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结节性硬化症的分子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致病基因TSC1和TSC2编码的错构瘤蛋白和结节蛋白具有肿瘤抑制作用,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以往对结节性硬化症的研究多关注TSC1和TSC2基因缺失和突变,本文旨在对结节性硬化症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结节性硬化症的遗传和病理发生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节性硬化综合征(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的特征是多种器官出现多发性错构瘤,大脑、肾、心和视网膜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其典型的临床特征包括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大多数病例(65%)是散发的,遗传连锁分析发现结节性硬化综合征与TSC1基因和TSC2基因连锁,最近证明TSC1和TSC2基因是两个肿瘤抑制基因。TSC1编码的蛋白是Hamartin,TSC2编码的蛋白Tuberin蛋白GTPase激活的蛋白,TSC2可能作为一个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分子发挥作用。TSC2和TSC1能够直接结合。本文讨论目前TSC2和TSC1的生理功能和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结节性硬化症基因外显子4基因突变与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中国人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基因(TSC1)外显子4的基因突变特征及多态现象。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对来源于21个家系的25例TSC患者,23名父母及60名正常对照进行了TSC1基因外显子4检测。结果 正常对照SSCP均表现为一种相同的带型,在25例TSC患者中,有1例散发型患者的SSCP带型与正常对照不同,经DNA测序证实该患者在TSC1基因的外显子4发生了352insA杂合突变,在无症状的23名父母中,有1例患者的母亲亦检测到不同于正常的SCP带型,经测序证实发生了347A→C碱基改变,由于编码的氨基酸未改变,均为缬氨酸(Val),考虑为一种多态现象。结论 352insA是一种新型插入突变,未呈热点分布,347A→C是一种罕见的新单核苷酸多态。  相似文献   

4.
近 10年 ,结节性硬化症 (TS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 ,致病基因为 TSC1和 TSC2 ,其产物分别为错构瘤蛋白和马铃薯球蛋白 ,本文综述了 TSC1和 TSC2的定位、结构、基因产物、功能、突变型 /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10年,结节性硬化症(TSC)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很大进展,致病基因为TSC1和TSC2,其产物分别为错构瘤蛋白和马铃薯球蛋白,本综述了TSC1和TSC2的定位,结构,基因产物,功能,突变型/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结节性硬化症的遗传和病理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节性硬化综合征(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的特征是多种器官出现多发性错构瘤,大 脑、肾、心和视网膜是最常见的受累器官。其典型的临床特征包括面部血管纤维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 退。大多数病例(65%)是散发的,遗传连锁分析发现结节性硬化综合征与TSC1基因和TSC2基因连锁, 最近证明TSC1和TSC2基因是两个肿瘤抑制基因。TSC1编码的蛋白是Hamartin,TSC2编码的蛋白 Tuberin蛋白GTPase激活的蛋白,TSC2可能作为一个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分子发挥作用。TSC2和TSC1 能够直接结合。本文讨论目前TSC2和TSC1的生理功能和结节性硬化综合征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7.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以全身多种组织错构瘤样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具有遗传异质性,TSC1和TSC2为其致病基因。近年来对结节性硬化症基因型与表型的广泛研究,为该病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例1:患儿男,1岁零1个月,出生后2个月发现周身皮肤出现散在色素脱失斑。1岁时出现头向后仰、右眼眨动、口角向右抽动,口周青紫发作,10余秒缓解,意识清楚但不能言语。发作逐渐增多至20~30次/d。查体:患儿颜面部、躯干及四肢可见多处大小不等的色素脱失斑。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既往无特殊史。  相似文献   

9.
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是一种较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外显率可变,其发生率为1/9500~1/20000[1],男女比例为1.44∶1,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肾脏、视网膜、心脏等全身多个器官,典型的表现为临床三联征:癫痫、智力障碍、面部血管纤维瘤,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也颇具特征性。本文报告1例以临床上伴有面部多发血管纤维瘤、皮肤咖啡斑、脱色斑为特征的女性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与诊断标准的要求相符。结合临床表现不同类型,本文对疾病的发生、遗传问题的认识和临床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先证者 ( 1 ) 女 ,1岁半。阵发性抽搐 5小时就诊。其母述患儿自生后 6个月出现阵发性反复抽搐 10余次 ,在外院诊断为“佝偻病低钙惊厥”,补充钙剂治疗 ,未见好转。查体 :精神差 ,反应迟钝 ,神志清 ,躯干部多处不规则色素脱失斑 ,心、肺、肝、肾无异常 ,眼底无异常。脑电图示左侧各导联呈高幅度复形慢波 ,并见短阵阵发棘波。头颅 CT示双侧大脑半球散在低密度阴影 ,侧脑室室管膜下结节性钙化影。诊断 :结节性硬化症。家系调查 :该家系 4代 2 4人 ,发病 13人 (男 6人 ,女 7人 ) ,先证者父亲有面颊部典型血管纤维瘤 ,癫痫、智力低下 ,躯干部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在基因诊断结果明确的基础上应用于产前诊断.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PCR-DHPLC)、DNA测序技术,对19个家系的21例TSC患者进行TSC1和TSC2基因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19个家系21例患者中发现17种不同的基因突变,其中13种突变未见报道,包括TSCj基因的c.2672delA、c.2672insA和TSC2基因的c.4918insCGCC、c.1143delG、Intron27+1 G>A、c.1957-1958delAG、Intron5+1 G>A、c.910insCT、c.2753C>G、c.4078dupAGCAAGTCCAGCTCCTC、Intron 11-1 G>A、Intron 14+1 G>A、c.684 C>A.对7个家系进行了产前诊断,其中6个家系的胎儿均未发现其家系先证者所具有的突变,胎儿出生后电话随访至1~4岁无TSC的症状出现.而另一家系的胎儿携带有和母亲一样的突变,经遗传咨询后,家属选择了引产.结论 本研究证实的TSC基因突变中,有76.5%(13/17)的突变均未在其他研究中被发现,说明中国人群TSC基因的突变谱可能与其他人群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本研究中TSC基因诊断率为89.5%(17/19),提示TSC的发生可能还有其它未知的遗传病因;在有家族史的病例中,TSC1与TSC2有相似的突变比例,而在散发病例中,TSC2的突变更加常见;13种新突变患者的父母均无类似突变,说明TSC致病基因具有较高的自发突变率.  相似文献   

12.
病例:患儿付某,男,4岁.因间断抽风4天于2000年10月11日下午2点45分入院.患儿4天前不明原因出现抽风,表现为颈后仰,双手握拳,四肢强直性抽动,持续约2-3分钟自行缓解,发作频繁,1天中可发作20余次.不发热,无外伤史.患儿4个月时因"皮肤黄染、排白色软便"在我院及济南儿童医院就诊,经查肝功及肝胆B超证实为慢性肝炎并肝脏纤维化,脾大.经治疗后肝酶降至正常,肝炎症状好转,仍脾大.患儿出生史无异常,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智力亦较同龄儿落后.其母孕期患"精神分裂症",长年服五氟利多.家族中无"癫痫"患者.本次入院体检:T36.2℃,P100次/分,R 25次/分,Wt 12kg.生长发育落后,营养差,嗜睡,查体不合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1个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家系 TSC1和 TSC2基因变异位点并进行产前诊断。 方法:应用Sanger测序法分别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 TSC1和 TSC2基因变异检测分析。 结果:家...  相似文献   

14.
结节性硬化症 (tuberoussclerosi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是神经皮肤综合征的一个类型 ,发病率约为 1/ 940 0。临床上以癫痫样发作、智能障碍、皮脂腺瘤及视网膜异常为特征 ,现将本院 1984,2 1996 ,10间较完整的病例报道如下。病例资料一、一般临床资料 :男 9例 ,女 5例 ,发病年龄 ,最小 4个月 ,最大 15岁 ,均有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其中抽搐 10例 ,智力低下 8例 ,面部对称性血管纤维瘤 9例 ,皮肤低色素区或无色素区改变 4例 ,视网膜晶体状瘤 5例。颅骨X线片均有单个或散在的钙化影 ,头颅CT 9例 ,其中脑…  相似文献   

15.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100,000。现将我科收治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结节性硬化症是一种少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其临床特征表现为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障碍。本文报道2个病例,分别于生后3个月及18个月起病,均以抽痉,皮肤脱色斑表现,这一特征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认为结节性硬化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基因病,呈不规则外显。结合临床表现不同类型,本文对疾病的发生,遗传问题的认识和临床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颅内皮层大结节对结节性硬化症(T SC )患者癫?发作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颅内皮层结节的测量寻找颅内皮层大结节,定义为在皮层结节长宽高3个平面中,至少有2个平面的直径≥3 cm。观察颅内皮层大结节对T SC患者癫?发作及其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入组89例伴有癫?发作的T SC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6例,癫?发病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个月,最大为28岁。通过测量皮层结节发现36例(40%)患者符合本研究定义的皮层大结节。经统计学分析发现皮层大结节与痉挛发作史( P=0.022)、多种发作类型( P=0.014)、智力低下( P=0.024)及难治性癫?( P=0.041)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皮层大结节的患者容易出现痉挛发作及多种发作类型,患者更易出现智力低下和难治性癫?,因此对于存在皮层大结节的患者需考虑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人结节性硬化症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外周血DNA的TSC1和TSC2基因变异进行鉴定。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后,对发现的潜在致病变异采用Sanger测序法对父母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均携带TSC2基因新的c.4183C>T(p.Q1395X)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该变异为潜在的致病变异。先证者母亲同样诊断为结节性硬化症,但症状轻于患者。另外4名未患病的家系成员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TSC2基因新的c.4183C>T(p.Q1395X)杂合变异可能是该家系的致病原因。上述发现扩大了TSC2基因的突变谱。先证者症状重于其母亲考虑与表型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徐皓  韩华  张衍国  余秋艳 《医学信息》2006,19(5):836-836
患者女,25岁。因面部、前额部皮肤出皮疹20年就诊。患者于5岁左右时面部开始出疹,针尖至绿豆大小不等,且范围逐渐扩大,随后额部皮肤也出现同样皮疹,无自觉症状,至青春期时面部皮疹明显加重,聚集明显,且右足小趾部甲周突然出现红绝赘生物;患者10岁时曾出现阵发性抽搐,并伴有短暂性意识丧失,在当地医院检查脑电图异常,诊断癜痫,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近1年(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症状有所减轻,得到控制后减量至停药,至今未再发作。近几年来面部皮损无明显变化。患者自幼智力与同龄儿童相比较差,学习成绩差。其父有类似皮损及癫痫病史,10年前病故,死亡原因不详。家中其他成员无类似疾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