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电复律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引言 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是常见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前奏常呈现频发的房性期前收缩和(或)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以后经心房扑动过渡到心房颤动,但也可独立存在或呈反复发作;由于过快的房性节律冲动传至心室,常引起心室率过速,诱发严重的不良后果.故在治疗学中至今仍主张除药物转复或适当减慢心室率外,可酌情行电复律治疗.现就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在电复律治疗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与大家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正>1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无明显诱因反复呕血3次,入院时呈急性失血面容。急查血,血红蛋白低至46g/L。对症处理,输血。入院后查CT示:胃底-贲门大面积溃疡性癌,病理证实为高分化腺癌。入院后共做2次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2次24h动态心电图。见图1~4。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使肺静脉电解剖隔离和消除左房碎裂电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进一步探讨与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关系。方法63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32例,持续性房颤31例。在Ensite NavX三维标测系统下,建立左心房一肺静脉电解剖模型,分别对左、右肺静脉前庭大环状消融达完全左心房.肺静脉电解剖隔离,若房颤未终止或被诱发,再标测左心房内碎裂电位,消融碎裂电位;对22例合并典型房扑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随访9个月观察影响手术复发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达左心房一肺静脉电解剖隔离。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3例(71.9%)和31例持续性房颤患者8例(25.8%)经单纯肺静脉电隔离后房颤终止,不被诱发,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21.8%)阵发性房颤和19例(61.3%)持续性房颤患者经联合消融左心房碎裂电位转复窦律,2例阵发性房颤和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住院期间转复,术中总房颤即刻终止率两组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4.4%和80.6%(P=0.69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典型房扑是房颤术后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P=0.007)。结论肺静脉电解剖隔离结合消除左心房碎裂电位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有效策略,房颤和房扑的启动与维持可能存在一些共同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32例心房扑动(房扑)发作患者采用经食道心房快速起搏方法进行终止,对其方法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经鼻插入食道电极,深度至食道电图能记录到最大心房电位处。使用20~35V输出电压、10 ms脉宽进行心房S1S1 250~600次/min逐级递增快速起搏,每次递增50次/min,每次起搏时间2~5 s,至房扑终止。结果 32例患者共36次房扑,其中32次经食道心房快速起搏终止,转复成功率89%,典型房扑成功率100%(27/27次),非典型房扑成功率56%(5/9次)。平均操作时间(38±15)min,7次(22%)直接转为窦性心律,25次(78%)先经历房颤然后转为窦性心律。术中快速起搏时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胸骨后烧灼感,均能良好耐受,无血栓栓塞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食道心房快速起搏终止心房扑动是一种快速、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可作为房扑转复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房扑动 (房扑 )往往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直流电转复的成功率较高 ,但需强效镇静或麻醉 ,且可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 ,特别是在合并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经心内膜超速刺激的疗效高 ,不良反应轻 ,但为有创性的治疗。近年来 ,许多研究报道了经食管心房刺激可安全有效地终止房扑 ,或转为窦性心律 ,或转为心房颤动 (房颤 ) ,且简单易行、无创 ,甚至可用于门诊患者[1 3 ] 。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房刺激成功率的影响尚有争议[2 ,3 ] 。本文报道前瞻性地采用随机和安慰剂对照的方法观察静注普罗帕酮对心房刺激终止房扑的疗效。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 相似文献
8.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5%~1.0%。如不及时复律超过48h可形成左房血栓,导致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生理重构,增加复律困难。大多数非紧急情况下药物复律仍作首选。但何种药物较为理想的不太清楚。本实验是随机对照,研究静脉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及扑动复律疗效是否优于西地兰,并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心房颤动(房颤)情况,探讨其新发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典型心房扑动患者132例,均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治疗,术前均行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量表评分、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随访3年,根据是否新发房颤将132例患者分为新发房颤组27例与窦性心律组105例,末次随访时行生活质量评分及心理量表评分,比较2组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比率等临床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血脂、尿酸、脑钠肽水平等)、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房前后径、右心房左右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三尖瓣反流),术后生活质量评分、心理量表评分变化情况及随访期间新发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典型心房扑动患者行三尖瓣峡部消融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的影响因素;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术后3年内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发生率。结果 132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随访期间新发房颤27例(20.45%)。新发房颤组有饮酒史、合并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比... 相似文献
10.
心房扑动在住院病人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发生率0.4%-1%,对于特发性持续性房扑,如不及时复律,可产生心房电重构,心房血栓形成而使房扑和房颤呈持续性状态,进而影响血液动力学或产生栓塞性疾病。本科于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应用胺碘酮静脉、口服序贯疗法治疗特发性持续性心房扑动3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国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或心房扑动(AFL)患者应用国产华法林抗凝的合适起始剂量。方法入选108例NVAF和AFL患者,随机分入起始剂量3.125mg组(第一组)50例和起始5mg治疗组(第二组)58例。于治疗第4、5、7、9天测定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根据INR调整华法林剂量,直到INR稳定于2.0~3.0,随访2个月。结果与3.125mg起始剂量组相比,5mg起始剂量组INR达标速度快,二组均无明显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INR增高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中国NVAF或AFL患者,以5mg为初始剂量应用华法林能使INR安全、迅速、有效地达标并稳定,为较合适起始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慢性心房扑动的治疗经验。方法:122例慢性心房扑动患者首先采用地高辛或胺碘酮或地高辛联合胺碘酮或心律平治疗,无效者行食管心房超速起搏治疗转律,或以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转律后应用胺碘酮口服维持,部分病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药物治疗后122例的心室率较治疗前降低,30例转为窦性心律。44例中行食管心房超速起搏及21例行同步直流电击复律,其中63例转为窦性心律,应用胺碘酮可维持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治疗的29例全部成功消融房内折返通道。结论:药物治疗可以减慢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食管心房超速起搏及同步直流电击复律能够终止慢性心房扑动发作,射频消融是根治心房扑动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依布利特与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静脉注射依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转复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研究。共入选发作持续时间1h-4d的房颤、房扑患者30例,其中房颤27例,房扑3例,随机进入依布利特组(n=16)、普罗帕酮组(H=14)。两组分别在心电、血压监测下于10min内静脉注射依布利特1mg或普罗帕酮70mg,如给药后10min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各组重复前述治疗1次,观察开始给药后1.5h内房颤、房扑的转复率及4h内的不起反应。结果 ①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成功率高于普罗帕酮(57.1%vs4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依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所用时间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给药后30min中内依布利特的转复率达100%,普罗帕酮的转复率为85.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依布利特治疗组的不良反应表现为短阵室速、连发室早,均未经特殊处理很快消失。有1例出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未经特殊处理。结论 依布利特能有效、快速、安全的转复近期发作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 相似文献
14.
裘存新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5,6(8):146-147
目前已明确,典型心房扑动的电生理机制被一致认为是局限于右房、围绕三尖瓣环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的大折返,三尖瓣环是心房激动向前传导的阻滞线,终末嵴和欧氏嵴是心房激动向后的阻滞线,缓慢传导区在峡部。在峡部消融形成双向阻滞成功率高。随着心内新型标测系统和多种消融技术的发展,对不典型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的电生理机制研究亦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心房扑动电生理机制的认识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心房扑动(以下简称房扑)是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中最为少见的一种,多数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一般持续数秒钟到数小时,房室传导比例以2:1者多见,1:1者少见。其远期危害及并发症非常严重,故应积极治疗。笔者对1例心房扑动电复律后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导管冷冻消融治疗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4年Haissaguerre和Swartz等首次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以来,房颤的消融治疗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心律失常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无论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目前几种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成功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导管射频消融术因其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治疗心律失常的常规方法,并且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是,房颤消融治疗的疗效仍有待于提高。针对房颤发生不同机制的许多新的消融方法和消融能源不断涌现,并正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射频消融术仍然存在某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1岁,农民,因持续性心慌7年,加重伴气短7 d于2011年10月25日人院.患者7年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心悸,有时伴气短,尤其是活动后明显,5个月前曾就诊于某医院,当时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中度),心房颤动(简称房颤). 相似文献
19.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及心房扑动(房扑)足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0.4%~0.9%,如不及早复律可形成左房电生理重构,增加复律的困难。阵发性房颤或房扑出现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电复律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抑制钾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限,还具有抑制钙内流和非竞争性抑制β受体的作用,是目前唯一无负性肌力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我们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及房扑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多层螺旋CT定量测量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房、左心耳功能,探讨不同类型AF患者之间左心房及左心耳功能的差异。方法 收集71例AF患者,包括阵发性房颤(PAF)40例(PAF组),持续性房颤(PeAF)31例(PeAF组)。应用心功能后处理软件测量AF患者左心耳最大容积(LAAVmax)、左心耳最小容积(LAAVmin)、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和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并计算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左心耳射血量(LAAEV)、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左心房射血量(LAEV)。结果 PeAF组LAAEF、LAEF、LAEV均小于PAF组(P均<0.01),LAAVmax、LAAVmin、LAVmax、LAVmin均大于PAF组(P均<0.05)。2组间LAAE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AF患者LAAEF与LAEF呈正相关(rs=0.57,P<0.01),与AF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s=-0.26,P=0.03)。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可以客观评价左心房和左心耳功能,对认识不同分型AF患者左心耳和左心房功能改变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