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冲吸式口护吸痰管应用于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5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48 h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6例)和改良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口腔护理方法;改良组患者采用冲吸式口护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对两组患者牙菌斑去除率、口腔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等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改良组患者的口腔并发症、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牙菌斑去除率及发生VAP患者的MV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冲吸式口护吸痰管患者的口腔护理效果优于传统口腔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气管切开插管类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漯河市中心医院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95例行气管切开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行普通气管切开插管,观察组行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比较两组插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4 d内及4 d后VAP发生率、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插管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 d内VAP发生率为12.5%,低于对照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d后VAP发生率为22.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4.2%,低于对照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痰式气管切开插管可降低早期VAP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合适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以减少患者口臭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将100例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使用组合吸痰管加自制中药漱口水;对照组采用普通吸痰管加生理盐水。[结果]观察组在口臭、VAP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一次性使用组合吸痰管加中药漱口液能有效降低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的口臭及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李洪 《吉林医学》2013,(32):6802-6803
目的: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R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分为密闭式吸痰管内吸痰组(试验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吸痰中以及吸痰后0.5 min,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心率、呼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R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可减少SpO2、心率、呼吸变化,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密闭式吸痰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3月急诊ICU和综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开放式吸痰;将2014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机械通气患者90例使用密闭式吸痰做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7.5±4.3)d、治疗6d后CPIS评分(4.9±1.2)分、VAP发生时间(8.9±3.8)d,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10.8±5.6)d、治疗6 d后CPIS评分(8.8±1.3)分、VAP发生时间(4.3±2.0)d,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可避免外源性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旁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引导下的鼻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效果。方法:将连续收治的139例患者,随机分为经鼻腔气管插管(A)组和经口腔气管插管(B)组。A组为纤支镜引导下的鼻腔气管插管,B组为按常规口腔气管插管。结果:通气前后组内比较,各项血气监测指标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A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16例(23.19%),B组发生VAP27例(占38.57%)。A组明显低于B组(P<0.05)。因VAP致死亡的A组13例(19%),B组23例(占34.2%);机械通气平均时间A组为119.234±45.432h,B组为136.768±56.346h,A组较B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对需机械通气的患者,尽量采取经纤支镜引导下的鼻腔气管插管,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詹明萍  苟杨  李容  王诗香 《西部医学》2012,24(1):179-180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RICU)病房气管切开病人舒适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将RICU病房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对照组为护士站在病人床旁听到有咳嗽声或呼吸窘迫来判断病人有痰时,先抽吸气管切开处痰液,再抽吸口鼻腔分泌物,且使用同一条吸痰管,观察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ICU病房气管切开病人用听诊器置胸骨上窝听诊气道有痰鸣音时,立即先抽吸口鼻腔分泌物后再从气管切开处吸痰,口鼻腔和气管切开处分别用两条吸痰管,能有效地减少吸痰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病人吸痰舒适度和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排痰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个性化口腔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舞钢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50例患者,根据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VAP的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0%)较对照组(64.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个性化口腔护理,可降低VAP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经口气管插管途径机械通气过程中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标准选择7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38例.重点从"口咽部护理、有效吸痰、控制胃肺返流、减少交叉感染"等几个方面进行循证,指导临床护理.结果 研究组CPIS评分及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减少经口气管插管途径VAP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降低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5月该院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计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2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42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通气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细菌检出率及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通气后48 h、通气后72 h及停止通气时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9.52%、16.67%及21.43%,相比于对照组同时段的发生率19.05%、28.57%、3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4.76%、9.52%及23.80%,对照组24 h、48 h及停止通气时痰培养细菌检出率分别为11.90%、21.43%及38.10%,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痰液培养细菌检出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为(60.32±21.23)h,对照组总机械通气时间为(79.15±31.23)h,两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少通气时间,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采用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15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标准吸痰法;对照组采用深度吸痰法。比较2组吸痰后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及吸痰后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心率失常发生的次数。结果2组吸痰后的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和深度吸痰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标准吸痰可降低吸痰导致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损伤。因此,对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的患者优先选取标准吸痰。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4-8
目的探讨锥形气囊气管导管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0例AMI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圆形气囊气管导管,观察组采用新型的锥形气囊气管导管。气管插管期间两组患者均实施VAP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痰液变化量、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住院费用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诊断VAP时间则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痰液变化量和声门下分泌物变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入科第7天时观察组患者CPIS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ICU住院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锥形气囊气管导管能够明显减少声门下分泌物及误吸,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并减少ICU停留时间,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7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5例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情况和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和机械通气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气管插管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可以有效降低VAP发生率并减少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负压吸引牙刷刷洗法结合酸性氧化电位水( EOW)行口腔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 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经口气管插管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负压吸引牙刷刷洗法结合EOW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擦洗法结合复方硼酸溶液行口腔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口腔霉菌、口腔溃疡及VAP发生率,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口腔霉菌、口腔溃疡、早发VAP、晚发VAP、总体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口腔霉菌和口腔溃疡均是在第5天和第7天时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第1天和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早发VAP、晚发VA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总体VA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负压吸引牙刷结合EOW对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患者行口腔护理可有效减少ICU患者口腔霉菌、口腔溃疡及VAP的发生,可减少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个性化口腔护理对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7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口腔方式,给予观察组个性化口腔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后口腔功能受损情况及VAP发生情况。结果护理5后,观察组口腔功能受损程度较对照组轻,VAP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口腔护理可有效降低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减轻口腔功能受损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寻找适合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最佳吸痰深度,探讨不同深度吸痰对VAP发生以及规范的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入住时间、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选择ICU的机械通气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实验组采用声门下吸痰和深部吸痰。在操作前后评估各项指标的变化及VAP的发生率。结果使用SPSS 16to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声门下吸痰和深部吸痰能够有效的预防VAP的发生,缩短机械通气及ICU入住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在急诊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ICU收治的76例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吸痰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研究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吸痰总量和机械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心率]水平,以及黏膜损伤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吸痰总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aO2、PaO2水平均高于吸痰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aCO2水平均低于吸痰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呼吸频率、心率均高于吸痰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和VAP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中,可提高吸痰总量,改善...  相似文献   

19.
王曦  王丽 《吉林医学》2010,31(14):2059-2060
目的:探讨鼻胃管留置时间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80例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68例经口气管内插管、12例气管切开)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均行留置鼻胃管,观察组未留置鼻胃管。观察及比较两组机械通气5d、10d及2周后VAP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5d、10d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观察组VAP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管的留置时间增加了VAP发生率,2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VAP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随着时间的延长,除了鼻胃管以外完全静脉营养等因素也参与了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能否降低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方法:100例机械通气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50例和实验组(密闭式吸痰)50例,比较2种不同吸痰方式对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时间的影响?结果:密闭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24%,开放式吸痰组VAP的发生率为44%,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密闭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21.48 ± 92.02 h),开放式吸痰组总机械通气时间(140.2 ± 119.12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VAP发生时间密闭式吸痰组为(80.0 ± 27.4 h),开放式吸痰组为(82.0 ± 26.0 h),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开放式吸痰方式有助于降低VAP的发生率,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