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9例(48只眼),分为羊膜组(22只眼)和丝裂霉素组(26只眼)。羊膜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丝裂霉素组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放置丝裂霉素C,浓度为0.25 mg/ml,时间2分钟,术后随访3-9月,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羊膜组副反应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丝裂霉素组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滤过泡渗漏、低眼压等。结论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可有效地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且并发症较丝裂霉素少,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全视网膜冷凝术(PRC)联合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并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与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53例PRC联合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并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53例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结果经1~18个月术后观察及随访,综合手术治疗的47眼眼压<21mmHg,成功率为88.7%,5眼+局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30mmHg,1眼手术失败,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的22眼眼压<21mmHg,成功率为41.5%,17眼加局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仍不能控制,14眼眼球萎缩。结论PRC联合小梁切除,羊膜植入,并应用丝裂霉素C及可调整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确定,较单纯睫状体冷冻治疗成功率高,痛苦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在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4例106眼临床资料,根据其术中是否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的情况分为研究组54例60眼(术中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和对照组40例46眼(术中未应用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 wk内早期浅前房、持续性浅前房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术后3 mo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记录术前及术后1 mo眼压改善情况.结果:术后2 wk内,研究组早期浅前房及持续性浅前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手术前后眼压差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时,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巩膜瓣顶角可调节缝线用于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中,可有效降低浅前房发生风险,对改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 7例(2 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术后1~7天抽出可调节缝线。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2 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无一例持续性浅前房,视力提高19眼,占65 . 5 2 %。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巩膜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不同类型的难治性青光眼95例(102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8例(52眼)行巩膜蓄水池式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对照组47例(50眼)行常规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4~15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4,P=0.75).术后2周两组眼压均较其术前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P=0.08);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眼压(14.75±3.87 )mm Hg,对照组(19.25±7.14) mm Hg;手术成功率:观察组86.54%,对照组64.00%,观察组成功率较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83.0%,对照组6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P=0.02).术后观察组出现浅前房较对照组多,治疗后1周均恢复正常.结论 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巩膜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及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在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术后控制眼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难治性青光眼应用巩膜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及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3例(102眼)难治性青光眼进行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同时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羊膜植入和可拆除调整缝线。术后随访4~28个月,平均15个月。结果视力:有7眼视力较术前提高,90眼视力无变化,5眼视力下降(P〉0.05)。眼压:术前(34.48±6.35)mMHg,术后(14.23±4.57)mmHg(P〈0.01)。滤过泡:全部病例出现功能性滤过泡95眼,非功能性滤过泡7眼。结论瓣下蓄水池样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丝裂霉素C、可拆除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进而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甘油保存羊膜植入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完成随访观察的12例(17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甘油保存羊膜植入.结果:术后随访6~24mo,88%的患者眼压得到良好控制,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88%,无明显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分别于术后2,3mo眼压复升,手术失败.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下甘油保存羊膜植入手术,功能性滤过泡形成良好,眼压控制满意,可作为治疗难治性青光眼一种新的、有效的尝试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对75例(120眼)原发性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并联合可调缝线;术后观察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及眼压,随访4~20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101眼;Ⅰ型滤过泡23眼,Ⅱ型滤过泡93眼,Ⅲ型滤过泡4眼;Ⅰ度浅前房25眼,Ⅱ度浅前房9眼;眼压0~10 mm Hg6眼、11~20 mm Hg110眼、21~30 mm Hg 4眼.结论 在小梁切除术中采用丝裂霉素C并联合可调缝线可获得良好疗效,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对术后不同阶段泪膜的影响。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患者60例68眼,按是否合并可调节缝线治疗随机分入两组,对照组为小梁切除组,观察组为小梁切除联合可调节缝线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7、30、90d行泪膜破裂时间( tear break-up tile, BUT)、泪液分泌试验( Schirler l test,Slt)、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nt,FL)检查,同时观察术前和术后1、30d时的体征和症状。
  结果:观察组术后7d内Slt值及术后3d时FL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起两组患者间Slt值及FL值无明显差异;术后1 d观察组的异物感、结膜充血及畏光感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术后30d起两组患者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小梁切除术中使用可调节缝线在短时间内会对术眼眼表泪膜产生不利影响,但拆除缝线后不利影响将很快消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89例106眼随机分成3组,分别实施单纯翼状胬肉切除(A组20例23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B组29例33眼)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C组40例50眼)。手术均在眼科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术后随访观察3~12mo,观察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A组复发率为41%,B组复发率为16%,C组复发率为4%。复发率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C组、B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移植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Epi-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泪膜稳定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选择92例184眼近视患者行Epi-LASIK手术,其中低中度近视组48例96眼,高度近视组44例88眼。观察术眼术前及术后1,3,6mo的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实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角膜中央知觉及泪膜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低中度近视组术后1mo角膜中央知觉及BUT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mo时角膜中央知觉及BUT已恢复。高度近视组术后1,3mo角膜中央知觉及BUT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mo时角膜中央知觉及BUT已基本恢复。高度近视组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减退更明显,恢复时间更长。两组术后泪液分泌量(SchirmerⅠ实验)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Epi-LASIK术影响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的稳定性。高度近视对角膜中央知觉和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比中低度近视大而且持续时间长,但最终可随着角膜的愈合而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可调整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65例65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d前房形成63眼(96.9%),浅Ⅰ级前房1眼(1.5%),浅Ⅱ级前房1眼(1.5%);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6mmHg,6mo眼压平均为14.9mmHg,1a眼压平均为16.7mmHg。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提高;出院时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两种可调节缝线的方法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可调节缝线方法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54例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从结膜瓣出针的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60例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从透明角膜出针的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并将两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远视力无明显变化。术后第1d114眼(全部)前房形成。第一组患者均在2wk内拆除可调节缝线。第二组患者中,若眼压始终在靶眼压以下者则保留可调节缝线。所有患者随访3~12mo,眼压均在9~21mmHg之间。两组患者自觉症状的比较:在拆除可调节缝线前,第一组患者有明显的眼部磨痛症状的有49例,伴有明显的分泌物的有29例。第二组患者有明显的眼部磨痛症状的有6例,伴有明显的分泌物的有5例。二者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二组患者中,若眼压始终在靶眼压以下者则保留可调节缝线。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两种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均简单易行,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术后效果。从透明角膜出针的可调节巩膜瓣缝线术后患者不适症状较少,是理想的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患者泪液分泌及泪膜稳定性的变化。方法:对48例96眼慢性肾衰患者眼及48例96眼正常人眼进行比较研究,观察指标包括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情况。结果:CRF组Schirmer试验结果为10.17±2.19mm,泪膜破裂时间(BUT)为8.11±2.08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03,P<0.01;t=-10.807,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率12.5%(12/96),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5,P<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泪液分泌减少,泪膜稳定性较差,易患干眼症。  相似文献   

15.
药物治疗干眼症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贝复舒滴眼液联合泪然滴眼液对干眼症的疗效。方法:将134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9例)和对照组(65例),试验组应用泪然滴眼液联合贝复舒滴眼液,各4次/d,连用1mo;对照组应用泪然滴眼液,4次/d,连用1mo。分别做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用药前SⅠt,BUT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Ⅰt,BUT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治疗前后SⅠt,BUT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贝复舒滴眼液联合泪然滴眼液对干眼症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泪膜和眼表上皮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03例(139只眼)小梁切除术后6个月以上的患者进行眼表泪膜检查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分析术后远期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与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MMC)的关系,分析术后远期泪膜和眼表上皮改变与术中使用MMC及术后滤过泡形态的相关关系.结果 小梁切除术后患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泪膜破裂时间缩短,眼表活体染色增多,结膜上皮鳞状化生改变明显.高浓度MMC组术后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浓度MMC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远期眼表上皮杯状细胞密度(GCD)与术中MMC的使用及术后滤过泡的形态呈负相关.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远期患眼存在干眼表现.术中使用高浓度MMC可增加术后远期薄壁滤过泡的发生率.术后远期结膜上皮杯状细胞密度的降低与MMC的使用及隆起于眼表的滤过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不同角膜保护剂对眼表的影响。方法:将2019-01/2020-01本院拟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糖尿病患者90例90眼随机分为HPMC组、SHSCS组和BSS组,各30例30眼,HPMC组和SHSCS组术中分别使用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透明质酸钠-硫酸软骨素钠(SHSCS)覆盖角膜表面避免角膜干燥,BSS组术中使用平衡盐溶液(BSS)不断滴眼保持角膜湿润。手术前后分别行泪液分泌试验(SⅠt)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并测量角膜中央厚度,观察对比其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wk,1mo,BSS组相比HPMC组、SHSCS组,SⅠt明显增加,BUT明显缩短(均P<0.05);术后1wk,HPMC组相比SHSCS组BUT明显缩短(P<0.05);术后3mo,三组患者SⅠt、BUT较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d,BSS组相比HPMC组、SHSCS组角膜中央厚度明显增加(均P<0.05);术后1wk,三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较术前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HPMC、SHSCS均可以保护角膜,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临床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角膜保护剂。  相似文献   

18.
斜视手术不同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显微斜视手术对泪膜稳定性的影响,了解泪膜稳定性的变化与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5月至2007年10月我院住院的斜视患者120例212眼,分2组。A:常规结膜切口52例(90眼);B:微创结膜切口68例(122眼)。检测术前1d,术后1d、3d、5d、7d、14d的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ehirmer I 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nuoreseenee integral,FI),并对其泪膜稳定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常规结膜切口组术后1d 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明显增高,BUT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7d时SIt,14d时BUT、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恢复至术前水平。微创结膜切口组术后1d仅SIt明显增高,BUT明显缩短,角膜荧光素染色积分无明显变化。术后5d时SIt,7d时BUT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常规结膜切口行斜视手术,显著降低泪膜的稳定性,微创结膜切口行斜视手术,轻微影响泪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干眼症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通过对比敏感度测试来评价人工泪液对干眼症患者视功能的影响。方法:确诊为干眼症患者25例50眼和正常人15例29眼,分别测量BUT(泪膜破裂时间)、SⅠt(泪液分泌基础实验)和泪膜干涉图像,并采用OPTEC6500视功能测试仪分别测量干眼症患者和正常人应用人工泪液前后的对比敏感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BUT、SⅠt、泪膜干涉图像及低、中、高频CS。结果:本研究中按临床症状、BUT,SⅠt和泪膜干涉图像试验结果将受试者分为干眼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眼症患者低、中、高频CS均低于正常组(P<0.05)。应用人工泪液5min后,发现干眼症组低、中、高频CS都有显著提高(P<0.05);且干眼症组应用人工泪液后的对比敏感度与对照组相近。结论:干眼症的低对比敏感度可以通过人工泪液的使用加以改善,通过人工泪液治疗不但可以缓解症状而且使干眼症的视觉质量接近正常人标准;另外,对比敏感度测试可以作为一种客观的非接触的评价泪膜质量的方法,为干眼症的治疗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