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和子宫肌瘤剜除术与复发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标本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ER、PR的表达,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E2、P、FSH、LH、PRL、T水平,以健康育龄妇女30例作为对照.对比30例多发子宫肌瘤(瘤体≥4个)剜除瘤体后整块切除瘤体部位的部分子宫.结果肌瘤组织ER、PR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肌层组及正常肌层组(P<0.01,P<0.05),瘤旁肌层组ER、PR表达显著高于肌层组(P<0.05),两组血浆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30例切除的部分子宫中9例有瘤体残留.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子宫组织ER、PR强表达有关,子宫瘤体旁肌层组织ER、PR过表达及子宫肌瘤剜除术时小肌瘤残留是子宫肌瘤复发的原因,对有子女者行子宫肌瘤剜除术应同时切除瘤体周围的肌层组织或行部分子宫切除,以降低子宫肌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子宫肌瘤剜除术后复发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表达和子宫肌瘤剜除术与复发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SP法 ,检测 3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标本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 ER、 PR的表达 ,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 E2 、 P、 FSH、 L H、 PRL、 T水平 ,以健康育龄妇女 30例作为对照。对比 30例多发子宫肌瘤 (瘤体≥ 4个 )剜除瘤体后整块切除瘤体部位的部分子宫。结果 :肌瘤组织 ER、 PR表达显著高于瘤旁肌层组及正常肌层组 (P<0 .0 1,P<0 .0 5 ) ,瘤旁肌层组 ER、 PR表达显著高于肌层组 (P<0 .0 5 ) ,两组血浆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 30例切除的部分子宫中 9例有瘤体残留。结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子宫组织 ER、 PR强表达有关 ,子宫瘤体旁肌层组织 ER、 PR过表达及子宫肌瘤剜除术时小肌瘤残留是子宫肌瘤复发的原因 ,对有子女者行子宫肌瘤剜除术应同时切除瘤体周围的肌层组织或行部分子宫切除 ,以降低子宫肌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质网质膜上钙通道蛋白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介导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变化与子宫肌瘤细胞缺氧凋亡过程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均采用腹腔镜下子宫阻断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218例采集子宫肌瘤旁及邻近平滑肌组织样本218份,运用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并比较子宫肌瘤组织与正常子宫平滑肌细胞中的IP3R、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Cytc)、Ca2+表达情况;再将子宫肌瘤细胞组织、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分别分成A、B两组,在缺氧条件下培养6 h,A组采用阻滞剂肝素进行阻断实验,B组作为空白组,比较两组中4个样本的IP3R、ER、PR、Cytc、Ca2+表达情况。结果:缺氧处理前,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IP3R、ER、PR、Cytc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子宫肌瘤组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Ca2+水平与子宫肌瘤组织中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氧处理后,A组肌瘤组织与平滑肌组织的IP3R、ER、PR、Cytc、Ca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肌瘤组织与平滑肌组织中的IP3R、Cytc、Ca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肌瘤组织与平滑肌组织中的ER、P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缺氧处理,可以增加子宫肌瘤组织中的IP3R、Cytc表达水平,从而增加子宫肌瘤组织细胞中的钙离子内流浓度,从而激活了内源性细胞凋亡途径,诱导子宫肌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ER、PR、Ki-67的表达与子宫肌瘤的关系,分析ER、PR、Ki-67在子宫肌瘤中表达的相互关系,进一步研究ER、PR、Ki-67的表达与不同直径、数量、部位的子宫肌瘤之间的关系,探讨ER、PR、Ki-67在子宫平滑肌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EnVision二步法测定61例子宫肌瘤和30例相应正常子宫肌层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应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PR的含量较相应正常子宫肌层组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5);直径>5 cm的肌瘤组内ER、PR的含量均高于直径≤5 cm内的肌瘤组(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ER、PR的表达有关,尚不能认为子宫肌瘤与Ki-67的表达有关及子宫肌瘤中ER、PR、Ki-67的表达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和对性激素的影响。方法11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有手术指征、无肝肾等内科合并症患者自月经周期第2~3d始口服米非司酮12.5mg/d,连续服用90d,监测服药前后血常规、血清性激素水平、血皮质醇、肝功能的变化,应用B超监测子宫大小、最大子宫肌瘤的变化。停药后立即手术,并选同期手术的临床情况相似的子宫肌瘤患者11例为对照组,用ER、PR单克隆抗体、EGF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学法检测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层组织中的ER、PR、EGF水平。结果服药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51.43%,最大肌瘤体积平均缩小28.62%,血红蛋白上升(P=0.017)。服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维持在卵泡期水平。对照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EGF高于肌层组织(P=0.003,P=0.000,P=0.001),研究组子宫肌瘤组织中的PR高于肌层组织(P=0.040),研究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EG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1,P=0.040,P=0.021),研究组子宫肌层中PR、EGF低于对照组(P=0.041,P=0.003)。结论子宫肌瘤组织中EGF、ER及PR的表达均高于肌层。使用米非司酮可抑制性激素水平,子宫肌瘤、肌层的EGF表达下降、PR减少,肌瘤中ER减少,孕激素对EGF的上调作用受到抑制从而使肌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至肌瘤缩小。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IGF-Ⅱ)、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肌瘤、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2年8 ~12月确诊为多发性子宫肌瘤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66例年轻(手术年龄<4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患者子宫肌瘤组织、瘤旁组织及肌层组织中IGF-Ⅰ、IGF-Ⅱ、ER及PR的表达,术后随访1年,按照肌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4例,对照组52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IGF-Ⅰ、IGF-Ⅱ、ER及PR在3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IGF-Ⅰ及IGF-Ⅱ蛋白的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胞浆中,ER及PR的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肌瘤组织IGF-Ⅰ、IGF-Ⅱ、ER及PR的阳性表达率(59.1%、65.2%、87.9%及75.6%)均显著高于瘤旁组织(21.2%、16.7%、63.6%及68.2%)及肌层组织(12.1%、9.1%、34.8%及28.8%),P<0.01,瘤旁组织IGF-Ⅰ、IGF-Ⅱ、ER及PR表达均显著高于肌层组织(P值均<0.05).两组间比较,复发组的瘤旁组织中IGF-Ⅰ、IGF-Ⅱ及ER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复发组的肌瘤组织中IGF-Ⅱ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肌层组织中各指标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GF-Ⅰ、IGF-Ⅱ、ER及PR可能参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子宫瘤体旁肌层组织IGF-Ⅰ、IGF-Ⅱ、ER及PR的强表达可能与子宫肌瘤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7.
樊艺  韩克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5):3986-398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昔芬后子宫内膜的ER、PR和ki67表达特点及意义,子宫内膜厚度变化与时间、年龄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8例服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常规阴式B超检查子宫双附件的情况,B超提示子宫内膜>5 mm,做诊刮术,其中16例诊刮的内膜组织送病理,做免疫组化ER、PR和Ki67。设未用药组为对照组,对30例病理提示未见子宫内膜病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和Ki67表达,B超检测子宫内膜的厚度。结果:①乳腺癌患者的B超结果:子宫肌瘤23例(47.92%),卵巢囊肿9例(18.75%),子宫内膜息肉1例(2.08%),子宫肌腺症4例(8.33%)。②他莫昔芬组子宫内膜腺体上的ER表达要强于正常子宫内膜(分泌期)的表达。服用他莫昔芬组内膜PR表达强于分泌期内膜腺体上表达。③他莫昔芬组与对照组:PR腺体上的表达与Ki67的阳性率相关性最强。结论:ER、PR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现正相关。绝经后服用他莫昔芬乳癌患者子宫内膜易增厚。服用他莫昔芬后诊刮的子宫内膜ER、PR(+++)的比率很高,并与Ki67表达有关。B超提示发现服用他莫昔芬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腺症等妇科并发症。绝经后乳癌患者内膜厚度更容易增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ER、PR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肌瘤组织及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为揭示子宫肌瘤可能的发病机制提供探索方向及临床证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6年6月铜川市中医院收治接受手术治疗的妊娠期子宫肌瘤孕妇54例,分别取切除的子宫肌瘤组织及远离肌瘤组织的正常平滑肌组织做病理切片,子宫肌瘤切片样本做肌瘤组,正常平滑肌组织切片做平滑肌组,对两组切片进行免疫组化SP检测,对比两组切片中ER、PR的表达水平。结果采用Sinicrope改良5级评分法对两组样本中的ER、PR表达水平进行评估,肌瘤组、平滑肌组ER表达评分分别为(0. 22±0. 15)分和(0. 66±0. 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肌瘤组PR表达评分(3. 27±0. 64)分明显高于平滑肌组的(1. 69±0. 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肌瘤组和平滑肌组PR表达阳性率为0. 00%和3. 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肌瘤组PR表达阳性率为85. 18%明显高于平滑肌组51. 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妊娠期妇女子宫肌瘤及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PR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而ER表达水平则较为接近; PR上调表达与妊娠期子宫肌瘤的发生和进展具有正相关性,ER缺失可能诱发妊娠期子宫肌瘤,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杜建层  郝国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68-237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5例,根据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分为A、B两组,A组(有症状)39例,B组(无症状)26例,C组(正常子宫内膜)12例作为对照。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ER、PR表达水平:在A组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表达水平高于B、C两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P<0.05),而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PR表达水平在A、B、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EGF、bFGF表达水平: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水平均高于B、C两组同型子宫内膜(P<0.05),而B、C两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内膜VEGF、bFGF表达水平近似但又低于A、B、C 3组增生期子宫内膜(P<0.001),组内比较bFGF在增生期表达水平又高于分泌期(P<0.05)而VEGF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③症状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在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均与ER、PR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02,P<0.05,r=-0.605,P<0.05,r=-0.752,P<0.05,r=-0.784,P<0.05);VEGF的表达水平与bF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92,P<0.05),并且两者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也均呈正相关(r=0.789,P<0.001,r=0.626,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异常表达是其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与子宫肌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术后随访复发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R、PR、EGFR在肌瘤组织、肌瘤旁肌层组织(正常肌层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肌瘤组织中ER、PR、EGF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肌层组织[88.8%(71/80)比48.8%(39/80),92.5%(74/80)比30.0%(24/80),86.2%(69/80)比57.5%(46/80),P<0.05].肌瘤组织中ER、PR、EGFR 阳性表达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均明显高于三者阴性表达患者[42.3%(30/71)比22.2%(2/9),41.9%(31/74)比16.7%(1/6),42.0%(29/69)比27.3%(3/11),P<0.05],且复发时间也明显短于三者阴性表达患者(P<0.05).肌瘤组织中EGFR表达与ER、PR表达均呈正相关(r=0.837、0.702,P< 0.05).结论 子宫肌瘤术后复发可能与肌瘤组织ER、PR、EGFR的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人工周期或节育器留置治疗及预防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IUA)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做宫腔粘连电切术(TCRA)、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术(TCRM)和子宫内膜多发性息肉电切术(TCRP)的患者,比较无处理组(A组)、置环组(B组)及置环加人工周期组(C组)的月经量恢复及宫腔镜下宫腔情况和妊娠情况。结果:置环及置环加人工周期A组出现不孕及月经量过少、单纯月经过少和闭经以及周期性腹痛的患者多于B组和C组,而C组最少(P<0.05);B组、C组宫腔粘连的发生率小于A组(P<0.05),而C组更低(P<0.05);术后半年随访A组妊娠率低于B组和C组(P<0.05),而C组高于B组(P<0.05)。结论:置环加人工周期对宫腔电切术后宫腔粘连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腺肌病(ADS)子宫内膜-肌层界面(EMI)及病灶上的表达及意义,为药物治疗ADS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集2012年10月-2014年6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因ADS(排除合并有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56例作为观察组(A组),其中增殖期子宫内膜(增殖期)26例,分泌期子宫内膜(分泌期)30例;同期因子宫肌瘤(排除合并腺肌瘤或黏膜下肌瘤)行子宫全切术66例作为对照组(B组),其中增殖期38例,分泌期28例;另因宫颈重度不典型增生或有卵巢肿瘤而无内分泌功能疾病行子宫全切术36例作为对照组(C组),其中增殖期19例,分泌期17例。两两比较增殖期、分泌期,芳香化酶P450、ER在ADS EMI和病灶或肌瘤病灶及正常子宫肌层上的表达水平,各组内比较增殖期、分泌期表达有无差异。结果增殖期A组与各组比较,芳香化酶P450在EMI和病灶上均有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分泌期A组与C组比较,芳香化酶P450在EMI和病灶上均有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与B组比较EMI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期A组与各组比较,ER在EMI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中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期A组与两对照组比较,ER在EMI和病灶上均有强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I及病灶中芳香化酶P450、ER在A组组中无周期性生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随着生理周期发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芳香化酶P450、ER在观察组中EMI上的强表达,且无周期性变化是ADS的发病基础,阻断该合成酶以便治疗ADS。  相似文献   

13.
陈娟 《医疗装备》2023,(8):112-114
目的 探究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患者的疗效及对子宫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医院收治的72例E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36例。对照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试验组采取宫腔镜电切术联合LNG-IU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疗效,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厚度、雌激素受体(ER)与孕激素受体(PR)水平及术后1年复发率。结果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ER与PR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R与PR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年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NG-IUS联合宫腔镜电切术治疗EP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子宫内膜厚度及ER、PR水平,降低EP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水平与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63例EP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无子宫内膜疾病63例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ER和PR水平,分析ER、PR水平与EP发病的相关性和对EP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子宫内膜腺体ER、PR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子宫内膜间质中ER在两组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子宫内膜间质PR表达在两组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内膜腺体ER、PR水平与EP发病分别呈正相关性(P0.05)和负相关性(P0.05)。内膜间质ER水平与EP发病无相关性(P0.05),间质PR水平与EP发病呈负相关性(P0.05)。腺体ER、PR水平联合检测诊断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明显大于腺体ER、PR水平分别单独诊断的AUC 0.737和0.766 (均P0.05)。间质ER、PR水平联合检测诊断的AUC为0.744,明显大于间质ER水平单独诊断时的AUC 0.583 (P0.05),与间质PR水平单独诊断的AUC 0.736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P发生与腺体ER、腺体和间质PR表达情况相关,与间质ER表达情况无关。腺体ER、PR水平联合检查提高了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中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在月经周期中的改变,探讨子宫肌瘤的生长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为临床上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组织和正常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通过积分的方式计算两者比值。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肌组织,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肌瘤组PR/ER在子宫内膜增殖期与分泌期均低于肌组织,分泌期肌瘤组与正常组PR/ER分别高于增殖期(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生长,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月经周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孕激素及孕激素受体同样起着一定的作用,且以月经后半期为主。  相似文献   

16.
子宫肌瘤中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在月经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子宫肌瘤中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在月经周期中的改变,探讨子宫肌瘤的生长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为临床上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组织和正常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通过积分的方式计算两者比值.结果: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肌组织,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肌瘤组PR/ER在子宫内膜增殖期与分泌期均低于肌组织,分泌期肌瘤组与正常组PR/ER分别高于增殖期(P<0.05).结论:子宫肌瘤的生长,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在月经周期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孕激素及孕激素受体同样起着一定的作用,且以月经后半期为主.  相似文献   

17.
李英  刘芯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5):3894-3895
目的:观察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9月~2009年11月收治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126例,其中0型45例(A组),Ⅰ型46例(B组),Ⅱ型35例(C组),均采用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A、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组,且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满意率分别为97.8%、95.7%,略高于C组的91.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宫腔镜下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尤其适用于0型及Ⅰ型黏膜下肌瘤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自凝刀配伍中药微创术在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射频消融子宫平滑肌瘤前后PR、ER的阳性表达,为临床治疗子宫平滑肌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280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应用自凝刀射频消融术,配伍中药“化瘀消癥汤”及西药“米非司酮”,进行临床治疗,并将其肿瘤组织进行常规和电镜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治疗并随访6个月后结果表明自凝刀配中药组有效率达98.93%,自凝刀配西药组有效率达97.92%,单纯自凝刀组有效率94.44%,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1).免疫组化结果表明未消融平滑肌瘤细胞核ER和PR均阳性表达(+++),而消融中心平滑肌瘤细胞核ER和PR均阴性表达.结论 自凝刀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能保全子宫的微创技术,配伍中药治疗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副反应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EP)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宫腔镜术后妊娠中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16例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的方式对子宫内膜息肉中的ER受体与PR受体的表达进行检测,根据其行宫腔镜手术之后的3~6个月后术后妊娠为标准,分为妊娠组79例和非妊娠组37例,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EP组织中的ER受体与PR受体进行分析。结果 ER mRNA的表达情况妊娠组患者低于非妊娠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 mRNA的表达情况妊娠组患者高于非妊娠组患者(P0.05)。非妊娠组患者中的复发患者ER mRNA表达明显高于妊娠组患者及非复发患者(P0.05)。结论 PR受体的低表达可能是EP不孕患者行宫腔镜术后不孕的诱导因素之一,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患者PR受体的低表达及ER受体的高表达与患者术后复发之间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息肉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与子宫内膜息肉(EP)的关系,以及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治价值。方法:因不孕行宫腔镜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的60 例患者,宫腔镜下进行诊治,镜下用抓钳完全抓取息肉后行刮宫术,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息肉组织及正常内膜组织中ER、PR 的表达。结果:ER 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与正常子宫内膜组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c=0.276,P=0.782);PR 在子宫内膜息肉组中的表达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c=2.390,P=0.017)。结论:①PR 在EP 中的低表达可能与EP 的形成有关。②宫腔镜是诊断和治疗EP 的首选方法。③子宫内膜息肉是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