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常见的误差原因与相应的解决策.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220例患者的血液样本行血常规检验,对检验误差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检测方法、血液样本放置时间以及存放温度等差异均可使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检验过程中的仪器、试剂、患者自身以及检测人员是血常规检验误差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提高血液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严格遵守血常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检验方法的合理选用,血液放置时间的合理放置,调整血液样本存放温度是解决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的有效措施,可使血常规中常见误差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  相似文献   

2.
杨涛 《求医问药》2014,(16):39-40
目的:探讨为80例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及影响其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对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可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平均值会随着其血液样本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在采集本组患者的血液样本后立即进行检测、在2个小时后进行检测及在4个小时后进行检测的结果两两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将本组患者的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下保存与置于冰箱中冷藏后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中白细胞的计数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其检查结果中红细胞的计数、血红蛋白的计数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会受到血液标本的采集方式、放置时间、保存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我们应针对此类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6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这237例患者分别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作为血液样本,将这些样本分别进行常温存放和冷藏存放,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对这些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将检测的结果与患者的病情进行比较,对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其出现误差的原因。结果:在这237份血液样本中,有7份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与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差,误差率为2.95%。这7份血液样本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包括:人为因素、试剂因素、仪器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另外,不同部位的血液样本,其检测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存放时间不同的血液样本,其检测结果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存放的血液样本,其检测结果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人为因素、患者自身因素、试剂因素及仪器因素均可导致患者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另外,血液样本的采集部位、存放的温度及进行检测的时间对患者的检测结果均可产生影响。因此,检验师在为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要充分掌握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降低因各种因素而导致的误差,以保证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孙永翠 《求医问药》2014,(18):50-51
目的 :调查分析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方法 :对2013年5月~2013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154例受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首先对这154例受检者进行了门诊血常规检查,然后再对他们连续进行3次标准的血常规检查,并将这3次标准血常规检查的结果作为最终结果。我们将这154例受检者最终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其进行的门诊血常规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有9例受检者的门诊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误差,误差的发生率为5.9%。我们对这9例受检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 :经过调查分析,在这9例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受检者中,有1例受检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为血常规检测仪器未校准,有3例受检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为血液标本受到了污染,有5例受检者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为血液标本自身存在问题。结论 :血常规检测仪器未校准、血液标本受到污染和血液标本自身存在问题是临床上导致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上述情况应引起临床检测工作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放置时间、温度和不同采血方法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预防措施以减少误差。方法标本均来自2017年5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体检和就诊人员,对血常规标本从时间、温度、采血方法进行分组分析、对比。结果在时间、温度和采血方法上,血常规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误差常见人为因素主要为标本放置时间、保存温度及采血方法等,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检测,减少误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期及长期的血液放置对小儿血常规检测的结果影响。方法:将患儿的血液样本放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的条件下静置保存,时间分别是2、4、8、16小时。在上述时间点分别取出样本,并将其放置在全自动的血细胞的分析仪当中进行检测。结果:(1)红细胞(RBC)、血小板的计数(PLT)及白细胞的计数(WBC)当中,上述指标在2小时和16小时间的数值,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均存在一定的统计学的意义,即P0.05,而2小时与4、8小时间的数值比较,差异均不存在一定的统计学的意义;(2)其余指标在2、4、8、16小时间的数值,经过数据的分析可得,差异均不存在一定的统计学的意义。结论:小儿的末梢血液在进行标本的采集之后,最好尽快的送到检验科进行血常规的检测,避免放置时间过长对于检测数据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C-538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方法采用毛细管血和静脉抽血,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门诊患者血常规500份。此500份标本是采用直接静脉抽血200份,毛细管采血300份,如毛细管采血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再次抽取静脉血复查。复查后血小板计数小于100×109/L的血常规标本129例、此129例标本采用显微镜计数及血涂片瑞氏-姬姆萨染色进行复核。结果血小板真性减少有101例,假性减少有28例。其中因乙二胺四乙酸盐抗凝剂(EDTA)而导致的血小板聚集有8例;冷凝集现象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2例;标本采集及放置时间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有15例;巨大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有3例。结论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如:抗凝剂的选择、冷凝集现象、标本的采集及放置时间、巨大血小板、环境温度等均可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的误差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93例血液样本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放置时间、采血部位与温度条件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静脉血的RBC、WBC与末梢血相比明显较低,PLT相对较高;立即送检的PLT、RBC与HGB水平低于放置2h、4h后的送检结果,WBC相对较高,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与冰箱保存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人员应当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检测前后质量控制,避免人为因素影响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苏文海 《大家健康》2017,(12):32-33
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合理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站从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检测的786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样本相关资料,研究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给出合理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结果:本次我站分析的786例血液样本中缺陷发生率为4.33%,经研究显示,受样本影响占据比例为14.71%;受仪器影响占据比例为55.88%;受操作人员操作影响占据比例17.65%;受其他因素影响占据比例为11.76%.此外经研究显示放置样本时间、献血者生理因素、采集标本时间、仪器因素、试剂因素等都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结论:依据献血者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人为因素来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通过分析血常规检验中误差原因确给出有效处理措施,也就是从选择合理采血位置、确保充足的采血量、选用科学的抗凝剂、注意血液样本的运输与保存、强化检验人员的自身能力等角度来最大限度减少发生误差的几率,为以后准确评估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是否适合捐献血小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择取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00例患者,将其纳入本次研究,采集静脉血液样本执行实验室检测,针对其不同保存条件下的血液检验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其中包括WBC、RBC、PLT、HGB计数差异,探讨其常见误差发生的原因与解决方法。结果血液采集时间、抗凝剂浓度、保存环境、送检时间等因素对检测结果均有明显影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执行血常规检测的过程中,需准确掌握受检者自身因素、采集时间、抗凝剂浓度、保存环境、送检时间等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效果,避免检查误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