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对72例EH伴LVH者给予13服替米沙坦片40—80mg/a,1次/d,疗程20周,每周测血压1次,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LVH情况和左室舒张功能的改变。结果与治疗前比较,72例EH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降低(P〈0.01),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及颈动脉重塑的疗效。方法将142例伴LVH的EH患者随机分为培哚普利组(n=44)、坎地沙坦组(n=55)和联合治疗组(n=43)。设定目标血压值为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3组患者分别口服起始剂量培哚普利4mg/d、坎地沙坦4mg/d和培哚普利4mg/d加坎地沙坦4mg/d。随访4周,若血压未能达标,则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为培哚普利8mg/d加坎地沙坦8mg/d。同时3组患者均口服氢氯噻嗪25mg/d,总疗程均为36周。检测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心率(HR)、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心胸比率(CTR),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径(ID)及IMT/ID。结果(1)3组治疗后24hSBP、24hDBP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治疗后LVDd、IVST、LVPW、LVMI、HR和CTR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P〈0.05),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IMT减小、ID增加、IMT/ID比值改善(P〈0.05或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疗效最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培哚普利和坎地沙坦联合用药在逆转LVH、抑制心脏交感活性及改善颈动脉重塑方面较培哚普利或坎地沙坦单独用药具有更为显著的作用,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压疗效之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EH伴LVH患者62例,均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E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患者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VSH、LVPWT、LVDd、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EH伴LVH有逆转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替米沙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降压作用和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选择52例老年EH患者,其中有LVH者20例,口服替米沙坦40~80mg/d,为期6个月。观察血压、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测血脂、血糖和肝肾功能,并作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方法。结果老年EH患者经替米沙坦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显著下降(P<0.01),其中LVH者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左室重量均明显下降(P<0.05),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及左室重量指数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替米沙坦治疗EH安全、有效、并且可逆转LVH。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合并坎地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卡尼汀合并坎地沙坦组(A组)和苯那普利组(B组)。两者均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坎地沙坦8mg,1次/d,服药2周效果不佳时,增加至16mg,1次/d稳定剂量维持6个月,并应用左旋卡尼汀3g加入250ml液体中静脉滴注,1次/d,共2周。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苯那普利10mg,每日一次,服药2周效果不佳时,增加至2次/d,稳定剂量维持6个月。每周测量血压、心率、评定心功能、治疗前后查超声心动图、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左旋卡尼汀合并坎地沙坦治疗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升高,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明显降低(P〈0.01),心率减慢(P〈0.01),血压下降(P〈0.0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左旋卡尼汀合并坎地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并能改善左室重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CEI和ARB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方法将169例伴LVH的EH患者随机分成贝那普利组、坎地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设定血压达标值为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DBP)〈90mmHg。3组患者分别口服起始剂量贝那普利10mg/d、坎地沙坦4mg/d和贝那普利10mg/d加坎地沙坦4mg/d。随访周期为2周,若血压未能达标,则增加剂量直至联合治疗,最大剂量为贝那普利20mg/d加坎地沙坦8mg/d。3组患者均口服氢氯噻嗪12.5mg/d。总疗程20周。检测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心率(HR)。结果①3组治疗后24hmSBP、24hmDBP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而3组治疗前后24hmSBP、DBP的降低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3组治疗后LVMI和HR均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均P〈0.01)。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LVMI和HR的降低幅度均分别大于贝那普利组和坎地沙坦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坎地沙坦联合治疗在逆转LVH和抑制心脏交感活性方面较贝那普利或坎地沙坦单药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压疗效之外。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逆转左心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选择100例EH伴LVH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及硝苯地平控释片(B组)各50例。全组患者未接受降压治疗(或仅用过利尿剂)或已停用降压药物2周以上。A组服用缬沙坦80~160mg,1次/d;B组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mg,1次/d。全组疗程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降压幅度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有显著改善(P〈0.01)。而且A组LVMI下降优于B组(P〈0.05)。结论缬沙坦与硝苯地平控释片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均可逆转LVH,但缬沙坦对LVH的逆转作用优于硝苯地平控释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降压疗效及其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 83例患者口服坎地沙坦8mg,1次/d,治疗8周,用动态血压仪记录坎地沙坦治疗EH患者的降压效果,用超声心动图测量LVH患者的左心肥厚的改善情况。结果坎地沙坦可使24h血压平稳下降且左室质量指数较治疗前减低(P<0.01)。结论坎地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的升高,对EH的LVH有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现象,并观察坎地沙坦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及对左心室肥厚、心率震荡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2级以上合并LVH患者65例作为LVH组,选取同期原发性高血压2级以上左心室正常者6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坎地沙坦(8~16mg,1次/d)治疗12周,应用超声心动图(UCG)、24h动态心电图及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左心室肥厚指标[左心室重量指数,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室间隔厚度,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等)]、窦性心率震荡指标[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及血压值的变化。结果 LVH组与对照组相比,TO升高,TS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H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压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TO值降低,TS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IVST、LVPW、LVMI降低,E/A升高,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VDD、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左心室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LVH患者HRT现象减弱更为明显,提示高血压合并LVH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坎地沙坦可有效降压并可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高血压合并LVH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逆转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的作用。方法:对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每天150mg,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的血压对比,同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参数对比。结果:5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下降明显,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对比,室间隔厚度(LV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除降压效果显著外,有逆转左心室肥厚,同时减少心肌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降压作用和对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EH患者,其中有LVH者22例,口服氯沙坦50 mg/d,为期6个月。观察血压,治疗前后测血脂、血糖和肝肾功能,并做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方法。结果EH患者经氯沙坦治疗前收缩压(156.9±8.9)mmHg,治疗后(138.7±1.2)mmHg。舒张压治疗前(101.3±7.5)mmHg,治疗后(85.9±6.1)mmHg,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LVH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治疗前(51.2±3.2)mm,治疗后(46.8±5.2)mm。左室重量治疗前(245.6±24.9)g,治疗后(237.1±22.4)g,均明显下降(P<0.05)。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治疗前(11.9±0.6)mm,治疗后(11.2±0.5)mm。室间隔厚度治疗前(13.4±0.8)mm,治疗后(11.7±1.5)mm。左室重量指数治疗前138.2±24.1,治疗后116.2±24.3,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氯沙坦治疗EH安全有效,并且可以逆转LV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病例90例,随机分为脑心通胶囊(口服3粒,tid)组,培哚普利(口服4~8mg.d-1)组和非洛地平缓释片(口服6~8mg.d-1)组,每组30例,均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超声心动图,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组间比较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无显著性(P>0.05);(2)脑心通胶囊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质量与左室质量指数下降更显著(P<0.01);(3)培哚普利治疗后空腹血糖无明显改变,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有明显下降(P<0.05),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无明显变化,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下降显著(P<0.05);(4)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后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下降显著(P<0.05),其他指标均无变化;(5)治疗后A、B两组比较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左室后壁与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在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的同时,使老年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左室肥厚显著逆转,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4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给予口服伊贝沙坦150~300mg,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和舒张功能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伊贝沙坦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左室质量指数(LVM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伊贝沙坦有较好的降压疗效。并可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缬沙坦治疗后其血胰岛素抵抗及左室肥厚的变化。方法 对5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56例健康对照组测定空腹及餐后2h血糖、胰岛素、C肽值,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高血压病患者接受缬沙坦降压治疗21周后,复查上述指标并与用药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能够显著降低血压.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P〈0.01.),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重量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高血压病患者合并左室肥厚的诱发因素之一。缬沙坦在降压的同时,具有改善其胰岛素抵抗和左心室肥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影响。方法 9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进行检测,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96例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IVST、PWT、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伴心室肥厚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血压及心室肥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1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随机分成2组。I组(n=159)予以厄贝沙坦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Ⅱ组(n=159)只用左旋氨氯地平治疗。2组均在给药前和给药6个月后分别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冈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SBP、DBP,IVST、LVPwT、LVDd、LVMI明显低于治疗前,且I组低于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和左旋氯地平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不仅能很好的控制高血压,而且能够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逆转老年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的疗效。方法选择老年性高血压(年龄≥60岁)及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左室肥厚患者58例,给予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口服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监测血压并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及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评估疗效。结果老年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明显降低,超声心动图复查IVSd、LVPWd及LVMI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可以有效地降低老年性高血压及改善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8.
张蕴  田建立  吴艳宏 《天津医药》2006,34(8):536-53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别作为评价左室肥厚和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对10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LYMI与PWV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并对不同程度左室肥厚的PWV值进行比较。结果:LYMI与PWV、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血压病程、性别及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的治疗呈负相关。PWV、高血压治疗、性别和舒张压进入最优回归方程。PWV在左室肥厚者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者,左室肥厚越明显则PWV越高(F=24.473,P〈0.001):结论: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对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缬沙坦的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46例1—2级原发性高压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80-160mg,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并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左室结构和舒张功能变化。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治疗前减低(P〈0.05),左室质量指数(LVMI)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心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有较好的降压疗效,并可逆转左心室肥厚及改善左主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