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出血热一般认为属“温热病”的范畴,笔者根据临床症状认为本病既同于温病,又异于温病,是温病中的“特异性温热病”,本病以深秋、冬、春季节发病率为最高。其性质、传变方式、症状等均不同于历代温病学家所说的风温、春温、秋燥、冬温等温热病的症状。而温热病以其季节发病,但毒邪不甚壅盛,其传变方式多从卫分开始,渐次传人气、营、血,同时早期卫分证候明显。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 答: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属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的疾患。因其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科学,是阐明  相似文献   

4.
温病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病。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功能的失调或实质性损害,“根据温病病证的性质,归纳为温热与湿热两类;而根据温病初起类型将温病分为新感与伏邪两类。”伏暑温病正属后者。本病初起既有暑邪酷烈,发病骤猛的急暴性,发病后又有湿邪粘滞、难解难化的缠绵性。笔者鉴于有关此病系统治析介绍者甚少,故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5.
温病病因再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并对温热病邪问题的解决对策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温疫论》出现之前,明代一些医家对“伤寒病温热”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认为温热乃“各以其时受病,而非寒变为温、变为热”,温热病与伤寒的概念分离已经从模糊到清晰。随着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对温、热、暑、疫邪气的新感认识,并提出暑邪、温邪从口鼻而入。此期医家提到的六经温病辨证与瘟疫五种汗解法是温病辨治方面值得注意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春温忌汗”语出叶桂《三时伏气外感篇·风温》(温热经纬·卷三)。叶氏自注云:“……风温肺病,治在上焦,夫春温忌汗,初病投剂,宜用辛凉。”细玩叶桂之语,所谓“春温”,系指“春令大热,外感时邪而病”,“感而即发之春温”,实属风温;与“冬受寒邪不即病,至春而伏气发热”之春温迥异(伤寒指掌·邵仙根按)。所谓忌汗”,系指风温初起,邪在肺卫,忌用麻黄等辛温之品,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问答     
问:温病有哪些病名? 答:温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各有所论,互不统一,可谓琐碎,繁杂,五花八门,为后世医者造成混乱。仅就清代几位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论来看: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篇即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共九种。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又增加了若干种:在“仲案湿温篇”中收入“湿家之为病”等条。在《仲景疫病篇》中增加了阳毒,阴毒,百合病,孤惑等病。雷少逸在《时病论》中则按四时六气所伤来列病。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相似文献   

9.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10.
温热病是由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最善伤阴,历代温病学家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病经纬》中均提出“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其说屡见不鲜。而且一再告诫不可误表,不可妄攻,以防耗津伤阴,切忌辛温解表,注意保津液,保胃气,而慎于涌吐,当下则下,而不可妄下。对于阴亏当下者,宜用增水行舟的润下救津法,避免误治。因此我们对于温热病伤津耗阴这一基本病机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四、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前已述明“温热”及“湿温”是本书的两大纲,故作者以“温热”、“湿温”为例来讨论温病证治的基本内容。我们知道温病以三焦立论,在临床经过中是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传变(但不一定都传变),在传变过程巾可以发生“转化”,这些均于前面已加讨论而再重申者,乃引以为例,说明作者是根据此原则来探讨温病证治的。“温热”和“湿温”,各可分为病在上焦,病在中焦和病在下焦;上、中、下焦各有一定的临床表现——主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温病各个阶段的主证,基本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方案,为疫病的防治提供治疗思路。方法挖掘《温热病指南集》中的风温理论,并结合岭南地区的环境特点,将这一理论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治。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冬春季节感受风热病邪而致的新感温病,肺胃功能失常,气机失调是风温病的基本病机。结论在《温热病指南集》风温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肺胃功能失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学说”源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于《金匮要略》,其主要内容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学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现将我们在温病高热中运用“治未病学说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卫气同治 温热病邪传变迅速,极易透卫入气形成气分炽盛证候。温热病中,卫分证多短暂,往往卫气交错,复杂多变。临床上即使温热之邪初在卫分单纯以辛凉剂恐难控制其病势。临床实践证明:温病高热截断于气分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张德超、王怀义氏亦极力推崇“卫气同治”之说,以防温热炽盛于气分。姜春华氏也强调:“温病乃以热象重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1、何谓暑温病?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多见窍闭、动风的临床特点。本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多汗、苔黄燥,舌质红、脉洪大或洪大而芤。前人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结合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即可定名为暑温。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可能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疾患。 2、暑温病的性质是什么? 署为阳邪,其性酷烈,暑本火热之气,为无形之热,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故本病伤人最速,发病急而重,病机传变  相似文献   

15.
温病是属于外感病中的一个大类。外感病包括伤寒、中风和温病等,而温病则是由外感温热病邪所引起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并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的一类疾病。它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某些传染性小而不严格规定隔离的感染性疾病,如春温风湿、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这类疾病虽然因发病季节不同,病原各异,而有很多类型,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例如,在病因上,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六淫、戾  相似文献   

16.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外感疾病,后期尤多阴枯液涸之象。所以,吴锡璜说:“治温病宜刻顾其津液”,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这就告诉人们治疗温病必时刻顾护津液。四时温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风寒侵表...  相似文献   

17.
湿热病即温病中兼有湿邪者,它包括了暑温挟湿、湿温、伏暑及一般温热挟湿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腻,阻滞气机又伤阳气。故温病中只要兼湿,则与一般温热病的治法完全不同。湿温,伏暑都是由暑湿郁久而成,所以伏暑、暑湿、湿温等皆须按湿温进行辨证论治。正如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但湿温又不同于温热挟湿。凡挟湿,是指温热病中挟持着湿邪,但仍以热为主,且其湿并未与热相合,是分离之湿热。湿温病则不同,它由于湿热互相裹结,湿在热中,热在  相似文献   

18.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是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的温热病基本治疗原则。温热病是感受温热病邪为患,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温病。患者在未病以前多系阴虚或阳盛的内热体质,既病之后,热变最速,两阳熏灼,阴伤尤甚,极易出现津枯液涸之变。且热炽与阴伤互为因果,若治不及时或不得法,终将肾液枯竭而亡。所以,贯穿温热病整个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治法,无不以护津救阴为目的。诸如辛凉透邪、辛寒清气、苦  相似文献   

19.
一、对本病的认识大叶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急性肺部炎性病变。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多属中医温病“风温”、“春温”、“冬温”等范畴,是卫气营血俱可见的一种典型热病。发病原因是:内因是正气不足,肺卫失固;外因是寒温失常、劳倦,或酒后当风,或冒雨涉水,或触犯时邪—如冬令非时之暖,或春日风热之盛,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入里化热,首先侵犯肺卫而发病,即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而司呼吸,风热犯肺,肺失宣降,以致痰浊内生,痰热搏结,壅塞气道,则肺气郁阻,而出现咳喘、气急、咯痰、胸痛等痰热壅肺的症候。  相似文献   

20.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不同季节的温病,初起即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从而反映出不同病证的类型。前人为了区别其病因、病机、明确治法的异同,因而便依据时令结合主气提出了四时温病的分类和相应的命名。四时温病尽管各有特点,但从病邪的性质来分,一般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型,其病机传变也不出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为了方便临床辨证施治,在下讲开始将温热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