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温脾清肠饮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调节作用。方法: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温脾清肠饮、柳氮磺胺吡啶治疗。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2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治疗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及西药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西药组治疗后血清IL-6、IL-8水平仍高于健康组(P〈0.05)。结论:温脾清肠饮治疗UC疗效显著,下调IL-6、IL-8、TNF-α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西医认为导致UC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免疫、遗传等因素,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免疫方面。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方法多样,副作用相对较少。本文作者探讨了免疫因素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T淋巴细胞、黏附因子、细胞因子、一氧化氮、环氧合酶-2、核因子-κB等在UC中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对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性肠病的主要表现疾病形式之一,由于其缠绵难愈,易复发的特性已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的一大挑战。中医药在治疗UC中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复发频率、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产生等优势。寻求合适的病证结合UC动物模型是研究辨证指导下中医药治疗UC具体机制并筛选合适药物的重要方法。该文从模型动物种属选择,雌雄选择,UC常见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模型评价指标及中药干预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主要机制5大方面对UC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归纳比较。研究显示目前主要研究的UC证型有湿热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在造模方法上主要选用病因模拟法先复制证型后选用化学制剂或免疫制剂诱导疾病模型的造模方法,常选用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复制周期在7~28 d。所选化学试剂以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 100 mg·kg-1加50%乙醇0.25 mL混合试剂灌肠为主。这种模型复制方法可同时兼顾UC的西医病理和中医的病机特征,对于阐释中医证型和西医病理变化联系及中医药治疗UC相关机制具有重大的意义,并有助于为建立最优的病证结合UC动物模型提供参考,为深入研究中医药防治UC具体作用机制奠定模型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高发病率、高复发率的慢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尚未明确,发病机制复杂,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UC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25%以上的UC患者有肠外表现,如周围关节炎、皮肤损害等[1-2]。现将其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治疗目标由于病因未明,以往治疗UC主要针对临床症状,诱导缓解并维持治疗。近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旨在探讨固肠止泻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固肠止泻丸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GEO数据芯片,并结合OMIM、CTD、GeneCards、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UC相关靶基因,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固肠止泻丸化学成分-靶基因-疾病调控网络,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互作选取作用的核心靶基因,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相关的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进行分析,预测固肠止泻丸治疗UC的潜在靶基因。结果 固肠止泻丸的6味中药共87个活性成分和1960个靶基因,GEO芯片数据分析UC相关靶基因得出180个差异靶基因,结合OMIM、CDT等疾病数据库共得出1081个UC相关靶基因,其中IL6、TP53、MAPK8、VEGFA、EGFR、IL10等15个靶基因可能是固肠止泻丸治疗UC的关键靶基因;固肠止泻丸可能通过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抗炎、促进炎性细胞凋亡、修复受损黏膜,以达到治疗UC目的。且虚拟分子...  相似文献   

6.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肠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粪便带血、脓和黏液为主,呈反复发作和缓解交替。笔者自2006年1月-2006年9月,采用中药直肠滴注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类中药配伍治疗溃汤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口服惠迪联合四黄雷风汤(黄芪、黄连、黄柏、雷公藤、黄芩、白芍等)治疗UC166例。结果,完全缓解110例,(占66%);总有效率达96%。提示:服用惠迪联合四黄雷风汤直肠点滴治疗UC,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属中医肠澼、泄泻、痢疾等范畴.肖振球教授认为,UC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脾肾阳虚,初期以邪实为主,后期是虚实夹杂,因此初期治疗以祛邪为重,后期治则当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为主,并根据UC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将其分成寒湿夹杂型、湿热蕴结型、气阴两虚型及脾肾阳虚型进行...  相似文献   

9.
潘炜  于玲  甘淳 《新中医》2019,51(12):325-326
简版:正文:溃疡性结肠炎(UC)在消化内科疾病中比较常见,中医学将其归为久泄、肠湃、肠风等范畴。结肠黏膜或其下层是UC的好发部位,可出现排脓血便、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且迁延不愈。目前西医治疗UC的指南中以水杨酸类药物、免疫抑制剂为主,但长期使用会使自身免疫力下降,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联合中药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认为脾肾阳虚是UC发病的根本病机,是导致本病预后不佳的基础,因此贯彻健脾温肾为治疗原则,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大意义,现阐明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UC)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而在我国则显示了更为迅速的上升趋势。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感染、环境及肠黏膜屏障受损等因素~([1])。目前用于治疗UC的常规药物主要是5-氨基水杨酸、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及生物制剂(抗TNF-α抗体)等~([2-5])。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而且存在停药后易复发、耐药性增加或不良反应多等诸多问题。UC长期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常迁延反复,甚至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UC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致病原因尚未十分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免疫、感染、遗传、精神心理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需长期用药,且毒副反应和价格偏高,同时停药后易复发。2005-01—2008-01,笔者自拟中药愈肠散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8例,疗效显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UC的治疗措施。方法:对2011年5月-2012年12月34例不同程度的UC治疗方案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例重度UC内科治疗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10例中度UC及10例重度UC采用美沙拉嗪治疗,急性期加用甲强龙治疗、中药灌肠、输血、静脉营养等联合治疗,进入临床缓解。12例轻型患者仅采用美沙拉嗪治疗,亦达到临床缓解。结论:针对不同程度UC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方案应个体化。  相似文献   

14.
神阙隔药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观察神阙隔药灸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对自身免疫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神阙隔药灸疗法,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和甲硝唑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及肠黏膜病变变化和总疗效,观察血清免疫球蛋白、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自然杀伤细胞(NK)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0.0%、86.7%,明显优于时照组的23.3%、66.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IgG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后IgA、IgM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姐治疗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NK细胞含量均不同程度增高,增高幅度与疗效呈正相关。结论:神阙隔药灸疗法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满意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黄芩汤的潜在活性成分(OB≥30%,DL≥0.18),采用Swiss数据库预测其作用靶点;与Disgenet数据库获得的UC疾病靶点相映射,得到黄芩汤治疗UC的潜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黄芩汤-活性化合物-潜在作用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使用David数据库对黄芩汤的作用靶点进行GO生物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得到黄芩汤治疗UC关键靶点58个;甘草苷(Liquiritin)、甘草吡喃香豆酮(Licopyranocoumarin)、黄芩黄素(Baicalein)、黄连碱(Coptisine)、汉黄芩素(Wogonin)、鲨烯(Supraene)等可能是黄芩汤治疗UC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作用于ESR1、PTGS1、PTGS2、PTPN2、ABCG2等靶点,参与转录调控、低氧反应以及药物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Ras-PI3K-Akt通路、Ras-PI3K-Akt-HIF-1α通路、NF-κB通路及MAPK-PI3K/AKT通路等发挥治疗UC的作用。结论黄酮类化合物在黄芩汤抗UC的作用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调节炎症通路及干预炎症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黄芩汤抗UC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影响患者结肠或直肠的疾病,以长期反复性炎症为特征,最终导致肠黏膜出现溃疡。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不易治愈,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不适和经济负担。因此,探索和研发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小的新疗法迫在眉睫。本病病理机制复杂,由多因素共同促成。其中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当前热门研究课题和新方向。肠上皮紧密连接(TJ)作为肠黏膜机械屏障的结构基础,可积极调控黏膜功能,在UC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中医药可以多途径、多靶点调控TJ蛋白,修复肠黏膜屏障,从而阻断UC进展。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单体或成分、复方及其制剂可通过调控TJ蛋白维持UC肠上皮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而有效治疗UC,为干预UC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虽然中药通过介导TJ蛋白表达干预UC具有西医难以取代的独特优势,但目前缺乏对中药促进TJ蛋白表达治疗UC全面的综述。故该文从UC的现状、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以“溃疡性结肠炎”“紧密连接”“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查阅近年来中英文相关文献,综述了TJ及其关键靶点蛋白与UC的关系,以明确TJ在UC病理生理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年来靶向调控TJ而治疗UC的中药进行系统性总结,以期为UC的治疗以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消化系统顽症,重症患者癌变率高。笔者1998-09—2004-06采用自拟愈肠汤配合石黄汤保留灌肠并配合复方芙蓉叶栓剂外塞肛门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4例,效果显著,同时检测了患者肠黏膜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旨在探讨氧自由基(OFR)在UC发病中的作用,为中药治疗UC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灌肠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D-D、PLT和MPV的影响。方法:收集40例UC患者,随机分为灌肠方治疗组(20例)和柳氮磺胺吡啶对照组(20例)。治疗3周后,观察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前后血清D-D、PLT和MPV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血清D-D和PLT水平降低、MPV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灌肠方治疗UC疗效显著;降低血清D-D和PLT水平以及升高MPV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脾虚湿热型UC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ZX组)33例、中药组(Z组)30例、西药组(X组)31例。ZX组采用口服自拟敛溃汤和柳氮磺胺吡啶片,并配合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Z组采用口服敛溃汤,X组采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3组均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症状、肠镜下黏膜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8周后临床疗效与降低血小板计数方面ZX组均优于Z组与X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UC疗效显著,降低血小板水平可能是其治疗UC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溃结露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方法:选择活动期UC患者38例,应用溃结露灌肠治疗2周后,测定患者血清SOD和MDA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30例作对比。结果:UC患者血清MD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SOD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溃结露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为86.1%;血清MD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SOD则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氧自由基损伤是UC发病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溃结露可以降低UC患者的自由基水平,具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