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胶纤维网止血效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明胶纤维网在不同出血创面的止血效果。方法(1)临床观察350例急诊创伤和手术出血病人,根据出血性质分为浅表创面出血,深部创面出血和实质脏器出血3类。观察比较明胶纤维网(GF)、氧化纤维素(OC)和明胶海绵(GS)3种止血材料的止血时间,并与医用纱布进行对比。(2)扫描电镜观察3种止血材料的结构。结果(1) 表创面各组止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深部创面GF组,止血时间与CS和OC比  相似文献   

2.
彭薇  陈荣荣 《西南军医》2007,9(4):120-120
我科于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患者58例,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生物流体止血膜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6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术中髓腔及切口内给予生物流体止血膜100 ml,常规组术中髓腔及切口内给予生理盐水100 m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切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术前与术后3、5 d的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24 h切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值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5 d的IL-6及CRP表达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给予生物流体止血膜止血效果良好,能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手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0年2月-2004年5月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16例,手术效果满意,现将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例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6-64岁,平均46岁;病程5-42月,平均25月;按临床表现分型:单纯神经根型5例,单纯脊髓型3例,混合型6例。颈椎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祥玲 《西南军医》2009,11(1):161-162
颈椎骨折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损伤,临床上常见合并高位脊髓损伤伴截瘫,伤情常较严重而复杂,往往给患者造成致命的身心创伤甚至终生残疾。手术是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常用的方法,由于颈椎手术危险性很大,因此,在围术期,如何配合医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一直是骨科护士共同关注的问题。我科2002年5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意外、工业和建筑事故,各种自然灾害及运动损伤所造成的高能量、复杂伤越来越多,颈椎损伤是最严重的损伤类型之一[1].位于下颈椎的骨折虽较上颈椎损伤致死率低,但由于其发生率较高,仍有较高的致残率,给治疗、护理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科自2006 - 12~2008 - 06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带锁钛板内固定治疗下颈椎爆裂性骨折11例,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生物流体止血膜在烧伤患者削痂创面及供皮区的止血效果。方法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30例烧伤后需行植皮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选取相邻或对称部位削痂创面及供皮区,进行自身同体对照,A组使用0.9%生理盐水,B组使用生物流体止血膜,观察并比较创面出血量及止血时间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的出血量分别为(3.52±0.65)g和(1.54±0.35)g,止血时间分别为(89.26±22.35)s和(5.06±1.3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流体止血膜对烧伤患者削痂创面及供皮区有确切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8.
对30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成年男性尸体作了观测.分别在C2、C4和C6椎体下缘横断面上测量了椎动脉和颈长肌有关的数据,为颈椎病前路手术提供了避免损伤椎动脉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颈椎Helix融合器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5月—2003年6月,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 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椎间隙置入带自体松质骨的环状Helix。以手术后X线片及JOA评分分析疗效。结果29例随访8~24个月,平均l 6.8个月,置入的Helix无移位、脱出,病变椎间隙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9.80分,术后14.72分,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Helix椎间融合器行前路融合术创伤小,病人术后恢复快,能早期活动,椎间融合牢固,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0.
颈椎前路手术后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莹 《西南军医》2009,11(5):979-979
颈椎前路手术采用椎体次切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病最为常用的和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但术后植骨块脱落,切口出血,呼吸道阻塞等等并发症可导致手术失败,病人窒息,甚至死亡。笔者在临床的护理中体会到:及时巡视,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呼吸道管理,保证呼吸通畅,重视并听取患者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处理,并且加强功能锻炼,是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康复的有效方法。为有效的预防手术及护理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本文总结2002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33例颈椎前路手术病人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iscectomy,PECD)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用PECD治疗的2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d、1,3,6,12及18个月分别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MacNab评分.术后1,3及12个月行MRI检查.所有评分数据收集后使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T检验分析. 结果 25例患者获得随访18~ 2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3 d VAS和MacNab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3,6,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d与术后3,6,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及MacNab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较术后3d明显改善(P<0.01). 结论 前路PECD对软组织性和部分骨性颈椎间盘突出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 方法 对54例症状性退行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和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一体化钢板融合器置入术.术后行日本脊柱学会(JOA)评分,X线片观察融合情况.随访12~79个月,甲均53.2个月.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显示椎间隙高度和脊柱前凸已恢复,无器械断裂、远期不稳定或假关节形成.1例急性椎间盘突出脊髓部分损伤患者和3例症状严重脊髓型椎间盘突出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余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术后JOA评分为13~17分,平均16.1分,术后改善率为86.7%,融合率100%. 结论 颈椎前路一体化钢板融合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生物力学优势,是颈椎前路融合固定一项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止血材料纤维羧甲基醚联合明胶海绵对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术中椎管内出血及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笔者选取2014年3月~2014年6月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的88例患者,纤维羧甲基醚联合明胶海绵组(F+G组)45例[男性20例,女性25例;年龄27~71岁,平均(53.68±14.39)岁],明胶海绵组(G组)43例[男性19例,女性24例;年龄31~69岁,平均(51.25±13.87)岁],观察记录两组术中椎管内出血量及术后24、48、72h及拔管当天引流量,并观察术后伤口渗血渗液、感染、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研究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好转出院,F+G组与G组术中椎管内出血量及术后24、48、72h、拔管当天总引流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伤口渗血渗液、切口表浅感染、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局部应用纤维羧甲基醚联合明胶海绵在腰椎后路融合手术中具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可减少椎管内出血及术后切口引流量。  相似文献   

14.
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一体化颈椎钢板融合器(PCB)的优越性。方法 颈前路椎间盘摘除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颈前路钢板融合器(PCB)置入,不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松质骨碎片植骨。治疗颈椎创伤伴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5例;脊髓型颈椎病14例。术后随访4~33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 在15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12例颈髓不全损伤者基本恢复正常,3例颈髓完全损伤者截瘫无恢复。14例颈椎病术前日本骨科学分(JOA)评分为7~13分,平均为9.6分,术后评分为12~17分,平均15.8分,术后改善率为83.8%。21例患者接受单节段的固定,7例为双节段,1例为三节段固定。无术中并发症发生,仅有1枚螺钉松动部分脱出。供骨部位无并发症。结论 PCB的优点在于防止供骨和植骨部位并发症发生,提供即刻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预防螺钉松动及断裂,并恢复椎间隙高度及脊柱前凸。术后无需使用颈托。  相似文献   

15.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融合术术后融合节段高度变化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能更好地维持椎体和融合节段高度 ,并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式。方法 对 1 0 2例外伤性及退变性颈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分别行或不行内固定。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1周、3、6个月、1、2、3年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以记录融合时间 ,测量融合节段高度。本组平均随访 2年 6个月 (6个月~ 3年 ) ,并与同体相邻节段平均高度作比较。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为术后 3.8个月 ,均未发现融合节段前方塌陷。经t检验 ,将术后 6个月 ,1、2、3年融合节段平均高度与同体邻近节段平均高度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保留终板的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能较好地保持融合节段高度 ,并能有效防止融合节段前方塌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应用自体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融合加前路钢板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6月采用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前后方均受压迫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7例,其中A组采用后路所切除的颈椎椎板行椎间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B组采用自体三面皮质髂骨植骨加前路钢板固定(n=22)。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植骨融合率、VAS评分、JOA评分及椎间隙高度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102.7±13.9min)及术中出血量(170.3±25.7ml)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28.9±12.3min、191.1±32.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术后3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2个月,平均17.4个月。术后6个月A、B两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94.4%(14/15)和100%(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两组术后VAS评分、JOA评分、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行前后路手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椎板作为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材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1)探讨在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手术中植骨重建椎间高度的重要性;(2)比较单纯颈椎间盘摘除术(ACD)、自体取髂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ABG)、钛合金Cage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TTC)3种术式之间的差异。方法 对154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3组病人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TTC组在住院观察指标、颈部症候群(术后6、12个月)、脊髓型术后日常活动功能评分(Odom)标准(术后6、12个月)及影像学指标(术后6个月)方面明显优于ACD、ABG组(P<0.05)。结论 (1)TIC、ABG对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的治疗优于ACD;(2)TTC病人术后改善优于ACD、ABG,可代替后二者,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经高位咽后入路行上颈椎手术的治疗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高位咽后入路行上颈椎前路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及临床效果. 方法 本组男32例,女9例;年龄12~67岁,平均41岁.Hangman骨折21例,C2椎体骨折2例,先天性齿状突不连伴难复性寰枢椎脱位12例,C1,2椎体结核4例,C3骨巨细胞瘤2例.全部患者均采用高位前方咽后入路显露C1~C3,Hangman骨折和C2椎体骨折复位后行C2,3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先天性齿状突不连行前路松解复位、后路寰枢融合;结核行病灶清除,肿瘤行切除重建.创伤患者脊髓损伤按美围脊髓损伤学会(ASIA)标准评定,非创伤患者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dom标准评定神经功能. 结果 41例患者均成功显露C1前弓~C3椎体,骨折患者行复位减压融合内固定;结核、肿瘤患者行病灶切除重建.创伤患者脊髓功能正常者无神经功能损害,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均有部分恢复.非创伤患者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8.9分增加至12.5分;Odom评分临床成功率(优/良/可)达到94%.3例出现舌下神经牵拉症状,2例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无伤口感染. 结论 前方高位咽后入路可充分显露上颈椎,完成复位减压和稳定重建,并最大限度重建颈椎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9.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 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所有患者近期及远期随访未发现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及内脏器官损伤的并发症。有1枚螺钉断裂,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及颈椎不稳症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已达骨性融合。术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颈椎椎弓根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熟悉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采用个体化综合置钉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颈椎屈曲分离型损伤的临床特点与手术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有随访资料的25例下颈椎屈曲分离型损伤病例。其中新鲜损伤(﹤11d)15例,5例出现脊髓损伤,4例出现神经根损伤;陈旧性损伤(1个月~25年)10例均出现明显的颈痛及不同程度脊髓压迫或者神经根刺激症状。15例新鲜损伤患者中11例牵引复位后行前路手术,4例复位失败者行前后路切开复位手术;10例陈旧性损伤患者均采用前路脱位椎下方椎体次全切除术。结果 25例术后随访平均13个月(6~21个月),15例新鲜损伤有9例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其中7例完全恢复。10例陈旧性损伤中8例患者颈痛及脊髓压迫神经根牵拉症状完全消失。X线片及CT提示椎体间融合好,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满意。结论新鲜下颈椎屈曲分离型损伤患者应积极通过牵引或者手术复位,根据术前复位情况决定手术方式。陈旧性患者可不作勉强复位,通过脱位椎下方椎体次全切除亦能达到神经组织减压的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