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腐熟,主受纳水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位置居中,为气体升降枢纽,升则上输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因而脾胃健运才能升清降浊,五脏六腑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若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则在内五脏六腑、在外四肢九窍都会发生种种病证。故李杲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李杲创制补中益气汤,其用法及方义正如其所云:“《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而立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重用之以补脾肺之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使自汗以损元气,又可助人参以益脾胃之气。…  相似文献   

2.
脾与胃位于中焦,互为表里。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宋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对脾胃更为重视,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论,创制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补脾  相似文献   

3.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基于《内经》,别户于东垣,发扬于诸家。《内经》提出脾胃主纳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李东垣本《内经》“土者生万物”之旨,强调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治重升发脾阳,立“甘温除热”大法,著《脾胃论》,被后世称为“补土派”。叶天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叶氏擅长柔润养阴之法,使脾胃学说更臻完善。历代医家治脾胃多从补虚立论,而张子和善用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一书 ,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东垣先生认为 ,脾胃是元气之本 ,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一升一降 ,相辅相成 ,使气机生生不息。如果饮食不节 ,寒温不适 ,劳倦过度以及情志失常均可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胃不能受纳水谷 ,脾难以辅送精微 ,升降机能失调 ,则脾阳下陷 ,阴火上乘 ,五脏受病。他在《内经》“甘温除大热”的启发下 ,仿照《伤寒论》有关甘温药组成的方剂 ,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使“甘温除热法”更臻完善。本方药简效宏 ,不管是内、外、妇、儿科 ,还是五官科 ,只要…  相似文献   

5.
蒲世文  蒋辉 《新疆中医药》2009,27(4):F0003-F0003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由黄芪(热甚用一钱)、炙甘草各五分,人参、白术各三分,当归身二分,陈皮、升麻、柴胡各二至三分组成。李东垣用此方治疗因损伤脾胃元气而引起的内伤热中病,患者表现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后人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色嫩舌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以及遗尿、淋浊,妇人崩漏、带下等病症。今人更用于治疗中气虚的眩晕、耳鸣、低热、眼睑下垂、胃下垂、胃粘膜脱落等。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疑顽杂症.疗效颇佳,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补中益气汤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该方首创"甘温除大热"的思想,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李东垣曰:"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皆脾胃之气不足;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1])。该方为黄芪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白术各三分。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当归、人参补气养血;陈皮理气  相似文献   

7.
周轶尘 《光明中医》2013,28(1):171-172,175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先生的《脾胃论》,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首著名方剂。原用以治疗"脾胃之证,始得则热中";"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唯当以  相似文献   

8.
论《傅青主女科》之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傅青主女科中的三个补中益气汤加减方的病机、药物组成等进行分析,发现其遵李东垣原方之补脾之旨,而运用补中益气汤从治疗脾胃病到妇科病皆取得较好疗效,这说明脾病在妇科致病层面上有着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9.
脾胃中医称之为后天之本,其地位是极为重要的。脾胃的运动形式为升降,而且为全身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脾气虚不能升清,精华反停而为湿,湿气停滞,郁而化热是谓阴火。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由于补中益气汤及其他补气升阳的姊妹方临床疗效好,备受后世推崇,故叶天士强调“内伤必取法于东垣”。李东垣认为脾气虚、湿与阴火三者密切相关。李杲对湿的处理主要是升阳,升阳除湿汤、升阳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治脾胃气虚“热中”所创,症见“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脾胃论》)。笔者在跟随辽宁省名中医尹小星主任医师出诊学习过程中,见尹师用此方治各种气虚证每收效显著,颇有感触,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卷中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身、炙甘草、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子宫脱垂、久痢或久疟等症。  相似文献   

12.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湖南怀化地区第一人民医院(418000)金卫平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旨,创立“甘温除热”的理论。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气虚下陷,清阳不举诸证。其方补中有升举之功,益气不忘培血之源,调脾胃以固...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方出自《脾胃论》,由黄芪、党参、当归、陈皮、白术、柴胡、升麻、炙甘草组成。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治脾胃气虚而致的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脉虚大,或气虚下陷而致的脱肛,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说,创立了著名方剂补中益气汤。其证治主证表现在寒热两个方面,寒者中气下陷,表现为气短、神疲肢冷、嗜睡、大便泄泻等真寒之证;热者表现为头痛面热、胃中热、脉大等假热之象,此与外感阳明病之日哺发热似同而实异。方由黄茂、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组成,其中黄茂、白术、人参、炙甘草大补脾胃元气,当归补血润肠,陈皮健脾理气降胃中浊气,升麻、柴胡升脾之清气,脾气健旺,有升有降,脾胃升降功能得以调和矣。放本方有调理脾胃、益气助阳之功,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疾病是当前多发病、常见病,是临床比较难治疗的疾病。中医药有很多好的方子,临床运用显示补中益气汤(丸)对前列腺疾病有一定疗效。补中益气汤(丸)出自《内外伤辨惑论》。古人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其方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当前医生应当对应用补中益气汤(丸)治疗前列腺疾病重视起来,为治疗前列腺疾病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脾胃论》学术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江 《河南中医》2009,29(9):856-857
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思想:①脾胃病的发病机理;②脾胃是元气之本;③脾胃为精气升降的枢纽;④首创甘温除热法。其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7.
刘良徛  李伟 《江西中医药》2006,37(12):61-62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一书,是根据内经“劳之温之、损者益之”的经旨而制订的甘温补剂。是治疗劳役伤脾、气虚身热、病后体虚、脾气衰弱等症的良方,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其功效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引起的一切病证。笔者近年来根据“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古训,师古法而不泥其方,灵活辨证运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收到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 肾虚补肾,古有定法,然朱丹溪主张“补肾不如补脾’(《格致余论》),陈修园又提出“真正肾虚必专补脾”(《景岳新方砭》)。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均有偏颇,若改为补肾应佐补脾,则较为得体。试从以下3个方面加以论述:1 生理病理,导出此法1.1 精藏于肾,脾为之资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之精的充养,后天之精也依靠先天之精的作用才能不断生化,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其精气还需脾胃水谷之精不断生化和充养。《内经》: “肾合精于脾”,《血证论》:“人之既生,以后天生先天,全赖中宫输精及肾,而后肾得补益”。1.2 水主在肾,制则在脾肾主水,司水的了阖。但这种开阖作用,有赖脾气加以制约,若脾气虚弱,一方面因不能运化水液而产生水湿,另一方面则肾水失去约束而在体内妄行。《景岳全书》:“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此意。1.3 肾主纳气,脾为枢纽《类证治裁》:“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气逆于肺而为喘。然脾胃“为.  相似文献   

19.
刘纳文 《中医杂志》2008,49(1):93-93
补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具有补中升阳,甘温除热之功。李东垣用此方治疗因损伤脾胃元气而引起的内伤热中病,患者表现为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  相似文献   

20.
生痰之源非独脾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为生痰之源”,但凡学中医者莫不耳熟能详。脾主运化,脾气散精,脾能“灌溉四旁”,“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因此若是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运化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生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这便是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丹溪心法》云:“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汪昂曰:“治痰宜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张介宾亦云:“夫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张氏所谓的“中虚”主要是指中焦脾胃之气虚弱,升降失调。《读医随笔》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