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5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及 3 0例本病后遗症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动态观察其血浆CGRP水平。结果 急性组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后 6h、1d、3d、7d及 14d血浆CGRP水平明显升高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P<0 .0 1) ,而 3 0例后遗症患者及 12例第二次治疗者 ,血浆CGRP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血浆CGRP水平可初步反映溶栓治疗效果 ,并可作为了解疾病转归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3.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32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及30例同龄健康人进行血清T3、T4、rT3和TSH测定,结果表明,所有病人均存在低T3、低T4高rT3血症,同时表明血清甲状腺激素同病情轻重、病人预后及转归密切相关,血清T3低于0.5nmol/L者病情危重,血清T4低于50nmol/L者预后不良。本研究表明,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可作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情轻重和预后判断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非罕见,我院1964~1981年采用血栓吸出术治疗20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女各10例,年龄25~51岁。发病原因:感染5例,外伤5例,妊娠4例。术后2例,分娩1例,原因不明3例。发生部位:左侧19例,右侧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1周内7例,2周内9例,3周内2例,4周2例。临床表现:发病急,患肢呈白色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64例行腔内综合治疗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经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置管溶栓术治疗后,新鲜血栓均得到有效溶解,无严重溶栓并发症发生;13例(13/64)患者发现髂静脉狭窄严重,下肢肿胀缓解不明显,同期行球囊扩张,其中5例(5/64)二期造影发现侧支血管代偿不佳、髂静脉狭窄50%,行二期支架植入。经腔内综合治疗,患者的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较术前明显缩小(3.87 cm vs.7.56 cm,P0.05);随访期间无再发下肢肿胀、髂股静脉狭窄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下肢色素沉着及溃疡形成,无肺动脉栓塞及死亡病例。结论:腔内综合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对清除血栓、解除狭窄实现管腔再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介入技术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我院32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结果 32例均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在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27例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放置支架29枚,其余5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术后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经腘静脉溶栓后经导管静脉造影见髂静脉再通率为40%~90%,平均60%,股静脉再通率为50%~80%,平均70%,32例随访2~45个月,平均16个月,27例髂静脉支架植入髂静脉通畅率为100%,5例行球囊扩张术患者中,1例髂静脉完全闭塞,4例髂静脉再通率为20%~30%.结论 经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创伤小、恢复快、安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导管直接溶栓(CDT)与单纯抗凝(AC)治疗早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2010年第2期),PubMed(1990—2010.6),MEDLINE(OVID,1990—2010.6),EMBASE(1990—2010.6),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0.18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仅2个随机对照试验可供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CDT组髂股静脉通畅率高于AC组[45/68 vs.21/70,OR=4.47,95% CI(2.19,9.12),P0.0001],6个月后髂股静脉闭塞和(或)静脉返流率CDT组少于AC组[12/68 vs.33/70,OR=0.24,95% CI(0.11,0.53),P=0.004]。CDT组与AC组的主要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8vs.1/70,OR=1.53,95%CI(0.25,9.24),P=0.65],但CDT组的次要并发症和总并发症的发生率较AC组高[11/68vs.2/70,OR=5.48,95%CI(1.33,22.51),P=0.02]和[13/68vs.3/70,OR=3.55,95%CI(1.20,10.45),P=0.02]。结论 CDT是一种疗效肯定的治疗早期IFVT的方式。无明显禁忌证的患者应选择实施CDT,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介入联合手术治疗(intervention combined surgical therapy,IST)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介入导管取栓溶栓(catheter-directed pharmacomechanical thrombolysis,CDPT)和IST治疗的61例急性髂股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1例患者中CDPT组47例,IST组14例.IST组中双侧髂股DVT 3例,1个月内有骨科、妇科手术史者5例,逆行进入患侧髂股静脉困难者3例.术后出院时,CDPT组水肿缓解有效率为93.6%,IST组为94.1%;CDPT组1例患者出现黑便,IST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血肿.术后14~37个月随访,CDPT组水肿缓解有效率为85.0%,IST组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4,P=0.948);术后CDPT组1例患者出现足靴区色素沉着;BUS检查CDPT组静脉通畅率为52.6%,IST组为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7,P=0.041).结论 IST与CDPT比较,水肿缓解率相似,血栓复发率较低.在双侧急性髂股DVT、具溶栓禁忌证或逆行进入患侧髂股静脉困难的情况下,应考虑采用IST治疗急性髂股DVT.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围产期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26例,占同期各种原因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23.5%,并对其发病原因、治疗及预防进行了探讨。本组自然分娩148例,剖宫产术38例,阴道助产40例。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围产期孕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血管损伤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组采用以尿激酶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溶栓疗法,指出疗效与发病时间有关,发病五天内接受治疗者,多能在一周内主干静脉复通。近期复通率9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健侧股静脉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 F大腔鞘管,50 mL注射器负压抽吸髂股静脉血栓。112例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支架植入;术后给予肝素抗凝。结果:出院时膝上、下15 cm处健、患侧周径差分别降为(1.34±0.57)cm和(0.93±0.42)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7、23.99,P均<0.05);随访36个月,随访率97.88%(231/236)。术后水肿、色素沉着和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12.99%(30/231)、8.23%(19/231)和0;随访疗效优92.21%(213/231)。支架植入患者随访均通畅。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髂股DVT疗效显著,并发症少,住院周期短,能够明显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抗凝治疗联合导管介入溶栓(CDT)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34例按照1∶1随机分入标准治疗组和CDT组。标准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CDT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导管介入溶栓。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24个月的相关指标,包括6个月时的髂股静脉通畅率、24个月时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CDT相关出血发生率、随访期间的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和6个月时的PTS发生率。并开展患者依从性研究。结果 CDT组患者依从性优于传统治疗组。与标准治疗组相比,CDT组24个月随访期PTS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绝对减少比例为12.0%。CDT组6个月时短期终点髂股静脉通畅率显著高于标准治疗组(P0.05),绝对增加比例为19.4%。共报告4例CDT相关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8例患者出现复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DT治疗可显著减少PTS,并改善临床相关的长期预后。CDT相关出血风险轻度增加,因此开展CDT治疗时应谨慎选择患者并确保安全开展手术。  相似文献   

12.
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支架治疗髂股静脉血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4年2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30例髂股静脉血栓,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惠肢腘静脉置管溶栓联合髂股静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15例行球囊扩张及髂静脉支架术,5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0例行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术中以及静脉造影评价静脉通畅程度,门诊以彩超随访髂静脉通畅率。结果置管溶栓后经导管静脉造影显示髂静脉再通率30%-90%(平均55%),股静脉再通率40%-100%(平均70%)。术后患肢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住院费用(5.2—8.4)万元,平均7.7万元,30例随访1-31个月,平均11个月,25例髂静脉支架植入者髂静脉通畅率100%,5例单纯球囊扩张者髂静脉再通率0—20%。结论腘静脉置管溶栓术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但是价格昂贵,广泛临床应用困难,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物实验分析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FVT)后纤溶激活和管壁重塑发生时间,确定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irx,rs)的发生时间;对比分析早期和中晚期手术治疗IFPTS的疗效,探寻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建立大鼠IFVT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管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表达.采用弹力、胶原纤维染色方法检测内弹力膜阳性率,血管周径和管壁僵硬指数.将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51例接受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的IFPTS患者分为早期治疗组(IFVT后1~2个月,n=21),中晚期治疗组(IFVT后>2个月,n=30).用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评分标准(VCS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大鼠静脉管壁tPA和uPA在IFVT后2周和4周表达明显增加(P<0.05).管壁内弹力膜阳性率在4、8和12周明显下降(P<0.01),血管周径在12周明显增大(P<0.05),管壁僵硬指数在4、8和12周明显上升(P<0.01).早期治疗组症状改善明显,术后和术前VC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9比5.2±1.1,P<0.05),中晚期治疗组症状变化无统计学意义(6.8±1.7比7.6±3.0,P>0.05).结论 IFFTS发生时间在血栓形成后1个月左右.IFVT后1~2个月是大隐静脉交叉转流术治疗IFFIS的最佳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16.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瑞芬  刘自宽 《普外临床》1993,8(3):147-148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灌注模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进行CDT治疗,术前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采用脉冲注射;B组:22例,采用连续泵入;C组:22例,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24 h内以相同剂量尿激酶连续溶栓72 h,期间采用血管造影监测血栓溶解情况,观察不同溶栓灌注模式对溶栓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63.64%和77.27%;肢体消肿率分别为(80.00±22.10)%、(67.50±16.40)%和(92.30±15.80)%;静脉通畅度分别为(57.80±18.70)%、(55.60±19.30)%和(70.20±19.80)%。C组溶栓总有效率、肢体消肿率和静脉通畅度均明显高于A、B两组(P均〈0.01),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的溶栓灌注模式进行CDT可作为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首选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患者重要死亡因素之一[1],髂股静脉血栓形成(iliofemoral deep vein thrombosis,IFVT)是指髂静脉到股静脉范围内有血栓形成.如未及时治疗,患者会形成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甚至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导致死亡.目前治疗IFVT的常用方式为单纯抗凝,但治疗后其血管通畅率不足20%[2].近年来因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能使溶栓药物直接与血栓接触,提高溶栓效果,减少溶栓药物的剂量和溶栓时间,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而被更多的用于IFVT的治疗.2008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建议急性广泛下肢近端DVT患者应及时行CDT治疗[3].2010年有文献报道CDT联合抗凝可达到比单纯抗凝更好的预后效果[4].本研究在纳入最新研究数据的基础上对CDT组和抗凝组治疗IFVT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Angio Je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2例急性(病程≤14天)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Angio Jet吸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造影计算血栓清除率来评价即时疗效,通过1、6个月随访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率来评价早期疗效。结果患者平均血栓清除率为(86.4±29.7)%,成功溶解(血栓清除率≥50%)37例(88.1%)。1、6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7.6%及80.6%。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使用Angio Jet机械性血栓抽吸即时及早期疗效显著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本对组在1987年4月~2005年8月收治的12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例中治愈9例,好转3例,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结论髂股静脉血栓形成须及早诊断、及早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才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