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门静脉系统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5例疑诊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T证实门静脉系统内血栓确诊.14例经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治疗临床症状消失,1例行手术治疗3周后痊愈出院.结论 门静脉系统急性血栓的诊断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实验室、超声、CT检查,必要时行门静脉造影.其治疗主要以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对于肠系膜上、下静脉内或门静脉内血栓形成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探讨门脉高压症术后采用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且术后行抗凝治疗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形成门静脉血栓分为非血栓组与血栓组,分析探讨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 86例患者中出现门静脉血栓37例(43.0%),术前脾静脉内经为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76,P=0.003。结论脾静脉内径是门脉高压症术后抗凝治疗下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采用多普勒检测脾静脉直径可对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起到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孟健 《山东医药》2011,51(8):59-60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虽经抗凝治疗仍然发生门静脉血栓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 a内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断流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静脉的流速、宽度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单纯依靠抗凝祛聚疗法并不是防止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发生情况及其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肝 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 患者肝硬化均由晚期血吸虫病和乙肝导致, 分析其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 成的时间、 部位, 并探讨预防和治疗方法。结果 结果 113例患者中, 33例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发生率为 29.2%。血栓形成时间为术后2~15 d, 中位时间为术后6 d; 单纯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栓各19例和10例, 另4例脾静脉和门 静脉均有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后, 30例血栓消失。结论 结论 多数患者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位于脾静脉。术中 避免钳夹脾静脉主干、 术后早期采取全身抗凝治疗能有效预防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总结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和疗效.结果16例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中,合并胰腺疾病12例,未发现明确胰腺疾病4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脾肿大16例(100%)、腹痛10例(63%)、消化道出血7例(44%)、腹部肿块3例(19%).肝功能检查均正常.诊断方法主要为超声、CT和内镜.7例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均提示脾静脉主干栓塞(7/7).增强CT可明确脾门周围及胃短静脉、胃网膜静脉扩张、迂曲(16/16).胃镜检查示孤立性胃底静脉曲张(4/5).脾脏切除对治疗消化道出血效果确切,发生门静脉栓塞1例.结论超声、CT和内镜检查联合特殊的临床特点,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不困难.治疗上提倡个体化原则,但对有消化道出血者,应行脾脏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活血、抗凝药物在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人民医院2009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行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为试验组27例,早期应用活血、抗凝药物;对照组33例,未应用活血、抗凝药物,观察两组在术后2个月内凝血变化、肝功能的变化及门静脉的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及术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试验组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使用活血、抗凝药物可以有效、安全地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IPH)的声像图特征,评价彩色多普勒对IPH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IPH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肝脏表面、内部回声、脾脏大小及肝内外门静脉系统等。结果25例患者中,25例均见门静脉肝内分支管壁增厚、回声增强、管腔狭窄甚至闭塞,15例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海绵样变性22例,门静脉系统血栓5例,均为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15例伴有胆道系统的异常。结论临床上不明原因的门脉高压及脾功能亢进患者均应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内门静脉分支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闭塞的特征性改变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可提示IPH。  相似文献   

8.
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 (RPH )临床较少见 ,其属于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特殊类型 ,以往称左侧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胃脾区门静脉高压症、节段性门静脉高压症及 RPH,现统称为 RPH。国内外公开医学杂志 1980~ 1999年共报道 75例病因明确的 RPH,1995~ 1999年笔者收治 RPH患者 11例。86例患者中胰源性 6 5例 (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及胰腺囊肿引起者居多 ) ,脾源性 12例 (脾动静脉瘘引起者 6例 ) ,其它 9例 ,多为术中和术后诊断 ,部分通过经脾间接门静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方法术前诊断。86例中有手术记录者 6 6例 …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多普勒超声评估补气活血法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42例加用补气活血中药,对照组40例加服心得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察2组治疗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即门、脾静脉血流速度加快,门、脾静脉内径缩小)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气活血法治疗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的发生;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门静脉高压诊断及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自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行单纯脾切除、脾切除加分流术及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共123例,其中术后血栓形成者29例,未有血栓形成者94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嗜酒史、是否有肝炎病毒感染史、既往有无腹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门静脉宽度、脾静脉宽度、肝功能Child分级、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栓组29例病人中21例(72.4%)既往有腹水史,非血栓组94例病人中52例(55.3%)既往有腹水史,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门静脉、脾静脉宽度显著增大,血栓组门静脉宽度>1.3 cm者22例(75.8%),对照组为23例(24.5%),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脾静脉宽度>0.9 cm者18例(62.1%),对照组为41例(43.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影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小板计数升高、腹水、D-二聚体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以及脾静脉宽度增宽,术后动态监测血小板计数以及早期的抗凝药物使用可以防止门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早期诊断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了经临床证实的11例患者的病史、超声学特征,分析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于该病的诊断正确率和病因诊断符合率。结果表明,1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正确率为100%,病因符合率为90.9%。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简单、无创、准确等优点,应作为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栓塞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的早期抗凝治疗。方法选自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合并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不给予任何抗凝药物,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5000xa IU)皮下注射7天。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栓情况、血小板计数及术后出血等。结果对照组血栓形成率(55.1%)明显高于观察组(32.0%),观察组抗凝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并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围手术期的早期抗凝治疗,可以减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血栓形成,且并不会增加术后出血率,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推动手术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经皮经肝介入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56岁,62岁,70岁。肝炎肝硬化2例,1例腹痛原因待查(后经手术证实为肠间脓肿)。3例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和CT检查发现门静脉血栓。3例患者均在B超引导下进行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入5F CobraⅠ型导丝及导管鞘,经导管输注20万单位尿激酶后,继以每日30万单位持续注入,连续3天~5天行溶栓治疗,术后抗凝治疗。结果3例患者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均一次成功,在置管造影及溶栓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拔管前复查造影显示2例患者门静脉100%再通,1例80%再通;3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腹水消退,肝功能改善,其中2例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减轻。1例腹痛原因待查患者溶栓后腹痛减轻但未完全缓解,体温较前下降但未正常,于溶栓后2周行剖腹探查,术中证实右下腹肠间包裹性脓肿,行脓肿切开引流,脓液培养为大肠杆菌,继续抗炎治疗2周后,体温降至正常,腹痛完全缓解。结论经皮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介入溶栓术是治疗门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鲁豫  姜青峰  李全忠 《山东医药》2009,49(29):81-81
2000年1月-2008年10月,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单因素分析门静脉高压断流术前门静脉系统(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的血流速度对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ST)的因素及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11年1月到2016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诊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采用脾切除断流术,记录PVST发生情况,调查所有患者病例与随访资料。PVST患者术后给予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低分子右旋糖酐+双嘧达莫+华法林),记录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320例术后发生PVST 60例,发生率为18.8%。PVST组与非PVST组脾脏大小、脾静脉直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输血量、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为影响PVST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D-二聚体用于诊断PVS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为(0.724,0.863)(P0.05),诊断分界点为3.55mg/L。术后血小板计数用于诊断PVS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CI为(0.672,0.836)(P0.05),诊断分界点为435.5×109/L。60例PVST患者术后1个月的血浆PT与APTT值明显低于术后1d(9.22±2.13)s和(35.39±9.14)s vs(11.67±1.84)s和(41.94±10.92)s(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断流术后早期PVST比较常见,术后血小板计数、术后D-二聚体、门静脉血流速度为主要的危险因素,预防性活血、抗凝、祛聚治疗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阮长乐 《山东医药》1997,37(3):47-48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阮长乐脾切除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尽管如此,仍有少数患者因脾切除术中出现困难或失误而于术后发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本文结合我们对451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施术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栓(PVT)的预测措施。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3月我院肝胆外科诊治的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60例,均接受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将患者分成A组和B组。在B组,当出现抗凝指针时给予低分子肝素短期抗凝治疗。使用彩超检查门脉指标和诊断PVT形成。结果 术后,在B组30例患者中有20例(66.7%)接受了短期抗凝治疗;在术后3 w末,超声检查发现PVT患者15例(25.0%),其中A组11例(36.7%),显著高于B组的4例【(13.3%),P<0.05】;血栓形成组门静脉直径为(1.5±0.3)cm,与无血栓形成组比,无显著性差异【(1.4±0.2)cm,P>0.05】,门静脉血流流速为(12.3±1.4)cm/s,显著低于无血栓形成组【(14.5±1.7)cm/s,P<0.05】;血栓形成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血栓形成组(P<0.05);血栓形成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为(142.6±58.9)×109/L,显著高于无血栓形成组【(91.4±52.4)×109/L,P<0.05】。结论 在采取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患者时,需警惕术后PVT的形成。对术后血小板计数急剧升高、血清D-二聚体显著升高和门脉血流减慢的患者应该及时给予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肝内门体分流术(PTIPS)治疗脾切除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PTIPS治疗的30例脾切除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分支,采用球囊扩张术扩张闭塞的门静脉和肝内门体分流道,在分流道内植入8 mm的金属支架处理,使用320排CT机检查,随访(22.1±3.8)个月。结果 在30例接受PTIPS术患者中,27例(90.0%)手术成功,3例(10.0%)患者因术中未能开通门静脉闭塞而终止手术;27例手术成功患者术前门体静脉压力梯度为(21.5±3.4) mmHg,术后下降至(13.0±2.8)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0,P<0.05);术后CT检查,发现4例(13.3%)患者发生分流道支架闭塞,均及时给予球囊扩张并再次置入支架处理,血管再通,2例(6.7%)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给予降血氨药物和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好转;5例(16.7%)患者死亡,其中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2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采用PTIPS处理脾切除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疗效较好,创伤小、较安全,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应用适应证和并发症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8岁,因反复呕血、黑便19年,再发3 d入院.患者于1987年因呕血、黑便第1次入院,诊断为“肝硬化(原因不明),脾功能亢进”,内镜见“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行“脾切除和食管静脉断流术”,病情稳定后出院.1996年因黑便再次入院.经彩色多普勒、CT、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造影等检查,诊断为“肝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高压症”,经内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  相似文献   

20.
肺血栓栓塞症60例诊断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对PTE的诊断率和治愈率。方法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对60例PTE病人临床特点和多种诊断技术进行回顾及分析,治疗方法主要是溶栓和抗凝。结果主要临床特点有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咯血、发热。诊断方法应用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核素肺通气 灌注(V/Q)显像、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治疗方法有溶栓和抗凝。PaO2溶栓前后比较和CTPA溶栓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螺旋CTPA是确诊PTE的重要方法。PTE经溶栓治疗能较快改善缺氧症状、提高氧分压,改善过度通气,血管再通较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