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麦纤维素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34例功能性便秘的患儿给予小麦纤维素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便秘症状及粪便性状改善情况,并进行量化评分比较。结果:治疗后3 d、7 d和14 d,粪便性状、排便间隔、排便困难积分均明显下降;便秘症状总积分也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7、14 d总有效率分别为37%、87%和90%。医生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57%,患儿家长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63%。服用小麦纤维素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小麦纤维素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便秘儿童的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和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功能性便秘患儿的直肠肛门动力学改变,观察便秘患儿对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的相应方案的治疗反应。方法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采用多功能消化道测压仪观察便秘组即功能性便秘患儿[8例,年龄(11±5)岁]及对照组即排便习惯正常儿童[10例,年龄(11±4)岁]的肛门直肠动力学指标,并进行比较;对便秘组采用相应保守治疗方案,即结合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和益生元类制剂乳果糖(商品名杜秘克)、定时敦促排便,观察其疗效。结果便秘组和对照组的肛门括约肌有效长度、最大肛门括约肌主动收缩压(MSP)、>50%MSP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便秘组的最低敏感量和最大耐受量大于对照组(t分别为2.178、1.574,P均<0.05);8例便秘患儿保守治疗,7例有效。结论功能性便秘患儿存在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以动力学改变为依据的相应保守治疗方案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不同型别的功能性便秘患儿肛门直肠测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FC)患儿与健康儿童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为其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的FC患儿为FC组。选取同期无消化系统症状,平日排便正常的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不透光X线硫酸钡条测定结肠传输指数(TI),依据TI将FC组分为出口梗阻型(OOC)亚组、慢传输型(STC)亚组和混合型(MIX)亚组。通过肛门直肠测压法分析FC各亚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直肠动力学差异。结果研究期间FC组纳入25例,其中STC亚组10例,OOC亚组15例,未发现MIX患儿;正常对照组纳入10名。FC组与正常对照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T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OC亚组肛门括约肌最大收缩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TC亚组(P<0.05)。FC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STC亚组与OOC亚组直肠最低敏感量及最大耐受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FC患儿存在明显的肛门直肠动力和感觉异常;OOC和STC患儿的肛门直肠动力学存在差异。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协助诊断FC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扩肛治疗在婴幼儿便秘以及巨结肠根治术后处理中的疗效。方法对60例功能性便秘婴幼儿(为便秘治疗组)和60例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后1个月的患儿(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组)运用本院专利扩肛器分别行扩肛治疗,并进行排便功能问卷调查、结肠钡灌肠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对扩肛前后肛肠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便秘治疗组60例经过扩肛治疗后,50例便秘消失(每日均排大便);8例便秘好转(偶有停止排便2~3 d,干预后恢复);2例无效;复查结肠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1)。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Soave)组60例于术后1个月行扩肛治疗,随访6个月后,42(70%)例排便次数逐渐减少至每日1~2次,复查钡灌排空延迟,RAIR阴性率、肛管蠕动波紊乱较扩肛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扩肛治疗对于婴幼儿功能性便秘而言,可以建立反射,刺激便意;促进蠕动,缓解肛压;阻断肠神经元病变的继续发展。对于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而言,可以扩开瘢痕,使排便通过无阻力;促进新建直肠顺应性恢复;促进直肠肛管抑制反射建立;促进蠕动,缓解肛压,减少肠炎发生,最终使肛管直肠排控便机制达到正常。  相似文献   

5.
肠神经发育不良患儿直肠肛门测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肠神经发育不良(IND)患儿直肠肛门测压有关参数,探讨其与IND病理改变程度的关系及直肠肛门测压在IND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重型肠神经发育不良(SIND)和41例轻型肠神经发育不良(MIND)患儿及20例功能性便秘(FC)患儿同时作直肠肛门测压检查。结果SIND患儿平均发病年龄明显低于MIND及FC患儿;SIND患儿直肠肛门抑制反射(RAIR)发生率明显低于MIND及FC患儿;与MIND及FC患儿比较,SIND患儿直肠静止压、肛管静止压、肛管高压带长度及直肠顺应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平均反射阈值、平均反射潜伏期及平均反射持续时间之间却有显著差异。IND直肠肛门测压并无特征性改变,RAIR表现为不典型松弛波,呈“W”或“V”形,其反射阈值增大,反射潜伏期及反射持续时间长,RAIR与IND病理改变程度呈相关性变化。结论结合钡灌和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检查,直肠肛门测压可协助诊断IND,并可作为反应IND病理类型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儿童慢性特发性便秘(Chronic idiopath constipation,CIC)的直肠肛门动力学变化;观察"妈咪爱"改善CIC患儿的直肠肛门动力学异常情况及疗效.方法 2003年2月至2004年3月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采用多功能消化道测压仪观察CIC组(38例)与对照组(40例)直肠肛门动力学指标.CIC组使用"妈咪爱"治疗前后直肠肛门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观察应用"妈咪爱"治疗CIC患儿的疗效.结果 CIC组与对照组的肛门直肠屏障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直肠静息压及肛门内、外括约肌静息压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最低敏感量(P<0.05)、直肠顺应性(P<0.05)差异有显著性,最大耐受量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IC组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屏障压、直肠最低敏感量、最大耐受性及直肠顺应性差异均有显著性;"妈咪爱"临床治疗有效率84.01%.结论 CIC患儿存在着肛门直肠动力学异常;"妈咪爱"能明显改善CIC患儿异常的肛门直肠动力学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后患儿直肠肛管测压改变及排便控制情况。方法63例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3年(6个月~4.5年),对患儿大便控制能力、便秘发生情况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获访47例,大便控制优15例,良26例,差6例。2例患儿有持续性便秘,8例曾出现肠炎。肛门直肠测压检查2例恢复直肠肛管抑制反射。47例随访患者的直肠静息压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但6例大便控制差的患者肛管高压区长度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应用经肛门Soave巨结肠根治术治疗小儿巨结肠,术后可获得较好的排便控制功能。少数病例排便功能障碍可能与内括约肌功能受损有关,直肠肛管测压是重要的评估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功能性便秘儿童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及其对便秘分型和病因探讨的意义.方法 2000年6月~2007年2月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便秘组.对照组28例,男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岁.便秘组96例,男35例,女61例,平均年龄6.5岁,均符合儿童便秘罗马Ⅱ标准.对所有儿童进行钡剂X线排便造影检查,探讨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排便造影显示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症21例:排便状态下直肠肛管角不开大,直肠后壁耻骨直肠肌压迹加深;肛门外括约肌痉挛9例:直肠肛管角正常开大,但会阴下降不明显,肛管前壁出现指状压迹;肠疝(包括小肠疝和结肠疝)10例:小肠或结肠下端疝入直肠膀胱陷凹,压迫直肠前壁;直肠黏膜脱垂和套叠8例:排便时肛管上方出现直肠黏膜影像;直肠前突3例:排便时直肠前壁向前方突出深度超过2 cm;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盆膈摆动幅度大,下降时超过2 cm;盆底痉挛综合征4例:表现为"鹅征".结论 功能性便秘儿童的X线排便造影表现因病因不同表现各异,多数类型具有典型影像学特点.X线排便造影可用于区分出121梗阻型便秘的病因与分型,方法简单易行,可作为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小儿便秘的病理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该文对结肠传输时间和直肠肛管测压在儿童便秘 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对28例便秘儿童(便秘组)和43例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全胃肠传输时间 (TGITT)、左半结肠传输时间(LCTT)、右半结肠传输时间(RCTT)和直肠乙状结肠传输时间(RSTT)测定和直肠肛 管向量测压(包括肛管压力、向量容积和对称指数)。根据结肠传输时间是否超过对照组均值加两个标准差将28 例便秘儿童分为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结果 便秘组儿童TGITT、LCTT和RSTT较对 照组均显著延长(92±56hvs29±8h,17±13hvs7±4h,62±29hvs13±6h)(P均<0.01),肛管最大收缩压显 著升高(216±44mmHgvs190±38mmHg)(P<0.05),对称指数显著降低(0.71±0.06vs0.84±0.08)(P< 0.05),两组RCTT正常。传输时间正常型便秘组和传输时间延长型便秘组儿童肛管最大压力、向量容积和对称指 数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便秘儿童的结肠传输功能和/或直肠肛管动力存在不同程度异常;无论结肠传输时间 正常与否,所有便秘患儿均应进行直肠肛管测压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方法对隐性脊椎裂患儿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8例隐性脊椎裂合并功能性便秘的患儿进行常规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接受生物反馈治疗,并进行客观指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57例无肛肠及神经系统疾病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68例经保守治疗,27例治愈,6例明显好转.35例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有3l例接受全部疗程生物反馈治疗.客观评价指标显示,保守治疗无效患儿反映肛门直肠功能的指标改变明显严重于保守治疗有效的患儿,静息向量容积、收缩向量容积、直肠感觉阈值、静息肌电振幅、会阴-肛门反射潜伏期、传输指数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生物反馈治疗后,除静息向量容积,其余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收缩向量容积、直肠感觉阈值、静息肌电振幅和收缩肌电振幅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基本达到正常.结论 隐性脊椎裂可能是功能性便秘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物反馈训练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