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指标在预测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青海省人民医院ICU住院治疗的222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入科时的性别、年龄、民族、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CURB-65评分、降钙素原(PCT)、B型利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PLT),以及出科时的最近一次的PCT、BNP、CRP、WBC及PLT。记录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及出ICU时的预后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在预测患者预后中的敏感度、特异度以及Youden指数。 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民族构成、性别构成、APACHE Ⅱ评分[(10(8,13)分 vs 19(16,23)分]、入科PCT[2.39(0.88,4.66)ng/ml vs 6.02(2.69,12.94)ng/ml]、入科BNP[702(367,1172)pg/ml vs 954(460,1496)pg/ml]、入科CRP[5.84(2.31,14.98)mg/dl vs 10.47(4.86,18.22)mg/dl]、出科PCT[1.47(0.56,2.65)ng/ml vs 6.33(1.98,12.54)ng/ml]、出科BNP[464(215,713)pg/ml vs 1414(412,2377)pg/ml]、出科CRP[3.35(1.40,7.09)mg/dl vs 5.10(2.75,11.98)mg/d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动出院和死亡的比例为39.19%。APACHE Ⅱ评分>15分组的病死率更高(75.51% vs 10.48%,P<0.001);PCT在出科时下降50%以上的患者的病死率更低(30.30% vs 46.34%,P<0.05);BNP在出科时下降50%以上的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18.75% vs 50.70%,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OFA评分(OR=2.775,P=0.001)、CURB-65评分(OR=10.052,P=0.001)、出科PCT(OR=1.189,P=0.029)、出科BNP(OR=1.002,P=0.001)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论入院时APACHE Ⅱ评分>14.5分,SOFA评分>8.5分,CURB-65评分>3.5分,PCT>4.35 ng/ml,BNP>1155 pg/ml以及CRP>6.53 mg/dl可以明显增加IC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院期间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影响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我们回顾性的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ISS评分≥16分),其中ISS评分16 ~ 25分38例,≥25分5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患者预后及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死亡27例,病死率为29.03%;死亡组(27例)与存活组(66例)间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入ICU血乳酸值、6h血乳酸值、6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46、9.812、7.112、7.012、9.831,P均<0.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16 ~ 25分组与≥25分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78% (6/38)与35.18%(21/55),x2=21.52,P<0.001);9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其中35例患者发生MODS,发生率为37.6% (35/93),其中死亡20例,病死率为57.1% (20/35).MODS组(35例)与非MODS组(58例)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6%(35/93)与12.1%(7/58);x2=21.52,P<0.001).多因素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显示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MOD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05);对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其中ISS评分AUC =0.735(95% CI:0.629 ~0.842),APACHEⅡ评分AUC =0.888(95% CI:0.821 ~0.956),6h血乳酸清除率AUC=0.951(95%CI:0.906~0.997).结论 ISS评分、APACHEⅡ评分、6h乳酸清除率、是否发生MODS是影响多发伤患者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简化急性生理评分(SAPS)Ⅱ与牛津急性疾病严重程度评分(OASIS)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的差异,以期为实际临床工作中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系统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研究证据。 方法从美国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2001年至2012年)提取成年(年龄≥18岁)ICU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命体征以及相关实验室检验指标等,按各评分系统的要求分别计算SAPS Ⅱ与OASIS评分,以ICU内病死为首要结局指标,绘制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UC)的差异。 结果共有38 468例ICU成年患者被纳入最终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56.61%,年龄中位数为65.72岁,ICU病死率为8.28%(3185/38 468)。与存活患者相比,ICU死亡患者具有更高的SAPS Ⅱ(存活者 vs死亡者:32分 vs 51分,H=3473.792,P<0.001)与OASIS评分(存活者 vs死亡者:30分vs 41分,H=3422.382,P<0.001)以及更高的机械通气比例(存活者 vs死亡者:22.76% vs 73.59%,χ2=3831.865,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APS Ⅱ评分与OASIS评分的AUC分别为0.8147(95%CI:0.8068~0.8226)和0.8123(95%CI:0.8042~0.8204),Hanley-McNeil检验显示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6,P=0.4928)。 结论SAPS Ⅱ评分与OASIS评分对成年ICU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并无显著差异,更加简便的OASIS评分有望成为ICU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的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环介导恒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芯片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诊断为VAP的患者155例,年龄(56.1±8.5)岁,男性患者100例(64.5%),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为20(15,25)分。根据是否进行LAMP检测分为LAMP组(80例)和传统培养组(75例)。比较2组病原菌检出情况、72 h内抗菌药物调整情况和临床结局。 结果相较于传统培养组,LAMP组病原体检出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21,28)h vs 48(45,69)h,Z=8.075,P<0.001];经验性抗菌药物首次调整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26,47)h vs 48(41,50)h,Z=6.584,P=0.004];72 h内经验性抗菌药物调整比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5% vs 20.0%,χ2=20.675,P=0.003)。2组患者培养检出阳性率、72 h内抗菌药物使用恰当率、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AMP检测方法相较于传统培养检出更快速,可直接影响抗菌药物选择,致使更多的患者在更早期调整经验性抗菌药物,可作为临床病原体检验方法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重症产科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年龄分布及发病因素,以指导治疗,降低病死率。 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入住我院ICU的重症产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各疾病构成、住院时间和病死率。 结果342例重症产科患者中发病前3位分别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16例,占33.9%)、产后出血(105例,占30.7%)及脏器功能损害(95例,占27.8%)。不同年龄段病因趋势不同,≤20岁组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常见,21例患者中发生12例。21~30岁组以妊娠期高血压、脏器功能损害居多,172例患者中分别发生56、60例;31~40岁组以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主,128例患者中分别发生56、42例;>40岁组21例患者中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和脏器功能损害发生例数相当,分别为7、6、6例。不同病因下APACHEⅡ评分不同,其中脏器功能损害组评分最高[(15.56±6.14)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最低[(11.46±3.01)分],不同病因组之间APACHEⅡ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不同所致ICU住院时间不同,其中脏器功能损害组时间最长[(8.69±9.21)d],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最低[(4.38±1.67)d],不同病因组之间ICU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死亡人数为0例,脏器功能损害组死亡5例,其他类组死亡人数为1例。 结论重症产科常见原因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不同年龄段表现不一,应加强孕期检查及干预,预防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年龄≥80岁)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比较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好组之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结果结局不良组和结局良好组基线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3.33±2.04)分 vs (11.50±3.47)分]、基线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美国)评分(NIHSS)评分[(9.55±6.01)分vs (15.63±8.29)分]、24 h GCS [(14.48±0.99)分 vs (11.74±3.51)分]、24 h NIHSS[(4.80±3.83)分 vs (15.76±9.69)分]、既往抗血小板情况(1例 vs 8例)、脑出血(0例 vs 4例)及死亡情况(0例 vs 14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2,P=0.007;t=-3.694,P<0.001;t=4.640,P<0.001;t=-6.509,P<0.001;χ2=6.571,P=0.010;χ2=4.438,P=0.035;χ2=17.96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 h NIHSS是溶栓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论改善24 h NIHSS、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可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S-ChE)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重症肺炎患者86例(重症肺炎组),根据住院期间内是否死亡将研究对象分为存活组(46例)和死亡组(40例)。并同期选择普通肺炎患者100例(普通肺炎)及健康体检者124例(对照组)为对照。采集所有病例进入ICU后24 h内S-ChE水平,并计算其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S-ChE水平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进行相关性研究。 结果重症肺炎患者组的S-ChE含量为(3 679 ± 1 433)U/L,普通肺炎组为(5 142 ± 1 884)U/L,对照组为(8 469 ± 1 377)U/L,重症肺炎组的S-ChE含量明显低于普通肺炎组和对照组(P均<0.05)。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组的S-ChE含量明显低于存活组[(2 748 ± 826)U/L vs.(4 489 ± 1 360)U/L,t=7.041,P<0.001],而APACHEⅡ评分[(26 ± 5)分vs.(16 ± 5)分,t=8.540,P<0.001]、MODS评分[(8.15 ± 2.49)分vs.(4.35 ± 2.01)分,t=7.832,P<0.001]则分别明显高于存活组。同时,重症肺炎患者S-ChE含量与APACHEⅡ评分(r=-0.437,P<0.05)、MODS评分(r=-0.337,P<0.05)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结论重症肺炎患者的S-ChE含量明显降低,其高低能反映重症肺炎患者病情的轻重,并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多发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多发伤患者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ICU收治的107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07例多发伤患者分为并发MODS组(n=65例)和非MODS组(n=42例)。分别比较两组多发伤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等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休克发生率上差异的无统计学意义,但在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APACHEⅢ评分、GCS评分、血糖和血小板水平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是多发伤患者并发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发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与休克纠正是否及时、ISS评分和APACHEⅢ评分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与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神经重症患者膈肌厚度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神经重症患者,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单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营养治疗前后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膈肌增厚分数(DTF)、前白蛋白、白蛋白及总淋巴细胞计数。计算所有患者2周内撤机成功率、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ICU住院时间,并记录所有患者在营养支持治疗期间呕吐、腹胀、腹泻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营养支持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DTei[(3.60 ± 0.14)mm vs.(3.40 ± 0.31)mm,t = 3.980,P<0.001]、DTee[(2.81 ± 0.16)mm vs.(2.58 ± 0.21)mm,t = 5.887,P<0.001]、DTF[(24.0 ± 4.5)% vs.(21.8 ± 4.5)%,t = 2.293,P = 0.024]、白蛋白[(36.0 ± 2.4)g/L vs.(33.4 ± 3.9)g/L,t = 3.670,P<0.001]、前白蛋白[(321 ± 27)mg/L vs.(264 ± 49)mg/L,t = 6.806,P<0.001]、总淋巴细胞计数[(3.56 ± 0.30)× 109/L vs.(2.73 ± 0.49)× 109/L,t = 9.711,P<0.001]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67%(3/45)vs. 22.22%(10/45),χ2 = 4.406,P = 0.036]。同时,观察组患者2周内撤机的成功率[71.11%(32/45)vs. 44.44%(20/45),χ2 = 5.511,P = 0.019]、APACHEⅡ评分[(12 ± 4)分vs.(15 ± 5)分,t = 3.010,P = 0.003]及GCS评分[(12.3 ± 3.0)分vs.(9.5 ± 3.4)分,t = 4.170,P<0.001]均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1 ± 5)d vs.(17 ± 7)d,t = 4.720,P<0.001]及ICU住院时间[(14 ± 5)d vs.(19 ± 6)d,t = 4.663,P<0.001]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比单纯肠内营养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神经重症疾病患者的膈肌厚度,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ICU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集成式血液净化治疗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AHLP)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内行血液净化治疗的AHLP患者42例,按治疗过程中采用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CVVH)组和血浆置换(PE)联用CVVH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酶(AMY)、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评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结局。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WBC、CRP、AMY、APACHEⅡ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的WBC、CRP、AMY、ALT、SCr、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PE+CVVH组WBC、CRP、AMY、ALT、SCr及TG均低于CVVH组[(9.6±3.5)×109/L vs(12.6±3.7)×109/L,(24.6±5.8)mg/L vs(34.7±2.2)mg/L,(242.1±28.9)IU/L vs(819.6±89.8)IU/L,(56.6±5.4)IU/L vs(78.9±18.)IU/L,(86.2±8.5)μmol/L vs(95.1±5.7)μmol/L,(4.1±1.6)mmol/L vs(8.9±2.1)mmol/L],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00,P=0.01;t=-7.317,P<0.001;t=-28.609,P<0.001;t=-5.521,P<0.001;t=3.943,P<0.001;t=-8.378,P<0.001);同时,PE+CVVH组患者的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腹痛及腹胀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CVVH组[(4.6±1.4)d vs(6.8±2.7)d,(13.6±3.2)d vs(16.8±2.6)d,(2.7±0.4)d vs(3.6±1.4)d],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36,P=0.002;t=-3.535,P=0.001;t=-2.891,P=0.006)。PE+CVVH组患者临床有效率高于CVVH组(100.0% vs 8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 结论集成式血液净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TG水平及炎症介质水平,对AHLP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灌注压估算值(eRPP)对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创伤中心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72 h内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AKI)分为AKI组与非AKI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ISS、SOFA,APECHE Ⅱ评分,上肢动脉血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联合腹腔内力压(IAP)等,并通过计算得到患者肾脏灌注压估算值(eRPP)。比较两组组间相关指标差异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AKI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相应指标的预测价值。结果:共173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入组,AKI组患者血清白蛋白[(32.21±5.20)g/L vs. (34.83±4.20)g/L, P =0.001]及24 h尿量[(711.90±241.38)mL vs. (1 101.21±509.86)mL, P <0.001]低于非AKI组,而血清乳酸水平[(2.80±0.96)mmol/L vs. (1.89±0.63)mmol/L, P <0.001]、ISS[(29.05±5.91) vs. (22.17±4.02), P <0.001]、APECHE Ⅱ[(38.84±21.47) vs. (31.45±18.24), P =0.03]、SOFA评分[(5.26±2.08) vs (3.14±1.34), P <0.001]及病死率(9.52% vs. 2.29%, P =0.04)均显著高于非AKI组,ICU住院时间也较非AKI组显著延长[(8.43±6.46)d vs. (6.42±3.78)d,P =0.01]。患者入院后6 h、12 h及24 h CVP及eRPP与AKI的发生显著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24 h尿量、CVP与eRPP为患者发生AKI的独立预测影响因子(P <0.05),相较于尿量及CVP,eRPP更具有预测价值。结论:入院24 h的eRPP值可能为严重多发伤患者发生AKI的最适合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 (HMGB1)水平对急性肺损伤(ALI)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ALI患者,根据ALI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78例)和死亡组(4...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复苏达标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重症医学科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待患者按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复苏达标后,将8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进行抗感染、机械通气、器官功能维护及营养代谢等一般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前列地尔脂微球注射液,对照组则静脉滴注等渗NaCl溶液,均连续应用14 d。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住院病死率,28 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血乳酸、pH值及ScvO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1.661、8.689、11.005、12.006、9.045、10.217、11.065、6.031,P = 0.026、0.043、0.009、0.023、0.037、0.045、0.041、0.044)。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2、7 d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血乳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1、2、7 d后平均动脉压及治疗2、7 d后pH值和ScvO2水平均较对照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治疗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20.0%(8/40)vs. 35.0%(14/40),χ2 = 53.333,P<0.001]、28 d病死率[25.0%(10/40)vs. 40.0%(16/40),χ2 = 48.000,P < 0.001]、ICU住院时间[(6.7 ± 2.2)d vs.(12.2 ± 2.5)d,t = 2.831,P = 0.047]及总住院时间[(14.4 ± 3.6)d vs.(25.2 ± 4.9)d,t = 3.007,P = 0.037]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结论前列地尔可有效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严重患者创伤早期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测定60例收住急诊ICU的严重创伤患者伤后24h的血清NT-proBNP,比较不同预后组的NT-proBNP水平,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分析预后良好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与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的相关性。分析NT-proBNP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头部简明创伤评分(AI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 (cTn-Ⅰ)、中心静脉压(CVP)等指标的相关性,应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筛选主要的相关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伤后24h的NT-proBNP中位数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762 pg/mL vs.200 pg/mL,Z=-3.972,P<0.01),其判断预后的价值与ISS、APACHEⅡ等传统指标相似,最佳阈值为384 pg/mL(灵敏度0.846,特异度0.766)。预后良好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与ICU住院时间(r =0.32,P<0.05)、机械通气时间具有正相关性(r=0.37,P<0.05)。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提示APACHEⅡ、CK-MB与NT-proBNP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重创伤后24h的NT-proBNP水平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严重创伤救治中病情评估的简单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依据美国东部创伤外科学会/美国重症医学院/美国重症医学联合会(Eastern Association for Surgery of Trauma/American College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EAST/ACCM/SCCM)成人创伤与重症患者输血指南(2009年)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输注策略与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对重症患者预后影响的差异。  方法  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3年采用依据EAST/ACCM/SCCM成人创伤与重症患者输血指南(2009年)的RBC输注策略指导临床输血, 2014年采用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指导临床输血。比较两年所有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 15分患者的住院死亡率、ICU停留时间、新发的器官功能损伤发病率、输RBC前平均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水平、入ICU血乳酸水平(Lac)、输RBC前血乳酸水平(Lac输RBC前)、人均RBC输注量, 以及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2014年ICU收治患者2638例, 2013年2110例。2014年患者平均入ICU APACHE Ⅱ评分及APACHE Ⅱ评分≥ 15分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均高于2013年(P < 0.05)。2014年输注RBC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显著低于2013年(P < 0.05)。两年间输血前Hb水平、Lac、Lac < 4 mmol/L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014年Lac输RBC前显著高于2013年[(4.16±1.18)mmol/L比(2.78±1.03)mmol/L, P=0.031], 2014年输RBC患者中Lac < 4 mmol/L患者占所有患者比例显著低于2013年(20.5%比33.4%, P=0.018), 人均RBC输注量2014年比2013年显著下降[(1.02±0.51)U比(1.55±0.70)U, P=0.037]。全部ICU患者两年间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7%比2.39%, P=0.749), 但平均ICU停留时间2014年明显较短[(5.31±1.98)d比(6.84±2.36)d, P=0.025];新发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两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PACHE Ⅱ ≥ 15分患者中, 2014年住院死亡率比2013年显著降低(7.00%比12.01%, P=0.018), 平均ICU停留时间显著短于2013年[(7.16±3.53)d比(12.44±5.27)d, P < 0.001], 新发的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也显著低于2013年(P < 0.05)。两年均未发生输血相关感染及输血相关性溶血的不良事件。总ICU患者及APACHE Ⅱ ≥ 15分患者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及输血相关肺损伤发病率两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组织灌注导向的RBC输注策略与EAST/ACCM/SCCM指南指导下的RBC输注策略相比, 能够有效降低ICU患者RBC输注量, 缩短ICU停留时间, 特别是对APACHE Ⅱ ≥ 15分的重症ICU患者, 还能有效降低其住院死亡率, 降低新发急性肾损伤、急性心肌损伤及急性肺损伤的发病率, 而不增加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脓毒症伴急性肾损伤(AKI)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最佳开始时机。 方法选择浙江省人民医院ICU在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脓毒症伴AKI并接受CRRT治疗的112例成年患者,根据CRRT治疗前的KDIGO-AKI分期,将处于AKI-1期或2期的患者归于早期组(52例),而AKI-3期的患者则归于晚期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平均动脉压、乳酸水平、WBC、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生存率、住院病死率情况。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绘制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CRRT治疗前的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乳酸水平、血小板计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早期组患者比较,晚期组患者的SOFA评分[(9.6 ± 4.3)分vs.(7.4 ± 2.9)分,t=3.171,P=0.002]、WBC[(15 ± 8)× 109/L vs.(12 ± 9)× 109/L,t=2.273,P=0.025]及住院病死率[70%(42/60)vs. 50.0%(26/52),χ2=4.672,P=0.031]更高,血红蛋白含量[(89 ± 25)g/L vs.(100 ± 27)g/L,t=2.107,P=0.037]、28 d生存率[40.0%(24/60)vs. 61.54%(32/52),χ2=5.169,P=0.023]更低。而两组患者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早期组患者的生存率高于晚期组患者(χ2=12.169,P<0.001)。 结论脓毒症伴AKI患者病死率高,CRRT的最佳介入时机应早于患者肾功能进展至AKI-3期时。  相似文献   

17.
高霏  张晶  郑蕾  张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30(12):1470-1475
目的:探讨影响重症监护室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eICU合作研究数据库v2.0(The eICU Collaborative Research Database V2.0, eICU-CRD v2.0)截止2018年5月发布的来自美国多家医院组成的重症患者临床数据。选择诊断为CS的患者,根据院内死亡情况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收集入选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Ⅳ(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tatus score Ⅳ, APACH-Ⅳ)、首次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 SAPS-Ⅱ)、种族、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类型、临床合并症、入院诊断、血流动力学参数、重要治疗、临床结局等。对两组年龄、性别、BMI,APACH-Ⅳ、SAPS-Ⅱ进行倾向性匹配,对匹配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特征工作(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其临床效用。结果:最终纳入33 998例患者,其中院内生存组27 596例,死亡6 402例(占18,83%),倾向性匹配6 301对;匹配后两组在急性肾衰竭发生率(29.33% vs. 31.82%)、机械通气时间[(6.05±5.77) d vs. (4.97±5.11) d]、ICU时间[(101.35±154.59) h vs. (110.15±175.58) h]、总住院时间[(12.73±10.53) d vs. (9.53±10.35) d]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APACH-Ⅳ、SAPS-Ⅱ、部分合并症(除外起搏器植入术后)、入院诊断(心搏骤停、急性心梗、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及部分治疗措施[无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手术、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是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P<0.05);心脏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植入是CS患者院内死亡的保护性治疗措施( HR[95% CI]: 0.49[0.24~0.98], P=0.045);多变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的预测ICU病死率[AUC=0.80(95% CI: 0.784~0.816), P<0.01]及在院病死率[AUC=0.779(95% CI: 0.765-0.793), P<0.01]。 结论:在ICU的CS患者中,年龄、BMI、APACH-Ⅳ、SAPS-Ⅱ、部分合并症(除外起搏器植入术后)、入院诊断(心搏骤停、急性心梗、心力衰竭、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道出血)及部分治疗措施(无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CABG手术、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是CS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VAD植入可能改善CS患者院内病死率。相关因素的ROC曲线显示模式可以较好的预测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脓毒症心肌病(SCM)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入住陕西省人民医院ICU的228例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是否出现SCM分为SCM组(42例)与非SCM组(18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C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SCM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SCM在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8.4%(42/228);与非SCM组患者比较,SCM组患者的年龄更高(t = 5.309,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慢性肾衰竭占比更高(χ2 = 5.090,P = 0.024;χ2 = 6.399,P = 0.011;χ2 = 31.848,P<0.001;χ2 = 3.979,P = 0.046),白细胞(WBC)、乳酸、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及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均更高(t = 4.560,P <0.001;Z = 3.855,P<0.001;Z = 2.075,P = 0.038;Z = 5.513,P <0.001;Z = 5.913,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比值比(OR)= 1.071,95%置信区间(CI)(1.006,1.139),P = 0.030]、CHD[OR = 3.185,95%CI(1.201,8.447),P = 0.020]、心力衰竭[OR = 3.028,95%CI(1.041,8.810),P = 0.042]、WBC [OR = 1.095,95%CI(1.003,1.196),P = 0.042]、乳酸[OR = 1.095,95%CI(1.014,1.183),P = 0.021]、hs-cTnT[OR = 1.629,95%CI(1.098,2.418),P = 0.015]、APACHEⅡ评分[OR = 1.092,95%CI(1.003,1.188),P = 0.043]为影响SC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曲线下面积(AUC)= 0.767,95%CI(0.694,0.840),P<0.001]、WBC[AUC = 0.757,95%CI(0.689,0.824),P<0.001]、乳酸[AUC = 0.690,95%CI(0.603,0.778),P<0.001]、hs-cTnT[AUC = 0.772,95%CI(0.071,0.843),P< 0.001]及APACHEⅡ评分[AUC = 0.792,95%CI(0.727,0.856),P<0.001]均对SCM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结论SCM在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年龄、CHD、心力衰竭、WBC、乳酸、hs-cTnT、APACHEⅡ评分均为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SC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