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本期起,本刊开设"火神派论坛"专栏,主要刊载关于火神派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的文章,期在推动关于中医各学说的研究和探讨,包括争鸣性质的内容,本期发表的张存悌文章,即属这种文章。欢迎专家赐稿。  相似文献   

2.
笔者关于火神派的研究成果,已经汇集成书《中医火神派探讨》,现在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什么国家最高级的医药出版社相中了这一题材呢?当然是因为它的学术价值。中医理论宏富渊博,尚未发掘的东西还有很多,火神派堪称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大致而论,中医理论基本上是教材的一统天下;相对而言,火神派似乎名不见经传,一些人基本不了解它。本书第一次系统探讨了火神派学术思想,具有开拓性意义,唯其如此,才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本文论述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祝味菊(1884-1951)先生,名积德,字味菊。上个世纪初,沪上著名中医学家,"火神派"沪上领军人物。《医林春秋》中称其:"学兼中西,擅长内科,喜用附子、麻黄、桂枝等温热药,尤善用附子,屡起沉疴,名噪一时,时人誉为‘祝附子’。"而《四川省医药卫生志》将祝氏列入善用温热药的"火神派",这是有原因的。  相似文献   

4.
汪剑  和中浚 《四川中医》2007,25(4):16-17
通过介绍四川“火神派”的代表医家及学术源流脉络,探讨四川“火神派”的形成和传承发展,认为该派以明析阴阳、重视阳气、汇通医易、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等为主要学术思想及特色,重点探讨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的异同,提出对“火神派”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汪剑  和中浚 《四川中医》2007,25(4):16-17
通过介绍四川“火神派”的代表医家及学术源流脉络,探讨四川“火神派”的形成和传承发展,认为该派以明析阴阳、重视阳气、汇通医易、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等为主要学术思想及特色,重点探讨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的异同,提出对“火神派”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疏理"火神"理论的源与流,探讨"火神派"的形成和发展,探析该学派尊阴阳、重阳气,崇尚伤寒、善用温热的学术思想,并将其与明代"温补学派"关系的比较探讨,阐示火神学派的学术价值及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的意义,以期为中医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河南中医》2021,41(12):1907-1911
  相似文献   

8.
<正>清末至今,中医界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医学流派-火神派,其开山鼻祖为郑钦安,在郑钦安的影响下,又涌现出了四川的卢铸之,云南的吴佩衡,上海的祝味菊等一大批在全国中医界有较大影响的中医专家,他们无一例外的以擅用姜、桂、附等大辛大热扶阳之品而名噪一方,被冠以"火神"之名。然而,这个新兴的医学流派产生后却在国内颇受争议,赞成者有之,毁誉者有之。  相似文献   

9.
廖天源 《国医论坛》2011,26(6):45-46
火神派的开山祖师郑钦安(1804—1901),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行医,治病重视阳气,擅用姜、桂、附等大剂量辛热药,屡起大症、重症、危症,人称"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清光绪年间,成都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年余,久治无效,府属16个  相似文献   

10.
对于传承火神派的学术思想,要注意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真正认识阳气对于人体的意义,不仅要深刻理解"阳主阴从",更要"详辨阴火",以辨证论治为重心,正确运用附子,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芳香中药的定义、归经,探讨其在脾胃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芳香中药辛温香燥,循脾之所喜,去脾之所恶,行中焦之正气,宣壅滞之湿浊,可健脾、理脾、醒脾、暖脾,临证脾胃有恙者均可灵活加减用之.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溃疡及促进胃肠蠕动等药理活性.本文重点从原理、适应证、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芳香中药化湿健脾、行气宽中、醒...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认为主要由肺、脾、肾三脏机能失调所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辨证分型方法,但肾虚为本、阴虚燥热的观点仍主导着临床。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中医脾胃病研究思路、发展方向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中医内科研究应朝着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把临床微观、病因等治疗相联系,并且开发专病、专方研制,从而改善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5.
滋脾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华  胡峻彰  陈达 《新中医》2020,52(2):173-175
脾阴虚证是临床多种疾病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常见中医证型,常以或单纯、或兼夹、或为主、或为次的形式,广泛存在于临床,滋脾疗法因之可以或单纯、或兼投、或为主、或为次地广泛用于内、妇、儿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其辨证宜从病理认识入手,分清其机理差异及兼证之不同,并随气候、禀赋、病情深浅,予以不同加减。  相似文献   

16.
刘坤  庄燕鸿 《吉林中医药》2010,30(4):286-287
随着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认识的逐步深入,打鼾(病理性)作为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西医将其归类为呼吸系统疾病,而中医认为打鼾与多个脏腑都有关系,在此,笔者仅针对打鼾与脾胃病之间的关系作一浅述。从古至今的文献以及研究结果皆表明,打鼾与脾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临床上遇到打鼾患者,辨证责于脾胃者,应本着补脾化痰、升清降浊之法进行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7.
小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对水谷精微的需求量大。生理上又表现为脾胃功能薄弱,消化能力差,若家长喂养不当,或先天禀赋不足,或环境气候的突然改变等,皆有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各种脾胃病,比如泄泻、鹅口疮、积滞等,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汪龙德认为脾胃之病发生,无不责之于升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之疏泄及肾中阳气的温煦、生化与肾阴的濡润、滋养,提出脾胃病的诊断要四诊合参,重视舌脉,在治疗脾胃之病时,要注意调理气机,用药也要顺应脏腑升降特点,使脾胃升降如常,注意从肝肾调理,肝脾肾同治,重在健脾运脾;同时运用现代检测手段,重视西医诊断,强调中医辨证,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脾胃方病机与药物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菊英  查干花  蒋永光 《陕西中医》2004,25(9):817-818,854
目的 :利用脾胃类方资料 ,探讨分析病机与药物的统计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对应分析寻找列联表的行列变量之间联系。结果 :得到大肠实热对大黄、黄连、黄芩 ;脾胃气虚对当归、人参、白术 ;厚朴对胃气郁的对应关系。提示 :所得对应关系有很好的专业解释 ,说明对应分析方法在该领域内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肥胖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能量代谢平衡失调。近年来,由于营养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慢性疾病。单纯性肥胖多责之于脾胃、肝、肾,然究其根本,则在于脾胃功能失调,水液输布失常,痰湿内聚,浊脂内生。故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应从脾胃入手,以健脾和胃、利湿化痰为基本治疗原则,从根本上改善痰浊肥胖体质,杜绝肥胖化生之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