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红强  吴绍华 《西南军医》2009,11(4):715-7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主要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免疫耐受性、分化和促修复、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从人骨髓中分离人间充质干细胞(MSCs),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MTT实验检测不同细胞因子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并观察细胞组织化学特点。结果:MSCc具有独特的表征,即CD29,CD44,CD166阳性,CD34,CD45,HLA-DR和荆豆素阴性。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细胞酸性萘酚醋酸酯酶(ANAE)及糖原(PAS反应)阳性,酸性磷酸酶(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局部长期高表达对坐骨神经缺损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组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种子细胞,以慢病毒介导的GDNF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结合细胞外基质凝胶构建神经移植复合体共同移植入兔20 mm坐骨神经缺损处.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作为报告基因.同时设基质凝胶对照组和基质凝胶+MSCs对照组,每组10只.结果 实验组部分兔坐骨神经连续性完全恢复,而两对照组坐骨神经连续性均未完全恢复.转染GDNF基因的MSC迁移距离可达20 mm,提示该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具有较好的整合作用,且实验组绿色荧光蛋白(GF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GFP+S100双标细胞占GFP阳性细胞的百分比分别高达70%和60%,而基质凝胶+MSCs对照组以上两种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为40%和30%.结论 移植的基因工程MSCs能够明显促进损伤坐骨神经的再生,GDNF可能促进了MSCs向雪旺细胞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佳媚  马学玲  刘亢丁 《武警医学》2006,17(11):845-846
目前,溶栓和神经保护治疗的进展将脑梗死的治疗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但是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仍遗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近年来应用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脑梗死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脑梗死方面的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 ,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 ,胎儿脐血中亦可分离得到[1 ] 。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以及基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 ;同时 ,MSC还可以向外胚层的神经元细胞和内胚层的肝卵圆性细胞分化[2 5] 。这似乎突破了MSC仅为中胚层干细胞的概念 ,展示了MSC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  相似文献   

6.
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受体大鼠体内的分化演变,研究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体大鼠体内转化为人肝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将人胚胎MSC移植到肝损伤合并自身肝细胞再生抑制大鼠的脾脏。术后分时段取脾脏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了解人白蛋白(ALB)、人角蛋白(CK8)、人CK18、人CK19的表达情况。结果:人胚胎MSC移植后10d大鼠脾脏的人CK8、人CK18、人CK19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阳性细胞;移植后15d大鼠脾脏组织内人ALB免疫组化染色可见阳性细胞。结论:人胚胎MSC能够在自身肝细胞再生抑制的肝损伤大鼠脾脏内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tow stromal cells,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进行标记;重物打击致瘫痪造模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注射1 ml培养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Basso-Beattie-Bresnaban(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结果 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3周占4.4%,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r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AF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相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脊髓损伤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8.
在体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小型香猪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间充质干细胞及培养扩增后,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5-BardU)标记技术进行细胞标记。将已标记的细胞以注射方式回植到提供骨髓的香猪的皮内及皮下,分别于注射后1,2周取材,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5-BrdU和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研究。结果:大多数5-BrdU阳性细胞聚集在真皮中的小血管周围。但有少数5-BrdU阳性标记细胞出现在表皮的棘层和颗粒层,并同时表达角蛋白,结论:在皮肤微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为表歧细胞的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在体内是否具有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皮肤组织分化的作用,及其在皮肤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小型猪骨髓,体外分离、纯化和培养MSCs,并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进行标记。6只小型猪共48个创面,随机分为EGF MSCs治疗组(A组)、MSCs治疗组(B组)、EGF治疗组(C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观察伤后治疗3、7、14、21及84天的创面,并用病理学、免疫组化方法对创面的修复质量进行评估。结果A组的皮肤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其它治疗组,并且在皮肤愈合的组织病理等级评分上优于B、C和D组。A组表皮层BrdU和CKp双染阳性细胞比B组更为多见。结论EGF具有在体促进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加快皮肤创面愈合速度和提高愈合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A-1077(fasudil,法舒地尔)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贴壁法培养并扩增人胚胎股骨骨髓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设对照组、诱导组、HA-1077诱导组1、HA-1077诱导组2,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流式细胞仪对各组细胞角质蛋白表达变化进行检测,观察其对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的影响.结果采用直接贴壁法可以获得大量高纯度的人骨髓MSCs,分组培养后第2天开始出现少量细胞角质蛋白阳性表达细胞,随着时间延长,阳性率逐渐提高.7天后流式细胞仪显示单纯诱导组及HA-1077诱导组CK5/8、CK10/13、CK19阳性率均远高于诱导组(P<0.01).结论HA-1077可能通过抑制Rho-ROCK途径的激活从而促进MSCs体外培养中角蛋白表达的显著提升,Rho-ROCK途径可能在促进MSCs分化为表皮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有效性。方法海军总医院儿科自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唐氏综合征患儿51例(年龄0.5~7岁),骨髓动员后进行骨髓采集间充质分选,分别行右侧侧脑室穿刺1次及腰椎穿刺2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每次移植的细胞数为1×106/kg。每例患儿进行Gesell发育诊断量表评估,对术前6个月及术后6个月2个相同长度时间内发育速率进行自身对照观察。同时,对移植术后1、3、6个月患儿的发育情况进行追踪随访。结果51例中1例失访,余50例完成观察。其中32例在术后1~6个月逐渐出现不同程度智力、语言、运动进步,术后6个月患儿细动作能、应物能、应人能进步月份值较术前6个月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安全可靠,能改善唐氏综合征患儿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且主要表现在情绪、细动作能、应人能及应物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类严重创伤,其所造成的运动及感觉功能障碍,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现行的修复方法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以致于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随着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为代表的生物治疗为脊髓损伤的修复带来了曙光。本文将就脊髓损伤修复的现状、BMSCs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以及其应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摸索分离和鉴定高纯度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含有间充质干细胞的人胚胎骨髓细胞悬液,获得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获得的细胞中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结果:获得的细胞中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含量达85%。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的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纯度高。  相似文献   

14.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不同分离与培养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贤华  仝青英  白晓东 《武警医学》2012,23(10):836-83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干细胞,并将其分别置于普通培养瓶6、0Co培养瓶中培养,应用倒置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法观察和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结果人骨髓干细胞呈均一梭形、成纤维细胞样,形成集落样生长。60Co培养瓶细胞贴壁情况明显好于普通培养瓶,且费用低;免疫组化及流式细胞术显示CD34、CD45表达为阴性,CD29、CD44表达为阳性。60Co照射处理的培养瓶结合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法获得的骨髓干细胞活性高,增殖力强,克隆形成早,传代时间短。结论全骨髓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均可获得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骨髓干细胞,其中60Co照射处理的培养瓶结合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简单易行,骨髓干细胞增殖快,活性好,传代力持久。可以收获大量、高纯度的MSCs;本实验为MSCs进一步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方法及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示踪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标记和示踪方法,优化示踪技术。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抗原(CD29、CD34、CD45、CD90),分别用BrdU、DAPI以及GFP 3种方法标记干细胞,DAPI和GFP标记率直接通过荧光显微镜进行鉴定,BrdU标记率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法鉴定,比较3种示踪技术的优缺点。结果流式细胞仪鉴定结果显示MSCs CD29、CD90表达阳性,CD34、CD45表达阴性。3种标记方法对细胞均未显示明显毒性。终浓度10μmol/L BrdU标记48h、终浓度1μg/ml DAPI标记12h分别为其最佳标记浓度及时间。感染复数MOI=8时,GFP慢病毒感染MSCs 12h,感染率可达90%以上。结论 GFP基因转染是一种稳定、可靠、安全的标记方法,对成体干细胞的示踪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Survivin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培养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检测survivin的表达。方法:应用Ficoll法分离培养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特异性表面标志物,RT—PCR检测survivin mRNA表达。结果:培养MSCs的超微结构显示了干细胞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为MSCs,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结论:Survivin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有表达,提示它可能参与了其生物学行为并影响间充质干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皮肤损伤促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大鼠皮肤损伤所发挥的促愈作用。从而为临床皮肤损伤修复提供新的种子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培养扩增雄性Wistar大鼠的骨髓MSCs,选择雌性Wistar大鼠30只制作皮肤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MSCs-胶原膜组(接种细胞胶原膜组,A组),单纯胶原膜组(B组)和自然愈合组(对照组,C组),每组10只。采用创面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透射电镜等方法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结合原位杂交方法判定创面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植入细胞。结果:伤后7,14d,3组中任何两组之间创口收缩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顺序为A组>B组>C组;组织学检查显示,A组肉芽组织含量明显多于B、C组;电镜检查显示,A组受损皮肤接近正常;原位杂交结果表明,移植后7,21,27d,A组均可检测到雌性Wistar大鼠受损皮肤真皮层有雄性大鼠sry基因的表达。结论:MSCs可对皮肤损伤发挥明显的促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向软骨细胞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建立分离纯化、大鼠扩增人骨髓间充质MSC,改进其冰冻保存的方法,并初步探索其体内向软骨细胞分化的最佳方法,以Percoll(1.073g/m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中单个核细胞,用含经筛选的10%的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体外培养扩增骨髓干细胞(MSC),FCM鉴定细胞纯度,传代2次以后的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内,以TGF-β为主要刺激因子体外诱导1周,植入裸鼠皮下。在不同的时间取出组织块,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细胞外基质。结果发现,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间充质MSC表达CD166、CD29、CD44等表面抗原,不表达CD34、CD45、HLA-DR等抗原;MSC可以不经消化,直接在原培养瓶内冻存在-70℃低温冰箱,3个月后复苏的细胞生物学特性没有明显改变;体外诱导的细胞植入裸鼠皮下4周后即出现软骨细胞特有的结构。说明骨髓MS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征,体外培养的MSC具有体内成软骨能力,应用MSC构建软骨组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刘炫  廖斌 《西南军医》2013,(2):160-16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为心肌损伤的修复提供了可能。共培养法作为体外诱导其分化的关键技术,其诱导效果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被广泛用于体外诱导实验中,本文对共培养法及共培养的化学与物理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血液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成为生命科学的热点。干细胞(stemcell,sc)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self-renew)能力和多向分化(muhilneage differentiation)潜能的未分化细胞,根据其分化潜能的大小,可分为:①全能干细胞(totipotent stem cells,TSCs),即受精卵;②胚胎干细胞(plurlpotent stem cells or r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可生成除胎盘外机体所有的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