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我们在1985年4月用普查的方法对驻京部队812人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HBV)三项感染标记(HBsAg,抗-HBs,抗-HBc)的血清学检测.调查结果:HBsAg、抗-HBs和抗-HBc阳性率分别为5.2%、28.2%及36.2%,HBV总感染率为2.2%.这表明部队中HBV的感染是较为广泛的.此外,HBV感染的分布存在着地区性差异,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HBV感染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2.
从1985年4月到1986年4月对361名孕妇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以及196名产妇一年随访研究的结果表明,361例孕妇的HBsAg阳性率为2.5%,抗-HBs阳性率为23.8%,抗-HBc阳性率为22.1%,HBV总感染率为31.3%;抗-HBs阳性、抗-HBs和抗-HBc共存阳性者占总阳性者的76.1%,说明人群感染HBV后大多产生了免疫力.1986年4月复查了196例产妇,133名在1985年HBV标记阴性者中有6人获得了HBV标记,HBV新感染率为4.5%;1例为急性乙型肝炎病人,5例为亚临床感染.HBV新感染者的感染途径不明,但医源性传播不能排除.1986年检查的148对夫妇中,男性HBsAg阳性率是女性的3.1倍(6.1%对2.0%),男性单独抗-HBc阳性率是女性的2.3倍(6.1%对2.7%),抗-HBs、抗-HBs和抗-HBc共存以及HBV感染率男女性间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记家庭分布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用SPRIA检测了99个家庭424人血清标本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记,并用二项分布理论分析了HBsAg携带者、抗-HBs和抗-HBc阳性者以及HBV感染者的家庭分布规律。结果显示,HBsAg携带者的家庭分布不符合二项分布,提示有家庭聚集性;而抗-HBs、抗-HBc阳性者以及HBV感染者的家庭分布符合二项分布,无家庭聚集性。HBV感染标记的家庭分布规律不同,提示不同家庭的成员获得HBV持续感染和获得抗HBV感染的免疫力的机理是不同的。作者推测,遗传因素可能是造成HBsAg携带者呈家庭聚集性的主导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4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就诊的HBs Ag阴性、HBV DNA在检测值以下的乙肝患者110例。采用高纯度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提取血清HBV DNA,采用巢式PCR对HBV基因组C、S、X区进行扩增。对不同性别、年龄及血清学模式[单独抗-HBc(+)及抗-HBs(+)/抗-HBc(±)]患者,以及不同病因所致肝损害患者的OBI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以巢氏PCR结果2个或2个以上区段同时阳性判定为OBI,110例入选患者OBI阳性率为23.6%(26/110);不同性别、年龄段、血清学模式患者OB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异常组OBI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35.1%vs 1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明原因肝损害及有明确病因肝损害的OBI发生率分别为31.0%(9/29)和39.3%(1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HBs Ag阴性患者中,OBI更易发生在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当HBs Ag阴性患者肝损害原因不明时,应及时采用高灵敏HBV DNA检测方法以排除HBV隐匿性感染。  相似文献   

5.
昆明地区HBV感染的免疫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昆明地区HBV感染血清模式的分布特征,探求其免疫相关机制.方法 调查2000-2006年昆明地区的98 462例血清"两对半"检测结果,并选取其中涵盖了全部HBV感染模式的426份血清,以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含量,同时检测血清ALT及AST活性.以50份HBV血清标志全部阴性血清为对照.结果 共发现12种HBV感染血清模式,其中4种模式:"HBeAAg( )","HBeAg( )、抗-Hbe( )、抗-HBc( )","HBeAg( )、抗-HBc( )","HBsAg( )、HBeAg( )、抗-Hbe( )、抗-HBc( )"模式检出率均较低(P<0.05),属于少见模式;在其余8种模式中,"HBeAg( )"模式检出率低于另外7种模式(P<0.05),在12种模式中,"大三阳"模式、"HBsAg( )、抗-HBc( )"模式及4种少见模式HBV-DNA阳性率、复制水平及血清ALT和AST活性异常增高率均较高(P<0.05);"抗-HBs( )、抗-Hbe( )、抗-HBc( )"模式及"抗-Hbe( )、抗-HBc( )"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0%(3/50)、8.0%(4/50),HBV-DNA平均含量为1.074×103copies/ml,同时伴有2.0%(1/50)及6.0%(3/50)的血清ALT或AST异常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昆明地区HBV感染血清模式丰富,以7种模式较常见;近年来随着少见模式的出现,临床应加强对HBV复制及肝功能指标的观察以监测病情的活动性,一些被认为仅是既往感染而非"乙肝"标志的血清模式也可能出现HBV复制和肝功能异常,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周宁  林国英  董友志  何海明 《武警医学》2004,15(11):817-819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表现模式的相关性.方法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PCR ELISA法,HBVM采用ELISA法.结果在HBVM阳性的366例血清中,有199例HBV DNA阳性,占54.4%.血清HB-/ml占65.2%;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占95.2%,≥106 copiessAg、HBeAg、抗阳性率占29.1%,≥106 copies/ml占17.6%.结论血清HBVM阳性患者中约55.0%的血清HBV DNA阳性,且HBeAg阳性患者中HBV DNA含量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HBe阳性者;在抗-HBs、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者血清内也有HBV DNA阳性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部干部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防治乙型肝炎提供依据。方法:采静脉血3ml,分离血清后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结果:HBsAg阳性116例(5.1%),抗-HBs阳性708例(31.29/6),HBeAg阳性47例(2.1%),抗-HBe阳性132例(5.8%),抗-HBc阳性136例(6.0%),HBV感染标志阳性299例(13.2%)。HBsAg阳性116例中,合并HBeAg和抗-HBc阳性(“大三阳”)58例(50.0%);合并抗-HBe和抗-HBc阳性(“小三阳”)30例(25.9%);合并抗-HBc阳性19例(16.4%);合并HBeAg阳性4例(3.5%);HBsAg单项阳性5例(4.3%)。结论:HBV血清学5项(“两对半”)中,除HBeAg阳性率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外,HBsAg、抗-HBs、抗-HBe和抗-HBc阳性率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两对半”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其中抗-HBs和抗-HBs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某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新兵人群中的感染状况,为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分散选点、整群抽样的原则,确定某部的调查对象,通过专人询问并填写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3~5 ml,分离置于-20℃保存备用,统一采用SPRIA方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HBsAg、抗-HBs、抗-HBc,ELISA方法检测调查对象血清中HBeAg、抗-HBe。结果所有受检人员HBsAg总阳性率为0.48%,抗HBs总阳性率为61.90%;城市新兵与农村新兵HBsAg总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的新兵HBsAg、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部队预防HBV,应同等对待不同入伍年限和兵源地的入伍新兵,有近40%的新兵抗HBs阴性,故有必要广泛对新兵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9.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38例HBsAg携带者和58例正常人血清中的HBV DNA特异性片段,通过与HBsAg滴度及HBV血清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HBVDNA阳性率与HBsAg滴度呈正相关(r=0.981,P<0.005)与HBeAg减低、抗-HBe产生以及其后的e系统消失过程呈相应递减趋势.并且在单项抗-HBs阳性的血清中,HBV DNA检出率可达10%.  相似文献   

10.
采用ELISA法对1344例临床血清标本进行乙肝病毒(HBV)标志物和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检测,在HBV标志物阳性者314例中,PHSAR阳性107例占34.1%,在HBsAg、HBeAg、抗-HBc三者同时阳性的81例中,PHSAR阳性54例占66.67%;在HBsAg、抗-HBe、抗-HBc同时阳性的125例中,PHSAR阳性15例占12.0%;在HBsAg、抗-HBc阳性的67例中,PHSAR阳性25例占37.3%;而在HBsAg阴性1030例标本中PHSAR均为阴性,提示PHSAR可作为HBV感染急性期及病毒复制的标志之一,其存在表明HBV在体内复制活跃,传染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对364例乙型肝炎不同标志物的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HBV—DNA进行含量测定,然后做对比分析。结果:36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167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组中PreS1叶。144例(86.2%),HBVDNA阳性147例(88.0%),这组患者病毒高度复制,PreS1和HBVDNA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22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中PreS1^+38例(31.1%),HBVDNA阳性43例(35.2%),表明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5例HBsAg和抗HBc阳民生组中PreS1^+17例(26.2%),HBVDNA^+20例(30.7%),表明病人仍有病毒在复制。10例HBsAg、HBeAg阳性组中PreS1^+7例(70.0%),HBVDNA+9例(90.0%),表明病人病毒在复制。结论:乙肝病毒前S1抗原是乙肝病毒在体内复制和传染的可靠指标,特别是在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1抗原(PreS1-Ag)与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28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PreS1-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5项HBV血清标志物。结果 PreS1-Ag在HBsAg(+)、HBeAg(+)、HBcAb(+)组和HBsAg(+)、HBeAg(+)组的阳性率显著升高,分别为87.3%和80.0%;在HBsAg(+)、HBeAb(+)、HBcAb(+)组和HBsAg(+)、HBcAb(+)组及HBsAg(+)组的PreS1-Ag阳性率分别为47.5%、63.9%和25.0%;PreS1-Ag在HBeAg(+)组的阳性率为86.2%,明显高于在HBeAg(-)组的52.1%(χ2=21.33,P〈0.01);328例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为61.9%,HBeAg阳性率为28.7%(χ2=73.098,P〈0.01)。结论 PreS1-Ag能较好地反映HBV的复制情况,且对H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判断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B serological markers (hepatitis B virus (HBV) superficial antigen (HBsAg)) and risk factors for HBV infection among Lithuanian Army soldiers. The study was carried out in Lithuanian military subunits in 2003. Serum samples were draw from 1,830 soldiers (average age, 21.6 (0.707) years) and tested for hepatitis B infection markers (HBsAg).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BV infection. A total of 1.97% of soldiers was seropositive for HBsAg.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BV infection was related to military subunit (p > 0.05). Most of the HBsAg-positive soldiers (53.8%) served 4 to 6 months. Among soldiers who were offered to use drugs, the prevalence of HBsAg was 4.3%; in the remaining group, the prevalence was 1.9%. No assoc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other risk factors for HBV infection an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the hepatitis B marker. Study data proved the need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phylactic vaccination, and monitoring programs at the Lithuanian Armed Forces.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He-Ne激光照射HBsAg阳性血清阴转效果,本实验用反向血凝法检测HBsAg滴度的变化,探讨了He-Ne激光不同剂量与不同能量密度对滴度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滴度变化与激光剂量及能量密度有明显关系。证明:(1)10mW的低功率激光照HBsAg阳性血清,仅一次5~10分钟后的抗原阴转率最高达57.9%,抗原滴度下降率为39.5%,故总的显效率高达97.4%;(2)20mW的低功率激光照射或延长激光照射时间后,抗原阴转率下降仅有6.2%。说明低功率激光能改变抗原存在血内的环境和抑制乙肝病毒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乙肝患者肝移植术后血清5项指标及HBV DNA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6年10月-2007年3月在解放军第302医院施行肝移植术且术前采用拉米夫定治疗的35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手术前、后血清5项指标,采用荧光FCR法测定血清HBV DNA含量变化.选择拉米夫定治疗前HBV DNA高于10 000U/ml的45例乙肝患者作为对照,测定用药前和用药2周后血清乙肝5项指标和HBV DNA.结果 35例肝移植患者中移植后第2天,除1例术前、术后乙肝5项和HBV DNA无明显变化外,其余34例肝移植患者的血清HBsAg和HBV DNA全部转阴,HBsAb全部转阳.其中11例大三阳患者的HBeAg全部转阴,6例发生从HBeAg到HBeAb的血清学转换,但移植前后血清HBeAb均无变化.45例拉米夫定对照患者均未发生HBsAg阴转和HBsAb阳转的现象,11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下降到500U/ml以下,29例血清HBV DNA含量下降,但持续高于1 000u/ml,5例患者的HBV DNA无明显变化.在34例大三阳患者中,有29例患者HBeAg转阴但未发生HBeAb阳转现象.结论 肝移植术外加抗病毒和免疫学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使97%的乙肝患者彻底清除血清HBV DNA,并发生HBsAg、HbeAg的血清转换.  相似文献   

16.
对北京解放军总医院261名经常接触病人血液的医护人员HBV、HC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并同河北省固安县某农村自然人群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医护人员HBsAg、HBVM和抗HCV阳性率分别为3.1%(8/261)、45.6%(119/261)和0.8%(2/261),HBV总感染率高于农村自然人群(29.4%),而抗HCV阳性率同我国普通人群相似(低于1%)。说明北京医护人员感染肝炎的职业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肝癌(HCC)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特征。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确诊的有明确HBV感染史的HCC患者312例,分析患者HBV DNA载量,定量检测HBV标志物(包括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并分析其组合方式。结果①312例HCC患者中,HBV DNA阳性299例(299/312,95.83%)。HBeAg阳性者41例(41/312,13.14%),其HBV DNA载量为(5.79±2.53)Log10copies/ml;HBeAg阴性者271例(271/312,86.86%),其HBV DNA载量为(4.59±1.66)Log10copies/ml(P〈0.01)。②HBV标志物存在6种组合方式,6.09%患者HBsAg阴性,86.86%患者HBeAg阴性。结论 HBV DNA多为低至中等水平,HBV DNA阳性者中高病毒载量者仅为少数;HBeAg阴性者远多于HBeAg阳性者;HBsAg滴度较低,少数患者HBsAg阴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庚型肝炎病毒 (HGV)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 (CHB)抗乙肝胎盘治疗的远期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观察经肝穿活检确诊 (G2 ~G3)的 11例合并与 2 2例未合并HGV感染的CHB抗乙肝胎盘肽治疗 (4ml,1次 /d ,肌注 ,疗程 4月 )的远期疗效及预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肝脏损害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且血清HBsAg ,HBeAg ,HBV DNA均阳性 ,ALT异常。结果 两组患者无论治疗结束时 ,治疗后 6个月、1年、2年ALT复常率、HBeAg ,HBV DNA阴转率 ,还是治疗结束时、治疗后 6个月、1年血清HBV DNA含量变化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2年后肝功能水平变化也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抗乙肝胎盘肽治疗的 2年持续应答率达 42 4%。结论 HGV感染并不影响CHB抗乙肝胎盘肽治疗的远期疗效 ,也不影响CHB的预后。HGV至多仅有微弱的肝脏致病性。抗乙肝胎盘肽是一种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