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甘肃东乡族成人身体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甘肃东乡族成人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横断面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91例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成人为研究对象,应用体成分分析仪测量脂肪组织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在总体人群及各个年龄组,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内脏脂肪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皮下脂肪含量、躯干脂肪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最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女性左上肢脂肪量呈持续上升状态,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此后上升速度放缓;男性总体呈上升趋势,2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上升较快,在50岁年龄组稍有下降,此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男、女性右上肢脂肪量、双下肢脂肪量均在40岁年龄组达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结论甘肃东乡族成年女性除内脏脂肪外,其余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甘肃东乡族成人的脂肪含量均发生变化,不同性别、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但内脏脂肪含量和女性左上肢脂肪量一直呈上升趋势,50岁年龄组是各部位脂肪含量发生趋势改变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2.
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变化特点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甘肃裕固族成人骨强度和体成分随年龄变化特征并探讨骨强度与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选取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人725例(男性354例,女性371例),年龄20~86岁,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和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裕固族成年男性骨强度在20~29岁低于女性(P0.05),50岁后高于女性(P0.01);男性各年龄段的肌肉量均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段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均低于女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仅在20~29岁及70岁后低于女性(P0.01)。男女骨强度分别在30~39岁和20~29岁达峰值、50~59岁和40~49岁开始较前出现差异(P0.05),男性在70岁后和女性在50岁后骨强度低于之前各年龄组(P0.01)。男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及60~69岁呈现双峰,女性躯干及四肢肌肉量均在40~49岁达峰值。甘肃裕固族成年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变化同步,男女性分别在60~69岁和50~59岁达峰值。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骨强度与四肢肌肉量和皮下脂肪量正相关(P0.01),与内脏脂肪量负相关(P0.01)。结论随年龄增长,甘肃裕固族成人身体各部位的同种体成分呈同步变化,女性骨强度较男性下降时间早且速度快。裕固族成人骨强度由肌肉和脂肪共同决定且与其分布部位有关。裕固族70岁以上男性及50岁以上女性是骨质疏松性防治的重点人群;男女性应分别从50岁后和40岁后应加强肢体锻炼、增加四肢肌肉量、控制内脏脂肪,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东乡族成年女性绝经前后骨强度和体成分变化并探讨体成分变化对骨强度的影响。 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7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选取甘肃省东乡族41~50岁成年女性203例(绝经前102例,绝经后101例),采用超声骨密度仪、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跟骨骨强度和体成分指标。 结果 东乡族绝经后女性的骨强度、肌肉组织体成分低于绝经前(P<0.05);脂肪组织体成分高于绝经前(P<0.01)。东乡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高于绝经前(P<0.01)。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绝经前后女性的骨强度均与肌肉组织体成分正相关(P<0.01),与脂肪组织体成分负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四肢肌肉量是东乡族女性骨强度的保护性因素,皮下脂肪含量是骨强度下降的危险因素。 结论 肌肉以及脂肪组织共同决定着东乡族女性的骨强度且与体成分分布部位有关,但两者的关系不受绝经状态的影响。绝经是东乡族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应加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控。加强肢体锻炼,增加四肢肌肉量,减少皮下脂肪,有助于提高东乡族绝经前、后女性骨强度,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现状,进一步探讨拉萨藏族与锦州汉族体成分差异。方法:随机抽取拉萨藏族健康成人1 149例(男为560例,女为589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的测量。所得数据经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拉萨藏族成年男性除脂肪量、体脂率低于女性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女性,且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加,拉萨藏族成年男女性身高、蛋白质含量均逐渐降低,去脂体质量保持相对稳定,身体水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体质量、肌肉量、骨含量男性在30岁组、女性在40岁组达峰值,之后呈逐渐降低趋势;身体质量指数随年龄增加呈波动变化,男性30岁组出现1次小高峰,50岁组达峰值后开始下降,女性则是40岁组达峰值后出现一过性下降,50岁组后又开始呈增加趋势。男性脂肪含量出现2次高峰,分别是30岁组和50岁组,之后开始下降;体脂肪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50岁后女性增加幅度更明显,但男性呈下降趋势。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均值均低于锦州汉族成人男、女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拉萨藏族成人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尤其在30、40岁年龄组变化明显;藏汉族体成分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两地居民生活环境、经济文化水平不同有关,尤其是海拔的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人体成分现状,分析其特点及随年龄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抽取云南 宁蒗地区摩梭人健康成人262 例( 男为112 例,女为150 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体成分测量。 所得数据经SPSS20.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年女性体成分除脂肪量、体脂 率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低于男性,性别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的体质指数、体质量、脂肪量、肌肉 量、推定骨量随年龄均有升高趋势,都在40 ~岁组到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其中女性肌肉量在绝经期下降幅 度大于男性;女性体脂肪率在40 ~岁组达高峰,之后出现一过性下降,60 ~岁组后又开始呈增加趋势,而男性 体脂肪率40 ~岁达高峰,之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年男女性身高、蛋白质含量均逐渐降低, 去脂体质量保持相对稳定,身体水分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与普米族成人男女性对比所测各项 体成分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成人体成分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尤其在40 岁年龄组变 化明显;当地摩梭人与普米族体成分无差异的原因,可能与他们生活环境、经济文化水平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甘肃及西藏藏族成人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收集我国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并比较甘肃、西藏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差异,揭示藏族成人体成分分布的特点。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成年居民共814名,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项指标,比较两省区藏族成年人体成分数据的差异。结果藏族成年男性身体质量指数(BMI)、去脂体重、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肌肉量、身体水分及蛋白质量、腰臀比(WHR)均在40~50岁达到峰值,基础代谢在40~50岁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降,细胞内外液比值(E/I)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女性去脂体重、肌肉量、基础代谢在30~40岁达到高峰,身体水分量在40~50岁达到最大值;BMI、体脂肪率、内脏脂肪量、皮下脂肪量、WHR及E/I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而蛋白质量随年龄增高而下降。甘肃藏族BMI、去脂体重、肌肉量、皮下脂肪量、内脏脂肪量、身体水分、基础代谢、超重肥胖比率均高于西藏藏族,西藏藏族成人WHR过高的比率高于甘肃藏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国藏族成人男性及女性体成分中脂肪相关指标随年龄增长分别呈正弦曲线及单向增高变化;不同地域藏族成人体成分也存在差异,甘肃藏族成人体成分多项指标尤其是大部分体脂肪相关指标高于西藏藏族成人,可能会导致甘肃藏族成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甘肃裕固族成人脂肪分布及变化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甘肃裕固族成人脂肪分布及变化特点,为该民族人群健康指导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测量1086例甘肃裕固族成人,其中男性336例,女性720例的脂肪相关体成分指标。结果甘肃省裕固族成年女性的总脂肪量、皮下脂肪含量、躯干及四肢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身体各脂肪含量男、女性比较,女性的总脂肪量、躯干脂肪量、四肢脂肪量、皮下脂肪量均高于男性(P0.01),内脏脂肪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裕固族成人体脂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20~29岁年龄段到40~49岁年龄段前期为快速增长期,在60~69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后呈缓慢下降,双下肢脂肪含量在40~49岁年龄段达峰值,女性脂肪含量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较男性均更为显著。结论甘肃省裕固族成人内脏脂肪含量无性别差异,其余各部位脂肪量女性均高于男性;甘肃裕固族成年人总脂肪量和身体各部位脂肪含量随着年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之后在60~69岁年龄段后期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那曲藏族人群体成分数据,探讨身体各部肌肉量的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整群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身体各部肌肉量,所获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那曲藏族成人各年龄段肢体肌肉量,均表现为右侧大于左侧。除男性40~岁组左、右侧下肢肌肉量无差异外,其余各年龄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那曲藏族成人所测身体各部肌肉量均表现为男性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各部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多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多在40~岁组达峰值;上肢及全身肌肉量,男性30岁组、女性40岁组与同性别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肢肌肉量,高年龄组与低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躯干肌肉量,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身体各部肌肉量之间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多接近或大于0.9。结论:那曲藏族成人右侧肢体肌肉量大于左侧;随年龄增长四肢肌肉量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躯干与全身肌肉量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躯干肌肉量与年龄呈正相关,下肢肌肉量与年龄呈负相关,各部位肌肉量间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收集西藏那曲藏族居民体成分数据,探讨其体成分分布及随年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超重和肥胖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那曲藏族成年人共646例(男359例,女287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检测受试者体成分各指标,所获数据录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除脂肪量、体脂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外,其他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各指标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BMI、脂肪量50~岁组达峰值,其他指标在30~岁组达峰值;女性蛋白质含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其他指标在40~岁组达峰值。年龄与BMI、脂肪量、体脂率、内脏脂肪等级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指标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各指标各年龄组间比较具有一定程度的统计学差异。男性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5%和15.9%,女性为23%和20.6%,且随年龄增加超重和肥胖率呈上升趋势。结论:西藏那曲藏族成人体成分特点与已有报道的其他地区、民族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藏族成人体成分各指标也各具特点,那曲藏族围绝经期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是脂肪相关慢性疾病防治的关键人群。  相似文献   

10.
甘肃兰州市区城镇居民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甘肃兰州市区城镇成人居民体成分和脂肪分布随年龄变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改善居民的身体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日本产MC-180型人体成分分析仪)对1357名男女居民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79岁年龄段男女性居民体脂率、腰臀比(WHR)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蛋白质总量、肌肉总量、推定骨量、身体水分、身体质量指数(BMI)值随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内脏脂肪男、女性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皮下脂肪男性随年龄的增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女性则随年龄的递增而递增。结论男性居民在20~岁年龄段后、女性在40~岁年龄段后出现了腹内型肥胖,男性在30~岁年龄段后,女性在60~岁年龄段后出现超重,超出了警戒范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运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通过测量得出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的数值,并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讨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及分布的不同。 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整体随机抽取进藏工作汉族男性与西藏藏族男性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共选取337人(汉族男性为164例,藏族男性为173例),应用体成分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进行检测,得出脂肪总量、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量,进而推算出体脂肪率、左上肢(左下肢、右上肢、右下肢、躯干)脂肪率。所有结果输入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统计学处理。 结果 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而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的脂肪含量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各部位的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脂肪量的增加均在30岁年龄组到40岁年龄组增加明显,此后体脂含量增加减慢,甚至50岁年龄组的汉族人群的下肢脂肪含量出现了轻度下降。结论 整体上,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的各项脂肪含量数值均小于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进藏工作汉族男性成年人群和西藏藏族男性成年人群脂肪含量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不同部位的脂肪变化趋势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吴超  李咏兰 《解剖学报》2021,52(2):300-305
目的 探讨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的人体组成成分的现状及特点。 方法 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对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403(男161,女242)例成人进行人体组成成分的测量。 结果 男性躯干脂肪率最高,总体脂率和下肢脂肪率接近,上肢脂肪率最低;女性躯干脂肪率、总体脂率、下肢脂肪率相近,高于上肢脂肪率;男、女性左、右上肢及左、右下肢脂肪率均接近,男、女性均为躯干肌肉量最大,下肢肌肉量中等,上肢肌肉量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男性躯干脂肪率与年龄成正相关,体脂率、左右上肢肌肉量、身高、推定骨量、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肌肉量与年龄成负相关,其余10项指标均与年龄不相关。女性躯干脂肪率与内脏脂肪等级随年龄增长成正相关,身高、总肌肉量、推定骨量、躯干肌肉量成负相关,其余12项指标均与年龄无线性关系。 结论 从人体组成成分上看,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部总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数值处于中等,低于新疆等西部蒙古族,高于东部蒙古族;低于北方西部族群,高于南方族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保安族成人脂肪量的变化特点及其与血压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成年人438例(男176例,女262例)为研究对象,年龄18~80岁,用人体体成分分析仪随机抽样检测脂肪指标,血压计测量血压,并分析数据。结果:保安族成人高血压平均患病率高于全国水平。保安族女性脂肪总量、四肢及躯干脂肪含量和脂肪率大于保安族男性,而保安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内脏脂肪面积、内脏脂肪含量大于保安族女性。保安族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臀部和四肢,而保安族男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和内脏。保安族高血压组成人16项脂肪指标均分别高于正常血压者。保安族成人收缩压、舒张压均与脂肪量、体脂肪率、内脏脂肪含量和皮下脂肪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保安族成人脂肪指标变化与血压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分析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特点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及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测量2291例(男1021例,女1270例)兰州市汉族成人右足跟骨骨强度指数及体成分等相关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骨强度指数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随年龄增长而持续降低,峰值骨量出现在20~30岁。其中男性20~30岁和50~60岁两个年龄段骨强度指数下降较快,而女性50岁后骨强度指数迅速下降;兰州市汉族男性各年龄组骨强度指数均高于同龄组女性。与采用相同方法测量其他民族、地区人群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得知,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值和兰州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值均较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肉含量、皮下脂肪、身体质量指数与骨强度指数呈正相关,内脏脂肪与骨强度指数呈反比。结论兰州市汉族成人骨强度指数和兰州市汉族女性峰值骨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且峰值骨量出现的年龄较早,50岁以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的危险人群;肌肉量、皮下脂肪量以及BMI是骨质疏松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内脏脂肪量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