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从1986年Murry[1]等首次报道多次短暂的缺血能使心脏对随后较长时间缺血产生较强的耐受力,且能明显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并由此提出了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P)的概念.在以后的实验中人们发现多种预处理方法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其中药物预处理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应用药物预处理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成为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
吗啡预处理对兔心肌的延迟性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吗啡预处理是否对兔心肌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预处理组(NS组)、吗啡预处理12 h组(Mor-12组)、吗啡预处理24 h组(Mor-24组),每组10只.NS组用生理盐水静脉输注预处理,Mor-12组和Mor-24组用吗啡3 mg/kg静脉输注预处理,12 h(Mor-12组)或24 h(NS组、Mor-24组)后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其中8只于缺血前(T1)、缺血30 min(T2)、再灌注后120 min(T3)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的浓度,并于再灌注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另2只于再灌注毕取心肌行电镜检查,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结果:T2和T3时Mor-24组的cTnI浓度低于NS组和Mor-12组; Mor-24组的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小于NS组和Mor-12组.结论:吗啡预处理对兔心肌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吗啡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工作心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吗啡预处理对大鼠体外工作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建立体外工作心脏模型.用4c St.ThomasⅡ停搏液诱导心脏停搏30min,心脏停搏前采用5min缺血.10min再灌往的缺血预处理或0.3μmol/L吗啡灌注两种处理方法,并分别用纳洛酮和格列苯脲对吗啡的作用进行干预,观察心脏复灌后心功能指标、心肌酶值变化、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心肌含水率。结果吗啡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在心排血量恢复牢、左室收缩压力变化速度、左室发展压恢复率及心肌乳酸脱氢酶(LDH)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吗啡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心肌含水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肌线粒体等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纳洛酮和格列苯脲可以完全阻断吗啡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吗啡预处理可以产生与缺血预处理同样的心肌保护作用。吗啡是通过心脏局部的阿片受体及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介导产生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阿片类物质及其受体自从被发现以来,已历经了数百年的时间。人类最早把阿片类药物用于镇痛,吗啡作为阿片类药物首先被分离出来并应用于临床,在一定时期内吗啡对于治疗减轻癌症等引起的疼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吗啡等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治疗疼痛这一方面,其对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的研究近年来尤为突出。在细胞、分子水平上,吗啡可作用于K、8和“受体,通过PTX-敏感性G蛋白、IP3、PKC及KATP等通路对心肌细胞产生保护作用,促进心肌细胞存活、增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通过上述机制吗啡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肥厚以及心力衰竭等方面可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7.
1986年Murry等首次提出了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的概念,提出心肌在经受多次短暂缺血再灌后能在随后的长时间缺血中延迟并减轻心肌的损伤,从而提高心肌的耐受性。缺血预处理可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对心肌功能也有保护作用。这一现象的发现,促使人们对其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期在缺血性心脏病的I临床防治以 相似文献
8.
阿片样物质(opioid)种类繁多,其作用通过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OR)实现.OR在体内分布广泛,目前公认的亚型主要为μ、κ、δ、σ、ε及孤儿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 1 receptor, ORL1)6类,各类亚型激动后产生的作用不一致.心血管系统主要存在μ、κ及δ受体,人体心房肌3种均有分布,主要是δ和μ受体,血管上存在κ受体和μ受体;成年大鼠心脏以κ和δ受体为主,血管上主要是κ受体[1].阿片样物质的心肌预处理保护作用研究较为深入,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阿片δ受体诱导大鼠心脏预处理延迟保护效应及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阿片δ受体激动剂能否诱导心脏缺血预处理的延迟保护效应及其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4组,A和B组以阿片δ受体激动剂DADLE处理(2 mg/kg),C和D组注射生理盐水,24 h后4组都制成离体心脏,低温缺血3 h,复灌1 h.观测心功能、ATP等.其B和D组在缺血前以优降糖阻止心肌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结果 A左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恢复率和心肌ATP含量都高于B,C和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or P<0.05),而B,C和D组间无明显差异.A组心肌丙二醛含量与CK-MB漏出活性明显低于B,C和D组(P<0.01 or P<0.05).结论阿片δ受体可以诱导健康成年大鼠产声预处理延迟保护效应,而ATP敏感性钾通道参与介导其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左心作功模型,比较缺血5min再灌注5min的缺血预处处理加ST.ThomasⅡ液(IPC组)和仅ST,ThomasⅡ液(对照组)对幼兔(3-4周)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脏功能,冠脉微循环、能量代谢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的一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IPC组心脏收缩功能、冠脉流量及阻力恢复更佳,冠脉流出液中后 氧化氮含量较高而内皮素较低,能量物质含量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害轻,结论 缺血预处理结合心麻痹液对未成熟兔心肌提供更佳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延迟超速起搏预适应对兔在体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延迟超速起搏预适应对缺血再灌注兔在体的心室肌细胞超微同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超速起搏预适应组(PP组)和延迟保护作用组(DP组),观察超速起搏后(500min^-1)缺血再灌注期心室肌的超微机构变化。结果 较之IR组,PP组和DP组的心室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及肌节的保护作用)。结论 超速起搏预适应延迟相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时心室肌的超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猪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等容血液稀释和缺血预处理对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18头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I组,n=6),缺血预处理组(Ⅱ组,n=6),缺血预处理加血液稀释组(Ⅲ组,n=6),测定CO、SvO2、冠状动脉血流量,计算心肌氧供、氧耗量.于钳扎前、解除钳扎后20、60min分别测定血浆中MDA、SOD活性、CPK及CK-MB;自左心耳剪下标本,测定HSP70mRNA基因表达率.结果1.缺血20min时三组MAP、CI及SVRI明显减低(P<0.01),但I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Ⅱ、Ⅲ组.再灌注60min时,Ⅱ、Ⅲ组HR明显低于对照值(P<0.01),I组MAP、CI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I组和Ⅱ组(P<0.05).2.再灌注20min及60min时,Ⅲ组的冠脉血流量明显大于I组(P<0.05).3.再灌注20min和60min时,三组CPK,CK-MB均较对照值明显升高(P<0.05~0.01),I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大于Ⅱ、Ⅲ组.I组SOD值在再灌注20min、60min时逐步降低(P<0.05),Ⅱ、Ⅲ组SDD值有升高趋势.再灌注60min时,I组MDA值明显高于Ⅱ、Ⅲ组.4.I组HSP70mRNA表达低于Ⅱ组和Ⅲ组.结论等容血液释释可增强预适应拮抗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心肌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调对离体鼠心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离体灌注的大鼠工作心脏模型,研究常温及低温缺血条件下不同预调方案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在常温或低温缺血条件下,缺血预调均可促进缺血后心肌功能的恢复,诱导心肌保护作用。对常温缺血心肌单次5min缺血再灌注的预调方案产生最佳的保护作用,但在低温缺血心肌,两次5min缺血再灌注才可诱导最佳的保护作用。当最大的保护作用诱导后,进一步预调不再增强保护作用,缺血预调诱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具有饱和特性。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与阿片受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 ,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法 ,2 4只鼠心随机分成对照、单纯缺血、缺血预处理、纳络酮处理等 4组。于复灌后 1 0 min记录心脏功能指标和冠状动脉流出液中的心肌肌酸激酶 ( CK)含量。结果 :经过缺血预处理 ,持续缺血后冠状动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含量明显下降 ,心肌收缩功能也有明显改善 ,而灌注液中加入纳络酮 ( NAL)使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消失。结论 :在鼠心离体工作模型中经过 2个循环的 5 min缺血和 5 min再灌注即可诱导鼠心的缺血预处理作用 ,此种作用并可被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纳络酮所阻断 ,缺血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机制与阿片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实验旨在讨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理,观察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并探讨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缺血20 min/再灌注30 min。将健康家兔4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为对照组(SC);Ⅱ组为缺血预处理组(IPC),缺血前给予5 min缺血/5 min再灌注处理;Ⅲ组腺苷预处理组(Adopc),缺血前于左心耳5 min内推注腺苷2 mg/kg;Ⅳ组为去甲肾上腺素预处理组(NEPC),缺血前给予5 min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每分钟0.25μg/kg。观察指标:①心功能各参数;②心律失常发生;③血肌酸激酶;④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AD);⑤心肌超微结构。结果:再灌注期间Ⅱ、Ⅲ、Ⅳ组左室最大压力变化速率(±dp/dtmax)较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Ⅱ、Ⅲ、Ⅳ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Ⅳ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Ⅰ组均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血肌酸激酶CK的Ⅱ、Ⅲ、Ⅳ组明显优于Ⅰ组(P<0.05),MAD含量则明显低于Ⅰ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善Ⅱ、Ⅲ、Ⅳ组优于Ⅰ组。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药物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他们是通过激发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而发挥其心肌保护作用,尤其是药物预处理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超速起搏预适应保护缺血心肌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超速起搏预适应 (PP)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梗塞范围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2 4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组 (IR组 )和超速起搏预适应组 (PP组 ) ;测定两组梗塞区、危险区的心室重量 ,计算梗塞范围 ,并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评分。 结果 (1)心脏 IR组和 PP组梗塞区检测结果 :梗塞区心室重量为 44 1.3± 31.0 3m g比 175 .7± 41.8m g,梗塞范围为 42 .4%± 3.6 %比 16 .7%± 1.2 % ,差异有显著性(P<0 .0 1)。 (2 ) IR组和 PP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评分为 3.6 7± 0 .89比 1.83± 0 .72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结论 (1) PP降低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时梗塞范围 ;(2 ) PP降低心肌急性缺血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能产生明显的心脏保护作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缺血预适应可以延迟缺血心肌的致命性损伤,缩小梗死范围,减轻梗死后心功能不全与减少心律失常作用。本文综述了缺血预适应的发生机制,收集介绍众多学者的研究理论和见解,以及不同观点,为科研和临床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为心脏保护开辟一条新途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指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是否有缺血预适应现象,将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对两组的基线指标、临床指标、短期预后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缺血预适应组的LVEF值明显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CK-MB、MYO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及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