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0-01/2004-0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患患者18例(36个关节)。男10例,女8例;年龄43~78岁。其中股骨头坏死7例,骨性关节炎4例,强直性脊柱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例。选择Ribbed假体12个;SPⅡ8个,Classic8个;国产假体8个;骨水泥型假体22个,非骨水泥型假体14个。18例患者均行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10个月随访时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10个月随访。①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90.5±20.5,38.5±15.5,t=24.846,P<0.05)。②手术时间(双侧手术完成的总时间)为(220.5±22.5)min。③术中总出血量(1548.4±256.5)mL,平均输血量(1322.5±220.5)mL。④2例术后脱位与假体放置不当有关。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Ⅰ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且无明显并发症,表明是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3.
4.
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而无法用药物或手术改善和恢复股骨头血运的患者 ,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1,2 ] 。本文总结从 1993年 7月至 2 0 0 0年 10月人工股骨头及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病例 5 6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 32例 ,男 16例 ,女 16例 ,平均年龄 61.7(2 2~ 80 )岁 ;其中新鲜股骨颈头下型骨折 11例 ,陈旧型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 15例 ,股骨头粉碎型骨折 1例 ,股骨头缺血坏死 5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2 4例 ,男 11例 ,女 13例 ,男女各有 1例双侧分期… 相似文献
5.
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对 47例 ( 5 2个髋关节 )行置换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切口一期愈合 ,5 0个髋关节获得 5~ 72个月随访 ,无 1例出现假体脱位、松动等并发症 ,术后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 48 5分增至术后的平均 88 5分 ,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94%。结论 :Zweymuller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临床初期稳定性及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我科1998-09/2007-08 共开展双侧人工全髋关节同期置换术15例,并注重术后康复训练与指导,实施有效的康复训练计划,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45~65岁,股骨头坏死11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病程6个月~5a,主要症状:不能完成关节功能检查,或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功能明显受限。 相似文献
7.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2)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3种下肢长度测量方法的临床结果,探讨其均衡下肢长度及预防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10例,男49例,女61例,年龄25~91岁,平均63.2岁。术中采用3种不同的下肢长度测量方法,39例采用克氏针定位测量法(A法),41例采用臀小肌相对位移测量法(B法),30例采用心电导联定位测量法(C法)。术后摄片测量双下肢长度差,比较其准确性及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结果上述3种方法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方法术后双下肢长度差平均值分别为(3.4±2.6)mm、(4.7±3.7)mm、(7.4±6.0)mm,A、B两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准确性均好于C法(P均<0.05)。3种方法术后下肢不等长的比例分别为2.6%、7.3%、20%;A、B法之间及B、C法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法的发生率较C法低(P=0.038)。结论上述3种方法中,A、B两种方法准确性均好于C法。在临床上,建议使用A、B两种方法进行术中测量,不建议单独使用C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随着关节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髋部疾患患者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但假体磨损仍为影响术后长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材料研究及长期随访工作进展的了解,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99—01/2004-12期间关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材料磨损的文章,检索词“arthroplasty,hip,wear,ordebr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与材料磨损研究有关的长期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文章,排除综述类文章及未提供摘要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1篇有关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的实验研究或长期临床观察论著,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69篇与本文综述内容有关,排除222篇。资料综合:69篇论著中包括磨损生物学机制、材料特性、各种假体材料生物力学研究、以及临床长期随访的结果。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长期随访观察,可能提供更合适的假体材料,预防和减少假体磨损、骨溶解松动等,延长假体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9.
2006-01~2007-02我科对10例患者进行了双侧同期全髋关节置换术,通过精心的护理及有效的康复指导,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26~82岁,平均52岁;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2例(重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F icatIV)3例,强直性脊柱炎致关节僵直1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4例;手术采用髋后外侧切口;生物型假体8例,骨水泥型假体2例。2康复指导2.1心理康复指导心理康复决定肢体功能康复。患者只有消除思想顾虑,才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因此我们针对患者的各类思想特征,在详细做好术前康复指导的同时,通过和家… 相似文献
10.
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6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创小切口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8年5月,应用小切口对60例患者68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进行短期随访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68髋随访12~32周,平均18周,优53髋,良14髋,中1髋,优良率98.5%(67/68)。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6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92分,复查X线片未见人工关节松脱,患者可负重行走,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微创小切口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少、医源性损伤少、人工关节稳定性强,以及患者恢复时间短等优势,是一种值得积极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重建,在髋关节软组织张力的平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调节软组织平衡的主要手段。分析重建股骨偏心距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2004-01/2005-06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单侧髋关节置换患者76例,随访资料均完整,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随访时间16 ̄29个月,平均23.2个月。手术均采用髋关节外侧入路,使用Zweymüller双锥形螺旋臼及SL-PLUS矩形直柄(颈干角135°,股骨头假体的直径均为28mm)。术前和术后随访时拍摄双髋正侧位X射线片,测量股骨偏心距、髋外展肌力臂及双下肢长度;记录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分析股骨偏心距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7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股骨偏心距与髋外展肌力臂具有正相关性(r=0.523,P<0.001)。②髋关节术后活动度、Harris评分与股骨偏心距均存在明显回归相关关系(r=0.419,0.326,P<0.001)。③股骨偏心距重建与否对下肢长度的影响存在显著性意义(χ2=4.62,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重建与髋外展肌的力臂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功能改善及稳定性增强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股骨偏心距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功能及相关生物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中,软组织平衡不足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重建对髋关节软组织张力的平衡非常重要,为此就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或软组织平衡的相关研究做以综述。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7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offset.arthroplasty(or replacement),soft tissue balanc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与股骨偏心距或软组织平衡研究有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类文章.排除综述类文章及未提供摘要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6篇相关文献,3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0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36篇文献中,10篇涉及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的生物力学原理,16篇涉及偏心距对假体微动及磨损的影响,12篇涉及偏心距调整的方法.22篇涉及重建股骨偏心距的注意事项,16篇涉及股骨偏心距对假体设计的影响和要求。本文选用符合纳入标准的16篇文献。
资料综合:在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中,软组织平衡不足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由于髋关节本身的解剖特点,外展肌必须维持一定张力才能保持髋关节在站立及步态过程中的稳定。而股骨偏心距直接影响了外展肌张力的变化。偏心距不足可能影响假体稳定性.增加术后假体磨损;增加的偏心距由于加大了外展肌力臂.而减小了髋臼压力,最终减少了髋臼聚乙烯磨损;但是过大的偏心距使应力传导不均,微动增加,导致松动、骨溶解增加等并发症.因此对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术应充分重视偏心距的恢复。
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精确恢复股骨偏心距的长度,可以增加外展肌张力.提高稳定性,加大假体活动范围,减少聚乙烯磨损和无菌性松动.从而提高假体的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3.
2002-06-2005-01我科施行小切口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6例,因加强了围手术期护理,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髋关节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采用上述术式治疗股骨颈骨折病例67例,依据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1年及3年期疗效不良率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各具利弊,术式选择应根据患者伤情、经济承受能力、现有医疗设备条件及术者熟练程度而异。如果没有合并髋臼的骨折或病变,应首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关节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髋部疾患患者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术,但假体磨损仍为影响术后长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髋关节置换术中假体材料研究及长期随访工作进展的了解,可以为临床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9-01/2004-12期间关于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材料磨损的文章,检索词“arthroplasty,hip,wear,ordebr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与材料磨损研究有关的长期临床观察及基础研究文章,排除综述类文章及未提供摘要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91篇有关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磨损的实验研究或长期临床观察论著,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69篇与本文综述内容有关,排除222篇。资料综合:69篇论著中包括磨损生物学机制、材料特性、各种假体材料生物力学研究、以及临床长期随访的结果。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长期随访观察,可能提供更合适的假体材料,预防和减少假体磨损、骨溶解松动等,延长假体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感染、脱位、静脉栓塞等并发症仍是影响术后效果的主要原因,如何治疗和预防这些术后并发症是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手段。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4-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total hip arthmplasty(replacement),complication or infection,or dislocation,or thromboembolism”,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与并发症有关的临床论著,排除缩述类文章及未提供摘要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214篇有关髋关节置换术后与并发症有关的论著,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对文章内容进行分类整理,83篇与本文综述内容有关,排除131篇。资料综合:83篇论著中包括感染、静脉栓塞、脱位、应力遮挡等术后并发症有关的文献。其中感染并发症主要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毒品注射这一特殊人群。结论:随着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可望将其发生控制在最低限度,但对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的研究观察,仍需作大量的工作。尤其对特殊人群的关节置换术,仍需继续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7.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中的变异因素,研究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37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临床路径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 通过对变异事项的统计分析得出:来源于医院系统的变异、可控变异、负性变异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医院系统24.05%(57/237)、26.16%(62/237)、48.52%(115/237).对产生变异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术前住院天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955).结论 本组病例CP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医院工作制度需要改革,CP的实施需要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合;没有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导致与疾病转归相关的变异发生;变异信息记录不完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5年6月至2008年7月,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11例12髋,切口长度为6.5~11cm,平均(8.5±0.8)cm。并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在术前设计的切口下顺利进行,手术时间(80.5±20.5)min,平均出血量(202.5±80.5)mL,术前Harris评分(39.5±13.5),术后Harris评分(91.5±15.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22.746,P〈0.05。术后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20个月,平均12.2个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采用改良小切口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愈合快、瘢痕小、外形美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20.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3月至2007年8月对43例(62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12~88个月。【结果】患者髋关节功能较术前均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术后无脱住、感染等并发症。患者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35.3±7.0)分,术后为(82.5±7.4)分,其中优45髋,良8髋,可7髋,差2髋,优良率85.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类风湿性髋关节炎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