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回顾珠海市20年来孕产妇的死亡率及死因,分析总结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方法将珠海市1986-2005年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①1986-2005年珠海市本地人口孕产妇平均死亡率为25.85/10万,1996-2005年珠海市本地人口与流动人口的孕产妇平均死亡率分别为28.54/10万、78.64/10万。②1986-2005年全市住院分娩率由最低点76.12%逐年上升到99.81%。③孕产妇的主要死因,前10年是产科出血、妊高征、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后10年加强了产科建设及高危妊娠的筛查,死亡病种发生了变化,出现病毒性肝炎、麻醉意外、异位妊娠等新病种,羊水栓塞居第一位,20年间以产科出血为死亡原因的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产科出血退居第三位。④计划外妊娠占47.7%,无产检占67%,家庭接生占21.1%,家中死亡占52.6%;农村死亡高于城市,分别为65.56%、34.44%。⑤1996-2005年死亡孕产妇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学所占42.4%,家庭经济月收入小于100元以下占67.74%。年龄以25~29岁年龄组占40%。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48.39%。结论重视流动人口的孕产妇保健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的执法力度,杜绝非法接生,加强临床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市孕产妇重症救治中心的作用,是降低我市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白丽云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218-219
目的了解全县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变化特征。方法对8年孕产妇死亡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年间全县活产数19018例,孕产妇死亡18例,孕产妇死亡率94.65/10万,前4年孕产妇死亡率96.09/10万,后4年孕产妇死亡率92.90/10万,孕产妇死亡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前三位孕产妇死亡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合并内科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以产科出血为主。结论几年来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持续有效,应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醴陵市10a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及时了解分析孕产妇死亡率和死亡的影响因素,找出孕产期保健及产科处理上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干预措施,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醴陵市10a孕产妇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6年醴陵市孕产妇死亡率56.01/10万,后5a比前5a显著下降p〈0.05(X^2=5.887),其下降顺序为:产科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子宫内翻、妊娠高血压疾病、肺栓塞。结论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包括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特别是加强高危孕产妇分级管理制度及高危转诊制度,取消家庭接生及非法接生,建立有效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提高乡级产科质量和县市级医院产科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4.
11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淑彩  白春燕 《吉林医学》2010,31(8):1078-1079
2007年-2008年我院孕产妇死亡11例(1例为流动人口),其中羊水栓塞6例,产后大出血3例,心源性猝死1例,妊高症并发症1例,孕产妇死亡率从2007年的29.59/10万,下降到2008年的25.13/10万,下降了4.46/10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孕产妇死亡原因,探讨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干预措施。方法对1999年1月-2008年12月死亡的孕产妇逐个进行分析和评估。特别是自开展生殖健康项目以来与前四年的孕产妇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10年中活产数38337例,孕产妇死亡19例,死亡率49.56/10万。前四年孕产妇死亡率80.19/10万。自开展生殖健康以来孕产妇死亡率29.95/10万。孕产妇死亡的原因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证。结论及早发现孕产妇高危因素,并逐级转诊,提高住院分娩率,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2001年~2005年孕产妇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北京市朝阳区孕产妇死亡相关因素,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制定有关政策与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区2001年~2005年五例孕产妇死亡.及对2001年。2005年我区流动人口17例孕产妇死亡,进行死因及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朝阳区五年内,奉区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14.93/10万。前三位死亡原因依次为:妊娠离血压综合征、脑出血、异位妊娠。朝阳区五年内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51/10万。前三位死亡原阂依次为:产科出血、合并内科疾病、羊水栓塞。结论我区的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是:产科出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栓塞、异位妊娠、脑出血。需进一步提高产前检查的质量与数量,加强流动人口的孕产妇管理,加强高危孕产妇管理和危重症抢救,可进一步降低我区孕产妇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卢雁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440-441
目的了解浙江省慈溪市本地和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原因及有关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慈溪市2004—2008年死亡的16例孕产妇死亡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时期本地孕产妇死亡率为8.01/10万,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为100.12/10万,产后大出血列孕产妇死亡原因首位,计划外生育、非住院分娩及未接受正规产前检查是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的主要相关因素。结论本地孕产妇病死率较低,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亟待加强。取缔非法接生、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疗机构处理妊娠合并症能力是今后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济南市13年198例孕产妇死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济南市孕产妇死亡率、死亡原因。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济南地区1990~2002年孕产妇死亡病例198例,分析其中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济南市孕产妇死亡率平均为29.91/10万,其中城区为23.63/10万,农村为31.85/10万。孕产妇死亡原因前5位依次为产科出血、妊高征、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肝脏疾病。结论加强孕产期保健、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开展高危妊娠筛查、提高住院分娩率、提高医疗保健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尤其是对急重症的诊断救治能力,是提高产科急重症抢救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巴州区1999—2003年81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找出影响孕产妇死亡的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方法:采取追踪及回顾性调查。结果:1999~2003年巴州区的活产分娩数为94776人,死亡的孕产妇81例,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85.46/10万;可避免死亡51例,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27例,不可避免死亡3例,产科出血47例,占58.03%,是死亡最主要原因。结论:孕产妇死亡与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原因有关,尤其与医疗保健机构人员的知识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0.
1983~1992年中大连市妇产医院及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两院共分娩126763例,孕产妇死亡21例,死亡率16.6/10万。直接产科因素死亡13例,间接产科因素死亡8例。其中大连市妇产医院分娩123042例,孕产妇死亡20例,大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分娩3721例,孕产妇死亡1例(为间接产科因素)。羊水栓塞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占28.6%),其次是肺动脉栓塞及妊高症,子宫弛缓性出血、产褥感染无死亡病例。针对羊水栓塞及肺动脉栓塞发病率上升问题,寻找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的流动人口中300名孕产妇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随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随产妇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初产妇与经产妇的住院分娩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影响深圳市流动人口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困难、文化程度、胎育史、传统观念、躲避计划生育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圳市宝安区1998~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死亡特征,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1998~2010年的161例死亡孕产妇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及死亡特征。结果:孕产妇死亡率从1998年的96.8/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1.9/10万,13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37.1/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56.24,P=0.000)。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产科出血(24.2%)、羊水栓塞(23.0%)、妊娠合并内科疾病(13.0%)等。家中分娩、私人诊所分娩及孕产妇年龄≤19岁与孕产妇死亡存在强相关性,OR值分别为30.57(7.60~122.93)、27.66(6.10~125.36)及22.65(4.76~107.79)。结论:宝安区孕产妇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继续深入开展"降消"项目、加强流动人群孕产妇的管理,仍是宝安区今后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1-2010年SICU病房孕产妇死亡病种的构成、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探讨降低本区域围产期孕产妇死亡率的策略。方法收集2001年7月到2010年12月19例SICU孕产妇死亡病例,按孕产妇对孕期知识状况、保健产检情况、病种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引起孕产妇死亡原因有保健因素、医学因素、社会因素等,忽视孕期系统保健及选择私人诊所,家庭分娩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最大危险因素。(2)孕产妇死亡疾病的顺位: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肺栓塞、脑出血。结论切实建立健全孕产妇围产期保健系统及孕产妇流动人口的管理机制,提高基层医院和私人医院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文化素质、取消家庭接生、提倡住院分娩是本区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深圳市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调查对象,通过现场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应用单因素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为25.53%,由多因素分析可知婚姻状况、两周患病情况、工作的稳定性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流动人口开始了解并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但利用率还相对较低,应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从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保障流动人口的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的变化趋势,寻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制定更有效的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8—2007年的孕产妇系统管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产妇系统管理率、早孕建册率、产前检查率、≥8次产前检查率、剖宫产率等指标前后5年比较,常住人口后5年明显高于前5年;户籍类型比较,常住人口明显高于流动人口,差异有极显著性(P值均〈0.001);孕产妇死亡率前5年明显高于后5年,流动人口明显高于常住人口,差异有极显著性(P值均〈0.001)。结论常住人口产前保健的各项指标呈上升趋势,加强流动人口的孕产期系统保健特别是孕早、中期保健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探索流动人口孕产妇的管理和资助模式是摆在政府和医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荔湾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完善孕产妇保健管理和儿童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荔湾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资料及相关报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年间荔湾区总人口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28‰,婴儿死亡率4.25‰,新生儿死亡率2.94‰,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流动人口的儿童死亡率大于常住人口儿童死亡率(χ2=30.341、15.431、5.679,P<0.05)且波动较大。常住人口的男童死亡率5.43‰大于女童3.42‰(χ2=6.371,P<0.05)。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其他新生儿病、其他先天异常、肺炎是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因。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建卡、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儿童保健管理覆盖率低。结论应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与儿童的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与获取保健的行为,向贫困的流动人口孕妇及儿童提供基本的免费保健服务,从而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圳市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现场调查收集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和单因素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流动人口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较多,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对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社区卫生服务应将流动人口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合理引导流动人口,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为流动人口建立起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健康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Maternal mortality in women aged 35 years or older: United Sta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examine maternal mortality among women aged 35 years or older, we used death certificat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 1974 through 1978. There were 425 maternal deaths, corresponding to a mortality rate of 58.3 deaths per 100,000 live births. This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rate for women 20 through 34 years of age (race-adjusted relative risk [RR] = 4.0;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3.6 to 4.4).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were obstetric hemorrhage and embolism. Black women had higher mortality rates than white women for deaths without abortive outcomes (RR = 3.3; CI, 2.7 to 4.1) and with abortive outcomes (RR = 9.4; 95% CI, 5.8 to 15.3), and the latter difference was largely due to a higher rate of deaths associated with ectopic pregnancy among black women. From 1974 through 1978, compared with 1982, maternal mortality rates for women aged 35 years or older reported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declined approximately 50%. Among white women, changes in age and parity accounted for less than half of this decrease, suggesting that improvements have occurred in age- and parity-specific mortality for women aged 35 years or older.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内流动人口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基础水平,为今后更有效地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提供方向和重点。方法 在大型公益活动现场由调查研究人员对随机抽取的流动人口人群使用统一设计的结核病5条核心防治知识自填式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答,然后进行分析。结果 250人被调查研究对象中,对结核病知识的知晓率为96.4%;青年、中年和老年组人群的知晓率分别在95%至100%之间,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知晓率在87.5%至100%之间;结核病防治知识信息获取的途径高低顺序为看电视47.2%,知识手册32.4%,听广播23.2%,宣传画22.0%,其他15.2%和医生讲授10.0%。结论 示范区流动人口人群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6.4%,说明健康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结果;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对结核病知识知晓率没有明显差异,间接反映国家推荐的结核病防治5条核心信息简洁明了,易于被公众接受;而从公众获取结核病防治信息的渠道分析,看电视和宣传手册占80%以上。因此,今后结核病健康宣传应将电视和宣传手册作为主要手段来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