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双侧面瘫病因学,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2016 年1 月 于本院治疗的33 例出现双侧面瘫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发病机制及是否使用激素、丙球治疗 与3 个月后双侧面瘫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吉兰- 巴雷综合征(GBS)患者20 例,发生率60.6%。两 组患者早期是否使用激素有差异(P <0.05),患者早期使用激素与双侧面瘫3 个月预后呈正相关(P <0.05)。 结论 双侧面瘫大多数情况下是某一种系统性疾病的首发症状,最常见病因是急性GBS。在诊断特发性面神 经麻痹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早期使用激素治疗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朱静  张在强 《北京医学》2014,(5):344-346
目的探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不同亚型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和预后。方法检索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13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66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部分病例电话或门诊随访预后情况,总结临床、电生理及预后等特点。结果66例中,有前驱事件者46例(69.7%),临床表现、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电生理检查与既往研究基本一致:未发现死亡病例。结论本组GBS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特点等资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一致:电生理检查是目前GBS分型最重要的依据。规范的治疗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罗树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1,(1):106-106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良性肌炎的临床症状、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本院50例急性良性肌炎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诊疗情况。结果 42例患者1~3d内疼痛消失,6例3~7d内恢复正常,2例8d后恢复正常.2例治愈后自行出院,其余48例患者随访6个月,1例于6个月复发,其余无复发无后遗症。结论急性良性肌炎发病前大多为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中不典型者可无呼吸道症状或仅有轻微呼吸道症状但可直接表现为多脏器损伤的临床症状,另急性良性肌炎易与吉兰巴雷综合症、多发性肌炎等疾病混淆,在诊断及治疗时应当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6例肺炎支原体脑炎临床特点、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治愈出院,1例未坚持治疗自动出院,1例遗留共济失调,1例走路不稳(后随诊2个月恢复正常)。结论血和脑脊液MP-IgM对肺炎支原体脑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肺炎支原体脑炎的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ADEM的患儿进行1~3a的跟踪随访,并对其临床过程治疗情况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春季发病最多(占30%)其次为夏季(占27%)。首发神经系统症状以运动障碍为主(占13%).28例头颅MPd均表现为颅内多发异常信号〈T1低信号,TZ及FLair像高信号)脑脊髓液常规异常16例(占53%)。均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经1~3a随访,仅4例复发,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未再复发。均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儿童ADEM春季发病多见,多有前期感染或预防接种史,神经系统表现具有多样性,经运动障碍最常见;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6个月左右,复发病例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临床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的临床分析——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s)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6年间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100%)病理形态均为梭形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117的阳性率为96.3%(26/27),CD34的阳性率为88.9%(24/27)。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12例)、黑便(9例)、腹部肿块(6例)。病变部位在胃体(17例)、胃底(6例)、贲门(3例)、胃窦(1例)。全组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0例随访1个月-5.5年,复发转移2例,复发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1例。结论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必要手段。外科手术是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适当的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可以改善GSTs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IPB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术后予以膀胱灌注化疗。结果随访3个月-9年,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 IPB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TURBT术后予以膀胱灌注化疗有利于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殷潇 《中原医刊》2011,(3):76-77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纤维肉瘤(DFSP)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至2009年收治的9例DFSP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检查结果、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9例患者中,男7例,女2例;年龄42—65岁,分别因“肩背无痛性肿块及体检发现疙瘩样隆突伴有触压痛”而就诊。无家族史,X线检查无特异性,CT、MRI可显示肿瘤边界清楚,密度欠均匀,但无组织特异性,术前分别误诊为神经纤维瘤、瘢痕疙瘩、皮脂腺囊肿或皮下脂肪瘤,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学诊断为隆突性皮纤维肉瘤(DFSP)。术后随访:7例在术后8个月~3年复发,均行二次扩大根治术,但仍有1例术后18个月再次复发,第3次术前、术后均行放疗,目前随访3年尚未复发。结论DFSP诊断容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手术治疗及扩大根治放疗是预防肿瘤复发的主要手段,DFSP患者术后易原位复发,但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轻度胃肠炎伴发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BICE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42例BICE患儿,发病年龄3~40个月.惊厥多发生在发病3d内,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发作次数多≤3次,实验室检查大便轮状病毒(RV)测定37例阳性,32例检查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39例正常,3例轻度异常,所有患儿惊厥止后未长期运用抗惊厥治疗,随访42例(6个月至2年),均无惊厥再发作.结论 BICE预后良好,不需要长期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ian-Barre syndrome,GBS)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GBS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发病季节、前驱感染、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随访可以电话联系者40例,探讨这些临床和电生理特点与预后(至少发病1年后)的相关性.结果:62例患儿男女比例为2.4:1,发病年龄3个月至15岁.66.1%患儿有明确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61.3%).不同肌电图分型、颅神经和自主神经功能受累患儿其远期预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高峰时Hughes评分≥3分、病程中有呼吸肌受累患儿其远期预后均差于评分<3分和无呼吸肌受累患儿(P<0.05).部分恢复患儿发病年龄明显大于完全恢复患儿(P<0.01).结论:儿童GBS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其中病情高峰时Hughes评分≥3分、病程中有呼吸肌受累、发病年龄高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肝移植术后结直肠恶性肿瘤(新发结直肠癌及肝癌结直肠复发)的发病情况,探讨病因、诊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收集1996年5月至2011年3月共98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非肿瘤肝移植患者483例,术后存活1年以上有391例,结直肠发生新发恶性肿瘤3例(发病率为0.76%),其中,2例结肠癌行姑息切除,分别于发病后6个月或3个月死亡,另1例为直肠癌,手术后存活已10个月.(2)肿瘤肝移植患者499例,出现肿瘤复发140例,复发率为28.06%,其中结肠复发3例,占复发的2.14%,均行再次切除术,分别于发病后14、4、7个月死亡;未见直肠复发病例.结论 肝移植术后结直肠恶性肿瘤虽较为少见,但总体预后不佳,需在术前及术后详细排查及尽早处理以改善预后,定期结肠镜检查对于该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应列为肝移植术后常规随访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男性患者11例、女性为7例,发病年龄39~71岁,平均54.8岁.因血尿就诊11例,因腰痛就诊4例,因腰痛伴反复低热就诊1例,查体发现2例.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治疗.15例随访3个月~3年,其中1例术后3个月时发现肺转移,9个月死于肾癌转移,8例于术后1~2年之间死于肾癌肺或脑转移,3例术后2~3年之间死于肾癌转移,3例术后3~9个月仍无瘤生存,3例患者失访.结论:肾集合管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转移早,预后差.单纯手术治疗效果一般.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embryonal rhabdomysarcoma,ERMS)的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报道我院2011年3月接诊的卵巢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临床资料,搜集国内外女性生殖系统横纹肌肉瘤误诊报道文献,汇总国内外治疗无瘤存活超过30个月的治疗方案,并进行分析.结果 误诊报道共4例,1例死亡后尸检确诊ERMS,其余误诊3例都接受了局部手术及后续治疗,临床效果不满意;无瘤存活超过30个月的文献报道共39例,早期占87.88%,该组接受了以手术为主的积极治疗,预后较好.结论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诊断依据临床症状、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预后差,治疗以手术等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复杂性纵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分析此类疾病的治疗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确诊的3例复杂性纵膈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3例患者临床表现:刺激性干咳为主1例,胸闷、气短1例,胸部不适感1例。术前均行胸部增强CT检查等常规检查,未见转移等其他手术禁忌症,术前充分准备,根据肿瘤所在的部位,选择不同的外科手术方法。手术方式:1例左后下纵膈肿瘤经左进胸行肿瘤切除术;1例左后下纵膈肿瘤经左进胸行肿瘤切除联合左下肺叶切除术;1例右后下纵膈肿瘤经右进胸行肿瘤切除术,并在外侵严重处用钛夹标记,术后4周行放射治疗。随访主要复查项目为术后1个月复查胸部X线片,术后3~6个月复查胸部CT,术后1~3年每年复查一次胸部CT。 结果 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肿瘤完整切除。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胸闷症状加重,经对症处理后好转。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期间均无复发及转移。 结论 复杂纵膈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纵膈肿瘤,诊断需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首选外科手术治疗,完整切除预后良好,需严密随访,外侵严重术后需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发胶质瘤的临床表现,探讨该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33例多发性胶质瘤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治疗方法、病理结果和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8例1次切除全部病灶,其余施行肿瘤大部切除或部分切除.平均住院为时间23d.术后好转25例,症状加重2例,死亡3例.随访时间为3月-5a,2例生存48,3例至今已3a尚健在、无复发.结论多发性胶质瘤易被误诊为转移瘤,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手术切除程度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放化疗是控制及延迟复发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Guillian-Barre syndrome (GB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All age groups can be affected, more common in elderly. Campylobacter jejuni, a major cause of bacterial gastroenteritis worldwide has become recognized as a most frequent antecedent pathogen for GBS. A prospective case-controlled study showed, positive C. Jejuni serology was found in an unprecedented high frequency of 57% as compared to 8% in family controls and 3% in control patients with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 In GBS there is molecular mimicry between epitops found in the cell walls of some micro-organisms and gangliosides in schwann cell membrane. Diagnosis is mainly clinical.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of GBS is supportive care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Respiratory failure and autonomic dysfunction are the common causes of death from GBS. Plasma exchange and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therapy shorten the duration of ventilation and improve prognosis. Overall, prognosis of GBS is good. Eighty percent of patients recover completely within 3-6 months, 4% die, and the remainder suffers residual neurological disability. GBS may be prevented by development of a vaccine against C. Jejuni. Early and specific diagnosis is important to ensure a favourable outcom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内胸腺癌(IT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观察1例ITTC患者的临床表现。肉眼观察肿瘤大体形态表现,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甲状腺肿物细针穿刺细胞学表现,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形态表现,对肿瘤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检测,术后3和11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ITTC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内质稍硬肿物。细胞学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呈三维立体结构,部分细胞可见核仁。组织学检查显示癌细胞呈巢状或岛状分布,并向鳞状细胞分化;其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伴右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检测,癌细胞表达CD117、CD5和P63等,不表达TdT和TTF-1,EBER-ISH (-)。病理诊断为IT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在术后3和11个月复查CT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ITTC恶性程度低,可复发及转移,联合手术及放疗,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IVIG)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治疗儿童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案将38例患儿分为两组,单纯WIG治疗组20例和IVIG联合mNGF治疗组18例。比较两组用药后症状改善差异及预后情况。结果IVIG治疗组病程进入恢复期的时间为27.42±6.64(d),IVIG联合mNGF治疗组病程进入恢复期的时间为15.23±4.35(d);IVIG联合mNGF治疗组病程进入恢复期的时间短于单纯IVIG治疗组(P〈0.05),预后也好于单纯WIG治疗组(P〈0.05)。结论IVIG联合mNGF治疗GBS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GBS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