缘后,中1/3段,颧弓上 1/3段到达额部,针对手术解剖可颧弓分为“危险区”和“相对危险区”。  相似文献   

7.
眶尖区的断层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眶尖区影像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 应用 5 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制成 0 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 ,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 3 6侧冠状位标本上的眶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 视神经管眶口处面积最小 ,管内段视神经从颅端到眶端逐渐变细 ,眼动脉进入神经经管从视神经内下方向外下方走行 ,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下区 3部分。结论 冠状位是观测眶尖结构的理想层面 ,对眶尖部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一具男性成人尸体的右侧眶标本上发现眼动脉的少见变异。眼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硬膜下段,动脉发育较差,外径仅0.8 mm(对侧2.0 mm)。在视神经的外下侧入眶。至总睫环下方分为内、外二支。外侧支分为二小支睫状动脉,与睫状神经件行,围绕视神经的下、外侧穿巩膜筛板进入眼球;内侧支在总腱环前8.0 mm处向外发出视网膜中央动脉,自视神经下方入视神经。主干继续前行,分为上、下二支。上支与来自硬膜中动脉的副眼动脉吻合;下支与睫状神经伴行,在视神经内侧向前穿巩膜筛板进入眼球,亦为睫状动脉。硬膜中动脉前支的眶支与泪腺动脉的硬膜返支的吻合支,形成粗大的副眼动脉,入眶处外径达2.5mm,经眶上裂的最外侧处的上角部入眶,向  相似文献   

9.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的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将60名早产儿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培训中心有关早期干预的措施称早产儿干预组,另一组为早产儿对照组。另将30名足月健康儿作为正常对照组,三组小儿及家长均参加定期的常规儿童保健门诊检查和指导,并均于1岁和1岁半时采用张家健等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评定发育商(DQ)。结果:早产儿干预组和正常对照组的DQ无差别(P>0.05),这两组DQ都明显高于早产儿对照组(P<0.01)。两组早产儿1岁半时的DQ均较1岁时提高(P<0.01),正常对照组则提高不明显(P>0.05),说明早产儿在1岁至1岁半期间明发展较足月健康儿快。此外,早产儿有2例智能低下(DQ<70),早产儿干预组则没有。结论:早期干预可有效地促进早产儿的智能发育。  相似文献   

10.
眶尖结构的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眶尖部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参数。方法:应用18例无肉眼可见病变的成人头颅湿性标本,先行CT扫描,后制成0.5mm厚的切片,在放大16倍的手术显微镜下,对眶尖部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比较分别用CT和体视学法测量视神经管和视神经的体积,以及视神经管内侧壁的厚度,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体视学法测得的眶上裂面积和穿经神经的面积之比;穿经神经与眶上裂上壁,内侧壁的距离以及各神经间的距离;穿经眶上裂中央区的神经与视神经管的最短距离。结论:体视学法对眶尖部不规则形结构的测量有其独到之处;熟悉该部位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海绵窦区各脑神经相互关系及其变异,测量各海绵窦三角的面积,为临床经海绵窦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对12例成人尸头标本的海绵窦区域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并对海绵窦各三角的面积进行测算。 结果 在海绵窦区的三角中,分别选取、观测床突三角、动眼神经三角、滑车上三角、滑车下三角、前内侧三角、前外侧三角、后内侧三角、后外侧三角并分别测量其面积为77.75、82.73、45.00、83.40、66.38、51.28、121.65、161.67 mm2。 结论 海绵窦区三角是神经外科颅底手术入路必经区域,是手术中可参考的操作范围,因部分神经、骨性结构变异,可导致部分三角面积缩小而影响手术操作。测量各三角面积的数据,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可作为手术入路选择的参考,并为虚拟现实技术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海绵窦上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锦峰  姜苏明  涂良携  汪昌学 《解剖学研究》2006,28(3):203-205,217,F0003
目的为经海绵窦(CS)上壁的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解剖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标本CS上壁的解剖三角、脑膜及相关结构。结果①CS上壁为不规则的四边形,可分出3个解剖三角:颈动脉三角、动眼神经三角及前内侧三角;②动眼神经门的长径为(5.67±0.87)mm,短径为(1.09±0.35)mm;动眼神经鞘膜袋前深(4.69±1.31)mm,后深(6.50±1.58)mm;③上壁的脑膜结构有镰状韧带、前岩床皱襞、后岩床皱襞、床突间韧带,颈动脉床突韧带、颈动脉穴及颈动脉领、动眼神经鞘膜袋、远环及近环等,膜结构在前床突(ACP)尖形成复杂的膜复合体。结论CS上壁的解剖三角可作为CS的手术入路,其脑膜结构对于手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后鼓室颞骨切片与CT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后鼓室及耳科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l5例成人头部标本,以眦耳线(cML)为基线,获得间隔为1.00mm,厚度为1.00mm的CT图像,扫描后的头部标本按原定位截取以耳颞区为中心的组织块并将其制成厚为1.00mm的连续横断薄层切片。标本切片与CT图像对照,对颞骨内砧骨窝、鼓索隆起、茎突隆起、面神经隐窝、鼓室窦、岬小桥、外耳道上棘等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砧骨窝深度为1.49mm,至面神经锥曲的距离为5.67mm。后鼓室窦内侧壁至面神经水平部的距离为3.14mm。外耳道上棘至面神经垂直段、鼓索神经、鼓岬的距离分别为16.76mm、15.94mm和21.81mm。结论:耳颞区断面标本与CT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其结果对耳科疾病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眶内手术及MRI诊断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头6例(12侧)制成0.5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再选择健康志愿者15例(30侧)行MRI的水平位、冠状位扫描,对额神经、鼻睫神经和泪腺神经位置、走行和毗邻进行观察和识别,并与相应活体MRI图像对照研究。结果眶内眼神经的分支额神经、鼻睫神经和泪腺神经均经过眶上裂入眶;额神经发出眶上神经内外支和滑车上神经,鼻睫神经与眼动脉伴行,泪腺神经在外直肌上方前行。活体MRI眶内眼神经扫描,T1WI、T2WI及其各脂抑加权像上眶内眼神经呈中等信号。结论MRI检查时,宜选择水平位观察额神经并显示最佳,选择冠状位观察鼻睫神经及泪腺神经,鼻睫神经显示尚可,泪腺神经显示不清;与MRI对应的火棉胶连续切片能准确显示眶内眼神经的分支、走形,且其制备技术是研究眶内眼神经的一种简单、经济、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模拟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手术可行性和适应证。方法 成人尸头湿标本8具(16侧),模拟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观察内镜下显露的最大视野,辨识弓状隆起、三叉神经、岩浅大神经、岩上窦等解剖结构,标识Kawase三角的边界,测量不同磨除范围下Kawase三角的各边长,显露小脑膜切迹间隙、脑干腹外侧、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及其邻近结构。结果 弓状隆起最高点到棘孔、岩浅大神经裂孔、岩浅大神经与下颌神经的交点;三叉神经压迹外侧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2.90±2.34)mm、(14.05±2.09)mm、(24.94±1.98)mm、(23.49±2.38)mm;Kawase三角磨除面积为(3.04±0.47)cm2,扩大磨除Kawase三角面积为(3.7±0.69)cm2,平均增加了0.66 cm2的面积。结论 经神经内镜颞下锁孔硬膜下Kawase入路避免了对脑膜中动脉的损伤,保留了岩浅大神经。适合处理位于小脑幕切迹间隙,上、中岩斜区,中、下岩斜区交界处,部分桥小脑角脑干腹外侧广泛区域的肿瘤、动脉瘤等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 结果 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 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 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 结论 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相似文献   

18.
庞刚  韩卉  胡玉婷  朱友余  王惠珠 《解剖学杂志》2006,29(4):490-493,F0004
目的:探讨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的薄层冠状断层解剖,为临床眶上裂区疾病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火棉胶切片技术对5例(10侧)成人眶上裂区标本进行连续薄层冠状断层解剖学观察。结果:眶上裂被Zinn腱环分为外侧区、中央区和内侧区,内有第Ⅲ、Ⅳ、Ⅴ_1、Ⅵ对脑神经及其分支和眼上静脉通过,未见眼下静脉。视神经由颅内的横椭圆形逐渐变为眶内的圆形;眼动脉在视神经管颅口、中部和眶口处分别位于视神经的内下方、正下方和外下方。结论:冠状断层对于眶上裂区及其穿经结构显示效果良好,应作为该区影像诊断的基本层面。火棉胶包埋结合滑动式切片机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眶上裂区断层解剖学的一种简便适用、定位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量化和比较从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颈内动脉动眼神经三角(COT)显露面积。方法:15具尸体头颅标本进行双侧解剖。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前后,测量点如下:①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前床突尖(A)及至远环(A’);②颈内动脉分叉点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B)及天幕返折切开后至动眼神经孔(B’);③前床突尖至动眼神经被天幕返折挡住点(c)和从远环至动眼神经孔(C’)。在前床突切除前后分别计算COT面积(分别为三角形ABC面积和三角形A’B’C’面积)。结果:所测平均值如下。A,(9.03±0.928)mm;A’,(13.50±0.861)mm;B,(7.63±1.245)mm,B’,(9.87±1.196)mm;C,(6.97±0.964)mm;C’,(9.27±1.285)inm;三角形ABC面积为(25.02±5.881)mm2,A’B’C’面积为(44.78±9.174)mm2。左右两侧长度和COT面积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硬膜外切除前床突后在COT显露面积比切除前增加了近两倍。在切除鞍旁区病变和基底动脉顶端病变时,增加的显露对手术操作会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