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不同给药方式在高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112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Ⅱ~Ⅲ级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男55例,女57例,年龄75~91岁.将患者分为A、B两组各56例.穿刺点L2~L3,对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3 mL,根据麻醉平面追加2%利多卡因3~5 mL,A组患者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硬膜外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3~5 mL/h,B组患者调节麻醉平面达T1o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术中硬膜外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5 mL/h.两组患者术中必要时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记录两组入室、注药后30 min、切皮、手术1h、术毕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麻醉平面、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效果及多巴胺总用量.结果 两组患者硬膜外给药后血压均有明显下降,B组术中追加药物后血压较A组下降明显(P<0.05).A组较B组麻醉平面更加平稳(P<0.01)且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减少(P<0.05).A组患者术中多巴胺总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 连续硬膜外麻醉中微量泵持续给药较间断单次给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在不影响麻醉效果的情况下平面更加平稳且明显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微量泵持续给药与间断分次给药硬膜外麻醉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ITF)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8月该院收治的102例高龄IT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1)。对照组采用分次给药硬膜外麻醉,研究组采用微量泵持续给药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围术期[麻醉前(T0)、麻醉起效后(T1)、切皮时(T2)、切皮后10 min(T3)、切皮后30 min(T4)、术毕即刻(T5)]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罗哌卡因总用量。结果:T2时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均明显升高,T3时两组HP、MAP均明显降低,但研究组变化幅度较小,且研究组T2、T3、T4、T5时的HR、MAP均低于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硬膜外持续泵入利多卡因在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成持续泵注组和分次推注组,每组各20例。持续泵注组患者用微量注射泵持续向硬膜外腔泵注局麻药,分次推注组患者则采用传统分次给药方式;分别测定麻醉前及硬膜外给药后5 min、10 min、20 min、30 min、1 h各时点的血压和HR、Sp O2,同时评定镇痛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麻醉效果、肌松质量、用药总量。结果:持续泵注组患者的血压(BP)、心率(HR)波动显著降低,用药总量下降,与分次推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麻醉阻滞平面、镇痛效果、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微泵持续泵入给药方法用于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可以达到间断分次给药法同样的麻醉效果,血压、心率平稳,用药量少,是一种安全的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硬膜外持续输注与分次间断给药法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方法:将我科进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2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用药为2%盐酸利多卡因,A组注入负荷量后根据情况分次追加局麻药;B组注入3~4 ml负荷量后,以3~5 ml/h的速度持续输注局麻药.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用药总量、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以及平均动脉压.结果:B组用药量少,Bp更稳定.两组患者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泵注比分次注药能使血药浓度更稳定,更适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8例,根据麻醉方式分组: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阻滞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且硬膜外用药量与术中液体输入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观察组的低血压发生率为8.8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9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起效更快且麻醉药物用量更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3%盐酸氯普鲁卡因(可普诺)在硬膜外麻醉中分次给药和微量泵持续给药效果的区别。[方法]选择单纯硬膜外麻醉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记录麻醉起效后病人的平均动脉压、阻滞范围变化和心率变化,以及肌松欠佳和镇痛欠佳的例数。[结果]微量泵持续给药方式与分次给药方式相比对病人的影响更小,麻醉效果更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微量泵持续输注3%盐酸氯普鲁卡因组(微量泵组)的最大阻滞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麻醉以后微量泵组)心率增加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肌松效果欠佳和辅助镇痛例数(微量泵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微量泵持续性给药能够取得完善的麻醉效果,对病人干扰更小,更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患者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组实行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诱导时间、手术时间以及硬膜外局麻药用量。结果观察组在诱导时间、手术时间以及硬膜外局麻药用量方面均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麻醉效果明显好于硬膜外麻醉,效果更佳,并且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比较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EA)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需行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用0.5%布比卡因1~1.5 ml,用25 s左右注入蛛网膜下隙。两组患者均采取平卧位硬膜外导管注入1.5%利多卡因5 ml作为试验剂量。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硬膜外麻醉用药量、麻黄碱使用量和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硬膜外麻醉用药量减少,麻醉优良率高,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黄碱用量和血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更适合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中局麻药硬膜外分次推注与硬膜外负荷剂量加微量泵持续注入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上腹部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A、B组,每组20例。2组硬膜外穿刺确定在硬膜外腔后全麻诱导,麻醉机控制呼吸,A组硬膜外注入0.5%左旋布比卡因4~8 ml,术中每2小时追加3~6 ml;B组0.5%左旋布比卡因负荷剂量3~5 ml后用微量泵以2~4 ml/h持续注入至术毕。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结果:A组与B组比较,硬膜外用药5min时SBP、DBP、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硬膜外用药5 min时与麻醉前比较SBP、DBP、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中,采用硬膜外微量泵恒速注药对病人生理干扰小,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法的选择。方法对50例行择期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分别行蛛网膜下腔阻滞(S组)和硬膜外阻滞(E组)麻醉,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S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较E组少,术中阿拉明使用量埠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何加宁  姜太功  梁宏 《西部医学》2010,22(8):1401-1403
目的观察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麻醉效果。方法 80例择期全髋置换术病人,按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各40例:A组(对照组)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B组(实验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观察患者麻醉前、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手术1h、气管拔管时的BP、HR以及麻醉药用量,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和完全清醒时间,A组采用硬膜外术后镇痛。结果 B组整个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全麻药用量B组明显少于A组(P〈0.05),拔管及完全清醒时间B组较A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麻醉恢复期短,术后镇痛完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负荷剂量硬膜外持续微量泵用于胆囊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胆囊切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量泵持续输注组(持续泵注组)和常规分次注药组(分次注药组),每组20例,硬膜外用药均为0.2%丁卡因 1.6%利多卡因。持续泵注组先予以负荷剂量5ml,后以0.15~0.17ml·kg-1·h-1速度持续输注药物至手术结束。分次注药组初量10~15ml;间隔5~10分钟分次注完,每小时追加5~8ml。观察镇痛起效时间、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BP、HR、SaO2和用药总量。结果:麻醉平面、镇痛效果、运动阻滞程度、SaO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泵注组用药总量显著减少(P<0.01)。BP波动显著降低(P<0.01)。结论:负荷剂量微量泵持续输注用于胆囊切除,硬膜外麻醉效果可靠,BP、HR平稳,用药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75岁及以上ASAⅡ~Ⅲ级,择期行单侧下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记录脊麻或硬膜外给药前、给药后15min和术毕时的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感觉阻滞平面和改良Bromage运动分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液体输入量、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人数,需要给予麻黄碱或阿托品的病例数。结果2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时间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给予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实施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患者止血带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式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20例,包括观察组60例,采取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对照组60例,采取单纯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对比分析两种麻醉方式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麻醉药用量以及阻滞完全比例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很多患者都需要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由于手术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所以在对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麻醉时,一定要采取合理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降低患者接受手术的痛苦。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对患者进行麻醉的起效比较快、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短,麻醉药的用量非常少,阻滞效果比较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髋关节置换术麻醉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麻醉与全身麻醉在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80岁以上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n=20),B组(硬膜外麻醉组n=20),C组(全身麻醉组,n=20),观察三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术中镇静药、升压药、降压药使用率及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在PACU停留时间.结果三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C组明显长于A组(P〈0.01),B组PACU停留时间也长于A组(P〈0.05);术中C组使用镇静药、升压药、降压药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B组使用镇静药例数也明显多于A组(P〈0.05).结论与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相比,腰-硬联合麻醉具有一定的优势,更适用于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6.
黄仲坚 《中外医疗》2013,(12):17+19-17,19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该院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实施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记录两组患者麻醉阻滞完善时间;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硬膜外用药剂量。记录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阻滞完善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外用药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全髋置换术患者中麻醉效果显著,优于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椎管内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按照入组标准选取72例2019年3月—2022年3月在永修县中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其中对照组椎管内麻醉前静脉注射舒芬太尼,观察组椎管内麻醉前行髂筋膜间隙阻滞,比较2组不同时间点疼痛情况、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术后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摆体位时和术后2 h、6 h、1 2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过床时相比,观察组摆体位时、切皮后5 min及骨膜剥离时心率(heart rate,HR)和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更低,较对照组生命体征更平稳(P<0.05);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长于(早于)对照组,48 h内镇痛有效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内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和围术期镇痛,对减少术后麻醉药物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行椎旁、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高危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老年高危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A组)和椎旁神经阻滞组(NB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和舒适度。结果 EA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与N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B组术后镇痛效果和舒适度评分优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复合神经刺激仪行椎旁、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高危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其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镇痛和满意度更佳,且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陈彪  吴丽娜  高翔 《医学综述》2015,(5):913-915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麻醉方式分别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各45例。观察B组和C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3组的麻醉和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C组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均显著较B组快(P<0.01);A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P<0.05),但B组和C组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比例低,术后镇痛效果优于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与连续硬膜外麻醉(CEA)在高龄患者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该院行TKA治疗的100例高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CEA麻醉,观察组采用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优良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和平均动脉压(MAP)]水平、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0 min,观察组心率水平低于对照组;麻醉后30 min、术毕,观察组MA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腰椎硬膜外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TKA术中可提高麻醉优良率,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CEA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