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上臂骨折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就诊编号分为两组,单号纳入对照组、研究组,均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穿刺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麻醉优良率为97.56%(40/41),明显高于对照组78.05%(3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及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1/41),明显低于对照组19.5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上臂骨折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可明显提高麻醉效果,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手术的顺利开展,优势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上肢手术治疗的82例患儿,采用硬币法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解剖定位臂丛阻滞麻醉,对比麻醉阻滞效果。结果:研究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早于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完成时间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实施上肢手术时行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安全性高,同时可减少麻药使用剂量,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与研究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7年9月-2019年9月这一时间段内选取70例病历资料完整的上臂骨折手术患者,对入选的70例患者进行1-70编号,其中,单号作为对照组35例采取传统神经阻滞麻醉,双号作为观察组35例实施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应用效果(麻醉效果、麻醉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组间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麻醉指标(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的20.00%,组间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上臂骨折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能够提升麻醉效果,改善麻醉指标,控制与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7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定位,对照组实施传统解剖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两组局麻药均为0.375%盐酸罗哌卡因+2%盐酸利多卡因混合液。比较两组麻醉完成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并发症。观察麻醉后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较对照组短,麻醉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对照组麻醉后发生并发症6例,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P<0.05)。对照组神经阻滞效果Ⅰ级18例,Ⅱ级17例;观察组Ⅰ级33例,Ⅱ级2例,观察组阻滞效果更完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舒张末期速度、血流量均显著提高,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收缩期峰速度方面两组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穿刺点、路径、穿刺深度、目标神经部位更精确,直视下及时完成麻醉效果的反馈与纠正,保障局麻药均匀扩散至神经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迅速,阻滞尺神经更完全,麻醉并发症少,镇痛效果更确切,成功率更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上肢手术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提供有利的影像学支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仪征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固定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麻醉阻滞,实验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麻醉阻滞。观察2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在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对比中,实验组较对照组持续时间更长(P<0.05);2组患者手术前血氧浓度、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中,实验组患者血氧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心率以及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更好,可以有效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操作时间,延长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手术过程中对患者心率和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儿童上肢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178例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为研究资料,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89例。对照组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神经阻滞半小时后的尺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明显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童上肢手术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优良率,改善患儿尺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在超声可视条件下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的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视条件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0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B组)的50例患者采取在超声引导下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而对照组(A组)的50例患者采取传统的盲穿法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局部麻醉药用量、麻醉效果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B组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B组的局部麻醉药用量及并发症等均明显的低于A组,数据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的实时引导下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成功率,麻醉效果确切,安全可靠,直观实时,简单易行,在上肢手术中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氯胺酮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SAⅠ级的上肢手术患儿,随机等分为传统解剖定位组(C组)和超声组(US组),局部麻醉药均用0.8%利多卡因加0.1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0.8 ml/kg,加入1∶20万U肾上腺素。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并发症。结果:US组与C组比较:①麻醉操作完成时间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短(P<0.05);③氯胺酮的用量明显较少(P<0.01);④术后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明显较短(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小儿上肢手术可以明显减少麻醉术中氯胺酮的用量,更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颈横突阻滞在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9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刺激仪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及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行C4、C6横突阻滞麻醉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1.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在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66例,依据建档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腰丛神经阻滞麻醉,研究组采用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及维持时间、麻醉前(T1)、麻醉后(T2)、手术结束时(T3)及术后6 h(T4)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对比尿潴留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T1时期,两组HR、M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期,研究组HR、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尿潴留发生率0.00%(0/33)低于对照组9.09%(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维持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中血流动力学水平,且麻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上肢手术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全部采用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全部采用盲穿法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局部麻醉用药量、操作时间以及并发症等。结果:经过不同的麻醉方式后,观察组麻醉效果43例优、6例良、2例差,麻醉有效率为96.08%(49/51);对照组麻醉效果23例优、20例良、8例差,麻醉有效率为84.31%(43/51)。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并发症以及局部麻醉用药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上肢手术患者而言,在实施麻醉期间采用B超引导下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能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患者的并发症较少,麻醉效果确切,同时操作简单易行,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超声引导定位与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该院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给予传统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 结果 观察组患者麻醉完成时间(3.2±2.1)min、起效时间(3.5±2.4)min、阻滞效果(2.8±0.5)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出现2例霍纳综合征,对照组出现3例刺破血管,5例霍纳综合征,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超声引导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手术联合应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喉罩下全麻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需接受桡骨远端骨折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患者90例,按照数字表发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解剖定位臂丛神经麻醉,研究组应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喉罩下全麻麻醉,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阻滞操作时间。结果研究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阻滞操作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臂丛神经喉罩下全麻麻醉并不会明显延长患者阻滞操作时间,并且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以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12月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给予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相关指标、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完成时间和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神经阻滞效果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与术毕30 min时,两组心率(HR)与舒张压(DB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时,观察组HR与D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两组收缩压(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观察组SBP均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手术开始15、45 min与术毕30 min时,两组血氧饱和度(Sp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上肢手术患者麻醉药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有效稳定患者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和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进行下肢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进行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内皮素水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1 h及术后拔管时研究组患者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h、6 h研究组认知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3 d两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下肢手术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方式有助于减少应激反应的出现,降低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择期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用低浓度(0.25%)罗哌卡因,对照组采用0.50%浓度罗哌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总有效率为87.80%,与照组的92.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7.3±2.2)h、(7.4±1.9)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7±2.4)h、(8.9±2.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4%,明显少于对照的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0.25%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人上肢手术中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定位和传统解剖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对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8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解剖定位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两种麻醉方式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霍纳综合征,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出现霍纳综合征,有2例出现刺破血管状况,发生率为12.5%,两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超声引导定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疗效显著,且麻醉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定位和体表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择期行上肢手术的68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体表异感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患者则行超声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效果、麻醉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肌皮神经[(4.4±2.1)min比(9.8±3.6)min]、桡神经[(4.2±1.3)min比(10.6±4.5)min]、正中神经[(6.4±2.5)min比(15.1±6.6)min]、尺神经[(7.3±3.0)min比(18.0±7.4)min]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率、麻醉优良率分别为91.2%(31/34)、82.4%(28/34)、94.1%(32/34),与对照组的58.8%(20/34)、38.2%(13/34)、70.6%(24/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体表异感定位相比,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成功率高、麻醉效果良好且并发症相对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