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聪丽  牛元起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4-1406
湿热病是以外感湿热邪气为外因,内伤脾土为内因,又与饮食、劳倦等诱因有密切关系的一类疾病.湿热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外感湿热,内困中焦,还是脾湿素蕴,复感外邪,总属内外合邪而致病.如仅有外感而无内伤,或仅有内伤而无外感,则皆不易发病.故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2.
治疗湿温,一般忌用发汗,如误用辛温发汗,则易致湿热上蒙而窍阻神昏.湿温是因中气不足,脾胃运化失调,抵御湿热病邪的能力低下,湿热病邪或从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所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3.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4.
伤寒之病,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在祖国医学中,伤寒可归属于“湿温病”范畴。本病虽然四时可见,但以湿热较多的夏秋季节为常见。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说:“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又如医家薛生自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道出了此病乃为内外邪相合而发病。在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暑湿之气当中,则容易感受湿热病邪,而湿温初起之时,以邪遏卫气为主,随着气分湿热证的加重,病程就进入了气分湿热交裹阶段。  相似文献   

5.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载于叶氏《外感温热篇》,言简意深,兹浅释如下:陈光淞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专属湿温。”湿温者,或由湿热病邪从口鼻入,直走中道而致,或如薛生白所言,由“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而成。湿有形,属阴,其性粘滞重浊;热无形,属阳,乃熏蒸之气。两邪相合,如王孟英云:“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所以,湿热侵袭入体,最易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出现胸脘痞闷、腹胀、面色淡黄、渴而不饮、小便不利等证。因为湿热病邪是湿温之病因,阳气被阻为湿温  相似文献   

6.
湿温病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其发病与人体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湿温病由于其病邪性质的特异性,因此病机传变较之一般温热病,传变缓慢,蕴蒸不化,胶着难解,缠绵难愈.其病变初起以中焦为主,症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为主要表现.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健脾益胃、芳香化湿法治疗外感湿温病,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11.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的急性热病。”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是指素体中阳偏虚者,则邪从湿化而病变偏于太阴脾。“中气实则病在阳明”:是指素体中阳偏旺者,则邪从热化而病变偏于阳明胃。“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湿热为土之气,脾胃属土,湿土一属,同类相召,是指湿热致病多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外内相引”:是指外复感时令之湿,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内外湿相合而致病。“白瘩”: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郁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痦疹。“暑温挟湿”:是指暑温  相似文献   

8.
湿热之证,临床屡见不鲜。由于湿热之邪胶结难愈的特点,往往病程较长,易与其他慢性病证相混淆,现探讨如下。1病因病机本病初起多因感受湿热之邪,也因素蕴脾湿不化又复感外邪所致。薛生白云:“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因脾为湿土之脏,...  相似文献   

9.
尹宗强 《光明中医》2003,18(6):封3
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辨证时 ,每见阴虚与湿热并存的证侯。滋补易助湿 ,清利反伤阴 ,两相掣肘。今不揣浅陋 ,略陈己见。1 病因病机1 1 湿热稽留病机 :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稽留不去关系到正、邪两个方面。脾居中土 ,主运化水湿 ,喜燥恶湿。若劳倦太过 ,或饮食失节 ,损伤脾胃 ,使脾失健运 ,气化不速 ,则易于感受外界湿热病邪。此即温病学家薛生自所说的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脾为湿土之脏 ,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 ,所以湿热病邪侵入人体后 ,又首先影响中焦脾胃 ,使脾胃进一步受困 ,运化水湿功能更…  相似文献   

10.
湿热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本文试就产生湿热的原因,以及临床证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下: 一、湿热产生的原因湿热产生的原因不外为外感与内生两个方面。外感湿热,每与季节气候、起居环境有关;湿热内生,主要与脾胃运化失常,恣食油腻厚味饮食无度有关。但内外二因临床并非孤立。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二、湿热辨证施治 (一)上焦湿热证治:湿热侵犯肺卫,如病之初期阶段。如暑湿感冒,湿温、暑温夹湿之初期,症状可见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倦怠、胸闷泛恶、口渴、不欲多饮,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等。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治沙门氏菌感染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均有伤寒之病名,然各有其义。中医之伤寒泛指感而即发的外感病证,西医之伤寒则是感染伤寒或副伤寒杆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消化系统疾病,属沙门氏菌感染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持续发热、呕吐、泄泻、袭隋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及肝脾肿大等。沙门氏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雨湿较盛之季发病率最高。沙门氏菌感染按辨病归属于中医温病之“湿温”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感受湿热邪毒;基本病因乃由湿热两邪相搏而成。湿作为致病因素又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内湿根由于脾,脾虚水湿不运,三焦气化决渎功能失常,致水湿滞留,此时若外加饮食不洁或感受湿热外邪,内外相引而发为本病,正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所言:“太阳内伤,湿热停聚,客邪再生,内外相引,故为湿热”。说明了内虚感受外邪是本病成因之关键。笔者按中医“湿温”辨证论治,运用连朴饮为主方对沙门氏菌感染患者辨治十余例,疗效显著。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湿温是儿科临床常见温病之一 ,多发生于夏秋雨湿较盛季节。“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是其病机 ;湿与热合 ,病情缠绵难愈 ,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是其特点。因湿热轻重的不同 ,易从热化或湿化 ,变生它病。儿科临床常见其湿从热化 ,致病后伤阴 ,令治疗颇为棘手。兹就其伤阴的原因和治疗对策提出一己之见 ,与同道相榷。1 小儿的生理特性和湿温的病理特点共同构成伤阴的原因 湿温病 ,因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腻滞 ,与热相合 ,胶着难解 ,蕴蒸不化 ,故而病程长 ,传变慢 ,多从热化、湿化。素体中阳偏旺者 ,邪多从热化 ,病变偏于胃 …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湿热毒邪是乙肝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金匮》云 :“黄家所得 ,从湿及之。”“湿热相搏 ,民病黄瘅。”研究表明 ,本病各证中均有湿热活动的表现 ,湿热活动与血清 AL T的升高存在正相关关系 ,并有典型慢性活肝的组织特征 ,与 HBV复制有一定的相关性 ,与乙肝活动呈正相关性。(2 )脾运不健是慢性肝炎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薛生白《湿热病篇》说 :“太阴内伤 ,湿饮停聚 ,客邪再至 ,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幼幼集成》说 :“脾土强者 ,足以捍御湿热 ,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 ,所以湿热乘之。”可见脾虚在发病之初即已存在 ,若在乙肝急性期…  相似文献   

14.
湿热感冒多发于夏秋雨湿季节,但在气候乍雨乍晴之时,也好发生。因这时热蒸湿动,弥漫空间,故湿热感冒可于一年中的任何时候发生。其发病还与人体脾胃功能密切相关。正如薛生白所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患者的临床表现是既有发热、...  相似文献   

15.
<正> 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原著无所获见,但在《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章虚谷《医门棒喝》。王孟英《温热经纬》等著作中均有记载。篇中对温邪为患的病变,特别是对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确有独创之见。笔者不揣浅陋,将学习之肤浅体公,汇报于同道,意在抛砖引玉。辨证:注重病变部位,区别虚实寒热。湿温一证,乃因感受时令湿热及饮食不节犯及脾胃所致。薛氏认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说:“阳明不水谷之海,太阴为湿  相似文献   

16.
正"胃脘痛"首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金元时代《兰室密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之成为独立病名。清初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章虚谷亦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湿困中焦"成了胃脘痛的一个重要证型。殷济青(1926-1986)名国璋,江苏扬州人,中医世家"春  相似文献   

17.
21.试述湿温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和湿温病的治疗禁忌。答:湿温病致病的主因是感受湿热病邪,其邪从外而受。但其发病则与人体脾胃的功能状态有密切关系,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另一方面,由于湿为阴邪,重浊粘腻,蕴结化热较缓,湿与热合,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本病初起的证候特点,表现为表里同病和湿重于热,以湿重为主,故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午后热象较显,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不饥或恶心呕吐,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此为湿遏卫气,内外合邪,以湿重为主候。这就充分说明本病初  相似文献   

18.
温药宜于温病之理,其要有二:温病主要由于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病后以热化伤阴为其主要矛盾。但温病亦常因感邪的兼挟,每易耗伤正阳而致寒化。如暑多挟湿,“暑伤气分,湿亦伤气,汗则耗气伤阳”。若湿热为病,湿为阴邪,与热相合虽有化热的一面,也有肃杀人体元火,损伤脾肾阳气的一面,故吴鞠通指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中医湿热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诸多病证的总称,在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临床上常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小便短而黄赤,口渴不引饮,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主证;以发病慢,病程长,缠绵难愈为特点。至于湿热与湿温,古代文献大多混称,从中医病因学看,“温乃热之渐,热乃温之甚”,湿温与湿热,其感受邪气相同,湿热包括湿温,湿温病应属湿热病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蔡英剑  邱明友 《陕西中医》2003,24(3):280-282
湿为六淫之一 ,感人从皮毛而入先犯太阳 ,为阴邪易伤阳气 ,此为外所致 ;其在内多因脾运失司 ,水湿不运 ,或湿困脾胃致水湿内停蕴致其他脏腑病变 ,日久化热形成湿热。其为病经久缠绵难愈。与风、寒、暑形成风湿、寒湿、暑湿等病症 ,与脏腑为病形成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脾虚湿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