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在同一组皮瓣中对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进行比较研究,探究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动、静脉阻力大小关系及其对皮瓣存活的影响。 方法 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B组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右侧髂腰静脉。测量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术后7天,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微血管形态;choke区取材,H&E染色,计算平均微血管密度;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 结果 A组保留的动、静脉之间的距离比B组短[(2.5±0.3) cm vs (3.7±0.2) cm,t=14.608,P<0.05)]。术后7 d,A组皮瓣存活率为100%,B组1号血管体区存活率为(67.0±13.1)%,4号血管体区的为100%,整块皮瓣存活率为(88.0±6.8)%;A组比B组血管增生明显[(24.0±3.9)vs (17.6±4.3),t=2.727,P=0.021];A组与B组乳酸均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0.8)mmol/L vs (8.4±0.4) mmol/L vs (7.5±0.6) mmol/L,P>0.05]。 结论 ①血流跨过choke血管的静脉阻力大于动脉阻力;②缩短跨choke区的动、静脉血流单向距离有利于减小跨choke区所受的静脉阻力,提高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背部单穿支和多穿支跨区皮瓣模型,探讨3种延迟术对皮瓣微循环重构的影响,术后中央choke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变化以及该区域血流对其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及实验A、B、C组(每组30只)。A组结扎右胸背穿支;B组结扎2条右侧穿支;C组仅保留左胸背穿支。各实验组分别于术前、术后6h、1d、3d、5d、7d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choke区,观察血管形态学变化,并取材进行HE染色,对目的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Western blotting)及定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各组choke区血流增加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区血管曲度也明显增加,管径增粗,管壁增厚,蛋白含量增加,目的蛋白主要定位于血管内及其外周。结论术后各组choke区呈现不同的血流动力学与血管形态学变化特点,即微循环重构;以保留单穿支的延迟方式对跨区皮瓣choke区微循环重构影响最大;e-NOS、MMP-2参与了血管新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改变蒂部动脉的位置,探讨其对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 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保留右侧髂腰动、静脉;实验组,保留右侧髂腰静脉+左侧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成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动脉扩张情况,HE染色显微镜下测量choke动脉的腔内直径。 结果 术后7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高于对照组,(85.5±2.9)% vs(68.9±2.6)%,P<0.001;两组choke1动脉扩张程度相当,(46.93±6.21)μm vs(46.79±6.69)μm,P>0.05,实验组choke2动脉扩张较对照组更明显,(66.08±6.78)μm vs(46.00±6.90)μm,P<0.001。 结论 蒂部动脉位置改变,可促进choke动脉扩张和皮瓣远端供血,从而提高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体皮瓣的静脉引流位置对动脉血流导向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静脉;实验组1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肋间后静脉;实验组2仅保留右侧肋间后动脉+左侧髂腰静脉。测量血管体之间距离。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以及明胶氧化铅血管造影观察皮瓣区血管形态;choke 1区取材,HE染色,分析动脉管径扩大倍数;尾静脉采血,检测乳酸含量。结果 血管体Ⅰ离Ⅱ最近,离Ⅲ最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对照组皮瓣存活率为(86.5±4.3)%,实验组1和实验组2皮瓣存活率均为100%;血管造影显示,在血管体Ⅲ与Ⅳ区域,对照组血管增生比较少,而实验组1比较明显,实验组2最明显;与正常组相比,实验组2动脉管径扩大最明显,其次为实验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乳酸含量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引流位置的改变可造成动脉灌流与静脉引流效果的改变,进而改变皮瓣区域生理性血管网,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跨区皮瓣:穿支血管体区是某一源动脉呈三维立体网状结构所供应的所有解剖区域,是设计皮瓣的解剖学基础。临床上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时常需扩大切取皮瓣,皮瓣内包含2个以上穿支血管体区,称为跨区皮瓣。Choke区:穿支血管呈树状分支,且口径逐渐减小,并与周围临近穿支血管形成血管网状连接,及“choke vessels”,两相邻穿支血管之间的区域称为Choke区。某一穿支血管不能通过choke区无限制向皮瓣远端供血,穿支皮瓣的缺血、坏死经常出现在choke区域,choke vessels成了穿支皮瓣血运的最大阻力。背景:有研究表明一氧化氮可有效改善皮瓣术后血供,促进皮瓣成活,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L-Arg-NO途径在L-精氨酸促进大鼠背部跨区皮瓣成活中的作用。 方法:成功建立大鼠背部三穿支体跨区皮瓣模型的雄性SD大鼠81只,随机被分为3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术后1-7 d腹腔注射不同药物,L-Arg组注射L-精氨酸400 mg/(kg·d);L-NAME组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40 mg/(kg·d);空白组注射等体积等渗氯化钠溶液。术后7 d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计算皮瓣成活率;颈总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走形和分布;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术后即刻、1,3,5,7 d chokeⅡ区一氧化氮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choke Ⅱ区新生血管密度和管径;蛋白印记法检测术后3,7 d chokeⅡ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表达。实验方案经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5KYLL046)。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7 d,L-Arg组大鼠皮瓣成活率最高(89.47±3.17)%,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9.908,P < 0.001);②术后7 d,L-Arg组choke Ⅱ区血管结构较完整,走形清楚,扩张达到真性吻合的血管沿着皮瓣纵轴方向一直延伸到皮瓣末端,空白组和L-NAME组chokeⅡ区血管结构和走形杂乱,L-NAME组皮瓣末端血管结构消失;③L-Arg组一氧化氮水平术后开始升高,术后3 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④术后7 d,L-Arg组新生血管密度和管径最高,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 0.001);⑤术后3 d,L-Arg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表达量最高,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 < 0.05);术后7 d,L-Arg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表达量最高,3组之间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⑥结果说明,一氧化氮可有效改善大鼠背部三穿支体皮瓣chokeⅡ区血供,促进chokeⅡ区微血管扩张和增生,而L-精氨酸可通过L-Arg-NO途径提高皮瓣术后组织内一氧化氮水平,促进皮瓣术后成活。ORCID: 0000-0002-1812-9457(李文波);0000-0003-2403-1082(高秋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白芨多糖对大鼠跨区皮瓣choke区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给药组,给予白芨多糖生理盐水溶液。手术结扎胸背动脉和肋间后动脉,保留髂腰动脉。术后7 d,统计皮瓣存活率,血管造影观察choke动脉生长情况,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choke区微血管密度和动脉内径,Western blot检测choke区皮瓣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7 d,给药组皮瓣存活率高于对照组,(86.1±1.4)%vs(61.3±4.0)%,P<0.0001;给药组髂腰动脉直径更粗,(681.60±35.48)μm vs(446.98±21.61)μm,P<0.0001;血管向皮瓣远端延伸更长,(6.50±0.33)cm vs(5.41±0.38)cm,P<0.0001;给药组choke区微血管密度更高(11.8±1.5)个vs(6.7±1.3)个,P<0.0001;动脉内径更大,(60.14±6.99)μm vs(28.01±5.07)μm,P<0.0001;VEGF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激光多普勒对大鼠背部3种皮瓣的血流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皮瓣切取方式等分为3组:穿支皮瓣组、穿支筋膜蒂皮瓣组及随意皮瓣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以上3组皮瓣的Ⅰ、Ⅱ与Ⅲ区在多个时间点进行测量。术后7 d,对皮瓣外观及髂腰动脉与骶尾部穿支血管间的筋膜血管网进行拍照。对3组大鼠的坏死率,及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Ⅰ、Ⅱ及Ⅲ区术后即刻、术后1 d的血流灌注值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穿支皮瓣、穿支筋膜蒂皮瓣及随意皮瓣的坏死率分别为0.087±0.07、0.071±0.05及0.267±0.11。3组皮瓣坏死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但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穿支皮瓣Ⅰ区与Ⅱ区的血流灌注值显著大于穿支筋膜蒂皮瓣的Ⅰ区与Ⅱ区;随意皮瓣3个血管区的血流灌注值在术后7 d内均小于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术后7 d,随意皮瓣骶尾部穿支与髂腰动脉穿支间的筋膜血管网管径显著增大。 结论 穿支皮瓣与穿支筋膜蒂皮瓣存活能力无显著差异。随意皮瓣存活主要依赖于蒂部与蒂部周围潜在穿支之间筋膜血管网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大鼠背部皮窗来观察大鼠皮肤血管体之间的choke血管。 方法 首先设计一种可以骑跨在大鼠背部的观察窗,之后在SD大鼠背部一侧设计切取一个以髂腰动脉皮支为蒂的跨3个血管体区的皮瓣,后原位缝合。将观察窗对准皮瓣的choke区安装上去,每隔12 h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choke血管的形态,用数码相机拍照, 连续观察7 d。 结果 10只中有3只术后出现严重感染。通过皮窗观察孔能够完整流器地观察到choke区的动静脉。皮瓣掀起60 h可见连接小静脉管径发生轻微扩张,随后几天管径继续扩张,并因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管的曲度增加;这些小静脉的管径扩张于术后5 d达到极致。术后choke区静脉干及动脉管径也可见相应扩张,但其变化不及静脉明显。 结论 与之前报道过的X线造影、CTA相比,大鼠背部皮窗作为观察choke血管的一种新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在同一活体上对choke血管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实时观察。其缺点为频繁麻醉可能影响大鼠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阐明穿支筋膜皮瓣的皮蒂对皮瓣的静脉引流和动脉输入的作用。 方法 40只重约300g的雄性SD大鼠,在背部切取大小为9 cm×3 cm的皮瓣后,等分入以下4组: 穿支完好组(蒂部穿支保留完好)、动脉缺失组(结扎蒂部动脉)、静脉缺失组(结扎蒂部静脉)及穿支缺失组(结扎动静脉)。术后7 d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皮瓣血液灌注,计算皮瓣坏死率,测量皮蒂血管的直径。 结果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提示穿支完好组与静脉缺失组的灌注模式相似,穿支缺失组与动脉缺失组的灌注模式相似。穿支完好组和静脉缺失组的血流灌注量更大。穿支缺失组皮瓣的坏死率(26±1)%与动脉缺失组皮瓣的坏死率(29±1)%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穿支完好组(11±3)%和静脉缺失组(12±4)%皮瓣的坏死率(P<0.001)。静脉缺失组和穿支缺失组的皮肤基底部静脉网明显扩张,而动脉缺失组和穿支完好组的动脉网管径轻度增大。 结论 穿支筋膜皮瓣的皮蒂作为静脉引流额外通道的作用比其作为动脉输入的作用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测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和血管网面密度变化。方法:利用家兔耳背设计纯静脉皮瓣和动脉皮瓣模型①观测术后血流量;②墨汁灌注后软蜡厚蜡切片,图像分析血管网面密度。结果:①纯静脉皮瓣术后48h血流量最低,第14d恢复至术前65%。②纯静脉皮瓣术后第1~7d的血管网面密度高于动脉皮瓣(P<0.05)。结论:纯静脉皮瓣术后血流量及血管网密度变化与动脉皮瓣不同。  相似文献   

11.
浅静脉干对四肢远端蒂皮瓣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目的研究浅静脉干在远端蒂皮瓣中的作用。方法在5只犬的两侧前肢设计10个包含头静脉的远端蒂岛状筋膜皮瓣(8cm×2cm),随机分成蒂部浅静脉干结扎组(实验)和不结扎组(对照),进行浅静脉干测压和皮瓣成活面积测定。结果远端蒂皮瓣掀起后,浅静脉干压力在4.67~5.6kPa(35~42cmH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完全与不完全离断兔小腿静脉动脉化后吻合口处血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并与传统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缝接处血管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断指(肢)再植手术方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15只兔分3组:A组为完全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B组为部分离断小腿胫后动脉缝接胫后静脉组,C组为完全离断小腿应用传统的胫后动脉缝接胫后动脉对照组,3组均结扎胫前动脉,保留胫前静脉等未动脉化的静脉及缝接其它离断软组织。术后28d麻醉下切取各组动静脉血管吻合口及其近、远端各5mm长血管和周围组织制成观察标本,经HE、免疫组化、墨汁灌注等方法处理后进行光、电镜观测。结果A组动脉化的静脉壁中膜平滑肌较B组的多,而呈圆形内皮细胞核均较B组少。A组吻合口处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增生较B组少,较C组多。结论动脉化的静脉壁主要结构成分与结缔组织增生程度有相应一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单侧早期(Ⅰ/Ⅱ期)乳腺癌患者12例,均为女性,年龄33~52 (37.4±3.5)岁。12例均行改良根治术,并应用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同期乳房再造术,皮瓣携带的肋间神经感觉支与受区肋间神经吻合,腹壁下血管与受区胸廓内血管或者胸背血管吻合。记录皮瓣长度、宽度、厚度及血管蒂情况,携带感觉神经长度及选择的受区血管和神经。随访再造乳房的感觉恢复情况,将乳房分为5个区,包括4个象限和中央区,对每区的压力觉和温度觉恢复情况进行记录。完成患者主观感觉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外形恢复、感觉恢复和满意度。结果 皮瓣长(32.3±0.4)cm、宽(12.7±1.6)cm、厚(3.8±0.4)cm,腹壁下血管蒂长度为(12.5±0.4)cm,动脉管径为(1.7±0.4)mm,伴行静脉管径为(2.2±0.7)mm,携带肋间神经感觉支长度为(2.3±0.4)cm。受区血管为胸廓内血管(7例)和胸背血管(5例)。所有受区神经为同侧第3肋间神经。所有皮瓣顺利成活,1例皮瓣供区发生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未见其他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圆润,弹性质地可,未见皮瓣发生溃疡;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未见影响。12例患者均获随访12~38个月,平均19.6个月,未见乳腺癌复发情况。术后12个月调查患者的感觉恢复效果,12例(100%)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再造乳房病例中,所有再造乳房至少有1区恢复了温度觉。患者对再造乳房外形及感觉恢复均满意。结论 游离带感觉神经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与受区胸壁第3肋间神经吻合有助于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感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兔耳远端蒂浅静脉-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浅静脉干对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以30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Ⅰ组静脉-神经组、Ⅱ组神经组及Ⅲ组对照组。另外2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实验对照。于兔耳根部中央区设计远端蒂皮瓣1.2cm×3.8cm,Ⅰ组保留静脉和神经;Ⅱ组保留神经;Ⅲ组动、静脉和神经均不保留,皮瓣制备完成后即刻原位缝合。术后1h对3组皮瓣进行组织学观察并测定皮瓣的丙二醛(MDA)含量。术后1周,测量3组皮瓣的成活面积。结果术后1h,各组皮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和水肿,其中Ⅰ组反应相对较轻;MDA含量Ⅰ组与Ⅱ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Ⅰ组与Ⅲ组、Ⅱ组与Ⅲ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周,各组皮瓣的成活率以Ⅰ组最高。结论保留浅静脉干没有增加兔耳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回流负荷,对皮瓣的成活有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视化研究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新鲜捐献成人尸体1具,采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灌注方法进行灌注,灌注前和灌注后均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利用Mimics 10.01软件,获得血管、肌肉、骨骼以及皮肤的三维解剖结构图像,并对血管进一步分割,构建出单支血管及其分支,并对所构建的三维图像进行单独显示与组合显示,以设计切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上述基础上,选择于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住院的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A组术前进行数字化重建,B组术前不予数字化重建。比较2组术后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存活率,手术所需时间,精确性以及皮瓣旋转点到内踝顶点距离。 结果灌注前数据可轻易重建出骨、肌肉、筋膜与皮肤,灌注后的数据可构建出血管,组合显示后可得到血管在某个局部的具体分布状况,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个性化设计与基础研究提供准确的血管解剖学基础。A组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经数字化重建后,可显示皮瓣主要血供,并能够清晰显示皮肤、肌肉与血管三维解剖关系;应用软件自带测量工具对血管、皮瓣进行测量,可以准确定位指导手术操作。术中探查血供与重建图像相符,体表定位准确。A组20例皮瓣均成活良好,伤口一期愈合,皮瓣质地良好,局部无瘢痕挛缩;B组20例皮瓣4例患者于术后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二期清创换药和植皮术后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A组皮瓣质地良好,外形满意,B组有6例皮瓣远端出现质硬瘢痕和轻度挛缩,行走时疼痛,后经手术松解植皮后好转。A组皮瓣成活率(100%)明显高于B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所需时间[(114.05±10.36) min]明显短于B组[(123.20±11.9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皮瓣切取精确性(0.17±0.03)明显高于B组(0.23±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皮瓣蒂部旋转点到内踝顶点距离[(4.14±0.38) cm]明显少于B组[(5.96±0.81)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为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临床手术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临床应用修复小腿远端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进一步提高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的手术方式。 方法 在双干静脉之间“开沟”,切开脂肪层至真皮下血管网,将双干之间交通支断口结扎; 根据皮瓣大小,对动脉化静脉属支进行选择性结扎,控制皮瓣供血入量使之供血均匀。 结果 本组48个皮瓣,25例皮瓣术后红润。16例术后出现少量散在水泡,7例术后3~7 d出现淤血肿胀,48个皮瓣全部成活,优良率达到85%(41例)。 结论 经过双重改良设计切取的动脉化静脉皮瓣成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