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及其提取物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近年来相关资料,分析、归纳、总结中药及其提取物在肿瘤血管生成中的抑制作用。以期对临床略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恶性肿瘤的生长与转移必须依靠新生血管提供足够的营养才能实现。因此,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热点,是最有希望的肿瘤导向治疗靶标。与传统的肿瘤治疗相比,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但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而且克服了药物达到肿瘤组织的  相似文献   

3.
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抗转移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移是恶性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特征性表现,是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影响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如何阻断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提高肿瘤治疗水平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断绝或减少肿瘤血管供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寻找新的高效低毒血管生成抑制剂已成为当前抗转移药物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肿瘤生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包括肿瘤血管网的建立。许多研究已经证明肿瘤生长必须依赖血管生成 ,通过抑制血管生成的某些环节或整个过程 ,进而控制肿瘤的生长 ,对肿瘤治疗和防止肿瘤远处转移有重要意义。一、血管生成与肿瘤发生、生长的关系目前 ,关于肿瘤是如何发生的 ,主要集中在致癌基因的研究上。然而 ,组织的恶变或形成一个肿瘤 ,癌基因的活动似乎只是必要的条件之一 ,而不是全部。哈佛大学儿童医院的Folkman等对突变鼠胰岛 β细胞肿瘤的发生作了研究 ,发现癌基因的活动与 β细胞的增殖有关 ,在 β…  相似文献   

5.
中药及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振华  陈平 《黑龙江医学》2006,30(3):192-194
肿瘤的治疗除了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之外,利用传统中药、血管生成抑制因子治疗肿瘤已成为最近肿瘤治疗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机制等作详细论述,同时在此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实体肿瘤的生长需要血管生成来输送营养,血管也是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血管生成抑在子可能主要通过抑制血管生成,阻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供应,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同时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使肿瘤原发性或转移性癌灶减小,消退。  相似文献   

7.
冯磊  花慧  邱丽颖  张莲芬  金坚 《医学教育探索》2009,40(12):1949-1952
目的 探讨王不留行提取物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模型分析王不留行提取物对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荷瘤小鼠C51结肠癌细胞中CD31表达的变化。观察王不留行提取物对小鼠 Lewis 肺癌转移模型的影响。结果 王不留行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鸡胚尿囊膜血管新生成的作用,能够 明显降低荷瘤小鼠C51结肠癌细胞中的CD31表达,显著抑制 Lewis 肺癌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稳定病灶。结论 王不留行提取物具有明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提示其有可能成为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相似文献   

8.
1971年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科医生Howen曾经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则闻名于世的医学理论 ,即“肿瘤没有血管网络去滋养它们和带走新陈代谢废物 ,就不能生长 ,抑制血管的生长 ,可能是治疗癌症的一种方法”。1971年 ,Folkman也提出了肿瘤生长是具有血管依赖性的[1 ] 。2 0多年来 ,科学家潜心于肿瘤血管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的研究 ,自 1990年至今已先后分离纯化了 2 0多种血管生长因子和相关因子 ,至少 15种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相继发现并分离了血管形成的正调控因子和负调控因子 ,并逐渐认识到血管的形成是由正负因子…  相似文献   

9.
肿瘤抗血管治疗现状与血管生成抑制—细胞毒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发现无论肿瘤原发灶的生长,还是肿瘤的播散转移以及转移灶的生长均需要新生血管形成来提供氧气、营养和转移通道,呈血管依赖性[1~3]."饿死肿瘤,挽救患者"(Starve the tumor,save the patient)[4]的构思使血管生成抑制疗法成为颇有前景的新型抗肿瘤策略之一.本文就实体瘤血管生成的作用、血管生成抑制治疗的现状、作用特点以及血管生成抑制-细胞毒疗法等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以肿瘤血管生成为治疗靶点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策略。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十分复杂,很多生长因子及其信号通路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参皂苷Rg3抗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3的抗肿瘤血管形成作用。方法:用含不同浓度人参皂苷Rg3的培养液培养人肺癌SPC-A-1细胞,收集培养上清并制备条件培养液(CM),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团培养在纤维蛋白凝胶中,在凝胶上面加入CM,观察并记录内皮细胞形成的血管状结构数量。结果:来自肺癌细胞的CM能刺激内皮细胞呈管状结构生长,用人参皂苷Rg3处理肺癌细胞后的CM对管状细胞生长的刺激作用减弱。结论:人参皂苷Rg3在体外能抑制肺癌细胞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李晶磊  何朝宏  许长宝 《重庆医学》2012,41(19):1957-1958,1961
目的探讨金雀异黄素对N-甲基亚硝基脲(MNU)诱导的SD大鼠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3组,用MNU诱导成膀胱肿瘤,实验1组和实验2组分别经腹腔注射金雀异黄素0.5、1.0mg/kg,每两日1次;对照组用同样的方式注射生理盐水。利用统计方法和病理分级来分析金雀异黄素对MNU诱导的SD大鼠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实验1组和实验2组与对照组比较,在体质量减少值、肿瘤个数、抑瘤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组和实验2组的癌变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雀异黄素对大鼠膀胱肿瘤有抑制作用,剂量越大,对肿瘤癌变抑制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丝裂霉素C(MMC)白芨胶犬肾动脉栓塞后MMC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组犬(15只)外周静脉血中MMC浓度。以Sep-pakC18预处理柱对样品进行预处理。色谱柱为U-Bondapak^TM C-18,以甲醇一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同时观察靶肾的病理变化。结果血清中最低检测浓度为0.05μg/L,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1.3%。MMC白芨胶组的MMC的峰浓度和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MMC溶液组(P〈0.05);前者靶肾的梗死更严重。结论此方法测定MMC的浓度专属性强,操作方便,结果准确;MMC白芨胶能缓慢释放MMC,是一种新型化疗性栓塞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
同步记录左心室内膜、中层、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不同浓度D-Sotalol对动作电位时间(APD)、QT间期、
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早期后除极(EAD)及Tdp发生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100 μmol/L的D-Sotalol呈剂量依赖性地延长
各层细胞APD,尤以中层细胞最为显著(P<0.05),因而增加TDR;D-Sotalol在中层细胞可诱发EAD,触发室性早博并形成跨壁
折返导致Tdp。结论D-Sotalol在中层细胞诱发EAD、R on T室性早博是其致Tdp的始动因子,在TDR增加的基础上形成跨室
壁折返是Tdp得以维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全椎板切除后椎板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椎板切除后椎板再生的机制。方法:以家兔为动物模型行全椎板切除术后,肉眼观察,切片病理观察、CT扫描和三维结构重建,计算机图像分析定量测定。结果:全椎板切除后在椎板缺损部位纤维化,首先是骨组织缺损的边缘软骨组织形成,然后再演变为骨组织,最后形成再生椎板。椎板再生后椎管面积和矢状径比正常椎管小(P〈0.01)。结论:椎板再生是软骨内骨化的过程,并证实了椎板再生的方式是骨组织逐渐再生。再生的  相似文献   

16.
血管形成素1基因对兔缺血心肌中血管的新生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血管形成素1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促进心肌缺血区血管生长的作用。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人脾组织获取血管形成素1(Ang-1)全长cDNA,经SalI酶切并克隆到E1、E3缺失的Ad5腺病毒载体(PAxCAwt)中。应用Cosmid-TPC磷酸钙共沉淀法共转染293细胞,制备了纯化的Ang-1重组腺病毒颗粒。将获得的Ang-1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转染36只新西兰白兔的冠状动脉结扎后缺血的心肌内,应用RT-PCR方法测定其在转染心肌中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观察缺血心肌内血管生长及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结果实验所克隆的Ang-1cDNA片段为含有信号肽结构的长度为1515bp的全长cDNA,与文献报道一致。Ang-1重组腺病毒直接注射转染兔缺血心肌后能有效表达,28d后新生毛细血管密度及侧支循环形成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形成素-1基因能有效地促进兔心肌缺血区血管新生及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17.
Chen L  Li T  Li R  Wei B  Duan HF  Wang H  Wang LS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61-1064
目的探讨人纤维蛋白原α链末端的24个氨基酸片断alphastatin对人脐静脉来源内皮细胞(ECV304)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及机理。方法体外培养ECV304细胞,分别测定alphastatin对其迁移、增殖和体外管状结构形成的作用。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定性检测ECV304细胞中鞘氨醇激酶(SPK)mRNA的表达。分别以10、100、1000nmol/Lalphastatin处理ECV304细胞,提取细胞蛋白质,通过三磷酸腺苷(ATP)检测细胞SPK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alphastatin处理组中ECV304细胞迁移的数目,分别为(103±4)个、(75±3)个、(13±1)个,低于对照组的(131±4)个,均P<0·05。alphastatin浓度为100nmol/L、1000nmol/L时,形成管状结构的面积分别为(1509±30)μm2/视野和(1301±20)μm2/视野,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96±31)μm2/视野,均P<0·05。alphastatin对ECV304细胞增殖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证实ECV304细胞SPKmRNA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alphastatin降低ECV304细胞内1-磷酸鞘氨醇(S1P)生成量,当其浓度为100nmol/L,作用时间为12h时,效应最明显。结论体外实验证实alphastatin具有明显抑制ECV304细胞血管生成的作用,这种效应与降低细胞SPK活性、减少S1P的生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TF1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癌HepG-2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取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芹菜素组、小、中、大剂量(5,10,20μmol/g)TTF1组,药物干预21d后处死裸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4,以Weidner微血管计数法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应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环氧合酶-2(COX-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KDR.[结果]大、中、小剂量TTF1组MVD明显下降,肿瘤组织VEGF,KDR,bFGF,HIF-1α和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结论]TTF1对肿瘤血管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KDR,bFGF,HIF-1α和COX-2蛋白有关联.  相似文献   

19.
转人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液抑制血管生长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转人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液对血管生长的抑制作用,并观察其对动物移植性肝癌Heps的抑瘤作用。方法:以小鼠移植性肝癌Heps建立肿瘤模型;分别进行灌胃和尾静脉注射给药,同时用转人内皮抑素基因双歧杆菌液做鸡胚绒毛尿囊膜(CAM)实验,在解剖显微镜下计数血管条数,用图像分析仪定量分析血管密度。实验动物处死后,称瘤重并计算抑瘤率。结果:转基因双歧杆菌液高、中、低3个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49.78%、45.81%和30.41%;普通双歧杆菌组抑瘤率为10.9%,尾静脉注射转基因双歧杆菌组抑瘤率为58.3%;CAM实验显示转基因双歧杆菌液可明显抑制血管的生成。结论:转基因双歧杆菌有良好的抑制血管生长和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且其作用有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0.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离不开新生血管的生成,肿瘤抑素是一种来源于基膜胶原Ⅳ(ColⅣ)的蛋白片断,具有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双重活性,能特异性地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蛋白的合成。对其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肿瘤抑素是一种内源性的病理血管生成的抑制剂,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本文主要概述肿瘤抑素的来源、结构和分布,活性研究,作用机制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关系等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