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胰腺炎(AP)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肠道屏障功能和肠道免疫功能受损。Ap发病机制与肠道微生物密切相关,并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高病死率相关。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被认为是当前中医药治疗AP的重要潜在靶点,其中中药甘遂在治疗SAP中发挥了重要功效。本文结合最新研究成果,从肠道菌群的角度对中药甘遂治疗AP的有关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甘遂治疗AP提供更多的基础研究参考和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2.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且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而AP的病程进展被证明与病人肠道菌群失衡密切相关.临床上也常运用抗生素、益生菌等疗法,以调节AP病人肠道菌群.更加深入与系统地了解肠道菌群失衡在AP进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可能为未来AP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时肠道黏膜屏障的变化和肠道细菌移位。方法选择SD大鼠,逆行胰胆管穿刺法诱导制备大鼠ANP模型并分为两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O)和坏死组(ANP)。术后24h,观察大鼠ANP模型的回肠黏膜通透性、回肠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的变化,测定血浆D-乳酸浓度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并行脏器细菌培养。结果ANP组血浆内毒素水平较SO组升高(P〈0.01),细菌培养SO组均无阳性,ANP组细菌培养总阳性率为55.6%,其中以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最高,为75.0%,菌种鉴定主要为肠球菌和变形杆菌。ANP组24h后血浆D-乳酸浓度高于S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NP组24h回肠黏膜发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从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测量值上观察发现ANP组肠壁明显变薄。结论本组实验中,大鼠ANP时的回肠黏膜病理形态学的变化提示ANP大鼠肠道的机械屏障明显受损;血浆D-乳酸浓度的显著上升,证明它可从功能上反映ANP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损害。大鼠ANP时的内毒素水平和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升高,证明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是由于早期肠道通透性升高和肠道屏障受损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动物模型,探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预防胰腺继发感染的作用。方法 Wistar大鼠60只,向总胆胰管逆行输入人工胆汁复制ANP模型,随机设立正常对照组、假手术对照组、ANP组和SDD治疗组,观察胰肠组织学、胰淀粉酶、肠道菌群、脏器细菌移位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 SDD使ANP动物胰腺和小肠粘膜病理改变减轻,胰淀粉酶水平下降(P<0.05),并使ANP时肠道菌群的紊乱状态得以恢复,肠粘膜和肠内容物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B/E)分别由-0.37±0.72升至1.73±1.23(P<0.01)和由0.88±0.77升至无穷大。SDD组72h脏器细菌移位率由59.5%降至33.3%(P<0.05),72h死亡率由58.8%降至14.3%(P=0.005)。结论 SDD通过减轻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减少细菌移位,有利于预防ANP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5.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外科(200233)王洪,刘炳亚,林擎天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如未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30~50%)。近来对此病的认识虽有所提高,然而治疗效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我们总结分析近10年来收治35例资...  相似文献   

6.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陈国强1金庆丰2尽管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与治疗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病死率仍高,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有争论。我们自1981年7月~1996年6月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232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病例:本组232例,男94...  相似文献   

7.
8.
5只杂种犬于定植耐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携带质粒PUC18的JM109)后,随机分组。实验组(n=8)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引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对照组(n=7)仅作单纯剖腹术。7d后活杀。定量分析腑道粘膜及内容物中的菌群,且对血液和内脏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发现,胰腺炎组肠粘膜及内容物中大肠杆菌计数高出对照组10~300倍,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则明显减少(P<0.05);肠粘膜厌氧菌与需氧菌比值严重倒置(P<0.05)。脏器和血培养结果,胰腺炎组所有动物均出现了肠道细菌移位,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胰腺移位率最高(87.5%~100%),且大部都能找到术前人工定植于肠道的耐药质粒菌。第1、2天血培养用性率分别为75%和62.5%,而对照组全部阴性。本研究证实,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肠道出现明显的微生态失调,以过度生长的G^-杆菌为主的腑道细菌移位到胰腺及其它脏器,成为胰腺及胰周感染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外科(200025)张圣道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的治疗是外科难题,其疗效还远不能今人满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总结临床经验教训,吸取动物实验的启示,竟相改进治疗方案,出现观点不断更新,技术不断发...  相似文献   

10.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上海医科大学附属金山医院(200540)何健,钱永宝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是一种十分凶险的急腹症。起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恶劣。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AHNP病理生理及临床过程的特殊性,对其治疗时机和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采用逆行加压胰管注射犬自身胆汁建立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模型,并应用经十二指肠切开,胰管内放置引流治疗。结果表明:本方法治疗AHNP可提高实验犬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保持胰管引流通畅可减轻实验大胰腺的病理变化,促进其修复。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露醇治疗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自由基清除剂甘露醇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的治疗作用,在28只Wistar大鼠胰管内逆行注入牛胆汁酸钠,造成AHNP模型后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大鼠以20%甘露醇(1g/kg)于尾静脉缓慢推注,1次/12小时,直至实验结束。对照组以同样方法及间隔时间给予生理盐水(5.0ml/kg)。两组大鼠均于96小时采心脏血后处死。结果:治疗组胰腺组织中过氧化脂质(LPO)、血清中LPO、乳酸脱氢酶(LDH)、α1抗胰蛋白酶(α1AT)、谷草转氨酶(GOT)和胰腺组织坏死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光镜下治疗组胰腺、肝脏、心脏、肾脏的损害亦轻于对照组。治疗组大鼠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甘露醇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AHNP胰腺及其全身脏器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报告1983-1995年我院经外科处理并全被治愈的10例小儿急性坏生胰腺炎。病史特点均有肠道蛔虫症病史。结果 其中7例经手术治疗,3例经非手术治疗。手术后并发症4例(57%),无死亡。结论根据本组资料,作者认为:(1)蛔虫侵扰是小儿坏死胰腺炎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2)本病发病虽凶险,但预后大多良好。(3)本病易误诊,CT扫描胰腺结合腹水淀粉酶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基因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犬肠粘膜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 经主胰管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犬ANP模型,观察ANP时及bFGF治疗后肠粘膜组织结构,蛋白、DNA和丙二醛含量改变,检测血浆内毒素和内皮素-1(ET-1)水平,脏器作细菌培养。结果 对照组胰腺腺泡及肠粘膜无异常。ANP组胰腺腺泡大片出血,坏死,大量中性细胞浸润,肠粘膜绒毛脱落,变短  相似文献   

15.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肾损害与肾微循环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ng pancreatitis,ANP)时肾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SD大鼠12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SAP组,用5%牛磺胆酸钠胰腺上均匀注射制成ANP模型,采用放射性生物微球技术在制模后1/2h、2h、6h、12h分别测定肾血流量,同时观察肾静脉血TXA2/PHI2比值及肾功能和肾组织学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NP组各时相肾血流量均明显降低,BUN、Cr明显增高,TXA2/PGI22小时起明显增高。ANP组内肾血流量比较,2h时较1/2h有所回升,6h又复下降,12h降至最低。对照组肾组织检查无明显异常,ANP组1/2h即有组织学损害,并随时间处长而更加严重。结论 肾损害在ANP早期即已发生,肾脏缺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肾脏微循环障碍可能为ANP肾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应用小剂量多巴胺[5μg/(kg·min)]对5%牛磺胆酸钠诱导的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模型进行治疗,以观察其对AHNP大鼠平均动脉压、胰腺微区血流量、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的影响及胰腺的病理学改变。结果:AHNP早期在不影响平均动脉压的情况下,小剂量多巴胺能显著增加大鼠胰腺微区血流量,降低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并减轻胰腺病理改变程度。实验结果提示:小剂量多巴胺在改善胰腺微血流的基础上对胰腺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外科治疗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结合123例急性胰腺炎中23例ANP的治疗结果,探讨了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提出确诊后即手术可提高治愈率,手术方式中以胰腺减压,坏死组织清除及三腔管有效的引流,特别强调了三腔管引流是防止ANP后期严重并发症一-胰腺脓肿的有效措施,另对改善胰腺微循环使用得方丹参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研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HNP) 患者术后早期经空肠造瘘管实施肠内营养( EN) 的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本组38 例患者分为术后3 ~4 天开始EN 的早期组和术后7 天开始EN 的后期组,均经空肠造瘘管持续滴注肠内营养液,并由肠外营养逐步过度到EN。测定2 组患者的耐受性指标( 血淀粉酶、血糖及肝功能) 、有效指标( 血浆白蛋白)并观察临床症状: 有无腹痛及腹部体征。结果: 耐受性指标2 组均在正常范围,而有效性指标提示早期组的血浆白蛋白值升高较快、低蛋白血症的纠正比后期组早,2 组均无腹痛等现象。提示AHNP 患者术后早期实施EN 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它能提高治愈率,在治疗AHNP 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85年1月至1992年6月,收治经手术探查和病理证实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34例,其中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43.8岁,手术至发病时间为10~63小时,平均30.7小时。除1例行胰次全切除外,余33例均行胰包膜切开、胰床松动、坏死组织清除术。本组治愈29例,平均住院77.4天;死亡5例,病死率为14.7%。我们认为此病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早期手术,坏死组织清除术为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术后胰周脓肿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胰包膜切开减压,清除坏死脱落胰腺组织,胰缘置1~4根双腔或单腔引流管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53例。结果:术后发生胰周脓肿22例(41.5%),平均住院83.3±25.1天,术后无胰周脓肿31例,平均住院22.7±14.7天,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28例散在或局灶性胰腺坏死者中,6例(21.4%)发生胰周脓肿;25例胰腺大部分坏死或全胰腺坏死者中,发生胰周脓肿16例(64.0%),两者比较胰周脓肿发生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本组中21例患者胰腺下缘置2~4根双腔负压引流管,5例(23.8%)发生胰周脓肿;32例患者置1根双腔引流管或单腔引流管,17例(53.1%)发生胰周脓肿,其胰周脓肿发生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有6例(27.3%)患者因引流管管理不当导致胰周脓肿。结论:胰周脓肿与胰腺病变程度、腹腔引流管数量和引流管的护理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