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
目的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G)的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患者麻醉管理及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方法 CHD伴糖尿病患者92例中将接受OPCABG的49例设为观察组,接受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43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平均血压(MBP)显著低于对照组(t=3.155,P=0.002)。观察组动脉血氧含量(Pa O2)显著高于对照组(t=9.394,P0.001);观察组术前、中、后中心静脉压(CVP)(F=188.1,P0.001)、平均动脉压(MAP)(F=30.96,P0.001)差异显著;术中MAP水平、CV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准备和分别低或高于胸腔缝合后(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t=16.42,P0.001)、失血量(t=7.310,P0.001)、支架数目(t=3.309,P=0.001)、术后24 h引流量(t=11.570,P0.00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中血肌酐(Cr)(t=2.691,P=0.009)、白细胞介素(IL)-6(t=7.974,P0.001)、IL-8(t=9.943,P0.001)和IL-10(t=3.241,P=0.002)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中IL-10与IL-6呈现正相关(r=0.322,P=0.024),IL-10与IL-8呈现显著正相关(r=0.491,P0.001);利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发现,观察组较对照组生存率明显提高(93.88%,46/49 vs 76.74%,33/43;Log-rankχ2=3.909,P=0.048)。结论 OPCABG加强麻醉管理可以降低前负荷,控制心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OPCABG可以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体外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对心肌的损伤,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钱俊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12):51-52
目的分析七氟醚对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新余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择期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患者给予七氟醚麻醉,对照组患者给予丙泊酚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8 h血气分析指标,计算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呼吸指数及氧合指数,术前及术后6、12、24、48 h抽血检测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8 h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高于术前,氧合指数低于术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2、4、8 h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和呼吸指数低于对照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水平高于术前(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6、12、24、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氟醚对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肺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血糖变化规律.方法 138例接受CABG的患者,按术前有无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术后观察其血糖水平.结果 138例患者中有101例术后发生高血糖,其中非糖尿病组53例、糖尿病组48例,两组相比,P>0.05.术前血糖水平与术后高血糖的发生有关(P<0.01),术后高血糖患者99.0%血糖升高出现在术后24 h以内,血糖峰值的出现时间为术后16 h.结论 CABG后高血糖的发生率较高,且绝大多数出现在术后 24 h以内,术后高血糖发生率与术前血糖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所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1,2〕。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其脏器功能退化 ,且多合并其他疾病 ,围术期处理尤为重要。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3 8例 ,女 10例 ;年龄 65~ 80岁 (平均 69.0± 3 .8)岁 ,体重 5 4~ 87kg(平均 71.0± 9.6kg)。心绞痛 (CCS)Ⅰ级 4例 ,Ⅱ级 10例 ,Ⅲ级 2 6例 ,Ⅳ级 8例。症状期 5个月~ 8年。PTCA支架置入术后心绞痛再发 2例 ,左主干合并三支病变 4例 ,合并左心室室壁瘤 6例 ,高血压 17例 ,糖尿病 11例 ,高脂血症 13例 ,慢支肺气肿 6例 ,脑血栓…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凝血、血小板功能变化。方法:3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病人随机分为非体外循环组(n=16)和体外循环组(n=18)。分别于切皮前1min、肝素化前1min、手术结束时、术后6h和术后24h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结果: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CD62p从肝素化前1min至术后6h均升高(P<0.01)。与切皮前1min比较,两组病人纤维蛋白原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降低(P<0.05~0.01),术后24h升高(P<0.05)。与体外循环组比较,非体外循环组凝血酶原时间在手术结束时和术后6h缩短(P<0.01),而血小板计数在手术结束时至术后24h均增高(P<0.01)。非体外循环组术中回输血量和术后出血量成正相关(r=0.711,P<0.01)。结论: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及术后早期均存在血小板激活。与体外循环组相比非体外循环组尽管血小板数量和术后早期止血功能得到一定保护,但术后出血和同种输血量并未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外科自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对109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选择和手术效果。结果:109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平均远端吻合口(3.01±0.80)个,全部病例围术期无心绞痛发作,7例出现心力衰竭(心衰),无围术期死亡。全部患者出院前无心绞痛复发,活动量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应积极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相似文献
7.
杨鹏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0,8(2):116-118
目的探讨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不适合行PC]的患者行急诊冠脉溶栓术后再行急诊或择期冠脉搭桥术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例AMI急诊冠脉溶栓后行急诊或择期冠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梗死相关血管再通并达到TIMIⅡ~Ⅲ级血流10例,TIMIⅢ级血流9例,TIMIⅡ级血流1例。2例应用血栓抽吸装置抽吸血栓后达到TIMIⅢ级血流。2例行急诊冠脉搭桥术,10例行择期冠脉搭桥术。结论对于部分急诊不适合行PCI术的AMI患者,先行急诊冠脉溶栓术,然后根据病情及冠脉病变特点行急诊或择期冠脉搭桥术,是一种比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微创静脉桥获取术在冠脉搭桥术中的应用及学习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冠脉搭桥术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的可行性,探讨住院医师学习此项技术的学习曲线。方法选取北京宣武医院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间行择期冠脉搭桥术118例,分为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EVH)组40例,全程切开大隐静脉获取术(OVH)组78例。对其高危因素,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并对EVH组所取静脉进行组织学评价。EVH组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分4个亚组(G1~G4),每组10例,比较获取时间、静脉长度、手术结果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下肢切口并发症的高危因素上无差别,但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有显著差别。两组各有1例死亡,均死于术后循环衰竭。两组静脉获取时间相当,获取的静脉长度比较有差别。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但费用有显著差别。4个亚组在静脉长度上无明显差异,长度-时间指数由G1组的0.41±0.08显著提高到G4组的0.75±0.06,这一变化代表了微创EVH的学习曲线。结论微创EVH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降低术后下肢伤口并发症上有明显优势,尤其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但对它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9.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7,(4)
目的:观察加速康复外科策略(ERAS)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心外科择期行OPCABG患者60例,所有患者ASAⅡ~III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均分为常规组(N组)和ERAS组(E组),每组30例。围术期N组和ERAS组分别采用常规处理方案和加速康复外科处理方案。分别于术前1d(T_0)、术后1d、2d和3d(T1-3)抽取颈内静脉血样,ELISA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术前1d及术后3、5、7d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评分;分别于术后4h、8h、24h、48h记录患者术后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分别记录患者入室时、麻醉后1h、手术结束时、出手术室时的鼻咽温度。结果:与T0时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N组比较,E组术后各时点S-100β蛋白和NSE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T_0时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5d MMSE评分均明显下降,但N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与N组相比,E组患者术后4h、8h、24h 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1h、手术结束、回病房前E组患者鼻咽温度明显高于N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围术期处理策略可改善OPCABG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把300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分为CABG组(150例)与PCI组(150例),进行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的评估。结果 CABG组与PCI组近期效果的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sCD40L及TIMI分级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随访,对其远期疗效进行了跟踪研究,发现CABG组的PCI组总死亡率、心脏性死亡率、继发性事件发生率、新发心肌梗死及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均远低于PCI组(P<0.05)。结论 CABG术与PCI术比较,近期疗效相当,远期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1.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14(9):736-736
既往有些研究显示,冠脉搭桥术(CABG)期间使用挥发性麻醉剂具有心肌保护作用,但这些研究因为样本量太小而不能确定挥发性麻醉剂在改善心梗或死亡率方面的作用.为此,澳大利亚Monash大学的Symons等检索了比较CABG手术中挥发性与非挥发性麻醉剂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并进行了荟萃分析.分析结果发表于2006年8月的Br J Anaesth。 相似文献
12.
<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左主干和3支病变的有效手段,实现完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是手术的优势和关键所在[1]。而围术期心肌梗死(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raction,PMI)不仅增加了围术期死亡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增加了中远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和桥血管再狭窄的发生[2-3]。尽管CABG手术方式日趋成熟和标准化,但PMI的发生率高达5%~30%[4],对于日益增多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MI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更高[5],且患者中远期预后也不理想[6]。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1例CABG患者的病例,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二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高危因素.结果CABG后AF的发生率为36.1%,AF组高年龄(≥60岁)、左房内径增大(≥40mm)、低EF值(≤40%)、搭桥支数多(≥3支)、同期瓣膜置换术的比例明显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提示,年龄、左房内径、搭桥支数分别与AF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高龄、左房扩大、搭桥支数是CABG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同期行内膜剥脱治疗严重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5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吻合采用序贯旁路移植技术,并同期行内膜剥脱完善再血管化治疗.分析所有病例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中期随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冠状动脉CTA评价桥血管及吻合口的通畅程度. 结果:52例病例共接受移植物82支,平均搭桥(1.6±1.2)支.同期共行内膜剥脱61次,平均内膜剥脱(1.1±0.2)次/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5.8%),心肌梗死3例(5.8%).出院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累计发生死亡6例(11.5%),心肌梗死5例(9.6%),再次血运重建4例(7.7%).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提示所有吻合口通畅率为93.5%,内膜剥脱后吻合口通畅率略低于未接受内膜剥脱的吻合口(80.6% vs.98.9%,P<0.05). 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序贯旁路移植同期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可安全、有效地实现冠状动脉完全再血管化,近中期效果满意,是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了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生活质量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接受CABG的老年患者88例,在其术后1个月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并分析CABG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结果CABG术后患者、正常人群控制情绪压抑的信心评分分别为(7.55±1.42)、(7.40±0.70)分,控制任何健康问题的信心评分分别为(6.95±1.25)、(7.31±0.67)分,两者比较P均〈0.05;CABG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为(98.56±7.98)分,生理功能评分为(26.02±3.02)分,生理职能评分为(5.0l±1.21)分,躯体疼痛评分为(52.55±15)分,总体健康评分为(42.47±10.13)分,活力评分为(33.54±19.17)分,社会功能评分为(44.01±16.43)分,情感职能评分为(5.09±1.49)分,精神健康评分为(57.58±15.59)分;CABG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总分与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呈正相关(r=0.358,P〈0.01)。结论CABG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生活质量水平有所提高,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6)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OPCABG的患者127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OCD分为认知障碍组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65例,分析OPCABG后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POCD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于未发生POC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3.500,95%CI:1.177~10.403,P=0.024)是PO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加强对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旨在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认识其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以反映肝功能的不同的生化指标为标准,对248例可能发生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有意义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以术后ALT为标准,年龄、高血压严重程度、心胸比例、左室射血分数为肝功能损害的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AST为标准,CPB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CPB尿量、血液回收量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TBIL为标准,术前高血压程度、术前TBIL、CPB尿量、体外红细胞用量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DBIL为标准,心胸比例、术前高血压程度、术前DBIL、术前TBIL、体外红细胞用量、术后带管时间为高危因素(P〈0.05);以术后ALB为标准,心功能分级、术前脂肪肝程度、术前AST、术前ALB、术前GLO为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术前的心功能、肝功能客观指标以及CPB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带管时间等因素是行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肝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6)
目的探讨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老年患者中转体外循环的影响因素,并了解其生存状况。方法选取行非体外循环下CABG术的821例老年冠心病(CH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经过分为中转组(n=23)和非体外循环组(n=798),分析全部患者的围术期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患者发生中转体外循环的影响因素。结果中转组的机械通气总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引流量、IABP、ECMO使用率、二次手术、肾衰竭发生率及围术期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体外循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 w内急性心肌梗死(AMI)史、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史、病变累积右冠脉、左主干是冠脉钙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YHA心功能分级为1或2级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于老年CHD患者而言,非体外循环CABG术中中转为体外循环可显著增加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导致预后不良。3 w内AMI史、PCI史、病变累积右冠脉、左主干、NYHA心功能分级为3或4级等因素可显著增加患者中转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