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随意体位非引导经鼻气管插管在抢救呼吸衰竭病人中的应用价值和避免或减少气管切开的可能性。方法 对比分析 1 2例经口气管插管、1 9例气管切开和 2 1例经鼻气管插管病人 :(1 )第一次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的转归 ;(2 )用呼吸机后血气纠正时间、用机时间和置管时间 ;(3)好转出院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经口气管插管组仅 3例符合指征后拔管 ,拔管率 2 5 0 % (3/1 2例 ) ,拔管后病情稳定 2周以上 1例 ,拔管成功率 33 3 % ;气管切开组拔管率 42 1 % (8/1 9例 ) ,拔管成功率 62 5 % (5/8例 ) ;经鼻插管组拔管率 73 3 % (1 5/2 1例 ) ,拔管成功率86 7% (1 3/1 5例 ) ,均明显高于经口气管插管组 (P <0 .0 1 )。血气纠正时间经鼻插管组明显短于经口气管插管组(P <0 .0 1 ) ;切开组置管时间长于插管组 (P <0 .0 1 ) ;三组用机时间相似。经口气管插管组好转出院率 33 3 % (4/1 2例 ) ,气管切开组为 42 1 % (8/1 9例 ) ,明显低于经鼻插管组的 66 7% (1 4 /2 1例 ,P <0 .0 1 )。结论 经鼻气管插管简便、实用 ,因尤适用于清醒和不同体位的患者 ,能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经鼻气管插管 ,采用塑料或硅胶导管以此适当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是通过气管插管减少气管切开的三项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下经鼻气管插管在危重病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收治的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并且接受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纤维支气管镜下经鼻气管插管,对照组经口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插管所用时间、导管管径、留置时间、口腔护理时间及并发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插管所用时间、导管管径、留置时间、口腔护理时间[(52.4±5.8)s、(6.1±0.4)mm、(20.3±5.1)d、(1.5±0.5)min/次]与对照组[(48.2±5.2)s、(7.5±0.5)mm、(12.1±3.9)d、(3.1±0.8)min/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5.0%,对照组1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下经鼻气管插管与经口气管插管相比,虽然插管所用时间较长,但导管管径小、留置时间长、口腔护理所用时间短,值得在危重病患者抢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危重病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失败转气管切开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气管插管患者84例,其中成功拔管者63例(设为拔管成功组),气管插管拔管失败转气管切开者21例(设为气管切开组)。统计气管插管拔管失败转为气管切开情况,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APACHEⅡ评分、营养状况(NRS2002营养风险)评分、意识状态、咳嗽功能、PaCO2、PaO2、BNP、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血清钠、血清钾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肺复苏术后、脑卒中、呼吸衰竭、重度中毒、多发伤患者的气管切开率高于其他病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糖、肝肾功能、血清钠、血清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组患者APACHEⅡ评分、NRS 2002营养风险评分、PaCO2、BNP均明显高于拔管成功组(P0.05);气管切开组患者PaO2、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明显低于拔管成功组(P0.05);气管切开组患者意识不清和咳嗽功能差的病例数均明显多于拔管成功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术后、脑卒中、呼吸衰竭、重症中毒及多发伤患者有较高的气管切开率,APACHEⅡ评分高、NRS 2002营养风险高、意识不清、咳嗽功能差、二氧化碳潴留、低氧、心功能差、贫血、低蛋白血症是危重病患者气管插管拔管失败转气管切开的主要原因,在拔管前识别这些影响因素,并加以纠正或改变对策,有利于降低危重患者的气管切开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早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在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抢救中的价值.方法 根据是否早期应用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将112例急性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分为早期机械通气组(36例)和常规机械通气组(76例),比较2组患者血脑钠尿肽值、症状缓解对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痛死率.结果 与常规机械通气组比较,早期机械通气组症状缓解时间快[(4.3±1.1 )h vs(7.3±2.1)b,P<0.01)],机械通气时间短[(66.4±12.4)h vs (78.3±15.6)h,P<0.01)],入院7d血脑钠尿肽浓度低[(452±112) ng/Lvs (634±232)ng/L,P<0.01)],住院时间短[(15.3±5.1)d vs (21.1±7.1)d,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低(8.3% vs 27.6%,P<0.05).结论 早期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能较快缓解急性重疰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咽反射在指导昏迷患者拔除气管导管时的作用。方法根据拔管前是否实施咽反射检查将108位患者分为咽反射检查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带气管导管时间、住ICU时间、肺炎发生率以及再插管或气管切开率。结果试验组带管时间较对照组短,分别为(5.4±3.0)d和(7.3±3.1)d(P〈0.05),住ICU时间两组分别为(7.2±3.6)d和(9.2±3.7)d(P〈0.05),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5.1%和57.7%(P〈0.05),再插管和气管切开率分别为21.6%和46.5%(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咽反射可作为预测昏迷患者能否拔管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重型中间综合征(IMS)患者呼吸支持过程中选择不同气道开放方式对病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4年12月至2007年12月入住ICU的重型IMS患者73例,按气道开放方式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组22人,常规气管切开组25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组26人,比较各组患者阿托品用量、氯解磷定用量、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时间、留置人工气道时间、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常规气管切开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9.2±2.5)、(8.6±2.5)d,留置人工气道时间分别为(13.6±2.5)、(13.7±2.1)d,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5.1±2.6)、(15.0±2.1)d,均明显低于经口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IMS患者尽早行气管切开术有利于其呼吸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纱布覆盖封堵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套管的实用性,研究不同方式处理气管套管预防感染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6月-2011年3月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192例,随机分为传统封管组51例、直接封管组68例与纱布覆盖组73例,对其实用性及对感染的预防价值进行比较。结果与其他两组比较,纱布覆盖封堵后拔管的方法成功率较高为100.00%,感染率较低为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置管时间传统封管组为(36.09±6.82)d、纱布覆盖组为(27.65±7.06)d(P<0.001,t=3.897)、直接封管组置管时间为(44.83±9.65)d,与纱布覆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6.83)。结论先用纱布覆盖封堵套管后再拔管的方法能明显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简单易行,且可减少患者气管套管的留置时间,降低感染发生率,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应用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中的有效性.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9月共收治18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需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潜行组,每组93例,常规组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时采用常规方法穿刺和固定,潜行组采用皮下潜行改良方法穿刺和固定,分析比较两组的留置导管日及CRBSI发病率.结果 常规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558 d,平均留置导管日6.0d,CRBSI感染率为29.0%,皮下潜行固定组共留置导管日1674 d,平均留置导管日18.0 d,CRBSI感染率为8.6%,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皮下潜行改良固定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气管切开患者的CRBSI发病率,方便气管切开患者的导管护理,延长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用简易有效的方法降低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VALRI)的发生.方法 对入住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有创呼吸机支持呼吸的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气管导管抗菌处理组)和对照组,两组定期同步对导管内壁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测,并记录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出现时间、病死率.结果 机械通气(MV)5 d内,研究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呼吸机相关性气管-支气管感染(VARI)的发生率(4.8%、8.4%)显著低于对照组(16.7%、22.6%,P<0.05);研究组VAP、VARI的发生时间[(10.3±4.2)d、(9.4±3.0)d]均晚于对照组[(4.5±2.8)d、(4.0±2.4)d];研究组MV的时间(14±18)d短于对照组(22±20)d;研究组病死率(8.3%)低于对照组(20.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6.5%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在检出病原菌前,气管导管内就检出了该病原菌.结论 气管导管抗菌处理后可以降低早发VALRI的发生率,可以使VARI和VAP的发生时间延迟,缩短MV时间,降低病死率;包括气管导管抗菌处理在内的优化捆绑治疗措施是防治VALR1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10.
早期气管切开对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早期气管切开能否降低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过去39个月气管切开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诊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VAP发生率、死亡率,以及镇痛、镇静药物用量,2008年1月-2009年6月对上海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预期机械通气时间7 d者,在经口气管插管72 h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ET);历史对照组为2006年3月-2007年12月连续的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该组患者均为经口气管插管7 d实施气管切开。结果两组患者基础情况相似,ET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4±24.76)d与(36.57±26.23)d,(P=0.023)(、31.05±26.71)d与(43.45±30.81)d,(P=0.047);VAP发生率ET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T组芬太尼、咪达唑仑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2.47±1.77)mg与(3.44±2.23)mg,(P=0.026)、(228.77±160.35)mg与(413.52±260.12)mg,(P0.001),丙泊酚用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缩短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降低VAP的发生率,减少镇痛、镇静药物用量,但不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