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层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M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 (PE)中的价值。方法 对 16例临床怀疑有PE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其中 8例发现有肺动脉栓塞 ,5例在溶栓治疗 2 0~ 3 0d后进行了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8例PE患者中发现肺段以上肺动脉 43支发生肺动脉栓塞 ,CT影像表现为肺动脉的完全堵塞、不规则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轨道征等 ;肺动脉主干的扩张 ;肺段和肺叶的缺血性改变或表现为“马塞克”征。 5例在溶栓治疗后跟踪CT复查 ,4例肺动脉栓塞基本消失 ,1例明显缩小好转。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伤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也是临床判断溶栓疗效的直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CT肺动脉造影(MSCTPA)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并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进行16排CT肺动脉血管造影扫描,图像采用扫描层厚1mm,重建间隔为0.8mm,注射速率采用4.0mL/s获得容积数据进行MIP及VR重建。结果:4例均能显示部位,肺动脉及其分支均有单支或多支栓塞,3例有胸腔积液,1例有肺梗塞,1例有心包积液。结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是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的重要原因之一,MSCTPA是明确诊断高原地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本组46例,均经GE螺旋CT机胸部平扫及造影增强检查。其中26例又经下肢深静脉扫描。结果 46例中共275支血管发生栓塞,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对26例下肢肿胀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46例均经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19例复查CT,其中15例栓子完全消失,4例栓子不同程度缩小。结论 螺旋CT不仅是一种无创检出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方法,尚可判断栓子来源指导溶栓方案,并可较准确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作用。方法: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 (SCTA)检查,层厚3mm,扫描时间0.8s,对比剂注射速度3.5ml/s,总量100ml,扫描延迟时间15s。结果:16例 共644支,其中134支肺动脉及分支显示了栓塞,占20.8%。228支肺段肺动脉中,有56支显示肺动脉栓塞,占分 析肺动脉支的24.5%。204支亚段肺动脉中37支显示肺动脉栓塞,占分析肺动脉支15.4%。肺动脉栓塞的CT形 态:①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分支内充盈缺损。中心型充盈缺损17支,偏心型充盈缺损44支,附壁血栓型 34支,完全阻塞型39支。②间接征象胸膜下肺梗死灶,内乳动脉一侧增粗,肺纹理稀少,胸水,肺动脉高压。结论: 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90,自引:6,他引:84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着重研究亚段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共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近期大手术史11例,肺癌1例,不明原因6例。34例均使用GE Light Speed Plus多层螺旋CT(MSCT)行平扫及造影增强扫描,1次采集4层图像。结果 分析34例共1824支肺动脉分支,其中507支肺动脉分支显示了栓塞,占27.8%。在680支肺段动脉中,246支显示了栓塞,占36.2%;而亚段肺动脉1041支中,141支显示了栓塞,占13.5%。平扫肺动脉栓塞的间接征象为肺纹理稀少19例,肺动脉高压2例,胸水16例,胸膜下梗死灶共41个,梗死灶多发11例,单发12例,双肺6例。1例慢性栓塞栓子钙化,极为少见。造影增强后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分支充盈缺损。充盈缺损有4种表现形式:中心型57支,偏心型160支,附壁血栓131支,完全阻塞型159支。结论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尤其对亚段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先进的方法,可以代替肺动脉造影,可与电子束CT媲美,可能成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S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采用MSCT增强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应用16排螺旋CT扫描主肺动脉、叶肺动脉、段、亚段动脉显示良好,显示受累肺动脉72支,其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肺梗死、肺少血征、胸腔积液.结论:16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肺栓塞的直接征象及间接征象,及时发现和诊断肺栓塞.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肺栓塞螺旋CT血管造影的护理操作规程。方法:利用高压注射器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对14例临床拟诊为肺栓塞的病人进行了6次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16人次肺栓塞患者螺旋CT血管造影无一例有副作用反应,肺动脉显示良好,肺血栓显示清楚。结论:正确的护理操作规程是螺旋CT血管造影成功保证。  相似文献   

8.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亚段肺栓塞诊断的成像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急性肺动脉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着重探讨亚段水平周围型肺栓塞的适宜扫描参数及显示方法。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GE ligtspeed 16)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42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依据患者屏气时间长短,设定3组扫描参数。结果:CT诊断肺栓塞31例。中央型22例,周围型9例。3组扫描参数均可清晰显示亚段水平肺动脉栓子。高质量扫描模式肺动脉CTA成像质量最高,常规扫描模式次之,高速扫描模式再次之。结论: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快速、无创、敏感性、特异性高。选择适宜扫描参数及显示方法,急性肺栓塞诊断可以达到亚段水平。2组常规扫描模式更为适宜PE患者。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栓塞的CT血管造影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T肺动脉血管造影联合下肢深静脉血管造影在肺栓塞的诊断中的作用及多层螺旋CT的优势。方法采用单层螺旋CT或16层螺旋CT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所有患者行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及下肢静脉血管造影,统计栓塞的数目及类型。结果44例肺栓塞中,肺栓塞合并下肢静脉栓塞的34例,单纯肺栓塞的10例。单层螺旋CT及16层螺旋CT检查的病人总的栓塞显示率分别为12.1%及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肺段及肺段以上肺动脉栓塞的显示率分别为25.3%及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亚段及亚段以下显示率分别为1.1%及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CT肺动脉血管造影联合下肢血管造影是肺栓塞的无创、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诊断方法。16层螺旋CT在检查肺栓塞方面优于单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于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随访观察溶栓疗效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经我院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的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有5例进行溶栓治疗。结果8例患者共有17处肺动脉及分支受累。动脉栓子呈偏于管腔一侧的突起状、不规则状和位于管腔中心的柱状及完全堵塞状态。5例溶栓治疗后有3例栓子完全消失,2例栓子明显缩小。结论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诊断肺动脉栓塞和治疗随访观察疗效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可望成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6,自引:2,他引:56  
目的 研究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 16层螺旋CT扫描机 (SiemensSensation 16 )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 4 9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层厚 3mm行胸部增强扫描。利用原始数据行层厚 1mm的轴面及多平面重建 (MPR)。比较层厚 3mm、1mm的轴面图像及MPR图像。结果 CT诊断肺栓塞 4 2例。病变共累及肺动脉 35 2支。对于主肺动脉及肺叶动脉栓塞 ,三种图像检出结果一致。但对于肺段及亚段动脉栓塞 ,层厚 1mm较 3mm显示率高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1mm的MPR较轴面图像显示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16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无创、快速、敏感性高 ,应当作为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患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并随访确诊肺动脉栓塞患者36例行对比剂增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扫描。结果:3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共检出173处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肺动脉主干0处,左、右肺动脉主干处7处,肺叶动脉68处,肺段动脉82处,亚肺段动脉16处;173处病变中,中心性充盈缺损78处,偏心性充盈缺损61处,完全梗阻性充盈缺损34处,结论: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诊断肺动脉栓塞及观察疗效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对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志成  杨四清 《放射学实践》2005,20(10):917-919
目的探讨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对深静脉血栓的位置、范围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并与下肢静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方法19例疑诊肺栓塞的患者,接受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8~73岁。CT肺动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膈顶至主动脉弓水平。其中15例接受双下肢静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膈顶至小腿上端。分别观察2种检查方法的影像结果,并将下肢静脉影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全部19例患者行肺动脉CT血管造影后深静脉扫描,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肺部图像,18例获得良好的深静脉扫描图像,1例深静脉显影不良,不能诊断。7例有不同程度和范围的肺动脉栓塞,11例见有深静脉血栓,其中既有肺动脉栓塞又有深静脉血栓者6例,1例仅有肺动脉栓塞而无深静脉血栓,5例仅有深静脉血栓而无肺动脉栓塞。15例患者在CT检查前后24h接受下肢静脉造影检查,10例呈阳性,显示血栓分别位于静脉和股静脉。10例下肢静脉血栓病例,CT检查发现9例,漏诊1例;而CT发现的股静脉以上平面的深静脉血栓4例,下肢静脉造影受其技术方法限制,均未能显示。结论CT肺动脉造影除能够发现肺栓塞的部位及其他非栓塞病变外,对下肢、盆腔及腹部的静脉扫描,还可准确地诊断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4.
肺栓塞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X线、螺旋CT、多普勒超声对肺栓塞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及尸检解剖证实的19例肺栓塞患者,对胸部X线、螺旋CT、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X线胸片可显示栓塞肺野改变,肺动脉高压,肺不张,肺内梗死阴影、胸腔积液;螺旋CT能显示肺动脉主干、肺叶及肺段动脉内血栓影;超声可检测心脏形态、功能,肺动脉压力,右心及下肢静脉血栓。结论:X线平片仅能显示间接征象,敏感性低、特异生差;多普勒超声对提示和帮助肺栓塞的诊断有作用;快速螺旋CT、扫描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肺动脉栓塞诊断策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血管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例中心型肺癌、1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动静脉畸型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与肿瘤的空间解剖关系,可以对肺动脉栓塞与肺动静脉畸型患者提出明确诊断。结论: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肺血管的立体解剖特点,为胸部血管性疾病和中心型肺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螺旋CT和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增强和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的1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12例经肺动脉造影后,行导管抽吸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18例患者累及107处肺动脉及其分支,双肺下叶主支受累最多,达28.97%,累及左、右肺动脉主干者占22.43%,累及肺叶以下分支达40.18%,累及主肺动脉者占8.41%。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学直接征象包括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即“轨道征”)、完全阻塞,间接征象包括主肺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和胸腔积液。12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动脉血氧分压增高。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是一种有效的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无创性检查手段,且诊断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造影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1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同时均可进行纵隔及肺窗重组,对胸部疾病进行诊断。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4例,主动脉夹层6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右支急性血栓形成);并诊断气胸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4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64层螺旋CT1次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6层螺旋CT对39位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血管成像检查。应用准直1.0mm,螺距1.25进行扫描,将得到的原始数据行层厚1.25mm、3.0mm轴面重建,MIP2mm、5mm多视角多平面重组及MRP重组。分析不同后处理技术的检出栓塞动脉支数进行比较。结果:3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共累及肺动脉血管326支,以上5种重建方法对肺动脉主干及叶动脉的栓塞,显示检出结果一致。对段及亚段动脉的栓塞MPR优于其它后处理方法(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是肺栓塞安全、敏感性且特异性高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其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为直观、全面的显示栓子的形态、部位、范围。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介入治疗--着重探讨介入技术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报告12例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的介入治疗结果,评价介入技术治疗PTE的安全性和疗效。资料与方法:12例确诊为PTE的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男9例,女3例,年龄26~78岁。就诊时临床症状:休克3例,咯血9例次,胸痛和呼吸困难12例次。11例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例上肢静脉血栓。全部患者作胸部CT增强扫描和肢体超声波检查。治疗方法有经导管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4例次,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和局部溶栓12例次,经导管肺动脉消融术2例次,腔静脉过滤器置入术12例次。结果:12例患者治疗16例次,无并发症发生。4例先行经导管肺动脉内溶栓术,因效果不明显而用导管捣碎、抽吸血栓;8例采用机械性措施(捣碎、抽吸、消融)清除血栓,辅以局部溶栓。结束治疗时复查肺动脉造影,lO例肺动脉内血栓被大部分清除、中央分支血流恢复,症状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从术前平均82%增至94%。2例治疗后肺动脉造影有改善,但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术后随访时间4~36个月,患者未再出现PTE复发症状。结论:单纯行肺动脉内留置导管溶栓对治疗PTE效果不佳。机械性清除血栓技术,包括经导管血栓抽吸、捣碎和消融,联合局部溶栓术,是治疗PTE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公司16层螺旋CTLightspeed16对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29例患者进行原始数据采集,经GE深蓝版工作站ADW4.2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25例,经治疗后复查诊断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应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